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少子化之成因與影響

本節將從人口分析下的少子化趨勢、少子化形成的因素及少子化之影響三個部分,來探 討我國少子化之成因與影響。

壹、人口分析下的少子化趨勢

「少子化」一詞最早是日本官方於 1990 年提出(鄭毓霖,2004),其意思是指,生育率 不斷的下降,造成家中孩子比率不斷減少的人口現象,若以具體的衡量指標加以描述指總生 育低於 2.1 的替代水準(共生社會統拓官,2004;林貞雅,2003;黃文煒,2003)。近年來 台灣面臨人口結構漲的重大轉變,首先是台灣地區出生率有逐漸下降之趨勢,就教育層面而 論,面對出生人數的減少,國民教育階段勢必反應此一趨勢(鐘巧如,2006)。

一、我國少子化趨勢與人口結構變化

就少子化現象而論,我國除生育率降低以外,整體人口結構也有一些差異的轉變。

(一)我國出生人口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內政部,2009)統計處公告 97 年新生嬰 兒為 198,733 人,而 98 年新生嬰兒為 191,310 人,較上年略減 3.74%,再創新低。

(二)外籍移民子女的出生比重提高,同期出生嬰兒之生母國籍(地區)為外國籍者 7,741 人占 4.05%,大陸港澳地區者者 8,871 人占 4.64%,本國籍者 174,698 人占 91.32%。生母為 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合占 8.69%,較 97 年同期略減 0.91%,近 4 年來呈逐年減少趨勢。

(內政部,2009)。

(三)非婚生子女人數的減少,98 年非婚生嬰兒占出生人口比率 3.91%,較 97 年減少

0.21%,呈逐年減少趨勢。婚生狀況結構:婚生子女計 183,301 人占 95.81%,非婚生子女 7,472 人占 3.91%,棄嬰或無依兒童 37 人則占 0.02%。(內政部,2009)。

(四)出生人口的兩性比率不均,但歷年來大致平穩。98 年戶籍登記出生人數為 191,310 人,較 97 年減少 3.74%;其中男嬰 99,492 人占 52.01%、女嬰 91,818 人占 47.99%,該比率 歷年來大致平穩(內政部,2009)。由於經濟壓力及社會變遷的轉變,女性生育期受到晚婚 之趨勢而相對遞減,受到少子化衝擊,未來教育發展與資源的有效運用,實為教育發展中重 要課題。受到都市化的影響,都會地區學生不斷增加,學校規模持續擴大;相對偏遠地區學 生不斷流失,學校規模縮小,造成城鄉差距拉大,教育經費的投資形成浪費。因此,如何將 教育資源有效運用,縮短城鄉差距進而達到教育機會均等,值得教育行政進一步深思(陳賢 舜,2000)。

二、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下降

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長期維持低於替換水準迄今已近 20 年,民國 75 年總生育率已降 至 1.68 人,98 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更降至 1.01 人,嬰兒出生數僅為 191,310 人,已產生新一 代人口數少於上一代人口數問題(內政部,2009)。

貳、少子化形成的因素

臺灣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結構出現的少子化型態,已儼然是目前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對整個社會、經濟、家庭、文化將產生深遠影響,也將影響未來學校經營的走向,茲將人口 少子化趨勢之成因,分述如下:

一、政府實施家庭計畫的影響

臺灣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是受到家庭計畫的影響而加速生育率下降的功能,而臺灣的社 會觀念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期待下,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子女最好的培養。

因此,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一個或二個來用心栽培,每個家庭的子女數一旦逐漸減少,少 子化便是必然的現象。

二、經濟負擔壓力增加與雙薪家庭的型態

臺灣社會隨著失業率高升、薪資萎縮等經濟因素壓力下,民眾覺得生活愈來愈辛苦,組成家 庭及養兒育女形成一種經濟及心理上的負擔。而都市化的結果造成許多年輕人有撫養嬰兒成 本大增的危機感,因此對父母言會在經濟考量下,避免增加經濟負擔,而不敢生孩子。此 外,我國雙薪家庭的結構型態促使女性有更多的家庭工作負擔,不僅要照顧雙方家庭長輩,

且要出外工作維持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沒有多餘的心力可以照顧較多的孩童。

三、社會價值觀念改變與女性意識抬頭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因為欠缺投資與儲蓄工具,因此把養小孩視為投資與儲蓄。隨著台灣 經濟高度發展,台灣社會已由農業社會蛻變成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甚至後工業社會,反而造 成民眾認為子女是重大負擔。同時有許多人對台灣未來發展持悲觀看法,認為下一代的生活 會比這一代差,而未來的年輕人負擔將會更重。此外,台灣女性自我意識提高,學歷與就業 能力的提升,女性具備自我謀生的能力,自然部分婦女選擇不婚或晚婚等方式維持自我意識 與生活自由度,既使已婚婦女也因為許多個人因素考量而選擇不生小孩。

四、資訊與科技媒體影響

我國國民受到資訊與科技媒體影響,對於婚姻與生兒育女之事較以往不為重視,許多人 因此遲婚、不婚或不生育。網路與新聞媒體倡導自我主義與性意識,拜女性主義的興起強調 生育自主,而 E 世代嬌生慣養、不願意負擔養兒育女的辛苦責任,視生育為畏途等都是原 因。

五、晚婚、不婚、晚育、少育與不育的結果

由於受到兩性均等的意識影響,女性受教育與就業規劃幾乎與男性相同,近年來,由於 教育年限普遍拉長,使現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受教年限拉長,女性在學歷與工作 上的能力都不輸男性,甚至高於男性,男女教育與經濟能力不對稱。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年 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且在觀念上傳統的婚姻對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 用,追求獨立及自由為現代女性所標榜,使得頂客族 (夫妻都工作,家中無子女)增加,造 成生育率下降(張憲庭,2005;鍾俊文, 2004)。

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發表「單身寄生時代」一書後,披露現在社會未婚化、少子化的 問題,披露現在社會未婚化、少子化的問題,不願放棄現有優渥的物質享受,依存於父母羽 翼之下的單身族群不斷增加,使得家庭結構轉變、基本消費需求減少,單身貴族成為時代下 的產物。此外,也因為今日工作機會減少與競爭壓力大,少育、不孕婦女的比率也攀升造成 少子化的現象,養兒育女的成本增加,投資報酬率低、子女安全顧慮大、缺乏社會支持體系 等,也造成父母撫養子女的意願下降。婦女不婚的原因包括男性的家庭角色觀念不明,造成 女性乘完婚姻的受害者,也就是結婚後男女權力的不均等,加上家庭暴力事件被媒體大肆報 導以及女性主義的抬頭,造成女性視婚姻為畏途(施宏彥,2005)。

六、婚姻意識薄弱與人口遷徙外流問題

隨著工商業的進步與科技的發達,人們對於婚姻意識與關係逐漸淡化與模糊,結婚率 低、離婚率高,今日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度不高,過去傳統人們藉由婚姻得到終身溫飽與庇 護的觀念不再,女性可以藉由自己的工作能力獲得成就與溫飽,男性社會下的婚姻制度逐漸 不受到青睞,使得婚姻市場失衡,造成許多失婚與未婚的怨偶,也因為社會成熟度高,對於 是否擁有婚姻的接納度相對提高,減少過去對於未婚男女性的社會壓力與家庭期待。此外,

我國因為政治經濟不穩定、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台商外移(吳坤壅,2007)、生活壓力與 治安等因素,以及兩岸問題的敏感性等政治因素影響,也產生人口外移問題。

七、職場壓力大、年輕人謀職不易

隨著經濟全球化,新經濟帶來的工作壓力增加工時不減反增,一旦結婚生子,就會影響 生涯發展,導致結婚與生育的機會成本升高。都市人忙於工作常失去交友的機會,隨著我國 經濟的發展,傳統價值觀念也逐步修正,以往「先成家,再立業」傳統觀念,已逐漸為「先 立業,再成家」,造成晚婚與不婚的現象(施宏彥,2005)。

叁、少子化之影響

人口少子化對於整體社會、經濟、教育的影響巨大,產生許多方面的效應,本段主要是 從人口數據與現象來從事社會、經濟與教育大層面的討論,探討因人口數的變化所形成的影

嚮:

一、在社會方面

(一)依賴人口大增,養老負擔沉重:隨著少子化後,跟隨著人口老化,15-65 歲工作人 口的負擔就越來越沈重,扶養比逐漸增加,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所做的推估,扶養比將從 2002 年的 41.8 逐漸增加字 2051 年的 74.7,50 年間的人變化,使得工作年齡人口的負擔增加 將近一倍。人口日趨老化,老年人口大幅成長,使得青壯年人口負擔加重。

(二)家庭結構的轉變:我國生育率降低,將出現一胎化的傾向,下一代子女也因集家 庭長輩的三千寵愛於一身,而容易溺愛造成學童教育與生活適應問題,傳統大家族結構受到 衝擊。

(三)倫理觀念的改變:由於出生率的下降,父母對下一代的依賴將逐漸轉變為對社會 的依賴,本國婦女晚婚、不婚的結果,外籍配偶的數量逐漸增加,必定帶來多元的價值觀。

此外,少子化結果家庭成員變少,家庭結構改變,也使得傳統家庭觀念受到衝擊。

(四)人口快速衰退,人口結構失衡:生育率長期維持超低水準,將導致人口負成長現 象。人口結構失衡:幼年人口大幅減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年齡結構將呈現倒金字塔 型。

(五)學校與社區關係面臨解構: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社區是學校的「資源教室」,

學校如被撤併,社區將因此失去學校,而缺乏可以凝聚住民的場所,無法做知識的交流與傳 遞;學校亦將因為無社區的依附,無法推動資源整合和終身學習的概念。兩者的關係面臨解 構,將衝擊社區整合和文化傳承的使命(徐明珠,2006)。

二、在經濟方面

(一)生產人力不足、稅收減少:由於出生率下降,未來一些產業找不到人力,造成廠

(一)生產人力不足、稅收減少:由於出生率下降,未來一些產業找不到人力,造成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