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說」是人在當下對曾經發生過的經驗進行反思定序,以便了解經驗的意義,

往事經由敘說的方式進一步的被理解,因此人可以藉由不斷的崇說曾發生過的故 事,來豐富對自身的理解(余德慧,2003)。而我們的生活、人類的歷史脈絡,有很 大部分也都是靠著存留在我們腦中的記憶而流傳下去,並進而被記載下來的,並且 我們都是如此的相信這些記憶。因此,敘說雖是人們將記在自己腦中的過往經驗透 過口說被記錄而成,但是對於一個研究質性研究的研究者而言,相信受訪者也是一 種尊重的態度,不只尊重受訪者也尊重自己的研究。因此,對於嚴謹的信效度問題,

在採敘說方式的研究裡並不是不重視,而是採取尊重且信任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個獨 特個體的生命經驗,這是在本研究裡所想要呈現的最主要概念之一。

一、我與保安宮

我生長在傳統的臺灣家庭,因此逢年過節家裡一定會準備三牲四果、拿香祭拜,

外婆也會帶著我到廟裡頭點光明燈,祈求學業順利、身體健康。後來因為升學的關

係、加上外婆去世,寺廟逐漸離開我的生活範圍,直至北上工作,在同事的帶領下,

三、什麼是敘說?

剛開始聽到「敘說」兩個字,我和許多人一樣,就直覺這應該很簡單啊!就把 訪談的內容用「說故事」的方式說出來,但,卻是不然。敘說研究是一個近幾十年 來新興的研究方法,因此出版與介紹的書籍並不多,但是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卻發 現,臺灣近年來有不少論文都是採用敘說法,尤其以心理和宗教相關系所為多數。

說實話,剛開始研讀敘說研究的書籍時,有看但並不表示有真得懂什麼是敘說、我 要怎麼用敘說法來寫我的論文,這不但是對這一個研究方法的懵懂,也對我的研究 要怎麼下筆很茫然。尤其是一開始想要快點寫完論文、快點畢業,總覺得時間不夠 了,缺乏耐心去細細研究如何寫與品味我的訪談與研究內容。指導教授苦口婆心的 告訴我,質性研究需要時間去醞釀,當時的我無法聽進去。但自從過了自己定的畢 業時間後,調整的心態,也沉澱了心情,再讀一次敘說的書籍之後,出乎我意料之 外的是,就像是突然頓悟一般,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與了解,開始知道什麼叫做敘 說,也對自己的論文有了真正與確實的想法,這或許就像老師說的,需要時間的醞 釀,而我似乎有點接近要成熟了吧!

四、保安宮的信徒與我

在訪談的過程中,以及在轉謄逐字稿、分析內容時,我替受訪者寫出他們的故 事的同時,有很多的時候、某些事,我心有戚戚焉,會有同感而不自覺露出會心的 一笑。在寫的時候我認為,對啊!我也是這樣的感受,所以我應該可以寫出比較貼 近受訪者的情緒與經驗,但接近完成的尾聲,我突然驚覺,也許由於這份自信,反 而成為我的盲點,自以為可以,但反而忽視了需要以更客觀的立場來呈現與分析,

因此對於某些段落,我再三反覆的閱讀逐字稿與觀察日誌,以避免落入主觀的假想。

保安宮的這三位受訪者又給了我什麼啟示以及和我的共通點各是什麼?阿金最 初因為母親生病而到保生大帝面前,祈求神明可以保佑母親能平安開完刀並且康 復,而母親也順利地完成手術,身體恢復健康。而我也因為父母親相繼生病,而懷 抱希望來到保安宮向保生大帝請求父母能平安、健康,當父母相繼恢復健康,尤其 是開完刀,動了大手術,這種心情的煎熬,若不是親身經歷過,我想還真難有深刻 的體會吧!而這個經驗,正是在我論文進行時所發生的,因此內心的煎熬,一方面 要在臺北工作、讀書、寫論文,所以請假回南部確實有困難,而另一方面,內心懸

掛著父母親的身體狀況,所以當時心中真是五味雜陳,更難專心寫論文。所以說在 經歷過這一段過程,幸運的父母親也逐漸恢復健康,回過頭再來分析阿金的故事,

感受又是另一番境地。

美華自己陳述到,自己的生活一直都很順,所以到保安宮當志工、學習才藝等,

除了可以打發時間,看到保安宮的職工們奉獻時間與體力幫助需要的人們,因此自 己也願意主動參與這個團體,在保安宮看到了許多人生百態,因此告訴自己更要知 足。而我也認為自己是很幸運的,雖然不是生長在大富人家,但是我覺得很感恩與 知足,因為我有一個健全的家庭。父母親從小採開明與溝通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從 不強迫我們讀書,完全尊重我們,而我從小也不是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大學聯考因 為自己沒有主見而聽從母親的建議填選志願,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工作,一直以來 沒有大事發生,除了這兩年父母親的身體健康出問題以外。這一路走來,看著身邊 的人或是社會新聞,認為自己真的要惜福,一直以來抱著這種心態,這和美華是相 同的。而當自己有較不如意的事發生,或是要遠遊時,就會到廟裡解濟或是拜拜求 個平安符,目的是希望能讓自己安心,這一點也和美華有相似處。

志峰出了社會之後,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因為自己的興趣而產生的疑 惑,因此主動到保安宮擔任文史解說志工,希望能尋求出解答。而我,雖然自認人 生還算平順,但是總是會有遭遇挫折或問題時,我會反省自己、尋找解決之道與解 答,但是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往往有很多問題是沒有確切的答案,也許偏向了 哲學思考的層次,也許是抽象的意念。因此很多時候透過宗教的教義、儀式與經典 事例,讓我覺得可以讓我自己去思考出自己的一套解釋,所以在解決疑惑而參與宗 教活動上,這是我和志峰的共通點。

五、如果可以更好

對於敘說研究法,說實話,在開始著手進行論文前我根本就沒有聽過,在老師 的建議之下,開始去了解何謂敘說?敘說,有些翻譯成敘事,加上因為敘說是新興 的研究法,所以相關書籍較少,尤其是翻譯成中文本更是寥寥可數。因此,剛開始 入門是由其他人的碩博士論文開始了解,但閱讀了十幾本還是無法有一個統整的概 念。這要感謝口委高麗娟老師,她介紹幾本國內有出版的翻譯書籍,讓我開始對於 敘說有初步的概念。但是在閱讀完三本敘說的書籍後,雖有基本認知,但是對於如

何在自己的研究中運用,尚有許多地方是很模糊的。爾後,在邊做訪談與寫作論文 時,再次去翻閱這記本書籍,慢慢的開始對於如何用敘說來做研究,以及為什麼要 用敘說來做我的研究,有了深切的體會—真的,我的研究運用敘說來寫作實在是適 合了,但研究已接近尾聲。因此,我認為,如果沒有時間的限制以及自己對於研究 法的了解更透徹,將會令我的研究更成熟。

在進行訪談前,總覺得就是和研究參與者聊一聊,應該不難吧!但是,在實際 去進行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訪談技巧實在是需要加強再加強,所以在訪談大綱的,

題目問完之後,自己想破頭也擠不出話,只好和研究參與者尷尬的說謝謝與再見。

因此如果訪談技巧能加強的話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與關鍵事件。在探討志峰時,

在身體疾病的治療,並沒有發現志峰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在檢討自己後,我想是自 己的訪談技巧不足,訪談的內容沒有觸及,因此無法探究出這一部份,這是要再加 強的地方。

六、角度決定態度

人都是主觀的,因此有人會質疑,質性研究就很難做到,但是李建興老師曾經 說過的一句話就是,「承認自己的不客觀,才可以做到客觀」,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 的心坎裡。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以及對事情的刻板印象,因此我先承認我有 這個特質,所以除了藉由觀察日誌、反省日誌和逐字稿的反覆檢視之外,在下筆時 也是須好好思考與著墨的。除此之外,必須提醒並覺察到我所看到的、觀察到的與 感受到的,也就是,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3)所提到的「醒覺」(wakefulness)。

除此之外,對於受訪者所陳述的故事,我認為這是影響其生活經歷的重要事件,

因此我認為應採信任受訪者的態度,因為每一個個體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再 加以複製的,都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因此我認為研究者所要採去的態度就是尊重與 信任。

七、結論非終點

人的生命故事,可以說是有結束的一天、也可說沒有結束的一天。怎麼說呢?

也許當一個人生命到達盡頭時,他的所有故事都將隨著歲月而被塵封;但是,也有 可能,他的故事會被流傳許久,端看對其後人的意義為何?因此從有人類開始,就

有宗教的存在,當然,人與宗教信仰所交織出的故事,包括了我所訪談的這三位受 訪著以及我自己,和本身的信仰經由互動所會產生的事件也會持續下去。因此我的 這篇研究,只是一個章節的結束,未來的故事會如何?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可以 期待的是,也許會有更多更精彩、更有意義的故事等著我們去探索與研究,暫且,

我的故事就說到這裡,就如我的研究參與者和我一樣,以樂觀的心情去迎接接下來 的故事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道教哲學研究小組(1988)。道教概說。臺北市:超凡印刷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道教哲學研究小組(1988)。道教概說。臺北市:超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