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山坡地災害案例資料建制

第一節 山坡地災害模式分析

進行山坡地災害案例資料建制前,應先對災害模式與其發生原因有一 基本認識,以作為資料建制與分類以及災害原因判斷之參考依據。

1-1 常見的山坡地災害模式 1.落石

當坡面過於陡峭或因覆蓋表層嚴重風化及延體破壞時,大小不一的土石或 岩塊因重力牽曳作用而鬆脫,一但達到臨界狀態時便失去平衡與坡體分離 而向下運動,以自由落體、滾動及彈跳等運動方式向下墬落。

2.地層滑動

地層滑動是指邊坡沿著一道明顯而連貫的滑動面,整體向下坡方向滑移 的現象。其運動速度緩慢,土石間具有整體性及連貫性,且其復發機率 大。地層滑動依其滑動形狀的不同可分為平移及轉動兩類,平移型滑動 其滑動面深度通常較淺,土體或岩塊沿著滑動面滑移而產生破壞;轉動 型滑動之滑動面位置一般較深,且破壞面呈圓弧狀,土體及岩塊以沿著 圓弧滑動面產生滑動。

地層滑動中比較常見之情況為順向坡滑動,經常且比較容易發生破壞。

所謂順向坡滑動即是邊坡傾斜方向與地層傾斜方向相同,因此地層滑動 係順著岩層層面傾斜方向移動。台灣山麓地區多沉積岩,在沉積岩地帶 常見砂岩及頁岩戶層,因此在層面與層面之間由於材料性質不同,常會 產生滑動的現象,而順向坡為最容易滑動的一種岩坡,且一旦發生岩層 滑動時,其土方量通常非常巨大,造成之災情也因此相對提高。同時,

當順向坡在坡趾被挖除而使潛在滑動面暴露在外時,即可因重力作用而 產生順向坡下滑。

3.山崩

當坡面因自然或人為因素突然失去平衡,導致土石崩落的現象稱之為山

20 度以上之急傾斜地。山崩的發生並無太多的徵兆,屬於突發性之災害,

在無預警的狀況下就突然發生,且運動速度極快,所以山崩造成的災害及 其殺傷力也因此而特別嚴重。

4.潛移

以運動速度而言,潛移是屬於很緩慢之塊體運動,是一種土塊受重力作用 持續向坡底移動的現象。嚴格而言,潛移並不被視為邊坡滑動之一種,因 為其移動速度極為緩慢且不易察覺,且甚少造成立即而明顯之危險。但是 一旦維持遲緩運動的條件遭受破壞時,即可能在豪雨侵襲下,使潛移活動 轉變為快速之山崩,而引發重大災害。

雖然潛移山坡在外表並無十分明顯之裂縫或滑動痕跡,但隨著時間的累積 仍可從坡面的蛛絲馬跡察覺潛移的運動,例如:坡面上的樹木或電線桿呈 現傾斜狀且朝向坡頂,變形或破損龜裂之擋土結構物等,均為邊坡發生潛 移現象之明顯特徵。

5.土石流

土石流之發生和流動與土砂材料之組成有極密切之關係。而以土砂材料之 組成將土石流大致分成下列三種:

(1)以細粒土為主之泥流(mud flow)

(2)以岩屑、礫石為主之土石流(debris flow) (3)以泥漿為主之泥漿流(slurr flow)

土石流之所以令人生畏,即在於其衝擊力與破壞性最大,常在一瞬間就引 發土石流,以致令人措手不及,無法應變。土石流具備下列特性:

(1)一次土石流過程,一般從幾分鐘至幾小時。

(2)土石流沿陡坡運動其流速每秒可達幾公尺甚至幾十公尺。

(3)土石流的組成材料中,砂礫之粒徑分布受地質、風化程度等之影響。

(4)由於土石流體組成粒徑非常不均勻,它的流動不穩定,有陣流現象,當 前端受阻而停止時,其後續部份會因慣性而壅高,增加壓力迫使前端再

次流動。

(5)土石流前端呈波浪狀並有巨石集中現象,而其後續部份礫石之大小及濃 度均較小。

(6)土石流運動有明顯的直進性,遇到障礙物或通過彎道不易繞流或變向,

而產生猛烈的沖擊作用或爬高現象。

(7)一場土石流過程中,包含有發生區、流動區及堆積區。

6.地震與斷層

地震除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外,更進一步的引發山崩、地層滑動、土石 流等災害。

1-2 山坡地災害之成因

山坡地災害成因主要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影響因素。內在影響因素係指 山坡地根本的性質,包括地形、地質材料、地質構造等。外在影響因素係 指地震、颱風、驟雨、土石流或人為因素等。內在影響因素可歸納如下:

1.地形因素

一般而言,30O以上的陡坡侵蝕作用劇烈,常造成快速坍塌滑落,而地盤 滑動或土石流通常發生在坡度30以下。

2.地質材料

邊坡若由堅硬完整的岩石構成,能形成穩定的陡坡,而軟弱岩土只能形成 低、緩的邊坡。台灣常見之地質分述如下:

(1).火成岩形成的邊坡分布面積較小,穩定性尚佳,但若節理發達,容易 風化造成厚層風化層,造成圓弧形破壞及楔形破壞。

(2).變質岩所形成的邊坡,其性質與火成岩相近,但易泥化,發生彎曲、

傾翻等變形。

(3).沈積岩所組成的邊坡,最大的特點便是有層理,而層理面又常是控制 邊坡穩定的因素,因為沈積岩常夾有軟弱岩層,易構成滑動面。

(4).厚層泥岩主要分布於台灣南部,巨厚且層理不顯著。由於台灣南部的 泥岩層沈積年代較輕,膠結不良,容易受雨水的侵蝕造成惡地,且填 方部份軟弱,極易發生基礎沈陷。

4.地質構造

一般來說坡面之小規模坍塌,乃由地質材料所支配,大規模之崩塌則由地 質構造所構成的,而地質構造中弱面的情況,通常影響邊坡之整體穩定 性,故以下列兩點探討:

(1).不連續面和坡面的關係

坡體內,各種地質的不連續面和坡面的關餘,對邊坡的穩定性有很大 的關係,約有下列幾種情況:

(2).平疊坡:不連續面成水平狀,這種邊坡一般來說比較穩定。

(3)順向坡:不連續面的走向與邊坡走向平行或接近平行,且傾向一致的邊 坡。若不連續面的傾角小於坡角時,易發生順向坡滑動。

(4)逆向坡:不連續面的傾向與坡面的傾向相反,此邊坡一般來說是穩定 的,有時會有落石的現象,但滑動的可能性較小。

(5).斜交坡:不連續面與坡面的走向成斜交關餘,其交角越小,穩定性愈 差。

(6).橫交坡:不連續面與坡面的走向近於垂直,邊坡穩定性良好,不易發 生大規模的滑動。

以台灣西部山坡地分布最廣的岩體類型砂頁岩互層為例,其為層理發達且 砂岩與頁岩交互出現或厚層砂岩內夾有薄層的頁岩層。層理規則平整,為 岩體內最主要的弱面,在順向坡處極易沿層面滑動。尤其在造山過程中,

岩層間相對錯移造成平行於層面的泥縫,更易造成平面型滑動。

5.斷層破碎帶與活動斷層

斷層破碎帶寬度可達數公尺至數十公尺,甚至百公尺左右,斷層帶內岩 體破碎,常易造成邊坡滑動,極端破碎的岩體方可能造成建築物的不等

量沈陷。活動斷層兩側仍在進行相對的錯移,除了斷層破碎帶的不利因 素外,斷層活動時所引發之地震,將對臨近的建築構造造成極大的破壞。

外在影響因素則為:

1.水文地質

每到雨季,或遇颱風、暴雨,坡地社區災害發生較其他情形頻繁,說明了 水對邊坡穩定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水的作用主要為對岩土的軟化、泥 化作用、對邊坡的沖刷,以及所產生的靜水壓力及動水壓力。對邊坡穩定 分析而言,為不利之影響因素。

2.地震

地震是觸發山崩的重要因素。許多大型的滑動或落石的發生,皆和地震有 直接的關條。此外,地震還會擴展坡體中的裂縫,塊狀坡體甚至會因強震 而因此潰散,結構鬆散的砂土或高敏感度的黏土受震液化,可導致上覆坡 體滑動。

5. 土石流

土石流之成因又可細分如下:

(1).不穩定且量足夠的溪床堆積物;河床兩旁邊坡滑動而產生崩塌之土石 阻絕溪谷,形成一天然小型土埧,並在埧後形成一堰塞湖,大雨時 溪水升高超過埧頂或土埧崩潰,而形成土石流。

(2).充足的降雨量當潤滑劑;溪流上游山坡之土壤沖積土及崩塌地,堆積 在河床上形成不穩定之含水袋,當下大雨時或地下水位升高致邊坡 滑動安全係數小於1時,含水袋破裂便開始向下滑動。

(3).陡峻可讓土石重力加速之斜坡;不穩定之山坡崩塌地或地震過後及材 料風化後之鬆動土粒,與大量地表水或地下水混合,形成滑動機制 時便形成土石流。

3.人為因素

近數十年來,人口遞增,導致水土資源需求日益增加,在平地資源、只有

三分之一的台灣,社區建築由於市場的需求,往山坡地資源利用為必然之 趨勢。而開發山坡地的過程中,對於坡頂不當設計利用和坡腳挖除產生自 由端所引致之邊坡失穩已經有太多的案例。也常因為部份坡地社區住宅,

未能與擋土設施保持安全距離,甚至居民對坡地的危險認知不夠,才造成 如此多傷及人命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