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希望透過保安宮虔誠信徒的生命經驗敘說,以了解保安宮宗教信仰與信 眾所交織出的生命經驗。一般而言,我們會到廟裡焚香祭祀的信徒,大多是為了希 望能藉由神明的保佑讓自己或家人身體健康,平安順利。保生大帝為「醫神」,因此 也有信徒拜拜是為了向神明祈求病症早日消失、恢復身體健康;其次,許多人生病 並不是真正有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因為,心理上有令其不愉快、憂心之事,在現實 生活中暫時無法以人力解決之事,只好轉而向神明祈求,冀望情況有好轉的一日。

本研究透過訪談希望了解在參與保安宮宗教活動之後,所給予的生命經驗與歷程。

本研究主要訪談的對象有三位,將其定名為主要研究參與者,藉由探討他們將 自身參與保安宮的故事,以瞭解到宗教活動所給予他們什麼樣的生命經驗。此外也 訪談了保安宮的行政人員與在保安宮主要負責解祭壇解祭事宜的李道長,此兩位為 次要研究參與者,目的在瞭解廟方人員對於保安宮寺廟活動與信徒參與活動的看 法,希望藉由多元的方式予以檢證。對於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研究者皆事先說 明採用錄音方式進行訪談,並給予訪談邀請函與同意書,徵求其同意之後再進行研 究。本研究希望能藉由訪談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希望能以更客觀、多元的面向,

由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本研究之主題。

(一)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為定期參與保安宮活動十年以上之三位志工,分別擔任保安宮文史

解說、圖書館與插花志工。為尊重研究倫理,本研究有兩位志工採用匿名方式呈現,

擔任保安宮文史解說志工的林先生同意採用本名方式呈現,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如 下:

阿金,65 歲,1995 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原先主要擔任插花志工,後來兼任 圖書館與合唱團志工。

小美,60 歲,1995 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擔任圖書館志工。

林志峰,52 歲,年開始到保安宮當志工,擔任文史解說志工。

(二)次要研究參與者

趙小姐,保安宮行政人員(職工)。

李道長,1993 年至保安宮擔任解祭壇道士至今,為道教正一派道士。

主要與次要研究參與者之背景資料簡述如表 2-2:

表 2-2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 性別 職 務 訪談地點 阿金 主要研究參與者 女 志工 保安宮圖書館

美華 主要研究參與者 女 志工 保安宮紀念品販售部 林志峰 主要研究參與者 男 志工 保安宮圖書館

趙小姐 次要研究參與者 女 保安宮行政人員 保安宮圖書館 李道長 次要研究參與者 男 保安宮解祭壇道士 保安宮解祭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六節 質性研究的有效性

信、效度的概念來自量化研究的觀點,信度就是一致性,效度是指正確性與真 實性。但對質性研究者而言,所重視的是社會適時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在其特有 的文化社會脈絡下所產生的經驗和解釋(胡幼慧、姚美華,1996),因為每個個體是 獨特的經驗,因此無法以量化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來做為評定的標準。本研究採用敘 說研究,敘說是一種觀點的呈現,個人將過去經驗經由選擇之後予以重新建構而成,

因此生命故事並非得是一個正確的故事。對此學者 Connelly 與 Clandinin (1990) 指

出,敘說的判斷標準和其他質性研究一樣,不是效度、信度和概化(引自蔡敏玲、

余曉雯,2003,頁 268),而是一種解釋具有信賴度(trustworthiness)與否的過程,

信賴度即是有效性(Validation)。根據 Riessman 將評估有效性的標準分為四種,分述 如下(王勇智、鄧明宇,2003):

一、說服力 (persuasiveness)

說服力可用合理性(plausibility)來解釋,文本要能說服、感動讀者,讓人相信或 是認為這是可行的。因此寫作的修辭技巧和讀者閱讀文本之後的反應,才能判定文 本是否有說服力。

在我的研究之中,除了詳實的記錄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並且盡量收集豐厚 的資料,包括了保安宮的歷史文獻、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我的訪談日誌與觀察 日誌等,以求在寫作時能盡量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但修辭技巧與能否使用適當 的詞彙去形容故事情境,這也是在考驗我的文筆與功力,唯有盡力去完成,並在完 成之後請朋友閱讀,請教對於文本的感受,再予以適度的修正。

二、符合度 (correspondence)

Lincoln 與 Guba (1985) 認為,若研究者再重新建構出的故事,帶回給研究參 與者檢覈,若被認為是適當的再呈現,可信度(credibility)即可提高。我在完成文本 後,有請研究參與者閱讀,以確認文本的正確性,並與研究參與者討論,以做適當 的修正。與這三位研究參與者分別是以 mail 以及透過電話溝通,使確認訪談以及書 寫的內容,皆獲得其同意。

三、連貫性 (coherence)

Agar 與 Hobbs (1982) 提出連貫性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總體的(global)、局部 的(local)以及主題的(themal)。因為這三種連貫性可提供或是加強不同的觀點,當符 合這三種連貫性即可加強其解釋性。

我的研究,藉由故事的敘說,了解到保安宮的歷史脈絡與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

在訪談信徒時,將信徒對於某些事件的看法或是經驗,聯結到保安宮的活動運作上,

以做對比與比較。接著在訪談的過程中對於某些特定主題,例如信徒對於到保安宮

參與活動之後的看法,強調其重要性。在這整個的研究過程,我藉由持續的反思與 閱讀文本,將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以最通順的方式予以呈現,最後統整整個文本的理 解與解釋。

四、實用性 (pragmatic use)

Mishler (1990) 指出,知識是否是有效性,建構在科學家的社群裡頭,科學家 們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方面,共享了一套沒有爭議與有用的方式。

如果我們研判一個研究的信賴度(trustworthiness)夠高,足夠讓我們願意參與其

中,這表示我們認可研究結果具有足夠的效度,願意投資我們的時間及精力,

並且拿著我們自己的名聲冒險 (Mishler, 1990)

實用性即是,我的研究,最終的目的在能夠成為其他研究的基礎。我的研究是 目前臺灣最多人信仰的民間宗教,也是許多民眾會藉由到廟裡拜拜參加法會活動,

以獲得心中困惑或不安的解答。雖然我所訪談的研究參與者只有五位,但都具有其 代表性,這三位研究參與者所代表的是一般臺灣民間信仰的信徒,其所會參與的活 動也是大多數台灣人民的休閒活動(瞿海源,1997),希望能藉由此研究,開啟臺灣 許多未來進行與宗教休閒治療相關研究的人士,一個參考的依據。

五、無教條 (no canon)

敘說研究,無法將研究的有效性化約成為一套形式上是有規則或是標準的程 序。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硬是要用同一套標準來檢驗,就好比 髮型設計師,每個人的手藝課有其精巧之處,每個人的審美觀也不同,無論是設計 師或是顧客,皆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只要設計師所設計出的髮型讓顧客滿意,就是 最符合所謂的標準。這也就是 Riessman (2003) 所稱的無教條(no canon),在解釋性 的研究中,是屬於無教條的取向。因為透過敘說,我想要了解的是,那些過去曾經 發現過的事件對個體而言,到底存在著何種價值與意義。藉由敘說,重新去理解往 事,不斷地重新詮釋過去的故事,也使得個體自身的理解越顯豐厚,並建構了自我 的認知。就如同 Cronon(1992)所說的,我們所說的故事,就像我們所提的問題一樣,

最後都是和價值有關的。因此每個故事都是值得去記錄與探訪的。

一連串片段的形象,堆疊出我們的生命景象,將之拾起、串成、建構出自我。

(研究者反思 990704)

回想,在我的記憶中,所能記住的似乎不是快樂、就是悲傷或苦痛的事物,無 論是哪一種,都代表這是我所在意的,也是影響到我往後的處事態度與觀念的重要 的人、事、物,因此所有的故事也是因為這一個一個的、不連續的片段,最終由我 自己組合成我的記憶、我的人生故事。也許,有許多事件、事實已經隨著記憶而模 糊,但是影響的關鍵早已深烙在心中與記憶中,因此,從我記憶中透過語言所描述 出來的我的故事,也將是真真實實的,代表著我的生命經驗。所以,我相信這也可 以呼應到每一個個人,也就是我的研究參與者。

余德慧與李宗燁(2005)認為,人們將記憶中的事物賦予特別的意義,因此我 們所存在的世界反映了人生歷史的、多元的與心理的實在。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為 的真實,是自我的認定,是主觀的,不是絕對的真實。絕對的真實與否不在我所探 究的課題裡,在整個社會組織脈絡下,事件給予人們的感受、經驗與影響才是我的 研究目的。因此我相信我的研究參與者所敘說的故事,就如同閱讀一本小說,其中 的故事合乎邏輯,也反映了一種真實的人們生活經驗與價值,這本研究報告中的人 物是否是杜撰,或是改寫自真人真事,已經不是值得討論的,重要的是它確確實實 是某個個體人生的經驗故事,它是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人生。

第參章 休閒治療與保安宮

本研究旨在了解保安宮信徒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因為保安宮是一所道教的寺 廟,要了解保安宮就要先了解道教的起源與發展源流。而保安宮的信徒為何會選擇 在休閒餘暇時到保安宮參拜,或是參與保安宮所舉辦的各種法會活動,對於信徒的 個人心理或是身體的影響與治療效果的理論脈絡與起源,是本章所欲探討的,以使 讀者了解到何以信徒到保安宮參與活動,有休閒治療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