• 沒有找到結果。

敘說研究在國內是個新興的研究取向,而在國外許多學者的研究也尚在摸索的 階段,敘說研究的本身即是一種方法 (Clandinin & Connelly, 2000) 。

一、何謂敘說研究?

「敘說方法學」(narratology)一詞為 Todorov 於 1969 年提出(引自王勇智、

鄧明宇,2003,頁 3),對於敘說的明確定義目前仍存有很大的分歧,研究者將國內 外學者不同之見解整理如表 2-1。

表 2-1 敘說研究之定義

學 者 定 義 Denzin

(1999)

敘說是敘述者(narrator)與其聽眾(audience)具有重大意義一系列的 事件,它是一個故事(story)。敘說有起始點、中間段落與終點,其 必須是有情節與內在的邏輯。敘說在描述一個連續性,按照時間 或是因果次序組織而成已發生的事情。

Riessman (2003)

敘說是是一種故事與再呈現,是個人在個人的敘說裡建構了過去 的經驗和行動,用以宣稱他們的認同以及形塑他們的生命。

Clandinin &

Connelly (2003)

敘說研究是瞭解經驗的一種方式、是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合作 及活過的與說過的故事,其重視個體的生命歷程、多元觀點、情 境脈絡、社會實體建構及研究過程中所受的衝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1999,臺北市:弘智文化,頁 79-102。"敘 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2003,臺北市:五南書局,頁 43-47。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 故事,頁 29,蔡敏玲和余曉雯,2003,臺北市:心理。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定義為,敘說研究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個體生命經驗與歷 程 之 關 係 , 乃 至 整 體 運 作 之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 Sarbin ( 1986) 提 出 「 敘 說 原 則 」

(narratory principle)這個觀點,認為人類根據敘事結構來思考、感知,想像,並 作出道德選擇。敘說是一種用來組織事件、情節與描述行動的方法,其貢獻在於匯

第二位美華,因為參與保安宮藝文研習班的課程,開始對保安宮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研究無法完全做到中立與客觀。學者 Riessman(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將這再 呈現的過程分為五個層級,如圖 2-1,分述如下。

圖 2-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資料來源:敘說分析(頁 20),王勇智和鄧明宇,2003,臺北市:五南書局。

(一)關注經驗 (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在與研究參與者互動與訪談的整個過程中,藉由思考,研究者主動選擇了所關 注的經驗,賦予某些現象意義,主動建構新的真實故事。

(二)訴說經驗 (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研究者訴說經驗與讀者的聽,產生了敘說,也在此時創造了一個自我,因此可

以說是自我的再呈現。但要注意的是,「語言的牢房」(prison house of language),因 為敘說者與讀者因為文化、語言的能力的差異,而會影響到理解故事的理解。

(三)轉錄經驗 (transcribing experience)

將錄音與錄影的檔案轉謄為文本,但無法避免的是受到轉錄者不同文化背景與 理解的影響,會造成文本的不完整、部分的且是有選擇性的,文本的安排與呈現也 會影響到讀者的理解,不同的轉錄者使用不同的轉錄方式,所建構的意義將會有所 不同。

(四)分析經驗 (analyzing experience)

研究者分析逐字稿或是謄本時,對關鍵時刻、轉捩點與主顯節的選擇,以及故 事的安排與編輯,在每一個環節都受到研究者詮釋方式的影響,因此所創造出的敘 說故事會因研究者而有所差異。

(五)閱讀經驗 (read experience)

當文本被呈現時,會因為讀者以及時空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 敘說故事並不會固定不變。就如同 Clifford (1988) 所說,對特定歷史情境之下的某 特定群體,我們所建構的真實才會具有真實的意義 (Riessman, 2003) 。

再呈現的每一個階段,無論研究者再怎麼小心謹慎,使用最嚴謹的方法,皆無 可避免地會造成文本與理解的誤差。因此研究者認為,敘說的故事是研究者、受訪 者與讀者所共同創造出的真實故事,而這個故事會因為讀者的不同與時空的差異,

產生另一種新的敘說故事。

三、小結

瞿海源(2006)指出,臺灣民間信仰的信徒占臺灣人口 65%以上。民眾利用閒 暇時到寺廟焚香祭拜、參與廟宇活動為臺灣多數人的休閒生活。休閒治療雖對臺灣 民眾尚屬較陌生的名詞,但利用音樂、運動、藝術、園藝等各種活動來做為休閒治 療的研究,已逐年增加,但探討宗教休閒治療的相關研究,只有學者許啟舜(2008)

的碩士論文《休閒治療之宗教療法認知、接受動機與認同度分析:以彰化縣國中生 為例》一篇,其採量化研究探討國中生對宗教療法的接受動機與認同度,並未探討 以宗教做為休閒治療的方式,對於信徒生命歷程的意義。本研究期藉由敘說研究的 方式,透過訪談與觀察、並且我實際參與宗教活動,在與研究參與者、環境互動的

過程中,瞭解個體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