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 研 究 生:洪嘉臨 指導教授:李建興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ii.

(4)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1 年 02 月 研 究 生:洪嘉臨 指導教授:李建興.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敘說的方式,分析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信徒參與宗教 活動,作為一種休閒活動時所產生的真實故事,藉由互動所發生的經驗故事之呈現, 了解以宗教活動作為休閒方式對於人們所產生的價值,並且藉此探究宗教休閒活動 對研究者自身之意義。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保安宮,近三百年來坐落於台北市大龍峒, 主祭保生大帝是醫療之神,為台北市前三大廟會及重要文化活動,深具代表性。因 此,針對此一廟宇,本研究將研究焦點聚焦於瞭解保安宮之探源及探討宗教休閒治 療的意涵。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的方式,資料的蒐集採用文獻分析法、半結構式訪 談以及參與觀察的方式,資料的分析輔以觀察日誌、訪談日誌以及研究者的省思, 以捕捉現象以及建構文本,使之脈絡化。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早期 主要的功能為凝聚族群意識,並且提供心靈寄託之所在,現代已經逐漸轉型成為一 文化寺廟,提供宗教慶典活動以及各項藝文研習項目,與信徒生活相結合,提供休 閒活動為其現今之功能。對於三位信徒而言,宗教休閒治療主要提供心理寄託與安 全感之所在,且皆重視靈驗性,因此對於信徒在心理與身體疾病上的治療有達到治 療的效果。對於未來研究建議可探討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地區的信徒。. 關鍵詞: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敘說研究. iii.

(5) The Study of relig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of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Taipei City Date: February, 2011 Student: Hung, Chia-Lin Adviser: Lee, Chien-Shing, Ph. D.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believers of Taipei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as a leisure activity by narrative approach. Meanwhile, tr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religious activity that as recreation for believers,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for the author. The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Baoan Temple, which Taipei Dalongdong area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 god of medical is the main worship main worship is the god of medical. Culturally, the religious activity of Bao-An temple is one of important religious festivals in Taipei. Thu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rigin of Bao-An temple and its meaning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The study adopts narrative approach and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 by using data analysis, half-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uses the observer’s recordings, interview di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o seize the phenomenon and the construct of the text, letting it be contextualiz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first, Bao-An temple was a symbol to gather ethnic conscious, and nowadays transferred to a place that supplies cultural issue programs. Second, the religionous activities give the believers comfort and physical and spirit therapies. For the three believer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mainly provide with psychological sustenance and a place of sense of security, and all of them emphasize on the value efficacious, thus it reaches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i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illness for the believers.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studying believers of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area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Bao-An Templ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narrative approach iv.

(6) 謝. 誌. 終至寫謝誌的這一刻,此刻,眼淚有稍稍想奪眶而出的衝動,不是為了寫論文 的這段期間的心理折磨,而是因為感動與感恩。 感謝老天爺給我這個機會進到師大運休所這個友善的大家庭,認識了良師與益 友。最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李建興老師,在完整的走完這個過程,才明白老 師用心之處,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老師願意傾囊相授寫作論文的方法,讓我能 夠在短時間內即能擁有別人六十甲子的功力,哈!誇張了點。但最大的收穫其實是 進入這個修行學派,老師所講的佛理,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感謝老師度我過這一 段路,未來我也期盼自己能不斷的精進。感謝林伯修老師與北體高麗娟老師,就像 李建興老師說的,你們是很溫暖的老師,因此能讓我在寫作論文的路上,更有信心。 感謝副校長鄭志富老師、張少熙院長、朱文増老師、陳美燕老師、康世平老師與黃 營杉老師的教導,拓展了我的視野與見識。感謝助教小渝,擁有無比的耐心協助我, 讓我安心許多。 感謝老天爺讓我能夠和一群可愛的同學同班,感謝大狗、雪鳳、瓔芬、孜寧、 吾蓉、玉姿與儀璇的幫忙與陪伴,在我需要幫忙時熱心的伸出援手、在我難過時的 安慰與提供建議;很高興認識氣質滿分的季樺,我希望有一天和妳一樣有著優雅的 氣質;雅民、宜生、裕涵,感謝你們為繁忙的課業之餘帶來許多的歡樂;櫻珊、里 長、必成大哥、秀美姊、君品、惠玲姊、嘉齡、梓豪、浩彬、甘台大哥、簡科長、 正峰以及熱心服務的班代和子,很高興和大家同一班,相處的這些時光因為有你們 而感到值得,所以我要把大家都記在我的謝誌上,無論未來能否再聯絡與見面,你 們終將在我腦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感謝金玲大姊的陪伴、支持與鼓勵、安慰,這段在摩斯、王氏招待所的日子, 有辛苦、也有充滿歡樂的時刻,這也將是我未來美好的一段記憶。 感謝老天爺,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裡,總是有貴人相助,無論是師長、同學或是 學弟妹,都是那麼的親切有禮,且熱情的幫忙我,這讓我不自覺認為老天爺很偏心, 對我特別好,所以我告訴自己更要惜福與知足。寫完這本論文,讓我覺得收穫最大 v.

(7) 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所慢慢累積的經驗以及學習到的有形的與無形的人、事、物, 這些都是對我未來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而言才是最珍貴的,更甚於這本論 文。 最後,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首先是爸爸洪定山先生、媽媽陳麗卿女士,感謝 你們把我生的這麼可愛、聰明又健康,並且擁有樂觀的個性,可以在每每歷經挫折 後,勇敢踏步向前行。妹妹婉綺、詩雯與子詠,謝謝你們幫我照顧在屏東的爸媽, 讓遠在臺北的我可以放心。你們是我最最親愛與感謝的人,謝謝你們,所以我也要 把你們寫在我的碩士論文裡,記錄這永恆的一刻。. vi.

(8)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 第壹章. 初臨聖殿..............................................................................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的意義……………………………………….………………...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研究方法……………………………………………………... 6. 第貳章. 第一節. 敘說研究………..…………………………………………….……. 6. 第二節. 研究歷程………………………………………………………….... 10.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1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5. 第五節. 研究參與者….............................................................................. 17. 第六節. 質性研究的有效性……………………………………………….... 18. 休閒治療與保安宮…………..…………………………….... 22. 第參章. 第一節. 道教休閒治療………………………………………………………. 22. 第二節. 大龍峒保安宮歷史源流………………………………………........ 31. vii.

(9) 第三節. 第肆章. 小結……………………………………………………………........ 48. 保安宮信徒的故事..……………………………………….... 51. 第一節. 虔信神蹟的阿金……………………………………………….…... 52. 第二節. 樂觀知足的美華…………………………………………............... 58. 第三節. 樂於分享志趣的志峰…………………………………………….... 64. 第四節. 小結…………………………………………………………………. 70. 信徒生命軌跡的解讀.………………………………………. 72. 第伍章. 第一節. 休閒的效益……………………………………………………….... 72. 第二節. 信仰的力量……………………………………………………….... 78. 第三節. 小結…………………………………………………………………. 86. 聖殿之旅.……………………………………………………. 88. 第陸章.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91. 參考文獻. ........................................................................................ 97. 附. ....................................................................................... 111. 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邀請函……………………………………………….... 11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12. 附錄三. 信徒訪談大綱…………………………………………………….... 113. 附錄四. 訪談紀錄示例……………………………………………….……... 114. 附錄五. 反思日誌示例…………………………………………………….... 116. 附錄六. 觀察日誌示例……………………………………………….……... 117. viii.

(10) 表. 次. 表 2-1. 表 2-1 敘說研究之定義............................................................... 7. 表 2-2. 表 2-2 研究參與者……………………………………................... 18. 表 3-1. 表 3-1 98 年底寺廟、教會(堂)概況……………………………… 40. 表 3-2. 表 3-2 保安宮經營策略………………………………………….... 表 5-1. 表 5-1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結果………… 87. ix. 47.

(11) 圖. 次. 圖 2-1. 圖 2-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8. 圖 2-2. 圖 2-2 研究歷程............................................................................. 12. 圖 3-1. 圖 3-1 保安宮藥籤籤筒…………………………………………….. 35. 圖 3-2. 圖 3-2 保安宮藥籤籤支…………………………………………….. 35. 圖 3-3. 圖 3-3 保安宮財團法人制度組織架構………………………….…. 41. 圖 4-1. 圖 4-1 保安宮插花志工工作情形………………………….………. 53. 圖 4-2. 圖 4-2 保安宮誦經團志工………………………….………………. 59. 圖 4-3. 圖 4-3 保安宮正殿後方………………………….…………………. 66. x.

(12) 1. 第壹章. 初臨聖殿. 「奶奶,我們為什麼要來廟裡呢?」小女孩抬頭問著。 「我們要來點光明燈啊!希望神明可以保佑妳平安並且考試會考好喔!」奶奶 說。小女孩似懂非懂的聽著,心中默默的記著原來神明會保護著她的安全並且可以 讓她讀書讀得很好。 時光飛逝,隨著奶奶的離去,小女孩也長大了,父母年長體衰,病痛接連著來, 看著醫院病房裡,因手術後大量失血而虛弱的躺在病榻上的母親,一個無助的平凡 女子,唯一想到的就是潛意識中,可以保佑著她的神明。於是,她到保安宮,向有 「醫神」之稱的保生大帝祈願,希望母親的病可以逐漸康復。拿著母親的衣物到保 安宮的解祭壇解祭、點「藥師燈」 ,只要可以使母親身體恢復健康的方式,她都願意 去嘗試。幸運的,母親的病也逐漸復原、漸漸的恢復了生氣。於是她開始習慣性地 在難過、不安的時候,總是要到保安宮拜拜、解祭以及安各種燈,因為她相信這可 以讓她過得更好、更平安與順利。 故事暫時到此,不知你會不會有同樣的經驗,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同樣或是 類似的情形不斷的在上演著,這是一篇我的故事,但我相信也是許多人的故事,在 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會有不同的經歷,有起有落,我想要表達的只是和我有著類似 經驗信徒的故事,希望你可以一同與我探索這趟帶有宗教意味的生命旅程。. 第一節. 緣起. 我小時候會跟著外婆、外公至各個寺廟祭拜、安太歲或是進香,爾後再跟寺廟 有較多接觸是在高中及大學聯考時,和一般臺灣人的習俗一樣,在重要的考試前, 一定要去祭拜「文昌帝君」 ,祈求祂能保佑我能高中理想的學校,至此之後,就鮮少 有機會再主動進寺廟祭拜。近年來,我自大學畢業,進入職場,逐漸發現藉由定期 或是不定期的前往寺廟祭拜,在焚香向神像禱告、請求祂能幫我度過眼前之難關, 或許是因為有信心, 「相信」神明會保佑我、幫忙我解決,所謂心誠則靈,因此即使.

(13) 2. 不能解決,但總會因此增加我的自信,很快即能重新恢復元氣並且有勇氣去面對問 題。每當踏進寺廟,看著來自不同生長環境的人們,各因其不同之目的而來,有些 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有些是自外地特地前來祭拜、甚至是外國遊客至此參觀,雖然 有著各式各樣的人們在寺廟裡頭,但身處於廟宇的氛圍中,總會讓研究者浮躁與不 安的情緒逐漸恢復平靜,並帶來心靈上寧靜與安詳的感覺,也許就是這種潛藏的意 識,使我對寺廟有著莫名的親近感。 宗教是人類從古社會流傳至今的一種精神文明,雖然有許多不同的教派林立, 其內在的本質為反應出人類本性共有之信仰情操。臺灣的民間信仰迄今仍保存著明 清先民的古老文化特質,其對臺灣民間影響力非常大,李亦園(1972)認為,從宗 教信仰或神話儀式等文化的投射系統(projective system),如儀式行為來探討民族 性有其價值。而我們可看到許多廟宇的慶典活動往往會透過不同形式的儀式典,來 表達信徒對神明的崇敬與感謝之意。Durkheim (1992) 認為,儀式可使宗教團體成員 重獲新生之精神力量,並使群體訴諸行動集合起來,加深個體間的聯繫,使彼此更 加親密。亦即是,個人藉由參與宗教儀式的社會化過程中,融入社會的價值體系。 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比起以往實在是方便許多且更享受,富庶 的生活與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任我們去選擇,然而卻不見人們因為現代化帶來的便 利性而更加快樂無憂,從我們的生活周遭可發現,許多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與壓力, 生活中充滿著緊張、焦慮、空虛與惶恐。但科技與文明所帶給人們的並非只有缺點, 學者 Godbey (1999) 提出,20 世紀科學文明帶給人類的優勢之一,就是將人們從繁 重的體能勞動中解放,這使得人們的休閒時間增加,因此休閒活動逐漸成為現代人 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人們開始覺察生活品質與紓解壓力的重要性之後,也就愈 來愈重視休閒活動,並且不再只是著重於短暫性、大眾化的活動,例如:上網、看 電影、逛街等,因為這些活動最終只會使得參與者產生無聊感,無法讓人們藉此有 更深入的體驗或學習,因此應該提倡長期性利益的休閒活動 (Stebbins, 1980),讓休 閒成為生活中有意義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幫助人們放鬆,進而獲得心靈 的 解 脫 與 更 進 一 步 充 實 自 我 的 能 量 , 此 即 為 深 度 休 閒 。 休 閒 治 療 ( therapeutic recreation)一詞在國內為一新名詞,但在美國地區休發 閒治療的發展已有數十年 的歷史,並從理論推展至實務的階段,且有相關的課程與證照制度,為一完整建構 的學科,而臺灣尚屬萌芽期。休閒治療是指具有目的性的藉由休閒過程,使個案之.

(14) 3. 心理、生理、精神或是社交行為達到健康與平衡之狀態。而從學者瞿海源(1997) 的研究發現,民間信仰的信徒在臺灣佔有 65%以上可知,臺灣的宗教信仰以民間信 仰最為蓬勃發展, 「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是現今的情景,也可說利用閒暇之餘 至廟宇焚香祭拜或參與活動,為現今許多臺灣民眾的休閒活動之一,而本研究即欲 探討民眾藉由宗教休閒活動是否能達到休閒治療的效果。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國家二級古蹟,並榮獲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 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廟內所供奉之主神為「保生大帝」 , 在保生大帝聖誕(農曆 3 月 15 日)當天與前一天所舉行的大型祭典「大龍峒大道公出 巡」為臺北三大廟會之一,信徒眾多,每年至保安宮參拜之信徒與國、內外遊客絡 繹不絕,研究者本身亦是定期於休閒假日至保安宮參拜及參與祭典活動之信徒,在 這期間,因和廟方人員、志工、其他信徒以及各地遊客的接觸經驗,進而引領研究 者興起本研究之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藉由訪談寺廟行政領導人員、法事者及宗教休閒治療者,瞭解傳統 信仰與文化、廟宇組織運作、個體生命經驗與歷程之關係,乃至整體運作的脈絡, 建構本土宗教休閒治療模式。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大龍峒保安宮之探源。 二、探討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 一、大龍峒保安宮之由來為何? 二、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為何.

(15)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陳述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研究時間為 2009 年 09 月至 2010 年 10 月 (二)研究參與者:本研究主要研究參與者為大龍峒保安宮信徒三位,次要研究參 與者為保安宮行政人員(職工)一位、解祭壇道士一位,共五 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三)研究地區:以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研究地點。.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為下列兩項因素,故研究結果難以全然類推: (一)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訪談個案受到既有思維與主觀意識影響,因此研究結 果無法推及他人。 (二)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道教信徒,因此無法推及其他宗教信仰的信徒。. 第四節. 研究的意義. 一、就個人而言 至寺廟祭拜為研究者平日之休閒嗜好,當心理有疑惑無法解決時,在進行焚香 祭拜、向神明禱告,藉由敘說事件的過程中,無疑也是一種反思的過程,因而能經 由反芻獲得答案,即使無法獲致解答,但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相信會有更好的 結果。此外,藉由參與法會活動,從和其他與會人員的交際中,除了可拓展自己的 生活圈,常可獲得另一種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彼此間是互相鼓勵的,因此對於研究 者而言是有如此多重之意義與重要性。.

(16) 5. 二、就社會而言 研究者由日常生活中可發現,身旁的親友也多和研究者有相同的興趣。由內政 部(2010)2009 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的統計資料得知,2009 年臺灣之宗教 寺廟,以道教寺廟占 78.4%為最多數。由上述資料可知,本研究除了是個人興趣以 外,亦為現今普及臺灣民間,一般民眾於閒暇之餘所樂於從事之信仰活動。. 三、就學術上而言 在蒐集參考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相關之研究資料寥寥可數,由學者與內政部資 料皆可顯現出,民間信仰確實為一普及之休閒活動,但是相關之研究卻不成正比, 因此研究者希望藉此一研究有拋磚引玉之功用,使得未來從事這方面研究者能有個 參考之方向,並能更進一步促使學者從事相關之研究。.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儀式(ritual) Durkheim (1992) 指出,禮儀(ritual)是產生於匯集在一起的群體之中,旨在 激起、保持或再造這些群體的某些精神狀態的行動方式。. 二、宗教休閒治療(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宗教休閒治療即是利用參與寺廟舉辦祭典儀式之休閒活動,來做為一種醫療的 方法,使人們在心理、生理、精神與社交行為受限的人產生改變或達成個人的成長 與發展。.

(17) 6. 第貳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了解傳統信仰與文化,在廟宇組織乃至整體運作的脈絡 之下,信徒在參與宗教活動的過程中,休閒治療對其生命經驗之意涵。質性研究認 為社會現象的真實性,是由人們在日常生活裡經由不斷互動的過程中,所共同建構 出的一種個人的主觀經驗,因此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必須探討其背後所依持之價 值信念,否則就無法真正掌握質性研究的本質。質性研究者的興趣在於探討人們是 如何詮釋其經驗以及如何建構他們的世界,這些經驗對他們有著何種意義,因此重 視的是研究過程的描繪而不是只看重結果(潘淑滿,2003) 。而將經驗轉換成以敘說 的方式,是個體瞭解經驗並且賦予意義的主要方式(王勇智、鄧明宇,2003) 。在本 研究中,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是信徒藉由參與宗教活動的整個歷程,這些經驗對其生 命產生了何種意義與影響,因此採用了質性取向的敘說研究(narrative research)以做 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期望藉由信徒故事的敘說,了解真實生命的經驗故事。. 第一節. 敘說研究. 敘說研究在國內是個新興的研究取向,而在國外許多學者的研究也尚在摸索的 階段,敘說研究的本身即是一種方法 (Clandinin & Connelly, 2000) 。. 一、何謂敘說研究? 「敘說方法學」(narratology)一詞為 Todorov 於 1969 年提出(引自王勇智、 鄧明宇,2003,頁 3) ,對於敘說的明確定義目前仍存有很大的分歧,研究者將國內 外學者不同之見解整理如表 2-1。.

(18) 7. 表 2-1. 敘說研究之定義. 學 Denzin (1999). 者. Riessman (2003). 定 義 敘說是敘述者(narrator)與其聽眾(audience)具有重大意義一系列的 事件,它是一個故事(story)。敘說有起始點、中間段落與終點,其 必須是有情節與內在的邏輯。敘說在描述一個連續性,按照時間 或是因果次序組織而成已發生的事情。 敘說是是一種故事與再呈現,是個人在個人的敘說裡建構了過去 的經驗和行動,用以宣稱他們的認同以及形塑他們的生命。. Clandinin & Connelly (2003). 敘說研究是瞭解經驗的一種方式、是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合作 及活過的與說過的故事,其重視個體的生命歷程、多元觀點、情 境脈絡、社會實體建構及研究過程中所受的衝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解釋性互動論" 。張君玫,1999,臺北市:弘智文化,頁 79-102。" 敘. 說分析"。 王勇智、鄧明宇,2003,臺北市:五南書局,頁 43-47。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 故事, 頁 29,蔡敏玲和余曉雯,2003,臺北市:心理。.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定義為,敘說研究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個體生命經驗與歷 程 之 關 係 , 乃 至 整 體 運 作 之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 Sarbin ( 1986) 提 出 「 敘 說 原 則 」 (narratory principle)這個觀點,認為人類根據敘事結構來思考、感知,想像,並 作出道德選擇。敘說是一種用來組織事件、情節與描述行動的方法,其貢獻在於匯 集平凡的事實和想像,結合時間和空間,並讓個人解釋行動的理由與發生事件原因。 何粵東(2002)認為,由於敘說研究既本身不但是一種思考的方向,又是一種方法, 因此,以實例來說明敘說研究者的作為,是瞭解敘說研究的一種方法,對敘說研究 而言,從對經驗現象的探索開始,要比從各種方法論架構的比較分析更具成效。 在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的對象共有五位,第一位為保安宮的行政人員,因其 負責統籌、分配與保安宮相關之活動,透過訪談瞭解保安宮實際運作的模式,以及 如何帶領職工與志工來辦理與協助慶典活動的運作。第二位訪談對象為保安宮解祭 壇李道長,透過替代神明執行祭儀法事者的角度,以瞭解保安宮信徒參與保安宮祭 典活動的過程與實際情形。研究者訪談的信徒共有三位,這三位除了是保生大帝的 信徒之外,也是自願擔任長達十年以上的保安宮志工。第一位阿金主要是因為身體 疾病,她認為是拜保生大帝才使自己的病治癒,因此虔誠相信保生大帝的靈驗性;.

(19) 8. 第二位美華,因為參與保安宮藝文研習班的課程,開始對保安宮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認為其宗教走向是良善的,因此願意利用閒暇之餘至保安宮擔任志工;第三位志峰 開始接觸保安宮是因為想要了解臺灣的歷史與人文,而參與保安宮文史解說志工的 工作。研究者期望藉由行政人員、法事者與信徒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宗 教休閒治療的實際意涵。. 二、敘說研究再呈現的層級 每個個體在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歷史脈絡下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研究者所 能做的是藉由觀察、訪談、互動與解釋以再呈現個體過往之經驗,因此者也是造成 研究無法完全做到中立與客觀。學者 Riessman(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將這再 呈現的過程分為五個層級,如圖 2-1,分述如下。. (五)閱讀 (四)分析 (三)轉錄 (二)訴說 (一)關注. 基本經驗. 圖 2-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資料來源: 敘說分析 (頁 20),王勇智和鄧明宇,2003,臺北市:五南書局。. (一)關注經驗 (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在與研究參與者互動與訪談的整個過程中,藉由思考,研究者主動選擇了所關 注的經驗,賦予某些現象意義,主動建構新的真實故事。 (二)訴說經驗 (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研究者訴說經驗與讀者的聽,產生了敘說,也在此時創造了一個自我,因此可.

(20) 9. 以說是自我的再呈現。但要注意的是, 「語言的牢房」(prison house of language),因 為敘說者與讀者因為文化、語言的能力的差異,而會影響到理解故事的理解。 (三)轉錄經驗 (transcribing experience) 將錄音與錄影的檔案轉謄為文本,但無法避免的是受到轉錄者不同文化背景與 理解的影響,會造成文本的不完整、部分的且是有選擇性的,文本的安排與呈現也 會影響到讀者的理解,不同的轉錄者使用不同的轉錄方式,所建構的意義將會有所 不同。 (四)分析經驗 (analyzing experience) 研究者分析逐字稿或是謄本時,對關鍵時刻、轉捩點與主顯節的選擇,以及故 事的安排與編輯,在每一個環節都受到研究者詮釋方式的影響,因此所創造出的敘 說故事會因研究者而有所差異。 (五)閱讀經驗 (read experience) 當文本被呈現時,會因為讀者以及時空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 敘說故事並不會固定不變。就如同 Clifford (1988) 所說,對特定歷史情境之下的某 特定群體,我們所建構的真實才會具有真實的意義 (Riessman, 2003) 。 再呈現的每一個階段,無論研究者再怎麼小心謹慎,使用最嚴謹的方法,皆無 可避免地會造成文本與理解的誤差。因此研究者認為,敘說的故事是研究者、受訪 者與讀者所共同創造出的真實故事,而這個故事會因為讀者的不同與時空的差異, 產生另一種新的敘說故事。. 三、小結 瞿海源(2006)指出,臺灣民間信仰的信徒占臺灣人口 65%以上。民眾利用閒 暇時到寺廟焚香祭拜、參與廟宇活動為臺灣多數人的休閒生活。休閒治療雖對臺灣 民眾尚屬較陌生的名詞,但利用音樂、運動、藝術、園藝等各種活動來做為休閒治 療的研究,已逐年增加,但探討宗教休閒治療的相關研究,只有學者許啟舜(2008) 的碩士論文《休閒治療之宗教療法認知、接受動機與認同度分析:以彰化縣國中生 為例》一篇,其採量化研究探討國中生對宗教療法的接受動機與認同度,並未探討 以宗教做為休閒治療的方式,對於信徒生命歷程的意義。本研究期藉由敘說研究的 方式,透過訪談與觀察、並且我實際參與宗教活動,在與研究參與者、環境互動的.

(21) 10. 過程中,瞭解個體的生命經驗。. 第二節. 研究歷程. 敘說研究其所重視的在於藉由敘說方式呈現其個人獨特之生命故事,在研究的 過 程 中 , 個 案 得 以 重 整 並 呈 現 其 生 命 歷 程 , 並 且 賦 予 生 命 意 義 。 Clandinin 與 Connelly(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認為敘說是呈現及瞭解經驗的最佳方式,而 本研究以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研究對象,主要關注的焦點為探討在自然、真實的 情境中,保安宮之經營者、法事者及信徒,與保安宮互動之原因、歷程、影響與改 變。因此採用敘說研究來進行本研究,以了解個人獨特與主觀之經驗與意義,並且 藉由我與個案之互動,以建構出本研究所欲探究休閒治療之歷程與影響。 本研究參照 Denzin(張君玫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與 Riessman(王勇智、鄧 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將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六個歷程:. 一、架構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在於探討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以及宗教休閒治療對被研究 者而言有何意義與影響。因為研究參與者之故事與個人經驗已經涵蓋了所欲探討之 現象,因此透過探討被研究者所組織、覺知、建構並賦予意義之重要生命經驗的過 程中,研究者即能很快地釐清現象之概念。 架構研究問題有以下五個步驟: (一)我自個人生命經驗中,找出想研究的問題。 (二)探討此問題以作為個人之困擾或者是逐漸形成的公眾議題,如何影響多數之 生命、制度與社會群體。 (三)找出有此類困擾的個體所求助的機構。 (四)開始問這些經驗是如何發生。 (五)嘗試用一句話總結研究問題。 我從五年前開始,在同事的帶領之下,會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假日休閒時至大龍 峒保安宮焚香祭拜、進行解際儀式、點燈或是參與法會等活動。我會成為保生大帝.

(22) 11. 的信徒起因於父母親生病,因為和家人相隔兩地,因此會擔心,聽聞大龍峒保安宮 主神保生大帝為「醫神」 ,因此為求心安,而到保安宮拜拜。在去保安宮拜拜或是參 加解祭等活動的時候,發現一般會去保安宮的信眾多數與我有相同的問題,都是為 了求平安或是健康而來,因此興起了研究的興趣而至形成研究問題。. 二、解構、省思與批判地分析關於該現象的既存概念 在質性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本身,我和研究參與者一樣都是保 安宮的信徒,本身已經對研究之議題有著主觀的看法與概念。在此研究進行的過程 中,如何能以客觀的角度對被研究現象進行批判性的解釋、觀察與分析並指出既存 理解背後的偏見,此為我在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我會藉 由訪談日誌、觀察日誌、錄音與逐字稿等內容,在進行分析與詮釋的過程中,持續 地進行自我批判與反思。. 三、 捕捉現象 我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見附錄三) ,藉由錄音與事後之逐字稿、訪談日誌、 觀察日誌等方式,捕捉呈現研究參與者真實的情況。我在每一次訪談時以錄音筆錄 音,在訪談結束時亦將當下的感受與觀察到的事物以錄音筆錄下。接著盡量在當天 將訪談記錄與觀察心得的錄音檔轉謄為逐字稿,因為語言雖可轉譯為文字,但有許 多肢體或是表情、動作卻是無法藉由錄音錄下,因此在當天記憶最清楚時,將觀察 的心得記錄下來。. 四、 資料的轉錄與處理 此部分主要為在訪談研究參與者時將錄音的部分轉為逐字稿,逐字稿為本研究 最主要之資料,透過逐字稿的反覆閱讀、理解與省思以掌握研究對象之敘說脈絡, 並進而釐清與統整人、事、物之關係與結構。此外,為降低因為記憶與錄音資料的 不完整,在閱讀逐字稿以外,關於觀察日誌與反思日誌也一併與逐字稿相互參照、 比對,藉由多方資料予以對照、檢驗。.

(23) 12. 五、 建構 我將研究過程中所蒐集而來之資料分類為數個核心,以作為分析之架構,研究 者根據經驗或發生順序以及對現象結構之理解與解讀,將各個要素重新排列並進行 重組,接著說明在發生的過程中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與產生關聯,最後概要的陳 述現象的結構或部分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六、 脈絡化 脈絡化即是把早先括號起來之知識放回現象發生之社會情境中。我藉由敘說資 料之分析、重建、理解與建構,將訪談資料先轉謄為逐字稿後,再過濾與研究無關 之資料,最後形成可閱讀、脈絡化之敘說文本。. 架構研究問題. 解構、省思與批判. 捕捉現象. 資料的轉錄與處理. 建構. 脈絡化. 圖 2-2. 研究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解釋性互動論 (頁 79-102),張君玫,1999,臺北市:弘智文化。 敘說分. 析 (頁 43-47),王勇智和鄧明宇,2003,臺北市:五南書局。”「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 運動員運動生涯之敘說研究 ”(頁 31),黃幸玉,2007,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 北市。.

(24) 13.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敘說研究之內容主要涉及人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故事,強調了人與其環境的 關聯,透過敘說故事重新建構各人的經驗並為其生活賦予意義,這正符合本研究之 主題。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與觀察法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 一、文獻分析法 黃瑞琴(1991)認為文獻分析法的優點為幫助研究者確定問題的所在以及瞭解 知識基礎與其理論限制,並可避免選擇沒有充分資料的題目。因此,我在本研究中, 會仰賴兩種資料來源以作為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取得途徑:第一種為「初級資料」 (primary sources),主要取自和研究參與者訪談的結果、保安宮網站及出版圖書相 關之記錄等;第二種為「次級資料」(secondary sources) ,取自經由第三者轉述之訪 談記錄或是歷史性文章和書籍、期刊與論文之研究結果與發現等資料,在本研究中 所訪談的對象為保安宮董事一位以及解祭壇李道長,共兩位次要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乃因文獻分析法可說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必備之工具, 透過蒐集與研究相關主題文獻並加以分析,歸納出重點,以找出解釋的脈絡與線索。 而本研究以保安宮信徒為主要的訪談對象,主要的目的在探討宗教信仰對於信徒的 影響為何。. 二、半結構式訪談法 質性研究者相信這個實象是一種社會建構,例如個人或團體對事件、個人和過 程的意義探索;質性研究關心的是理解社會現象之參與者觀點,包括參與者的感覺、 價值觀、觀念、想法和行動。本研究所要探究之主題即在於研究參與者因為參與其 社會環境中所產生之宗教信仰,對其心理與精神層次產生了何種意義、影響與改變。 在質性研究中, 「訪談」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料蒐集方式,雙方透過言語的溝通, 以了解彼此間的想法與價值觀等。訪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蒐集受訪對象對於特殊 事件或是生命經驗的感受,要蒐集到這樣的資料在提問時不預設立場以提問、避免 僵化形勢行的問與答,應該是研究者與受訪者自然的互動與對話的過程,唯有如此 才能蒐集到具有豐厚性與真實的資料(歐用生,1995)。.

(25) 14. 訪談可依研究者對訪談的控制程度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結構式(封閉型)、 無結構式(開放型)與半結構式(半開放型)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由我事先擬訂 訪談大綱,在訪談進行中鼓勵受訪者積極參與、不限定答案,並依訪談情形進行彈 性的調整,採用的原因是因其優點為較結構型更能夠蒐集到較多受訪者之資料與想 法,相對於無結構式而言,較不易失焦、能掌握住研究的問題。 高淑清(2008)指出,透過訪談可以不斷地建構意義,藉由傾聽並且以語言或 非語言訊息,鼓勵受訪者用自然的態度盡量毫無掩飾的進行敘說,本研究採用訪談 法主要之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訪談之方式,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在接觸宗教之後,經由 定期或不定期的至廟宇祭祀或是參與廟會活動,其內在心靈狀態的變化、內心世界 的想法與感受,並希望可以獲得詳細且具有相當程度的直接資料。而訪談是有系統、 有目的的對話,為了能達到研究的目的,對於訪談方向之掌握是我所必須注意的。 因此本研究為了能瞭解研究參與者內心的想法,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首先擬訂 訪談大綱,讓受訪者在訪談中自由的表達想法、生活的經驗以及事件對其所代表的 意義;而研究者藉由觀察日誌、訪談日誌、錄音之資料,以幫助回憶訪談時所發現 之問題。. 三、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是質性研究中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建立 和維持與現場人們的關係是觀察者所需扮演的角色,因此參與觀察者參與其介入的 程度是非常重要的。Gold (1958) 依參與者參與程度將參與者的角色區分為四種:完 全的觀察者、觀察者即參與者、參與者即觀察者、完全的參與者,由此可以清楚的 瞭解到,一般的研究者都介於觀察者及參與者之間。然而參與者的角色卻定義了研 究者對於研究現象的社會位置(黃瑞琴,1991)。在本研究中,共分為兩個部分: (一) 對於參與研究者,我以觀察者的角色,進行訪談,並在訪談過後,以觀察 日誌與反思日誌記錄訪談心得,以及在訪談時所觀察到受訪者與環境的非語 言訊息。 (二) 對於研究的場域—大龍峒保安宮,我以觀察者即參與者為角色進行觀察與 記錄,在這部分以觀察日誌與反思日誌記錄觀察心得。 參與觀察法為在自然情境下,根據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體做有系統的觀察,研.

(26) 15. 究者依此做觀察記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客觀性解釋的一種研究,因此本研究 採用參與觀察法以取得有關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在我的研究裡頭,想要探討與了解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這些含括了 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故事、情境的變化,都無法用標準的評量工具將之劃分等 級,因此最重要能夠將這些語言與非語言線索記錄下來的,就是與三位研究參與者 有著直接互動的我,希望藉由我將訪談的資料錄音、轉謄為逐字稿之後,再將每一 次的訪談日誌與觀察日誌相互對照、思索,以釐清出最接近真實的樣貌。而為了避 面記憶不完整,我在訪談這三位研究參與者時,經過事先的溝通與在研究者參與者 同意的情況下將整個訪談的過程以錄音筆錄下,以使訪談的內容、字句降低錯誤的 情形。也因為避免我的訪談會太過偏離主題,因此我事先請教過我的指導教授,擬 好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三) ,以使在訪談時,可以將研究主題與內容聚焦。訪談日誌 的目的主要是將當日訪談之後,將我與主要以及次要研究參與者互動的過程中,將 非語言訊息,包括了語調、肢體動作的表達等記錄下來。在觀察日誌的部分,則是 記錄下我到保安宮所看到的包括一般的香客、保安宮的祭典儀式的進行、寺廟的氛 圍等,所給予我的感受將之記錄下來。希望藉由多種資料的互相對照,以使符合研 究的有效性。. 一、研究者自身 (一)我的角色隨研究歷程而改變 1.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具有訪談者的角色。 2.在資料處理的過程中,則扮演將受訪者的口語敘述轉成文字陳述的轉譯者。 3.在資料分析時,則扮演詮釋者的角色,對訪談稿進行詮釋與理解的工作。 (二)質性研究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訓練。.

(27) 16. 2.對研究問題先備經驗的具足,在進行研究前與在研究歷程中需不斷地充實與 精鍊。 3.在研究歷程中,我需隨時地檢視、反省自己在研究過程中儘量降低個人的主 觀與偏見。 (三)與研究參與者的互動關係良好:若我與研究參與者能保持良好的關係,在訪 談的過程中對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感同身受,使得研究參與者對我有高度的信任 感,就會比較願意傾訴心中的感受與想法,無形中增加了研究資料的深度與廣度, 使得研究內容更完善。. 二、半結構式訪談問卷 訪談是質性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種蒐集資料的方法,雙方透過言語的溝通與交流 以建立彼此間的共識與理解。半結構型訪談為研究者事先擬好大綱作為提示,訪談 進行中允許受訪者參與並鼓勵提問,並配合訪談情況進行彈性調整。研究者事先擬 好問卷以進行訪談(詳見附錄三)。. 三、訪談日誌 訪談日誌包含訪談研究參與者在訪談過程中的情緒與非口語訊息之描述、訪談 過程之摘要或特殊事件的記錄、我理解到的意涵與自我省察。訪談日誌可提供研究 者在每一次進行訪談後之省察與檢討,以作為下一次訪談前之改進與察覺有哪些議 題可再深入探究,使得有利於研究之進行,並且可作為日後資料分析之輔助工具。. 四、觀察日誌 陳向明(2002)指出,可根據研究者之習慣、觀察的問題與內容、時間、地點、 使用的工具做不同的選擇。本研究之觀察日誌依觀察之時間與研究參與者編碼,記 錄了觀察的對象、時間、地點及我自身之心得,並將觀察過程中依據實地及觀察對 象所給予之言語及非言語訊息所產生不同的感受,一一記錄其中。此觀察日誌有助 於日後分析資料時幫助我回溯當時情況,以幫助做更進一步、深入的分析,或幫助 釐清事實與情況。.

(28) 17. 五、錄音設備 我為確實掌握訪談當時之內容與感受並可以完整記錄,在進行訪談前向研究參 與者說明錄音的情形並取得受訪者之同意,於每一次進行訪談時以錄音筆進行錄音 的工作。每一次之錄音內容,每筆檔案依照日期及不同的訪談對象編碼存檔。在每 一次訪談結束時,即依照錄音內容,清楚詳實地轉謄為逐字稿,並依不同之受訪者 與時間予以編碼,並清楚的標明訪問之對象、時間與地點,並在逐字稿最末端留空 白處,以記錄訪談之心得與評語,以利日後資料分析之用。. 第五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希望透過保安宮虔誠信徒的生命經驗敘說,以了解保安宮宗教信仰與信 眾所交織出的生命經驗。一般而言,我們會到廟裡焚香祭祀的信徒,大多是為了希 望能藉由神明的保佑讓自己或家人身體健康,平安順利。保生大帝為「醫神」 ,因此 也有信徒拜拜是為了向神明祈求病症早日消失、恢復身體健康;其次,許多人生病 並不是真正有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因為,心理上有令其不愉快、憂心之事,在現實 生活中暫時無法以人力解決之事,只好轉而向神明祈求,冀望情況有好轉的一日。 本研究透過訪談希望了解在參與保安宮宗教活動之後,所給予的生命經驗與歷程。 本研究主要訪談的對象有三位,將其定名為主要研究參與者,藉由探討他們將 自身參與保安宮的故事,以瞭解到宗教活動所給予他們什麼樣的生命經驗。此外也 訪談了保安宮的行政人員與在保安宮主要負責解祭壇解祭事宜的李道長,此兩位為 次要研究參與者,目的在瞭解廟方人員對於保安宮寺廟活動與信徒參與活動的看 法,希望藉由多元的方式予以檢證。對於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研究者皆事先說 明採用錄音方式進行訪談,並給予訪談邀請函與同意書,徵求其同意之後再進行研 究。本研究希望能藉由訪談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希望能以更客觀、多元的面向, 由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本研究之主題。 (一)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為定期參與保安宮活動十年以上之三位志工,分別擔任保安宮文史.

(29) 18. 解說、圖書館與插花志工。為尊重研究倫理,本研究有兩位志工採用匿名方式呈現, 擔任保安宮文史解說志工的林先生同意採用本名方式呈現,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如 下: 阿金,65 歲,1995 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原先主要擔任插花志工,後來兼任 圖書館與合唱團志工。 小美,60 歲,1995 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擔任圖書館志工。 林志峰,52 歲,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擔任文史解說志工。 (二)次要研究參與者 趙小姐,保安宮行政人員(職工)。 李道長,1993 年至保安宮擔任解祭壇道士至今,為道教正一派道士。. 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之背景資料簡述如表 2-2: 表 2-2.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 阿金 主要研究參與者 美華 主要研究參與者. 性別 女. 職. 務. 志工. 訪談地點 保安宮圖書館. 女. 志工. 保安宮紀念品販售部. 林志峰. 主要研究參與者. 男. 志工. 保安宮圖書館. 趙小姐. 次要研究參與者. 女. 保安宮行政人員. 保安宮圖書館. 李道長. 次要研究參與者. 男. 保安宮解祭壇道士. 保安宮解祭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六節. 質性研究的有效性. 信、效度的概念來自量化研究的觀點,信度就是一致性,效度是指正確性與真 實性。但對質性研究者而言,所重視的是社會適時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在其特有 的文化社會脈絡下所產生的經驗和解釋(胡幼慧、姚美華,1996) ,因為每個個體是 獨特的經驗,因此無法以量化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來做為評定的標準。本研究採用敘 說研究,敘說是一種觀點的呈現,個人將過去經驗經由選擇之後予以重新建構而成, 因此生命故事並非得是一個正確的故事。對此學者 Connelly 與 Clandinin (1990) 指.

(30) 19. 出,敘說的判斷標準和其他質性研究一樣,不是效度、信度和概化(引自蔡敏玲、 余曉雯,2003,頁 268),而是一種解釋具有信賴度(trustworthiness)與否的過程, 信賴度即是有效性(Validation)。根據 Riessman 將評估有效性的標準分為四種,分述 如下(王勇智、鄧明宇,2003):. 一、說服力 (persuasiveness) 說服力可用合理性(plausibility)來解釋,文本要能說服、感動讀者,讓人相信或 是認為這是可行的。因此寫作的修辭技巧和讀者閱讀文本之後的反應,才能判定文 本是否有說服力。 在我的研究之中,除了詳實的記錄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並且盡量收集豐厚 的資料,包括了保安宮的歷史文獻、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我的訪談日誌與觀察 日誌等,以求在寫作時能盡量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但修辭技巧與能否使用適當 的詞彙去形容故事情境,這也是在考驗我的文筆與功力,唯有盡力去完成,並在完 成之後請朋友閱讀,請教對於文本的感受,再予以適度的修正。. 二、符合度 (correspondence) Lincoln 與 Guba (1985) 認為,若研究者再重新建構出的故事,帶回給研究參 與者檢覈,若被認為是適當的再呈現,可信度(credibility)即可提高。我在完成文本 後,有請研究參與者閱讀,以確認文本的正確性,並與研究參與者討論,以做適當 的修正。與這三位研究參與者分別是以 mail 以及透過電話溝通,使確認訪談以及書 寫的內容,皆獲得其同意。. 三、連貫性 (coherence) Agar 與 Hobbs (1982) 提出連貫性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總體的(global)、局部 的(local)以及主題的(themal)。因為這三種連貫性可提供或是加強不同的觀點,當符 合這三種連貫性即可加強其解釋性。 我的研究,藉由故事的敘說,了解到保安宮的歷史脈絡與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 在訪談信徒時,將信徒對於某些事件的看法或是經驗,聯結到保安宮的活動運作上, 以做對比與比較。接著在訪談的過程中對於某些特定主題,例如信徒對於到保安宮.

(31) 20. 參與活動之後的看法,強調其重要性。在這整個的研究過程,我藉由持續的反思與 閱讀文本,將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以最通順的方式予以呈現,最後統整整個文本的理 解與解釋。. 四、實用性 (pragmatic use) Mishler (1990) 指出,知識是否是有效性,建構在科學家的社群裡頭,科學家 們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方面,共享了一套沒有爭議與有用的方式。. 如果我們研判一個研究的信賴度 (trustworthiness)夠高,足夠讓我們願意參與其 中,這表示我們認可研究結果具有足夠的效度,願意投資我們的時間及精力, 並且拿著我們自己的名聲冒險 (Mishler, 1990) 。. 實用性即是,我的研究,最終的目的在能夠成為其他研究的基礎。我的研究是 目前臺灣最多人信仰的民間宗教,也是許多民眾會藉由到廟裡拜拜參加法會活動, 以獲得心中困惑或不安的解答。雖然我所訪談的研究參與者只有五位,但都具有其 代表性,這三位研究參與者所代表的是一般臺灣民間信仰的信徒,其所會參與的活 動也是大多數台灣人民的休閒活動(瞿海源,1997) ,希望能藉由此研究,開啟臺灣 許多未來進行與宗教休閒治療相關研究的人士,一個參考的依據。. 五、無教條 (no canon) 敘說研究,無法將研究的有效性化約成為一套形式上是有規則或是標準的程 序。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硬是要用同一套標準來檢驗,就好比 髮型設計師,每個人的手藝課有其精巧之處,每個人的審美觀也不同,無論是設計 師或是顧客,皆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只要設計師所設計出的髮型讓顧客滿意,就是 最符合所謂的標準。這也就是 Riessman (2003) 所稱的無教條(no canon),在解釋性 的研究中,是屬於無教條的取向。因為透過敘說,我想要了解的是,那些過去曾經 發現過的事件對個體而言,到底存在著何種價值與意義。藉由敘說,重新去理解往 事,不斷地重新詮釋過去的故事,也使得個體自身的理解越顯豐厚,並建構了自我 的認知。就如同 Cronon(1992)所說的,我們所說的故事,就像我們所提的問題一樣,.

(32) 21. 最後都是和價值有關的。因此每個故事都是值得去記錄與探訪的。. 一連串片段的形象,堆疊出我們的生命景象,將之拾起、串成、建構出自我。 (研究者反思 990704). 回想,在我的記憶中,所能記住的似乎不是快樂、就是悲傷或苦痛的事物,無 論是哪一種,都代表這是我所在意的,也是影響到我往後的處事態度與觀念的重要 的人、事、物,因此所有的故事也是因為這一個一個的、不連續的片段,最終由我 自己組合成我的記憶、我的人生故事。也許,有許多事件、事實已經隨著記憶而模 糊,但是影響的關鍵早已深烙在心中與記憶中,因此,從我記憶中透過語言所描述 出來的我的故事,也將是真真實實的,代表著我的生命經驗。所以,我相信這也可 以呼應到每一個個人,也就是我的研究參與者。 余德慧與李宗燁(2005)認為,人們將記憶中的事物賦予特別的意義,因此我 們所存在的世界反映了人生歷史的、多元的與心理的實在。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為 的真實,是自我的認定,是主觀的,不是絕對的真實。絕對的真實與否不在我所探 究的課題裡,在整個社會組織脈絡下,事件給予人們的感受、經驗與影響才是我的 研究目的。因此我相信我的研究參與者所敘說的故事,就如同閱讀一本小說,其中 的故事合乎邏輯,也反映了一種真實的人們生活經驗與價值,這本研究報告中的人 物是否是杜撰,或是改寫自真人真事,已經不是值得討論的,重要的是它確確實實 是某個個體人生的經驗故事,它是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人生。.

(33) 22. 第參章. 休閒治療與保安宮. 本研究旨在了解保安宮信徒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因為保安宮是一所道教的寺 廟,要了解保安宮就要先了解道教的起源與發展源流。而保安宮的信徒為何會選擇 在休閒餘暇時到保安宮參拜,或是參與保安宮所舉辦的各種法會活動,對於信徒的 個人心理或是身體的影響與治療效果的理論脈絡與起源,是本章所欲探討的,以使 讀者了解到何以信徒到保安宮參與活動,有休閒治療的意涵。. 第一節. 道教休閒治療. 道教是源自中國本土的宗教,經過數千年來的傳遞與演變,對於臺灣一般民眾 而言,道教的影響早已融入且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研究中國醫學史之專家提出, 在中國古代仙術與中國醫學是同源,而中醫有句話「預防勝於治療」 ,即在提醒人們 與其等生病了再去治療它,不如事先將病因治癒、提早做好預防的工作(陸明, 1987) 。道教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由此而衍生出養生、修煉的方法,強 調要從日常即要有修持的功夫與心性,透過養心練氣等方式將病痛治癒,是道家所 推崇的方式。而本研究之場域保安宮為道教寺廟,信徒藉由供奉保生大帝與參加寺 廟祭祀活動,而治好身體與心理之疾病。因此在本節予以探討道教源流、內涵和身 心療癒之關係。. 一、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一)道教的起源 現代中國學者認為,道教起源於道家。司馬遷《史記》最早出現「道家」一詞, 道家即黃老學派,源自黃帝和老子。道家的人生哲學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中心,老子 所說的道是從天道開始,而天道就是自然的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也就是以自然為法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是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 看待人世間之事物,道家的人生觀是歸本於道,而道是位於形上學的核心位置。老 子建構了以道為核心概念的中國思想體系,老子認為萬物都有其相對的一面,從反.

(34) 23. 面去實現理想與目的,而這反面可以概括以「無為」一詞,即是不採取行動,因為 老子相信無為最終可通達寧靜祥和的社會。莊子接受老子道的概念,並賦予新一層 之含意,認為道是一種個體主觀的體驗,也是心靈的、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超 然的,其主張當人的心靈能覺悟到終極的道,就達到與宇宙合一的狀態,因此人們 的精神能不受到世俗事物的干擾,這也就是莊子所認為道的最高境界。而要保持這 種狀態,有兩種方式,其一是排除心中雜念的「心齋」 ,其二是藉由靜坐忘懷一切, 使與道合一的「坐忘」 。而此種真正達到道或是說和宇宙合一的狀態就是「逍遙」的 狀態。而道教徒所奉行的道,是根據老子的道德經與莊子華南經與其他道教經典所 流傳下來的道理與教義,道教徒信仰且奉行天道與人道,其目的在順應自然的法則, 使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由此可以歸納出,道家的哲學觀與人生哲學為道教的 哲學觀與人生哲學的基礎(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道教哲學研究小組,1988;陳 靜,2002)。 中國人敬拜自然界的鬼神與祖先,相信藉由宗教儀式可與鬼神祖先溝通,而獲 致平安與神的保佑,爾後包含古代有功績之先聖哲人都可列為神仙之列,此為道教 多神論的基礎。道教的本源始自黃帝問道於廣成子之後,依《歷代真仙體道通鑑》 記載,廣成子授予黃帝《自然經》 ,爾後黃帝問道、行道,最後得道昇天,據此經典 道家與道教之始為黃帝。道教實際上出自道家,而道家以老子為本,其所著之經典 《道德經》 ,原本純粹為學術性質,具有出世的思想,在宗教性上鮮少有所論述,因 為後世的道教徒將許多神話傳說嵌附其上,因此道教尊稱老子為道祖,尊稱黃帝為 始祖。但黃帝和老子真正為人所祭祀是在西元 25 至 220 年時,當時正值漢朝末年, 而黃老學說稱做黃老道,也就是道教的前身(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道教哲學研 究小組,1988;陳靜,2002)。 而道教真正的創始人為張陵,又稱為張道陵,西元 34 至 156 後漢時期人士,他 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人,因為要入他門下、向他求道者都要交五斗米,因此又稱五 斗米道;而根據《太平經》 ,天師為道教的傳道者之稱號,故也稱為天師道;根據傳 說,張陵接受了「正一盟威之道」 ,因此又可稱為正一道,而目前臺灣道教以正一道 為主(陳靜,2002)。 (二)道教的發展 道教起源自黃帝時代,漢順帝時(西元 125 年至 144 年在位) ,以神咒治病的太.

(35) 24. 平道出現,其領導者為張角,張角以符錄為人治病,而招致許多信徒,其奉行的經 典為《太平經》 ,其理論認為「神」與「氣」的結合為人的生命力之所在,保持生命 力的方式在於使氣與神和諧一致,即「守一」 ,人皆可達長生不死、甚至成仙。但中 國道教的普及是從東漢張陵(西元 34 年至 156 年),又稱張道陵所創之天師道,相 傳張陵熟讀四書五經,早年即入山修道,鑽研長生之道。而後因太上老君(神話之 老子)傳授他正一道,使他獲得救治醫人的能力,人們因而稱其為天師,但他認為 人們因為犯有罪過,因此招致疾病,多行善可使延年益壽或長生。張陵所創之天師 道,其仍屬於普及平民百姓的信仰,雖在東漢桓帝(西元 147 年至 167 年在位)時, 不但下令在老子的故鄉祭祀老子,桓帝也在宮中親自祭祀老子,因此老子、黃帝與 佛陀在宮中同時被供奉祭祀,此為道教在宮中的發展,但尚未流行於中上階層。 至晉朝時的葛洪(西元 283 年至 363 年)將普及於民間的道教推及至上層階級 喜好的宗教。葛洪雖是一位道士,但他有興趣的是長生之道,因此他專注於煉丹, 而非一般道士的傳道,葛洪認為宇宙萬物有其多變性與複雜性,應由不同角度來看 待萬物,如果人們能夠避開例如欲望、疾病、年老等有害之物,就能長生不死。而 要能長生不死,除了要行善立功以外,可透過服食丹藥來得到,所以他也致力於煉 製丹藥,因此我們可說葛洪是一位醫藥家也是製藥的化學家(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 究社道教哲學研究小組,1988;陳子琳,1996;陳靜,2002)。 葛洪主要的作用在其確立正統道家的理論,至北魏寇謙之(西元 365 年至 448 年)將道教體系化。寇謙之對於成仙之道很有興趣,改革天師道原有的科儀與神道 之名,並尋求朝廷權貴的支持,此時其的道教政治色彩濃厚,他認為應該以道教輔 佐政治,使社會秩序獲得維護,這也是道教在中國歷史上取得優勢的時期。但寇謙 之對於道教最大的貢獻在於戒律與齋儀的制度化,其戒律包含忠、孝、仁、義等, 其形式取自佛教,內容取自儒家;齋儀分為祈願、超渡、禳災與解厄等,每一個儀 式皆有嚴格之規定與需遵守的儀節。寇謙之對於道教最大的貢獻在於使其成為正統 的、有組織的宗教(陳靜,2002)。 道教的派別眾多,但共推老子為其道祖,道教奠基於道家哲學基礎發展而來。 從黃帝、老子以降,分為許多不同的宗派,在漢、唐以前已和儒家思想相融合,漢、 唐以後佛教傳入;漢桓帝喜好佛、老,因此佛、道二教合一;儒、釋、道三教合一 思想至南、北朝時的陶弘景已然成立;至明朝,道教教派之一的,全真教興起,其.

(36) 25. 以道教為本,兼採儒與佛教的實踐道德,為三教合一之教派。至今已融入在臺灣人 們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所見之寺廟所供奉之神明,有道教也有儒教與佛教之神明, 這乃因經過中國這幾千年來的融合。. 二、道教休閒觀 就「休閒」一詞其原文為 leisure,是指解放與自由自在的心態,就西方古典觀 認為,休閒是一種內心的感受,使得心靈、精神與個性都能獲得成長與滋潤,休閒 活動純粹是無所為而為的,無所羈絆的心靈或是經驗的狀態(涂淑芳,1996;葉智 魁,2006) 。而道教中,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其中以莊子「逍遙」的概念和休閒一 詞最貼近,莊子本於關切人的生命與渴望超越人生困境,而提出「逍遙游」的思想。 逍遙指的是一種舒適自在、無拘束、超越心靈時空的精神狀態,即能拋開功名利祿 與權勢地位的枷鎖,因此欲探討中國休閒哲學以《莊子》一書為最恰當(葉智魁, 2006;王榮花,2010;師麗娜,2010)。《莊子》在第一章描述「乘雲氣,御飛龍, 而游乎四海之外」 ,莊子的逍遙遊主在指稱人的心靈,若能擺脫世間俗事之羈絆,即 能自由自在的徜徉在幻想的國度(陳靜,2002) 。而莊子認為,人生因為有著許多疾 病、災難與困頓的影響,因此生命無法達到逍遙之地,其化解之道在於「無待」 、 「無 己」、「忘」與「無用」,分述如下(陳靜,2002;葉智魁,2006): (一)無待 在《莊子》中,莊子對於「無待」並沒有直接闡述意義,但由「有待」的相關 論述中存有「無待」思想(趙松林,2009) 。因為人之所以有許多的困頓影響,是起 因於「有」 ,因為人有待、有所繫念、有所執著之物,而產生種種之煩惱,因此從「無 待」這個概念,以解決人的種種困頓。綜而言之, 「無待」就是人能夠看穿生命之本、 不需向外尋求,且能安然處於世間,也就是無所求,而對事物無所求,自然能安處 於現狀,不會被外物所影響到自身之心性。就如佛教經典《心經》所說的, 「心無罣 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也如《莊子》天下篇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倪於 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境界。因為這種不執著、不被束縛於外在事物, 而達到了所謂「無待」的逍遙游(師麗娜,2010)。 (二)無己 無己是個人內在精神的體現,從內在消除自我,化有我為無我,擺脫所有外在.

(37) 26. 有形之物的干擾,使不受束縛(雷艷妮,2010) 。因為人們會受到本我原始欲望的驅 使,而當種種欲望的不能滿足而造成不斷的苦心追求與各種痛苦,而這些會使得無 法展現真我,得「道」 。因此必須超越對自我的執著,超脫對世俗功名的追求,就能 達到「無己」,能夠「無己」就能「無待」,而達到「逍遙」,而要能達到「無己」, 莊子認為需經由「心齋」與「坐忘」達成。 「心齋」就是消除心中的各種執著想法與 雜念,擺脫所有欲望;而「坐忘」的意思是利用靜坐將一切俗事忘懷,包括了自己 的肢體、感官和思想,以此種方式自我修煉、與道合一。 (三)忘 人們有許多的煩惱與憂愁皆起因於有所執著、放不下所導致,因此莊子認為「忘」 可以化解這個困擾。就如《心經》所言「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莊子認為人 世間的種種,無論是富貴、貧困等,皆只是暫時的假象。當然們醉心於追逐名利, 往往會招致災禍,當心中忘卻一切欲望的追求時,以純真的本性追隨自然,就能擺 脫種種的困擾,也就是當能做到「忘」與「放下」時,就能到達真正逍遙的境界。 (四)無用 莊子認為,人世間有許多的災難,肇始於「有用」 ,要用「無用」來化解。世間 一般人們皆只短視近利,人們都只看到萬事萬物都必須有功用才是有價值的,只在 乎「有用」 ,但世間萬物有許多隱含的、不會直接顯露出功用,但這隱含的往往是具 有更深層的意義(葉智魁,1994)。莊子的哲學觀裡關鍵概念之一為「無用之用」, 世間萬物無論大小,都有其用,雖然萬物都有其限制,但是限制不在物體本身,而 是決定在於人的「心」,當人們可以悟通「無用之道」,就可以安處在世間,不會受 到許多事物的干擾,擾亂其心志。也就是說,當人們的心可以體悟「無用之道」 ,就 可以心無罣礙,達到真正消遙的境界。這即是所謂的「無用」實為「大用」(王榮花, 2010)。 加藤修秀俊在其著作《餘暇社會學》中曾提出,休閒並非膚淺的娛樂,休閒是 「人類如何生存下去」這種基礎哲學的問題(彭德中,1989) ,而道家與道教所追求 的是長生不死,也在探究人類得生存問題。道家所嚮往的境界,可以莊子在其哲學 思想中的「逍遙」予以解釋,而逍遙一詞貼近同西方所謂的「休閒」之概念。換言 之,休閒可以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境界,是靜態的閱讀、宗教性為主的活動,例如上.

(38) 27. 教堂等個人修行的沉思、靈修等,都是休閒的範疇(楊建夫等,2007) ,而這和中國 道家老莊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道教治療觀 道教徒的終極目標,就是修煉成仙,而所謂神仙是指超脫生死輪迴的超人(陸 明,1987) ,道教的修行法就是藉由修煉心性,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將道教之基本教 義貫徹,以實現養生延年、長生不死、羽化成仙之終極目標(謝路軍,2008) 。道教 認為可透過服食丹藥達到長生不死,因此產生道教丹鼎派,且為了達到最終之目標 長生不老、修煉成仙,因此道教徒很重視醫藥學與養生法,藉由內外兼修的過程, 道教逐漸產生一套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這也影響現代臺灣一般民眾普遍重視養生的 飲食與作息甚鉅。因此,接下來將道教治療的觀點分為道教與醫學以及道教與養生 兩個部分來探討,以了解到何以保生大帝信仰與治療的關係。 (一)道教與醫學 道教創立於東漢中後期,當時社會動盪,流行著許多疾病,醫藥的缺乏,此時 道教以源起於古代巫醫不分的符咒救治人民,除了醫療身體上的疾病,也減低人們 心理的痛苦。道教徒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藉由養生、煉丹等方式,累積了許 多醫藥常識與養生、保健的方法,其主要的特色有三項,分別是整體、精神以及辯 證療法(謝路軍,2008) 。道教醫學首先從老子的哲學觀可看出,其認為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因此對於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包括人體自身的精氣神,皆需要順應自然之 規律。道教徒也重視內外之修養,內是指修練自身內在的氣,這也促成中醫經絡學 的發展,因此在道教醫學上,對於外在環境與個體內在心理因素皆很重視,因此外 在環境對於內在的修煉有很大的影響。此外,道教醫學認為每個人與每一種藥物都 有其屬性,同一種藥物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療效,因此醫生必需採取綜合辯證 的方式,針對不同的人與藥物予以不同的療法,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道教以追求成仙與長生不老為目標,在採集藥草、收集治病藥方的過程中,對於 現代中醫理論有許多的貢獻,從早期的《山海經》與《太平經》中已經記載多種可 以用來治療疾病的動物、植物與礦物的藥方,不只可以單用也可互相搭配使用以達 加乘之治療效果。至後來的華陀的外科手術與麻醉藥之使用、葛洪開創道教急症臨 床醫學與醫德的重視、陶弘景對於經絡循環以及肺結核傳染途徑的瞭解,此比歐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refore, how to enhance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have become a main subject of mobile network operator.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rrelations of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