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編製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編製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編製之研究: 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指導教授:吳忠宏 博士 研 究 生:黃文雄.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謝誌. 這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與幫忙。研究所求學期間,感謝指導 教授吳忠宏博士認真無私的指導,讓我學習到如何完成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感 謝黃芳銘教授在統計學的精闢教學與耐心的協助;以及王正平教授、吳宗瓊教 授、李宗鴻教授、張瑋琦教授、曹勝雄教授、陳光華教授、黃章展教授、楊文燦 教授、趙芝良教授等,在繁忙的教學中,抽空幫我審閱論文問卷,使問卷內容更 加完善;也感謝口試委員:曹勝雄教授、歐聖榮教授、黃芳銘教授、楊文燦教授 的熱心指點,讓本論文內容更加完備。 感謝玉璽、耀堂、玉釧學長;立樺、大雅、淑蘭學姐的關心與教導,讓剛進 研究所無知的我,能快速的步入正常軌道,使論文研究的學習更順暢。謝謝許暉、 琦雯、雅鳳、欣瑜同學的打氣加油,當我快要停步放棄時,能繼續勇往向前進。 也要謝謝育芬大姐、坤修大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理事長及何小姐、特有生物 中心彭副主任、桃源國小蔡校長、大成國中劉校長、林校長、陳主任等人,在調 查期間的幫忙,讓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最後感謝我的父母親及家人,有你們的溫 馨關懷,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回憶三年的時光,不長也不短,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黃文雄 謹致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乃是企圖編製一份可以適用於居民的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研 究者根據量表建構之步驟,使此份量表成為一完整的標準化測驗工具,希望能提 供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的使用。 首先,參考相關文獻理論,研究者將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之層面,分成了 正向社會文化、負向社會文化、正向經濟、負向經濟、正向環境、負向環境等六 個層面。以南投縣埔里鎮居民為研究母體,以便利抽樣方式發放問卷,共回收有 效問卷 390 份。 所得的資料經適當統計分析後形成 25 題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以結構方 程模式驗證性因素分析之競爭模式策略選取最佳模式,結果顯示二階雙因素斜交 模式為最佳模式。二階因素分別命名為「正向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其一階因素 為「正向社會文化」、「正向經濟」、「正向環境」;另一個二階因素為「負向生態 旅遊發展衝擊」,其一階因素則分別為「負向社會文化」、「負向經濟」、「負向環 境」。驗證上述模式具有良好的信度及建構效度,此量表可供後續相關研究繼續 利用。. 關鍵字: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發展、驗證性因素分析. II.

(4)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Scale (EDIS): A Case Study of Taomi Eco-villag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Scale (EDIS) for residents. Based on the steps of sca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a standardized testing tool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s. There were six dimensions in the scale, “Positive Socio-Culture”,. “Negative. Socio-Culture”,. “Positive. Economic”,. “Negative. Economic”, “Positive Environment”, and “Negative Environment”. Sampled from residents in Puli town, Nantou County, there were 390 valid samples for this study. The EDIS has 25 items resulted from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proper statistical procedu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competing modeling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re adopted to select the optimal model and as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cal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 second-order two-factor oblique model could be considered the best model. One of the second-order factor was named “Posi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which has three first-order factor, “Positive Socio-Culture”, “Positive Economic”, and “Positive Environment”. Another second-order factor was named “Nega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which has three first-order factor, “Negative Socio-Culture”, “Negative Economic”, and “Negative Environment”. The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is model has be confirmed, and this scale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Key wor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Scale Development,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II.

(5) 目. 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Abstract..............................................................................................Ⅲ 目錄…………………………………………………………..……...Ⅳ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生態旅遊 ................................................................................................ 9 第二節 量表發展之相關理論 .......................................................................... 12 第三節 生態旅遊發展之衝擊 .......................................................................... 18 第四節 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之相關實證研究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地點與對象 ..................................................................................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三節 量表編製流程 ...................................................................................... 3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9 第五節 問卷設計 .............................................................................................. 53 第六節 調查方法與抽樣設計 .......................................................................... 55 第七節 信度與效度評鑑方式 .......................................................................... 57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構念題項發展與編製 .......................................................................... 66 第二節 預試結果分析 ...................................................................................... 68. IV.

(6)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正式受訪者之基本屬性 ...................................................................... 77 正式問卷結果分析 .............................................................................. 81 信度與效度評鑑 .................................................................................. 93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現況分析 ..............................................................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 112 附錄..................................................................................................123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專家問卷 ............................................................................................ 123 專家名單 ............................................................................................ 131 專家審查意見 .................................................................................... 132 預試問卷 ............................................................................................ 139 正式問卷 ............................................................................................ 142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 .................................................................... 144. V.

(7)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目. 錄. 正向與負向社會文化衝擊構念整理表 .......................................................... 29 正向與負向經濟衝擊構念整理表 .................................................................. 30 正向與負向環境衝擊構念整理表 .................................................................. 30 背景變項........................................................................................................... 33 量表編製流程與資料分析方法表 .................................................................. 38 問卷問項概要 .................................................................................................. 54 預試樣本正向構念項目分析 .......................................................................... 69 預試樣本負向構念項目分析 .......................................................................... 70 未刪題預試樣本正向構念因素分析表 .......................................................... 72 刪題後後預試樣本正向構念因素分析表 .................................................... 73 未刪題預試樣本負向構念因素分析表......................................................... 75 刪題後預試樣本負向構念因素分析表 ........................................................ 76 受訪者背景變項表 ........................................................................................ 79 居住地點人數分配表 .................................................................................... 80 正式問卷正向構念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 81 正式問卷負向構念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 82 子構念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 ........................................................................ 84 子構念模式整體適配評鑑表 ........................................................................ 85 刪題後子構念模式整體適配評鑑表 ............................................................ 85 一階六因素斜交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 ........................................................ 86 競爭模式整體適配評鑑表 ............................................................................ 87 競爭模式指標 ................................................................................................ 87 二階雙因素斜交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 ........................................................ 91 一階因素信效度評鑑摘要 ............................................................................ 96 二階因素信效度評鑑摘要 ............................................................................ 97 相關與區別效度 ............................................................................................ 97 效標效度相關係數分析 ................................................................................ 98 受訪者之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統計分析表 .................................................. 104 受訪者背景變項與生態旅遊發展衝擊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 105 受訪者背景變項與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相關係數分析表 .......................... 106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各子構面之細部題項 .................................. 108. VI.

(8)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目. 錄. 研究流程圖......................................................................................................... 7 量表編製流程圖 .............................................................................................. 17 概念模式圖 A................................................................................................... 23 概念模式圖 B................................................................................................... 23 概念模式圖 C................................................................................................... 24 研究架構圖....................................................................................................... 36 虛無模式假設圖 .............................................................................................. 42 一階單因素模式假設圖 .................................................................................. 43 一階六因素直交模式假設圖 .......................................................................... 44 一階六因素斜交模式假設圖 ........................................................................ 45 二階單因素模式假設圖................................................................................. 46 二階雙因素直交模式假設圖 ........................................................................ 47 二階雙因素斜交模式假設圖 ........................................................................ 48 二階三因素直交模式假設圖 ........................................................................ 49 二階三因素斜交模式假設圖 ........................................................................ 50 三階單因素模式假設圖 A............................................................................. 51 三階單因素模式假設圖 B............................................................................. 52 一階六因素斜交模式 .................................................................................... 89 二階雙因素斜交模式 .................................................................................... 90 二階單因素模式 ............................................................................................ 92.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為研究概況之敘述,共分為四節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 究流程、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世紀末期,旅遊產業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一項經濟活動,而這個趨勢 也已延燒到二十一世紀。根據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2007)指出,2007 年全世界旅遊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金額將高達 7.06 兆美金,占全球各國國內生產 毛額總和(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 10.4%,創造了 2.3 億個工作機會,或 是總雇用人口的 8.3%,且預估到 2017 年前,經濟活動每年成長約 4.3%,換言之, 屆時全球旅遊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總額將高達 13.2 兆美金,並提供 2.6 億個的工 作機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2007)。該組織也評估台灣在 2007 年旅 遊產業相關經濟活動將創造高達 378 億美金,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4.5%,並雇用 53 萬人。觀光局(2006a)調查報告則指出 94 年國人國內旅遊支出為 新台幣 1,926 億元,占 GDP 的 1.7%,觀光局(2006b)另指出 94 年全年觀光外匯 總收入為美元 49.77 億美元,占 GDP 的 1.44%。 旅遊帶來了經濟收入,並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因此在很多地方旅遊被當成是 經濟的救星。然而,急遽的旅遊成長,卻也帶來了各種衝擊,包括經濟、環境、 社會及文化資源等方面(Alavalapati & Adamowicz, 2000; Dyer, Aberdeen, & Schuler, 2003; Haralambopoulos & Pizam, 1996; Ko & Stewart, 2002; Korça, 1998; Kuvan & Akan, 2005; Mbaiwa, 2005)。有鑑於此,各國政府與觀光業界不得不正視此問題, 進而提出解決之道,以期使傳統的大眾旅遊(mass tourism)轉型成對環境、社會及 文化資源較少衝擊的旅遊,因此各式各樣的旅遊替代方案開始受到重視,例如生 態旅遊(ecotourism)、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文. 1.

(10) 化旅遊(culture tourism)等就相繼被提出。 近年來,以生態旅遊包裝之觀光產品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出現,但這樣的快 速發展若未給予適當規範,將可能對原始的自然生態與在地文化帶來另一種的衝 擊。面對生態旅遊衍生出來的契機與危機,1990 年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在所屬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旅遊常設單位,並於 1991 年成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稱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 (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這個學會包含了來自保育、教育及旅遊界的專家學者,該學會之 目的乃在於致力於透過旅遊而達到自然保育,換言之,將生態旅遊當成一種工 具,目的是為了達成自然資源保育以及世界的永續發展,目前國際生態旅遊學會 擁有超過七十五個國家,一千一百位以上的會員,藉著提供生態旅遊準則、訓練、 技術支援、研究及出版品等致力於服務全球生態旅遊的推動(Murphy, 1997; TIES, 2005a)。 各國也因應此潮流,陸續成立生態旅遊相關學/協會,如澳洲生態旅遊協會 (Ecotourism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成立於 1991 年,以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協助 生態旅遊或其他承諾性旅遊的運作,使這些旅遊活動在環境上可永續、在經濟上 具可行性,和在社會與文化上可負責任 (Ecotourism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2005)。日本則於 1998 年成立了日本生態旅遊學會(Japan Ecotourism Society, JES),藉由資料的收集與保管、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出版品、組織合作等, 促進生態旅遊發展(JES, 2005)。台灣也於 2001 年成立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 TEA),目的在倡導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增進自然 生態知能,提升國人生活品質,於環境永續經營的原則下推展旅遊活動 (中華民 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5)。 生態旅遊在全球的風潮下迅速成長,根據 TIES 的數據顯示,1990 年代全球 生態旅遊市場約佔國際觀光市場的 7%,並以每年 20-34%的比例快速成長中,即 使自 2000 年起陸續有經濟衰退、恐怖攻擊、SARS 及南亞大海嘯等事件,生態旅 2.

(11) 遊的需求還是有增無減,預估在 2020 年前仍會快速成長,足見生態旅遊市場發 展之潛力(Honey, 2005; TIES, 2000)。 基於對生態旅遊的重視,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 UN)特將 2002 年訂為「國 際生態旅遊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 IYE)」,而台灣地區為了落實國內 旅遊發展方案且配合聯合國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共同發佈之觀光憲章,亦 訂定 2002 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不管從組織成立、市場趨勢或政策走向,在在 反應出生態旅遊已經成為國內外觀光發展的新潮流。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提出,政府單位進行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發展 時,仍應尊重居民的意見,並廣納相關民間環保團體、業者與觀光發展組織的聲 音,方能使生態旅遊的推動更加順利。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也指出,在地 居民知覺到願意參與生態旅遊相關發展活動是很重要的,如此生態旅遊才能順利 推廣。居民對旅遊衝擊的態度,乃是現在與未來旅遊發展計畫、操作與銷售要成 功的重要考量依據(Ap, 1992)。Lankford and Howard (1994)和 Lankford (2001)也指 出居民的態度是影響觀光是否能永續發展的主因之一。特別是在旅遊發展過程 中,在地社區的支持與涉入是旅遊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Teye, Sönmez, & Sirakaya, 2002),而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是影響其是否支持旅遊發展的主因(Gursoy, Jurowski, & Uysal, 2002; Gursoy & Rutherford, 2004)。如果居民的認知與喜好無法 支持觀光發展的政策與計畫,則該政策或計畫可能會失敗或成效不彰(Pearce, 1980; 引自洪常明,2004)。因此,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態度,對生態旅遊 發展是否順利成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國內外對於居民與生態旅遊發展或相關旅遊發展的研究也相當豐富,國外 學者(Ahn, Lee, & Shafer, 2002; Akis, Peristianis, & Warner, 1996; Ap & Crompton, 1998; Burns, 1996; Choi & Sirakaya, 2005; Ko & Stewart, 2002; Lankford & Howard, 1994; Mason & Cheyne, 2000; Teye et al., 2002; Uriely, Israeli, & Reichel, 2002; Vincent & Thompson, 2002)曾針對大眾/永續旅遊發展的量表建構做過研究,以及 3.

(12) 討論衝擊與其他變項間的關係等,僅有 Ap and Crompton (1998)和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這兩份量表是針對旅遊發展衝擊所進行的量表研究,皆沒有針對生 態旅遊發展衝擊所設計的量表,而目前在生態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針對生態旅 遊衝擊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也越趨豐富,如能發展一份具信效度的問卷供各研究使 用一件是極具意義的事情。在國內研究方面 (陳明川,2003;洪常明,2004;黃 桂珠,2003;楊文燦、葉冠瑩,2002;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皆為自編量表, 因此雖然國內各研究問卷信度都很好,但其建構效度均無進一步檢驗,吳忠宏、 黃宗成等(2005)就建議應針對其所編製之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量表 做驗證性因素分析,以考驗其因素結構的適配度。此外,DeVellis (2003)亦指出, 測量對社會和行為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小心謹慎的設計、評估和應用測量量 表,能使研究者專注於原先欲要研究的(通常是不可觀察)變項,並且能發展出對 這些變項之間的清楚瞭解。因此本研究嘗試整合國內外相關旅遊發展衝擊量表, 建構適合國內使用之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以利後續想瞭解居民生態旅遊發展 衝擊之管理單位或想進行居民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相關研究之學者使用,此乃促成 本研究之動機。 在研究地點的選取上,選擇近十年來歷經不同階段生態旅遊發展過程的南投 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在九二一地震前的桃米社區為無名村落,位於埔里鎮的外 圍地帶,社區經營產業因當地地形而有所受限,然而拜先天環境不良所賜,山坡 地沒有遭到濫墾濫伐,社區的生態環境得以保存,休養生息(邱淑娟,2003)。經 過民國八十八年發生九二一地震之後,在新故鄉基金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 育中心的協助下,重建規劃桃米社區,並成立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震災後桃米 確立了朝「休閒生態村」的方向進行重建,期盼完成一個永續的社區型產業,朝 向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四生並重(曾槶源,2005)。由於桃米發展生態旅遊已 步入軌道,目前生態旅遊的營運,交由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及桃米社 區發展協會兩個單位管理,為桃米社區的對外窗口,訂房、遊程、解說安排、餐 4.

(13) 飲安排、文化產品訂購等,皆須經過遊客營運中心來安排(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07)。而桃米村這樣一個歷經不同階段生態旅遊發展過程的場域,非常適合本研 究針對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進行施測,因此選定桃米村為本研究之研究場 域。. 5.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經由文獻回顧來編製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衝擊量表,經完整量表 發展過程後,建構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衝擊模式,進一步檢驗本量表之建構效 度與信度。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定以下之研究目的: 一、編製「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的衝擊量表」。 二、瞭解埔里鎮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的衝擊傾向。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居民在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差異情形與關係。. 6.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節乃根據研究內容擬定系統性之研究流程,作為研究執行之依據,藉以達 成研究目的,其研究流程見圖 1 所示: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建立研究架構 文獻回顧 設定構面與題項 設計問卷 預試 問卷修訂與 界定模式 正式問卷施測 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7.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中所涉及之重要名詞更加清楚明確,本節將針對研究中提及之重 要名詞加以說明: 一、生態旅遊(Ecotourism) 或稱生態觀光(李麗雪、顏家芝、洪得娟、葉美智,2001),本研究「旅遊」 與「觀光」皆代表「tourism」的意思。生態旅遊可以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 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經由解說服務 引領遊客深入體驗及欣賞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進而提供遊客環境教育的 機會以增強環境意識,期能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動,最後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 地,使保育工作得以延續(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 二、生態旅遊發展衝擊(Eco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在本研究中係指由生態旅遊發展所引起的變化、效益或產 生新的狀況。. 8.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先介紹生態旅遊發展緣由、定義與原則,其次彙整回顧量表測量方 法,接者討論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面向,最後回顧旅遊發展衝擊相關研究,據以做 為問卷建構之參考。. 第一節 生態旅遊 本節主要探討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並嘗試從中整理出生態旅遊定義之構 面,以做為本研究後續之參考依據。 一、生態旅遊之定義與內涵 生態旅遊這一個概念,最早是由 Hetzer 在 1965 年所提出,他呼籲文化、教 育和旅遊業者應重新思考遊憩的定義與觀光之衝擊,希望以對當地文化和環境最 小的衝擊及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客最大的滿意度來做為衡量觀光活動 的標準,提倡一種生態上的旅遊(Ecological Tourism 或 Eco-Tourism),期盼以(1) 環境衝擊最小化、(2)在地文化尊崇最大化與衝擊最小化、(3)回饋當地的經濟效益 最大化、及(4)遊客的遊憩體驗最佳化等四項準則來推廣,使旅遊朝向對環境更為 負責任(Responsible Tourism)的型態發展(Fennell, 2002)。 雖然生態旅遊發展至今已有一段時間了,也漸漸被大眾所認同,但各界學 者、組織與業界等對於生態旅遊的定義仍是有所差異,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一般經常使用國際生態旅遊學會 TIES 在 1991 年的定義「一種到自然地的負責任 旅行,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居民的福利」(TIES, 1993)。Fennell (2001)利用 內容分析法,將歷年到 1999 年包括個人、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等各界對生 態旅遊的定義做了一個全面性的分析,在 85 個歷年定義中,五個最常在歷年生 態旅遊定義中被提及的面向為(1)在何處從事生態旅遊(如:自然地)、(2)保育、(3) 文化、(4)利益回饋在地居民、及(5)教育,而近年來常被強調的面向則分別是(1). 9.

(18) 保育、(2)教育、(3)倫理、(4)永續、(5)衝擊,及(6)在地利益。吳忠宏、黃宗成等 (2005)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將生態旅遊定義在五個面向,分別是(1)建基於自然環 境、(2)要具備環境意識、(3)環境解說與教育、(4)利益回饋造訪地、及(5)永續經 營與發展,與 Fennell (2001)所回顧之生態旅遊類似。. 二、生態旅遊原則 為了釐清定義,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 (2005)在所公布的生態旅遊 白皮書中,提供下列原則以供辨別。如有任何一項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是生態 旅遊: (一) 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 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 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 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 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 必須聘用了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 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 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所出版的「生態旅遊」一書中,所提到的生態旅遊的原則 如下(Wood, 2002): (一) 使破壞當地的負向自然和文化衝擊減到最小。 (二) 教育遊客關於保育的重要性。 (三) 強調負責任生意的重要性—地方當局和居民合作以滿足在地需要並獲得 保育益處。 (四) 利益直接回饋自然及保護區的保育與管理 (五) 強調地區旅遊區分以及遊客管理計畫的需要,使地區或自然地能成為真正 10.

(19) 的生態旅遊地。 (六) 強調以環境和社會為基礎的研究及長期的監控計畫,以評估衝擊並使衝擊 最小化。 (七) 努力使在地居民、商業、社區經濟利益最大化,尤其是生活在自然及保護 區與臨近居民。 (八) 由研究人員與當地居民共同確定出社會與環境的可接受改變限制,並確保 旅遊發展不會超出該限制。 (九) 使用的基礎設施必須利用不破壞環境、石油燃料使用最少、保存在地植物 和野生動物,並且能融入在自然和文化環境中。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 TIES(2005b)根據其所訂定之生態旅遊定義,認為在執行 或參與生態旅遊時應遵循下列之原則: (一) 衝擊最小化 (二) 建立環境與文化的覺知與尊重 (三) 讓遊客及居民獲得正向的經驗 (四) 為保育提供直接的經濟利益 (五) 為在地居民提供經濟利益與賦權 (六) 提升居民對於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的敏感度 (七) 支持國際人權和勞動協議. 根據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根據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之研究,將生態旅 遊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 發展為最終目標,經由解說服務引領遊客深入體驗及欣賞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 資源,進而提供遊客環境教育的機會以增強環境意識,期能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 動,最後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地,使保育工作得以延續。. 11.

(20) 第二節 量表發展之相關理論 為了設計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本節歸納整理量表發展之相關理論,以做 為量表發展與分析之基礎。 一、態度之測量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建構一份量表,以測量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態度, 而 Ajzen (1991)就指出對行為的態度係指個人對從事特定行為的感受,或正、負 向評價。態度是一種假設性的概念建構,可說是一種內在的歷程,也就因為它是 屬於潛在變項,所以往往只能用間接的方法,由個人的反應來推測(李美枝, 1984)。Oskamp (1977)和 Parasuraman (1986)更指出知覺與態度的測量都是間接 的,也就是只能推論而無法直接確定(引自 Ap , 1992)。 而量表想要反應的重要現象或構念通常稱為「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潛 在變項是研究者感興趣的真實現象,在本研究中是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態 度,我們無法直接觀察或量化它,因此發展量表以測量一個潛在變項,是想要估 計在對被測量的每個人在某測量的時間和地點它真正的量是多少,這個無法觀察 的「真正量」就是「真實分數(true score)」(DeVellis, 2003)。而常用於社會科學研 究的量表有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賽斯通量表(Thurstone Scale)、包氏社會距 離 量 表 (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 語 意 差 異 量 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格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數字化量表(Numerical Scale)、圖形式評等量 表(Graphic Rating Scale)(王佳煌等,2002;古永嘉,2003;趙碧華、朱美珍,2000), 其中又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種量表(古永嘉,2003)。 李克特量表是 R. A. Likert 於 1932 年所創,所以稱為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目的是為一個人的態度提供次序水平的量數(王佳煌等,2002;趙碧華、 朱美珍,2000),又叫做總合評分(summated-rating)或加法量表(additive scales),屬 於總加量表法(Method of Summated Ratings),因為所有項目陳述分數的總和即為. 12.

(21) 受試者的態度量表分數。李克特量表的主要特徵有二:第一、假設每一項目均具 有同等量值,項目間沒有差別量值存在,其中某些項目的集合可視為整體當中的 部分量表。第二、受試者態度的強烈程度可以儘量表達出來,如五個等級的反應 類別,包括極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和極不同意,並以 4 分到 0 分或 5 分到 1 分的計算方式表現受試者的差別量值。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採用五等李 克特量表做為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測量工具。. 二、量表發展流程 Churchill (1979)認為要發展一份良好的測量工具,應具備以下步驟: (一)明確的定義所要測量的東西與構念:經由文獻回顧達成。 (二)產生題庫:可利用文獻回顧、專家、焦點訪談等方式產生題庫。 (三)收集資料:進行預試。 (四)純化測量工具(Purify measure):透過信度 α 係數、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刪 除不佳的題項。 (五)收集資料:正式施測。 (六)評估信度:如信度 α 係數或折半信度。 (七)評估建構效度:使用 MTMM 矩陣(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評估聚合效 度與區別效度。 (八)建立常模。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和 Lankford (1994)在建構觀光衝擊量表(TIAS)以 測量居民對觀光發展的態度時,使用下列的量表發展流程: (一)建立題庫:即由文獻、專家與居民、官方等產生題庫。 (二)預試:對兩地點進行預試,有效樣本各 199 與 186 人。 (三)純化量表(Scale purification):信度分析、項目總分相關、校正項目總分相 關、因素分析,並重複上述步驟到量表具可信度。 13.

(22) (四)確定正式問卷。 (五)正式施測:對另一地點進行正式施測,有效樣本 1436 人。 (六)再次純化量表:重複步驟三,再次精簡量表。 (七)產生量表並確定因素數目與命名。 Ap and Crompton (1998)建立居民對觀光衝擊的態度量表,使用下列的量表發 展流程: (一)以文獻回顧與訪談建立題庫。 (二)經由專家審查檢視內容效度並進行刪題。 (三)預試:以大學生執行預試,預試資料進行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進行刪題。 (四)再次專家審查:審視步驟二剩餘的題目但步驟三刪除之題項,將適合的題 項共十題再次加入到量表中。 (五)增加題項:檢視預試樣本之信度,再以刪除之題項中增加六題信度較高之 題項。 (六)正式施測:再次因素分析刪減 10 題,並確定最後量表,檢測信度與聚合效 度。 DeVellis (2003)提出發展量表的八個步驟,依順序描述如下: (一)清楚界定什麼是想要測量的:回顧理論有助於概念的澄清,具體化有助於 概念的澄清,最後要清楚的知道什麼該被包含在量表中。 (二)建立題庫(item pool):廣羅文獻並選擇能夠反映量表目的之題項。量表發展 在這個階段,問項的重複並不是壞事,即使是在最後完成的量表,重複的 問項還是必須的。在建立題庫階段,最後量表問項數目約是題庫的 50%即 可。另要避免過長的問項,並刪除不佳的題項(多重否定、雙重含意、模糊 的指稱代名詞),且文字敘述以小學五年級到國中一年級可閱讀為佳。 (三)決定測量的格式。 (四)請專家檢視最初的題庫:目的是最大化量表的內容效度。但專家給的意見, 14.

(23) 接受與否最後的決定權都在研究者。某些瞭解題項內容的專家,卻不見得 瞭解建構量表的原則,通常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要求刪除內容相同的題項, 但重複的部分卻是量表內部一致性的構成要素。 (五)考慮加入效度評估的問項。 (六)對選定的樣本施測:選定足夠的樣本數,稍微低於三百份便可成功發展。 (七)評估題項:量表發展的核心過程之一,重要性也許僅次於題項的發展。主 要包含項目分析、因素分析與信度評估等。 (八)選擇量表長度:在不減少信度的情況下,較簡短的量表比較好。 Choi and Sirakaya (2005)在建立永續旅遊態度量表(SUS-TAS)的過程中,使用 下列的量表發展流程: (一)清楚的確定要測量的東西與構念:經由文獻回顧確定永續旅遊發展態度的 定義,及相關子構念名稱。 (二)經由文獻回顧與專家調查建立題庫。 (三)專家審查:經由專家審查刪除題目。 (四)預試:對當地大學生進行預試,有效樣本 308 份。 (五)量表純化(Purification):利用總分相關、因素分析、信度分析進行刪題。 (六)再次專家審查:經由專家建議,將具重要性之題項共十三題再次加入;並 由兩位國中三年級學生檢視語意。 (七)正式施測:有效樣本 427 份。 (八)再次純化量表並確定量表:使用因素分析刪除題項並進行因素數目確定與 因素命名。 (九)信效度分析:利用 α 係數檢視信度,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檢視聚合效度。 Noar (2003)根據文獻回顧,建議在量表發展時,依下列順序建立量表: (一)潛在變項與理論架構:透過文獻回顧,瞭解欲測量的潛在變項及相關的理 論架構,並確定量表是單一構面或多重構面。 15.

(24) (二)決定量表型式與長度:建議使用五到七等量表,大於七等並不會增加變異。 (三)發展初始題庫:題庫的題數是最終量表的二到三倍;並由專家審查確保表 面效度及內容效度,並依專家意見刪除或修改題項。 (四)選擇適合的樣本:如果樣本要折半分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驗證性因素分 析,那麼最好大於 500 份。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刪減因素與題項。 (六)驗證性因素分析:除驗證前一步驟之結果,進一步透過競爭模式決定最佳 模式。 (七)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綜合上述學者(Ap & Crompton, 1998; Choi & Sirakaya, 2005; Churchill, 1979; DeVellis, 2003; Lankford, 1994; Lankford & Howard, 1994; Noar, 2003)所建 議的量表發展程序,以嚴謹的量表發展流程來確保量表之品質。故本研究依以下 步驟及流程(參見圖 2)進行量表發展: (一)首先界定本研究要測量的東西是什麼,並初步選擇構念。 (二)建構題庫:依據文獻收集問項,選擇能夠反映量表之問項。 (三)專家審核:經專家審查,初步刪除問項,並增加適合之題項,以期具備表 面效度及內容效度。 (四)完成預試問卷,並進行預試。 (五)純化量表:根據預試資料刪除不佳之題項。 (六)建立正式問卷並進行施測。 (七)再次純化量表。 (八)競爭模式。 (九)信效度檢測。 (十)產生正式量表。. 16.

(25) 步驟一 清楚界定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之定義 (含因素構面). 步驟二 蒐集有關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之態度量表 問項 (建立題庫). 步驟三 請專家檢視最初的問項群,增減問項. 步驟四 預試問卷並進行預試 (對選定的樣本進行問項施測) 步驟五 純化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 步驟六 正式問卷並進行正式問卷施測 (對另一選定的樣本進行問項施測). 步驟七 再次純化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 步驟八 競爭模式執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步驟九 量表信度與效度之檢測. 步驟十 量表建構完成. 圖 2 量表編製流程圖. 17.

(26) 第三節 生態旅遊發展之衝擊 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間的組織正在發展和促進生態旅遊,以利地方社區並 幫助保護環境和不同的生態系統(Pleumarom, 1995)。不過如同所有型式的旅遊, 會同時帶來正向及負向的影響(Diamantis, 2004)。一般而言將旅遊發展所帶來衝擊 分成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個構面(Mason & Cheyne, 2000),進一步的細分這三 個構面分成正負向來討論(Mason, 2003)。而生態旅遊亦為旅遊型式的一種,亦可 將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個構面分成正負向來討論,且這些構面是一樣重要的, 它們無論對成功的生態旅遊初期發展、操作及永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Wall, 1996)。以下就此六個構面個別進行說明:. 一、社會文化 社會衝擊到處都會發生,只要當來自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的人見面時,特別是 當旅遊發展發生時它變得更顯而易見。顏家芝(2006)認為生態旅遊對社會文化的 影響基本上與大眾旅遊的形成過程雷同,均多由其量變(遊客人數增多,服務設施 需求增多),而產生質變(社區結構的改變、社會風俗的改變)。有幾個不同的因素 會造成生態旅遊的社會文化衝擊。第一為旅遊發展的規模,這通常關係到相對於 當地居民的遊客數量。在很多生態旅遊區,遊客的數量算是少的,但在此定居的 居民的數量也不多(Simmons, 2001; Zeppel, 1997),相比較之下遊客量就顯的多 了。第二跟當地社區的經濟水準有關,在很多地方,如第三世界的居民被來自於 已開發國家的人訪問,這些已開發國家的遊客帶來強勢貨幣且花費它,卻沒有想 過 當 地 人 根 本 沒 有 相 同 的 機 會 (Hvenegaard, 1996; Israngkura, 1996; Zeppel, 1997)。第三是當地人和遊客之間的文化差異,當遊客到達目的地時,他們帶來不 同的信仰、價值和行為,而這些將影響與遊客接觸的當地人(Anton & Gines, 1996; Zeppel, 1997)。. 18.

(27) (一) 正向社會文化 Mason (2003)指出,對旅遊發展而言,正向社會文化帶來的影響包括:提 供工作機會;振興低收入地區或非工業區;重振在地人的社會與文化生活;再 造傳統建築;促進凸顯保護區美麗的需求以得到美學及文化價值;復興在地藝 術、工藝、傳統文化活動等。 而生態旅遊發展的正向社會文化衝擊確實起因於在遊客和當地人之間的 相遇,當地人變得更貼近那些為遊客而興建與開發的新設備和服務,並創造出 一種獨特的工作要求—需要當地人的獨門技術,也因這種工作要求使得有資源 和資金復興當地藝術、傳統和文化活動;生態旅遊也能鼓勵當地社區珍惜及重 視自然和文化,並引以為傲(Hvenegaard, 1996; Wood, 2002; Zeppel, 1997)。 (二) 負向社會文化 Mason (2003)指出旅遊發展的負向社會衝擊包括:觀光景點過度擁擠;因 擁擠產生壓力;因過度將旅遊當成主要行業,使得傳統行業沒落(如農業);和 遊客價值觀不同而無法共存。 Zeppel (1997)指出當生態旅遊發展的文化衝擊在社區規範、社會關係和文 化習俗引起長期變化時,社會衝擊會在一個當地社區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引 起更立即的變化,也因為這樣,保護當地人使其避免受到負向的社會文化影響 顯得更重要。這些生態旅遊負向社會文化衝擊包含可能改變價值觀、傳統生活 方式、家庭關係、個人行為或社區架構(Anton & Gines, 1996; Diamantis, 2004; Israngkura, 1996)。. 二、經濟 生態旅遊任何經濟活動的衝擊,都可以被分類成為 3 個種類︰直接、間接和 被誘發。直接影響如遊客的消費,間接影響如那些提供遊客飲食的餐廳,被誘發 的影響如在一家餐廳內負責採買及服務的工作(Diamantis, 2004; Lindberg, 1996)。 19.

(28) (一) 正向經濟 Mason (2003)指出旅遊發展的正向經濟衝擊包括:外匯收入;政府稅收; 提供工作機會;促進區域發展等。 生態旅遊的一個主要優勢是生態旅遊遊客的支出通常是大於大眾旅遊的 遊客。生態旅遊的主要特別的操作手法之一就是暗示地方社區大部分的收入將 由該地所得到,尤其是儘量參與生態旅遊時。當有優良管理時,生態旅遊能重 新讓當地人的收入獲得幫助並且產生其他間接收入(Israngkura, 1996)。 生態旅遊能在開發緩慢的偏遠地區中扮演重要角色。獲得的收入可以用於 各種各樣的開發工程、公共設施、及確保當地地區的長期永續經營。即使僅有 少數人可以獲得就業機會,但仍對經濟有正向的影響。在保護區,生態旅遊扮 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它提升政治和經濟意識和對保育的支持,由於以生態旅遊 做為替代的經濟活動,進而會以保護環境取代破壞環境,這也是生態旅遊的目 標之一(Lindberg, 1996; Schaller, 2002)。而直接透過國家公園的部份門票收入或 透過普通民眾捐款的經濟收入,將被拿來做為資源保育與管理(Dowling, 2001)。 (二) 負向經濟 Mason (2003)指出旅遊發展的負向經濟衝擊包括:通貨膨脹(地價、房價、 物價);機會消耗(明明當地適合農業、漁業、商業等,卻去發展旅遊);對旅遊 的過度依賴(沒有其他種類行業,一旦旅遊不振就垮)。 在生態旅遊勝地或民宿,事實上遊客數目通常非常低,在分食僅有的少數 直接經濟利益時,可能只讓少數人得利(Diamantis, 2004)。此外應該避免走向如 同大眾旅遊發展時,利益由外地人或外來組織所獲得之窘境,因此另一個關心 的重點,是確保生態旅遊業的老闆或投資者不會把主要收益帶出當地,而是對 當地的收入有幫助(Simmons, 2001; Wood, 2002)。還有一項可能的負向經濟衝擊 是使用太多外地產品,儘管生態旅遊操作者購買的趨勢是由當地提供,不過還 是會引進來自其他地區的貨物或服務(Weaver, 1998)。 20.

(29) 三、環境 環境是生態旅遊成功繁榮的自然資產;如果不恰當的發展及管理環境,生態 旅遊可能會帶來負向的環境影響,而這也將違背永續的整體概念。生態旅遊遊客 何時到一個敏感的地區造訪、停留在當地的時間長短、參觀型式都和自然衝擊有 關係,也意味著生態旅遊可能正威脅著環境資源(Simmons, 2001)。 (一) 正向環境 Mason (2003)指出旅遊發展正向環境衝擊包括:促進監測以保護環境或風 景或野生生物;促進建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促進保存建物或歷史遺跡; 透過遺產(像是收門票)及野生生物棲息地獲得金錢。 大多數生態旅遊操作者已經體認到永續及保育的價值,嘗試改變他們的商 業習慣,進而保護自然資源且改善環境。生態旅遊的遊客也一樣,他們能透過 生態旅遊教育他們自己更多關於環境衝擊的事情,進而支持自然保育,此外在 選擇他們旅行行程時,會選擇那些對世界自然資源有保護或保育行為的旅程 (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2002)。 此外,生態旅遊預期會給自然風景區和地區的保護提供動力和獎勵。而預 期會因生態旅遊而提高的正向衝擊包括經濟及實質兩種型式。對當地而言,正 向環境衝擊如自然的保育、維護環境並降低環境退化、改善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等,是生態旅遊操作時努力要去達成幾個方向。對遊客而言,生態旅遊將幫助 提升環境意識和環境倫理,而且不只是在遊程當中,還包括旅程結束回家以後 (Diamantis, 2004; Israngkura, 1996; Weaver, 1998)。 (二) 負向環境 Mason (2003)指出旅遊發展負向環境衝擊包括:遊客亂丟垃圾;旅遊可能 導致人群擁擠、交通阻塞;水源污染;路徑侵蝕;興建難看的人工建築(如旅館), 並不適合原本的在地建築;破壞或干擾野生生物棲息地。 生態旅遊通常集中在敏感和獨特的環境裡,而這些環境是有限制承載量 21.

(30) 的,造訪的壓力可能引起對環境的負向衝擊(Simmons, 2001)。一個特別被關心 的議題是,生態旅遊造訪的是一個野生動植物地區,而這將造成動物的煩惱。 導遊和司機可能故意留下足跡以找到稀有動物,如象、獅子、和犀牛等,以致 於造成野生動物自然棲地的干擾(Diamantis, 2004)。過多的垃圾和在敏感地區步 行也是需要被仔細考慮的事(Hvenegaard, 1996)。而過快的生態旅遊增長或許會 超過環境承載力,並使脆弱地區可能面對不太友好的旅遊型式(宋瑞、薛怡珍, 2004)。此外,其他負面影響包括損害植物、森林干擾、土壤緊實、污染(水、 噪音和空氣)、並且像珊瑚破壞和過渡漁撈這類的海上資源消耗(Israngkura, 1996)。. 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生態旅遊雖然與大眾旅遊在定義與實質操作上有很大 不同,但生態旅遊是旅遊型式的一種,可能引起的衝擊仍然是正負向的社會文 化、經濟、環境等六個構面,且在各子構面的內涵上仍十分接近。 依照分類方式的不同,可以將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分為幾種可能的概念模式。 首先是六個子構念可以反應一個生態旅遊發展衝擊構念(如圖 3 所示)。其次,將 衝擊先分為正向與負向兩大類,每大類再各自討論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個子 構念(如圖 4 所示)。最後,先區分為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大類,每個構念下 面再區分正向與負向兩個子構念(如圖 5 所示)。. 22.

(31) 正向社會文化 負向社會文化 正向經濟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 負向經濟 正向環境 負向環境 圖 3 概念模式圖 A. 正向社會文化 負向社會文化. 正向生態旅遊發展衝擊. 正向經濟 負向經濟 負向生態旅遊發展衝擊. 正向環境 負向環境. 圖 4 概念模式圖 B. 23.

(32) 正向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 負向社會文化 正向經濟 經濟 負向經濟 正向環境 環境 負向環境 圖 5 概念模式圖 C. 24.

(33) 第四節 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之相關實證研究 本節主要是整理國內外學者之相關實證研究,並從中彙整出居民對生態旅遊 發展衝擊變項與背景變項,以做為問卷設計之參考,分述如下: 一、相關實證研究所使用之構念名稱及研究結果 Johnson, Snepenger, and Akis (1994),Akis, Peristianis, and Warner (1996),陳 明川(2003)等在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態度的研究中,以經濟衝擊、社會文化衝擊、 環境衝擊等三個面向來衡量,上述研究在名詞的使用上,有時將「知覺」和「態 度」兩個名詞互用,以及有時使用「社會」代替「社會文化」。而有些研究更將 衝擊區分為正向及負向,如 Kuvan and Akan (2005)居民對旅遊在森林上的衝擊態 度之研究中,以經濟、環境、社會衝擊三大構念延伸出經濟利益、經濟問題、正 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之一般環境衝擊、對森林有益、森林 相關問題等七個構念討論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的態度;Lee and Back (2006)探討 旅遊開發所帶來的衝擊,明確的區分為正向社會、負向社會、正向經濟、負向經 濟、正向環境、負向環境等六個面向。而林淑芬(2003)和林淑芬、羅紹麟(2003) 等的研究則是採用訪談法,但亦使用經濟、環境、社會文化三類來區分觀光衝擊。 但也有研究雖使用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大構面進行題項,如顏宏旭 (1994),歐聖榮、顏宏旭(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Ap and Crompton (1998), 郭建池(1999),黃宗成(2001),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2001),林憶蘋(2002), 林憶蘋、歐聖榮、林建堯(2002),吳宗瓊(2003),Andereck, Valentine, Knopf, and Vogt (2005)等人的研究,可是執行因素分析後卻顯示出不同的因素,但這些因素仍可 粗略的分在三大構面中。部分研究如陳思倫、高麗真(1994),湯幸芬(2003),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則是針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其中一或兩個構面進行討 論,因素分析後會產生更細分的子類別,因素分析後各構面的名稱亦可粗略的分 在三大構面中(詳見表 1、表 2、表 3)。. 25.

(34) 少部分文獻則用其他方式產生題項,部分因素可分類到社會文化、經濟、環 境等三構面,部分因素名稱則較難分類到這三個構面,如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和 Lankford (1994)在旅遊衝擊態度量表(TIAS)發展的研究使用關心在地旅 遊發展、個人與社區利益等兩個面向;Teye, Sönmez, and Sirakaya (2002)則將居民 對旅遊發展的態度與遊客的社會互動、有益的文化影響、福利衝擊、日常生活中 的負向阻礙、經濟成本、性放縱、知覺到的擁擠等七個面向;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在評估社區支持與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研究中,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形成社 區環境意識、道德/倫理保育方針、當前旅遊經濟利益、潛在生態旅遊經濟利益、 環境教育目的等五個面向;郭瑞坤、王春勝(2004)和王春勝(2001)的研究中,以環 境資源、經社資源、規劃決策意識等三個構念測量居民對觀光發展衝擊認知,經 因素分析得到生活品質、觀光商機、決策參與等三個因素;Choi and Sirakaya (2005) 建構一份永續旅遊態度量表(SUS-TAS)以測量居民對永續旅遊的態度,採環境永 續、知覺到的社會成本、長期計畫、知覺到的經濟利益、以社區為中心的經濟、 遊客滿意度、社區參與最大化等七個面向;吳忠宏、王月鶯、李世昌、邱廷亮(2005) 和邱廷亮(2003)在居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因素分析得到遊憩資源解說、永 續發展策略、居民意見表達、在地經營管理、休閒產業服務等五個面向;吳忠宏、 黃宗成等(2005)和洪常明(2004)在居民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中,以認知、情 感及行為等三個面向做為態度測量之架構,因素分析得到要求政府確實推廣、積 極參與生態旅遊、認同未來發展潛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改變旅遊發展模式等 五個面向。甚至有些研究沒有提及旅遊發展衝擊或旅遊發展態度的探討面向,如 李明儒、蔡明惠、陳元陽(2004)的研究。 而從信效度角度來看前述研究,可以發現國外大部分的研究大多只有提到有 關信度問題,而較少考慮效度問題,其中三份量表(Ap & Crompton, 1998; Choi & Sirakaya, 2005; Lankford, 1994; Lankford & Howard, 1994)使用嚴謹量表發展過 程,最具信效度。但 Lankford (2001)則針對 Ap and Crompton 於 1998 年的量表提 26.

(35) 出下列批判:預試樣本不是居民、該量表題項於不同族群跨不同因素、因素分析 時特徵值使用 0.9 而非一般所使用值 1.0。而 Ap and crompton (2001)則認為 Lankford and Howard 於 1994 年所提出的旅遊衝擊量表僅有兩個因素,而非一般 討論衝擊時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等三個因素。而近年來永續發展概念的強 調,使得 Choi and Sirakaya (2005)所發展的永續旅遊態度量表更進一步考慮永續 發展的概念。但上述三份量表中,兩份是針對傳統旅遊衝擊態度進行設計,一份 針對永續旅遊態度進行設計,雖與本研究欲探討之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很接 近,但仍有些許差異,且國外量表是否適合國內使用仍須進一步驗證,不過這些 文獻仍將是本研究所使用題項之重要依據。至於國內學者(吳宗瓊,2003;吳忠宏、 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春勝, 2004;陳明川,2003;湯幸芬,2003;湯幸芬、蔡宏進,2005;黃尹鏗,1996; 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之相關研究,主要可分為對發展旅遊態 度以及旅遊衝擊知覺等兩大類文章,旅遊衝擊知覺仍使用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 三大因素為主,而對發展旅遊態度除考量旅遊衝擊外,亦考量居民參與、長期規 劃等永續發展概念,但國內文獻皆無從事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發展之研究, 使得各研究對於所探討之居民態度構面皆不相同,使各研究無法進行綜合討論, 且前述研究因各自的研究考量,大部分僅說明信度,但都無說明其建構效度,不 過這些文獻仍將是本研究所使用題項之參考依據。 整理前述研究對於旅遊發展衝擊之構念名稱分類(如表 1、表 2、表 3),本 研究所探討之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將以正向社會文化衝擊、負向社會文化衝 擊、正向經濟衝擊、負向經濟衝擊、正向環境衝擊、負向環境衝擊等六個構念, 並考慮生態旅遊定義與原則進行題項選取,根據文獻整理各學者問卷題項。而這 六個構念重要內涵如下: (一) 正向社會文化衝擊:主要包含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地區觀光資源、提 高社區意象、與遊客良好之社會互動、改善對社區的態度等。 27.

(36) (二) 負向社會文化衝擊:主要包含社會成本的提高、生活品質降低、過多的外 力介入當地、治安問題、生活風俗改變、社會關係惡化等。 (三) 正向經濟衝擊:主要包含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 改善公共設施、改善交通運輸等。 (四) 負向經濟衝擊:主要包含造成貧富不均、經濟利益由外地人獲得、房地稅 與所得稅上漲、物價上漲等。 (五) 正向環境衝擊:包含自然環境保育、史蹟的保護、環境解說、環境意識的 提升等。 (六) 負向環境衝擊:主要包含自然環境破壞、環境污染等。. 28.

(37) 表 1 正向與負向社會文化衝擊構念整理表 構念. 相關構念名稱. 相關研究. 正向社會文化衝擊.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吳宗瓊 (2003). 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倫、郭柏村(1995);林憶蘋等(2002). 正向社會 文化衝擊. 正向社會 衝擊. 正向文化 衝擊. Andereck et al. (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陳思. 地區觀光資源的提升. 林憶蘋等(2002). 生活水準提高. 陳思倫、高麗真(1994). 社會與文化. Ap and Crompton (1998). 社區意象. Andereck et al. (2005). 公共設施. Andereck et al. (2005); Ap and Crompton (1998). 與遊客的社會互動. Teye et al. (2002). 福利衝擊. Teye et al. (2002). 活動與購物機會. 歐聖榮、顏宏旭(1994). 社會利益.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社區態度. Ap and Crompton (1998). 文化利益.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Teye et al. (2002);黃宗 成等(2001). 社會成本.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社會、地區觀光的衝突. 歐聖榮、顏宏旭(1994);林憶蘋等(2002). 負向社會文化衝擊.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吳宗瓊 (2003). 日常生活中的負向阻礙. Teye et al. (2002). 性放縱. Teye et al. (2002). 負 向 社 會 生活品質. 郭瑞坤、王春勝(2004). 文化衝擊. 心理行為. 黃宗成等(2001). 文化成本.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黃宗成等(2001). 外力介入. 歐聖榮、顏宏旭(1994). 地區社會治安的衰敗. 林憶蘋等(2002);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 柏村(1995). 地區生活風俗的丕變. 林憶蘋等(2002);陳思倫、高麗真(1994). 社會關係惡化. 陳思倫、郭柏村(1995). 旅遊的潛在社會衝擊. Akis et al.(1996);. 正 負 向 社 生活品質. 湯幸芬(2003). 會 文 化 衝 規範和連帶. 湯幸芬(2003). 擊. 自然價值觀. 湯幸芬(2003). 社區形象. 湯幸芬(2003). 29. Johnson et al.(1994); 陳明川(2003).

(38) 表 2 正向與負向經濟衝擊構念整理表 構念. 相關構念名稱. 相關研究. 以社區為中心的經濟. Choi and Sirakaya (2005). 經濟利益. Andereck et al. (2005); Ap and Crompton (1998);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郭瑞坤、王春勝 (200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尹鏗(1996);黃宗 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 潛在生態旅遊經濟利益.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稅金. Ap and Crompton (1998). 就業機會增加. 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 主要產業. 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 經濟問題. Kuvan and Akan (2005); Lee and Back (2006); Teye et al. (2002);黃宗成等(2001). 正向經濟 衝擊. 負向經濟 衝擊 經濟利益外流 貧富不均. 陳思倫、高麗真(1994) 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 正 負 向 經 旅遊的潛在經濟衝擊 濟衝擊. Akis et al.(1996); Johnson et al.(1994); 陳明川(2003). 表 3 正向與負向環境衝擊構念整理表 構念. 相關構念名稱. 相關研究. 正向環境. Lee and Back (2006). 對森林有益. Kuvan and Akan (2005). 社區環境意識.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道德/倫理保育方針.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 正 向 環 境 環境教育目的 衝擊 實質環境與交通. 負向環境 衝擊.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黃尹鏗(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吳宗瓊(2003);陳思倫、郭柏村 (1995);歐聖榮、顏宏旭(1994). 自然環境正面. 吳宗瓊(2003). 環境改善. 黃尹鏗(1996) ;黃宗成等(2001). 史蹟與設施. 歐聖榮、顏宏旭(1994). 擁擠. Ap and Crompton (1998); Teye et al. (2002). 負向之一般環境衝擊. Kuvan and Akan (2005);Lee and Back (2006); 陳思 倫、郭柏村(1995);黃宗成等(2001). 森林相關問題. Kuvan and Akan (2005). 實質生活環境負面. 吳宗瓊(2003). 正 負 向 環 旅遊的潛在環境衝擊 境衝擊 環境. Akis et al.(1996); Johnson et al.(1994); 陳明川(2003) Ap and Crompton (1998). 30.

(39) 二、影響居民態度之重要因素 Andereck et al. (2005)指出旅遊重要性、個人獲利、與遊客接觸數量、對旅遊 的瞭解程度會影響居民對旅遊衝擊的態度,但性別、年齡、及社區依附則影響不 大。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及 Gursoy et al. (2002)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 民對所知覺到的衝擊及是否支持旅遊發展的因素有:社區依附或居住時間、遊憩 參與程度、對旅遊及當地經濟的知識、個人經濟與旅遊的關係、與旅遊區距離、 與遊客接觸程度與情形、社經背景、政治與人口統計地位、旅遊形式。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衝擊的 因素有:居住時間長短、居民經濟依賴旅遊程度、旅遊地中心離家的遠近、居民 在旅遊相關決策的涉入程度、出生地、知識水準(對旅遊及在地經濟的知識)、與 遊客接觸程度、人口結構(性別、年齡)、知覺到的戶外遊憩衝擊、社區成長率。 Teye et al. (2002)整理相關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知覺與態度的是:居 民與遊客的互動形式及情形、旅遊業對當地的重要性、個人對旅遊業的依賴程 度、當地的旅遊發展階段、是否在地出生、居住時間、當地的旅遊密集度、對旅 遊業的經濟依賴、旅遊地中心離家的遠近。 Uriely et al. (2002)認為影響居民對旅遊發展態度的因素有:社經變項、經濟 來源是否與旅遊有關、空間接近性、地區傳統文化依附感。 歐聖榮、顏宏旭(1994)整理文獻指出影響居民對觀光衝擊之因素有:社會經 濟背景(性別、年齡、收入、教育…)、職業(對觀光之經濟依賴程度)、文化背景、 風俗民情、居住時間之長短、與遊客接觸之程度、地區之位置。而研究顯示影響 居民對觀光衝擊的因素有:是否從事觀光相關服務業、與遊客接觸程度。 回顧前人之研究可以發現,部分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 入等)對於旅遊發展衝擊較無一致性關係(Andereck et al., 2005;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 Akan, 2005; Lankford, 1994; Teye et al., 2002),但是旅遊業經營者態 31.

(40) 度比其他人正向;多數研究指出從旅遊獲得的個人利益(職業與旅遊相關、經濟利 益越高)越多,對於旅遊發展衝擊越正向(Andereck et al., 2005; Kuvan & Akan, 2005; Lankford & Howard, 1994; 歐聖榮、顏宏旭,1994),但部分則指出居民獲得利益 的同時也看到負向衝擊(Snepenger, O'Connell, & Snepenger, 2001),少數指出個人 獲益高但衝擊態度越負向(Teye et al., 2002);與旅遊或遊客接觸的程度(離旅遊地 中心多遠、相關旅遊決策涉入、對旅遊的知識、與遊客接觸的程度與感覺、是否 參加過生態旅遊)越高,對於旅遊發展衝擊越正向(Lankford, 1994; Andereck, 2005; Akis, 1996; 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歐聖榮、顏宏旭,1994);部分研究指出 居住時間越長長短、在地出生、從小在當地長大等,對於旅遊發展衝擊趨於負向 (Kuvan & Akan, 2005; Lankford & Howard, 1994),但有些則指出趨於正向或沒有 關係(Andereck et al., 2005; Gursoy et al., 2002; Gursoy & Rutherford, 2004)。 考量研究地點特性,本研究認為可能會影響居民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背景變 項有:性別、年齡、個人月收入、教育程度、職業是否與旅遊業有關、旅遊地中 心離家的遠近、是否參與社區發展組織、與遊客接觸程度、與遊客接觸的感覺、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居住地點、居住時間長短、出生地,並將過去相關研究曾 使用過之背景變項列於表 4。. 32.

(41) 問項. 性別. 年齡. 出生地 個人月收入. 教育程度. 職業 職業是否與旅遊 業有關. 居住時間長短 居住地點 旅遊業對當地的 重要性 旅遊地中心離家 的遠近 是否參與社區發 展組織 與遊客接觸程度 與遊客接觸感覺 是否參加過生態 旅遊. 表 4 背景變項 參考文獻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Kuvan and Akan (2005);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Uriely et al. (2002);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吳 忠宏、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 春勝(2004);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宗成等(2001);歐 聖榮、顏宏旭(1994) Akis et al.(1996);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and Akan (2005);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Uriely et al. (2002);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吳忠宏、 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春勝(2004); 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 旭(1994) Gursoy and Rutherford(2004); Gursoy et al.(2002); Kuvan and Akan (2005);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 Uriely et al.(2002)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Choi and Sirakaya (2005);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and Akan (2005);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吳忠 宏、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陳思倫、高麗 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and Akan (2005); Uriely et al. (2002); Vincent and Thompson (2002);吳宗瓊(2003);吳忠宏、 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春勝(2004); 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郭柏村(1995);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 旭(1994) 郭瑞坤、王春勝(2004);吳宗瓊(2003);吳忠宏、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 成等(2005);黃宗成等(2001);林憶蘋等(2002);陳思倫、高麗真(1994);陳思倫、 郭柏村(1995)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Kuvan and Akan (2005);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 Uriely et al. (2002); 吳宗瓊(2003);吳忠宏、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 (2005);林憶蘋等(2002);陳思倫、郭柏村(1995);歐聖榮、顏宏旭(1994)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Choi and Sirakaya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Johnson et al. (1994); Kuvan and Akan (2005);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吳宗瓊(2003);吳忠宏、王 月鶯等(2005);林憶蘋等(2002);郭瑞坤、王春勝(2004);陳思倫、郭柏村(1995); 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 吳忠宏、王月鶯等(2005);黃宗成等(2001);林憶蘋等(2002) Andereck et al.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Jurowski and Gursoy (2004);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 Uriely et al. (2002);黃宗成等(2001) 吳宗瓊(2003);吳忠宏、王月鶯等(2005);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 Akis et al. (1996); Andereck et al. (2005);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Lankford and Howard (1994); Teye et al. (2002);吳忠宏、王月鶯等(2005); 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林憶蘋等(2002);黃宗成等(2001);歐聖榮、顏宏旭(1994) Akis et al. (1996); Gursoy and Rutherford (2004); Gursoy et al. (2002); Teye et al. (2002) 吳忠宏、黃宗成等(2005);黃宗成等(2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進行研究地點概述並界定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接下來由前一章之 文獻回顧內容,參酌研究地點現況,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並據此設計問卷。最 後則是說明抽樣的方式、量表之信效度與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地點與對象 在桃米里,有密密麻麻兩百多個大小池塘與濕地,以及六條清澈的溪流所 流經,切割與沖積出的多樣地形景觀,如:丘陵、谷地、瀑布、濕地、平原等等, 在地形上桃米位於海拔高度約420 至800 公尺的丘陵地,正是生物最多樣性、豐 富的區位;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密佈成林的檳榔樹,可喜的是並未在桃米形成相 同景觀。根據居民與特生中心研究員們共同調查的結果,桃米已發現有十九種蛙 類,佔台灣蛙類的三分之二;而全台一百四十三種蜻蛉、這裡就有四十五種;另 外,還可以看見全台灣三分之一以上的留鳥蹤跡,本地水生植物也有五十五種以 上,面積不到全台兩千分之一的桃米,生態竟然如此的豐富(林信揚,2004)。 九二一地震前的桃米社區乃為無名村落,位於埔里鎮的外圍地帶,社區經營 產業因當地地形而有所受限。然而拜先天環境不良所賜,山坡地沒有遭到濫墾濫 伐,社區的生態環境得以保存,休養生息(邱淑娟,2003)。桃米社區在發展歷程 中,關鍵時間點為民國八十八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經過九二一地震之後,在 新故鄉基金會的協助下,重建規劃桃米社區,並成立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由於 地震後所組的重建委員會礙於時效性,及為了擴展社區生態旅遊業務,在重建委 員會幹部及積極投入社區重建工作的居民討論下,於 2002 年 2 月 5 日成立遊客 營運中心,並併入桃米社區發展協會下,在人力組織運用上設立了行政、會計、 研發、產業、生態、空間、解說、民宿、交通、活動、文化、美食、護溪、工藝、. 34.

(43) 環保等十五組(邱嫈勛,2004)。 震災後由於桃米確立了朝「休閒生態村」的方向進行重建,因此多了更多富 有教育性的遊樂設施及餐飲、民宿的觀光產業,更結合了竹木、漆樹、陶瓷等工 藝藝術產業及文化部份創意產業,同時強化居民、遊客的生態保育教育,引進生 態倫理及生態工法,推動環保,建構生態藝術景觀,期盼完成一個永續的社區型 產業,朝向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四生並重(曾槶源,2005)。由於桃米發展生 態旅遊已步入軌道,目前生態旅遊的營運,交由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 及桃米社區發展協會兩個單位管理,為桃米社區的對外窗口,訂房、遊程、解說 安排、餐飲安排、文化產品訂購等,皆須經過遊客營運中心來安排(新故鄉文教基 金會,2007)。而桃米村這樣一個歷經不同階段生態旅遊發展過程的場域,非常適 合本研究針對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進行施測,因此選定桃米村為本研究之研 究場域。 本研究所指之桃米生態村,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之行政區域為範圍,目前 桃米里包含有上城、中城、下城、草湳、草湳尾、瀧頂、茅埔坑仔、外大平農場、 頂崁仔、死狗坑等地,面積 17.9 平方公里(行政院研考會,2005)。 在研究對象部分,選取對桃米村在生態旅遊發展期間認知與瞭解較多的在地 居民,因此研究對象依戶政單位戶籍資料,以戶籍設於南投縣埔里鎮居民為抽樣 母群體。根據埔里鎮戶政事務所(2007)資料顯示,南投縣埔里鎮共有 33 里,至 2007 年 3 月底為止,設籍於南投縣埔里鎮之公民數為 86551 人。. 35.

(4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欲瞭解埔里鎮居民對桃米里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認知 為何、居民的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其對生態旅遊發展衝擊的看法。因此本研究之 研究架構可整理成圖 6 之研究架構圖。 正向社會文化 負向社會文化 生態旅遊發展衝擊. 背景變項. 正向經濟 負向經濟 正向環境 負向環境. 圖 6 研究架構圖.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培養學生掌握 所需的工作技 能和態度,發 展消閒生活,.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自己弄髒的,自己收拾乾淨(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傷到別人要道歉(Say sorry when you hurt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近年來,國內積極發展彩色影像顯示器之產業,已有非常不錯的成果,其中 TFT-LCD 之生產研發已在國際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針對 TFT-LCD 之生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