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之相關實證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之相關實證研究

本節主要是整理國內外學者之相關實證研究,並從中彙整出居民對生態旅遊 發展衝擊變項與背景變項,以做為問卷設計之參考,分述如下:

一、相關實證研究所使用之構念名稱及研究結果

Johnson, Snepenger, and Akis (1994),Akis, Peristianis, and Warner (1996),陳 明川(2003)等在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態度的研究中,以經濟衝擊、社會文化衝擊、

環境衝擊等三個面向來衡量,上述研究在名詞的使用上,有時將「知覺」和「態 度」兩個名詞互用,以及有時使用「社會」代替「社會文化」。而有些研究更將 衝擊區分為正向及負向,如Kuvan and Akan (2005)居民對旅遊在森林上的衝擊態 度之研究中,以經濟、環境、社會衝擊三大構念延伸出經濟利益、經濟問題、正 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之一般環境衝擊、對森林有益、森林 相關問題等七個構念討論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的態度;Lee and Back (2006)探討 旅遊開發所帶來的衝擊,明確的區分為正向社會、負向社會、正向經濟、負向經 濟、正向環境、負向環境等六個面向。而林淑芬(2003)和林淑芬、羅紹麟(2003) 等的研究則是採用訪談法,但亦使用經濟、環境、社會文化三類來區分觀光衝擊。

但也有研究雖使用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大構面進行題項,如顏宏旭 (1994),歐聖榮、顏宏旭(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Ap and Crompton (1998),

郭建池(1999),黃宗成(2001),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2001),林憶蘋(2002),

林憶蘋、歐聖榮、林建堯(2002),吳宗瓊(2003),Andereck, Valentine, Knopf, and Vogt (2005)等人的研究,可是執行因素分析後卻顯示出不同的因素,但這些因素仍可 粗略的分在三大構面中。部分研究如陳思倫、高麗真(1994),湯幸芬(2003),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則是針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其中一或兩個構面進行討 論,因素分析後會產生更細分的子類別,因素分析後各構面的名稱亦可粗略的分 在三大構面中(詳見表 1、表 2、表 3)。

少部分文獻則用其他方式產生題項,部分因素可分類到社會文化、經濟、環 境等三構面,部分因素名稱則較難分類到這三個構面,如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和 Lankford (1994)在旅遊衝擊態度量表(TIAS)發展的研究使用關心在地旅 遊發展、個人與社區利益等兩個面向;Teye, Sönmez, and Sirakaya (2002)則將居民 對旅遊發展的態度與遊客的社會互動、有益的文化影響、福利衝擊、日常生活中 的負向阻礙、經濟成本、性放縱、知覺到的擁擠等七個面向;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在評估社區支持與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研究中,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形成社 區環境意識、道德/倫理保育方針、當前旅遊經濟利益、潛在生態旅遊經濟利益、

環境教育目的等五個面向;郭瑞坤、王春勝(2004)和王春勝(2001)的研究中,以環 境資源、經社資源、規劃決策意識等三個構念測量居民對觀光發展衝擊認知,經 因素分析得到生活品質、觀光商機、決策參與等三個因素;Choi and Sirakaya (2005) 建構一份永續旅遊態度量表(SUS-TAS)以測量居民對永續旅遊的態度,採環境永 續、知覺到的社會成本、長期計畫、知覺到的經濟利益、以社區為中心的經濟、

遊客滿意度、社區參與最大化等七個面向;吳忠宏、王月鶯、李世昌、邱廷亮(2005) 和邱廷亮(2003)在居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因素分析得到遊憩資源解說、永 續發展策略、居民意見表達、在地經營管理、休閒產業服務等五個面向;吳忠宏、

黃宗成等(2005)和洪常明(2004)在居民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中,以認知、情 感及行為等三個面向做為態度測量之架構,因素分析得到要求政府確實推廣、積 極參與生態旅遊、認同未來發展潛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改變旅遊發展模式等 五個面向。甚至有些研究沒有提及旅遊發展衝擊或旅遊發展態度的探討面向,如 李明儒、蔡明惠、陳元陽(2004)的研究。

而從信效度角度來看前述研究,可以發現國外大部分的研究大多只有提到有 關信度問題,而較少考慮效度問題,其中三份量表(Ap & Crompton, 1998; Choi &

Sirakaya, 2005; Lankford, 1994; Lankford & Howard, 1994)使用嚴謹量表發展過 程,最具信效度。但Lankford (2001)則針對 Ap and Crompton 於 1998 年的量表提

出下列批判:預試樣本不是居民、該量表題項於不同族群跨不同因素、因素分析 時特徵值使用 0.9 而非一般所使用值 1.0。而 Ap and crompton (2001)則認為 Lankford and Howard 於 1994 年所提出的旅遊衝擊量表僅有兩個因素,而非一般 討論衝擊時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等三個因素。而近年來永續發展概念的強 調,使得Choi and Sirakaya (2005)所發展的永續旅遊態度量表更進一步考慮永續 發展的概念。但上述三份量表中,兩份是針對傳統旅遊衝擊態度進行設計,一份 針對永續旅遊態度進行設計,雖與本研究欲探討之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很接 近,但仍有些許差異,且國外量表是否適合國內使用仍須進一步驗證,不過這些 文獻仍將是本研究所使用題項之重要依據。至於國內學者(吳宗瓊,2003;吳忠宏、

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春勝,

2004;陳明川,2003;湯幸芬,2003;湯幸芬、蔡宏進,2005;黃尹鏗,1996;

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之相關研究,主要可分為對發展旅遊態 度以及旅遊衝擊知覺等兩大類文章,旅遊衝擊知覺仍使用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 三大因素為主,而對發展旅遊態度除考量旅遊衝擊外,亦考量居民參與、長期規 劃等永續發展概念,但國內文獻皆無從事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發展之研究,

使得各研究對於所探討之居民態度構面皆不相同,使各研究無法進行綜合討論,

且前述研究因各自的研究考量,大部分僅說明信度,但都無說明其建構效度,不 過這些文獻仍將是本研究所使用題項之參考依據。

整理前述研究對於旅遊發展衝擊之構念名稱分類(如表 1、表 2、表 3),本 研究所探討之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將以正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社會文化衝 擊、正向經濟衝擊、負向經濟衝擊、正向環境衝擊、負向環境衝擊等六個構念,

並考慮生態旅遊定義與原則進行題項選取,根據文獻整理各學者問卷題項。而這 六個構念重要內涵如下:

(一) 正向社會文化衝擊:主要包含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地區觀光資源、提 高社區意象、與遊客良好之社會互動、改善對社區的態度等。

(二) 負向社會文化衝擊:主要包含社會成本的提高、生活品質降低、過多的外 力介入當地、治安問題、生活風俗改變、社會關係惡化等。

(三) 正向經濟衝擊:主要包含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

改善公共設施、改善交通運輸等。

(四) 負向經濟衝擊:主要包含造成貧富不均、經濟利益由外地人獲得、房地稅 與所得稅上漲、物價上漲等。

(五) 正向環境衝擊:包含自然環境保育、史蹟的保護、環境解說、環境意識的 提升等。

(六) 負向環境衝擊:主要包含自然環境破壞、環境污染等。

表 1 正向與負向社會文化衝擊構念整理表

構念 相關構念名稱 相關研究

正向社會文化衝擊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吳宗瓊 (2003)

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Andereck et al. (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陳思 倫、郭柏村(1995);林憶蘋等(2002)

社會利益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社區態度 Ap and Crompton (1998) 正 向 文 化

衝擊 文化利益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Teye et al. (2002);黃宗 成等(2001)

社會成本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社會、地區觀光的衝突 歐聖榮、顏宏旭(1994);林憶蘋等(2002)

負向社會文化衝擊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吳宗瓊 (2003)

日常生活中的負向阻礙 Teye et al. (2002) 性放縱 Teye et al. (2002) 生活品質 郭瑞坤、王春勝(2004) 心理行為 黃宗成等(2001)

文化成本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黃宗成等(2001) 外力介入 歐聖榮、顏宏旭(1994)

表 2 正向與負向經濟衝擊構念整理表

構念 相關構念名稱 相關研究

以社區為中心的經濟 Choi and Sirakaya (2005)

經濟利益 Andereck et al. (2005); Ap and Crompton (1998);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郭瑞坤、王春勝 (200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尹鏗(1996);黃宗 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

潛在生態旅遊經濟利益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稅金 Ap and Crompton (1998)

al. (2002);黃宗成等(2001) 經濟利益外流 陳思倫、高麗真(1994) 社區環境意識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道德/倫理保育方針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環境教育目的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黃尹鏗(1996)

實質環境與交通 Andereck et al. (2005); 吳宗瓊(2003);陳思倫、郭柏村

二、影響居民態度之重要因素

Andereck et al. (2005)指出旅遊重要性、個人獲利、與遊客接觸數量、對旅遊 的瞭解程度會影響居民對旅遊衝擊的態度,但性別、年齡、及社區依附則影響不 大。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及 Gursoy et al. (2002)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 民對所知覺到的衝擊及是否支持旅遊發展的因素有:社區依附或居住時間、遊憩 參與程度、對旅遊及當地經濟的知識、個人經濟與旅遊的關係、與旅遊區距離、

與遊客接觸程度與情形、社經背景、政治與人口統計地位、旅遊形式。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的 因素有:居住時間長短、居民經濟依賴旅遊程度、旅遊地中心離家的遠近、居民 在旅遊相關決策的涉入程度、出生地、知識水準(對旅遊及在地經濟的知識)、與 遊客接觸程度、人口結構(性別、年齡)、知覺到的戶外遊憩衝擊、社區成長率。

Teye et al. (2002)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知覺與態度的是:居 民與遊客的互動形式及情形、旅遊業對當地的重要性、個人對旅遊業的依賴程 度、當地的旅遊發展階段、是否在地出生、居住時間、當地的旅遊密集度、對旅 遊業的經濟依賴、旅遊地中心離家的遠近。

Uriely et al. (2002)認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態度的因素有:社經變項、經濟 來源是否與旅遊有關、空間接近性、地區傳統文化依附感。

歐聖榮、顏宏旭(1994)整理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觀光衝擊之因素有:社會經 濟背景(性別、年齡、收入、教育…)、職業(對觀光之經濟依賴程度)、文化背景、

風俗民情、居住時間之長短、與遊客接觸之程度、地區之位置。而研究顯示影響 居民對觀光衝擊的因素有:是否從事觀光相關服務業、與遊客接觸程度。

回顧前人之研究可以發現,部分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 入等)對於旅遊發展衝擊較無一致性關係(Andereck et al., 2005;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 Akan, 2005; Lankford, 1994; Teye et al., 2002),但是旅遊業經營者態

度比其他人正向;多數研究指出從旅遊獲得的個人利益(職業與旅遊相關、經濟利

度比其他人正向;多數研究指出從旅遊獲得的個人利益(職業與旅遊相關、經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