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價值觀的分類

由於價值觀的意義紛雜,使得工作價值觀的分類呈現百家爭鳴的 現象(吳鐵雄等,民 85),也因不同的學者及不同的研究對象,而 有不同的分類。工作價值觀的分類關係著工作價值觀量表的設計,因 此本節首先探討國內外各家學者之觀點,再從中整理歸納適合本研究 之分類模式,。

(一)國外學者―

Ginzberg、Ginsburg、Axelrad 和 Herma(1951)所共同提出的工 作價值觀分類,是最早也最受後代學者肯定與認同的分類方式,他們 將工作價值觀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s)、

「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s)和「附帶價值」(Concomitant Values),

Zytowski(1970)也相當肯定此分類方式。

Super(1970)為分析個人對工作情境的內在心理動力系統,以 了解其實際行動意願的內在準備狀態,編製了一套工作價值量表,此 量表可測量十五項與工作生活有關的價值觀,其內容與意義分述如 下:

1.利他性(altruism):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使個人能為別人 的福利有所貢獻。此價值往往能評鑑個人對社會服務的價值和 興趣。

2.審美性(esthetics):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使個人能做出令 人激賞的事,而使得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類似於Strong 與 Kuder 興趣量表中的藝術特質。

3.創造性(creativity):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使個人能發明

新事物,設計新產品,或是發展新的觀念。

4.益智性(intellectual stimulation):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使 個人能獨立思考、學習與分析事理的機會。此分數可評估個人 對理論型的專業和科學方面的興趣。

5.成就性(achievement):工作的價值在於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 果,並且知道自己做得不錯,也就是能從工作中得到做好一件 事的成就感。

6.獨立性(independence):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使個人能以自 己期望的工作方式或步調來進行。

7.威望(prestige):工作的價值使得自己受到他人的重視和尊敬。

然此威望來自他人衷心的佩服,而非來自地位或權力。

8.管理(management):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能策劃或分配 工作給其他的人。

9.經濟報酬(economic returns):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能獲 得優厚的酬勞,使個人有能力購置他想要的東西,能維持足夠 的生活品質。此項價值指的是物質方面具體的報賞。

10.安全感(security):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能擁有安穩的工 作,保障生活安定,即使在不景氣的時候,亦能如此。

11.環境(surroundings):工作能使個人在不冷、不熱、不吵、

不髒的宜人環境下進行。環境為工作進行中對個人相當重要的 物質條件。

12.從屬關係(supervisory relations):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 能在工作中與主管相處融洽。

13.同事關係(associates relations):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能

接觸到令人愉快的工作夥伴。

14.生活方式(way of life): 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能過自己喜歡 的生活,成為自己想做的那種人。工作能允許一個人過著自己 選擇的生活方式,並實現自己的理想。

15.變化性(Variety):工作的價值或目的,在於可以面對不同的 人、事、物。工作富於變化,能提供個人嘗試各種差事的機會。

Miller(1974)將 Super 這十五項與工作生活有關的價值觀予以 歸納,分成「內隱性」與「外顯性」兩大類,分別將成就性、利他性、

創造性、審美性、益智性與管理等六項列為「內隱性工作價值觀」;

獨立性、威望、經濟報酬、安全感、環境、從屬關係、同事關係、生 活方式以及變化性等九項列為「外顯性工作價值觀」。

Hales 和 Fenner(1973)在其所編製的俄亥俄州工作價值量表

(Ohio work values inventory)中,將工作價值觀分為下列十種類別:

1.利他主義(altruism)

2.目標取向(object orientation)

3.安全感(security) 4.控制(control)

5.獨立性(independence) 6.金錢(money)

7.工作滿意(task satisfaction) 8.孤獨感(solitude)

9.理想/資料取向(ideas/data orientation)

10.聲望(prestige)

Kalleberg(1977)編製的工作價值觀量表將工作價值觀分為五個 向度:

1.內在動機(intrinsic) 2.便利性(convenience)

3.同事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co-workers)

4.生涯(career)

5.資源適切性(resource adequacy)

Chapman,Norris 和 Katz(1977)於其交談式電腦輔導資訊系統 (SlGI)中,把工作價值觀分為「與整個職業有關的價值觀」、「與作 業內容有關的價值觀」,前者分為對社會的貢獻、高收入、獨立性、

休閒、威望、安全、變異性等七項;後者分為升遷、挑戰性、交通方 便、彈性化時間、工作中的學習、好的工作夥伴、安土重遷等七項。

Jurgensen(1978)則以十一個工作價值敘述來評量工作價值觀,

其分別為安全、工作時間、薪水、假期、工作環境、地位、工作類型、

公司形象、升遷、同事關係、與上司關係。

Pryor ( 1979) 在 其 所 編 的 「 工 作 偏 好 量 表 」 ( work aspect preference survey)中,將工作價值分為下列十三類:

1.自我發展:在工作中能夠運用個人的技術級能力。

2.安全感:能夠保有工作。

3.獨立性:在工作中能夠保持獨立運作。

4.創造性:能夠在工作中發展新事物。

5.利他:在工作中能夠幫助他人。

6.管理:在工作中能夠規劃他人的工作。

7.金錢:在工作中能夠得到足夠的報酬。

8.聲望:在工作中能夠得到旁人的認同及讚賞。

9.同事關係:在工作中能夠得到同事的友誼。

10.身體活動:在工作中能夠有身體活動的機會。

11.分離性:工作與生活能彼此獨立運作。

12.生活形式:工作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

13.工作環境:工作時的環境。

Gomez-Mejia(1981)將工作價值觀分為「與任務有關的價值觀」、

「工作條件與內容層面的價值觀」兩類,前者包括工作挑戰、能力發 揮、成就、自主性、責任等五項;後者包括督導的個人問題、督導的 人際關係品質、工作夥伴、安全、工作環境、公司政策和公司組織等 七項。

Elizur(1984)又將 Jurgensen 十一個工作價值敘述做了部分修改,

並增加為二十一個,分別是:安全感、工作時間、薪水、假期、工作 環境、地位、工作類型、公司形象、升遷、同事關係、與上司的關係、

成就、責任、獨立性、對組織的影響、勝任的能力、作有意義的工作、

對社會的貢獻、讚賞、尊重及對工作的影響力等二十一項。

Super、Dorothy、NeviII(1985)將工作價值觀分為升遷、美感、

創造性、生活方式的選擇、個人發展、冒險性、利他主義、成就、自 主性、聲望、權威、社會互動、社會關係、變異性、經濟安全、工作 環境、文化認同、經濟報酬、體能活動和體力勞動等二十類。

Macnab、Fitzismmons 和 Casserly(1989)以及 NevilI、Super(1989)

均把工作價值觀分為升遷、美感、創造性、個人發展、能力發揮、冒 險性、生活方式的選擇、利他主義、成就、自主性、聲望、權威、社 會互動、社會關係、變異性、經濟安全、工作環境、文化認同、經濟

報酬、體能活動和體力勞動等二十一類。

(二)國內學者―

國內學者有關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多在國外之後,大多也是參酌國 外學者所發展出來的論述加以修訂,比如夏林清、游慧卿(民 73)即修 訂Super 的工作價值觀問卷,以高中以上學生為對象,將工作價值分 成下列六大因素結構:

1.自我表達取向:包括智性的刺激、創造力、美感及獨立等四個 項目。

2.利他取向:利他主義。

3.社會認可取向:包括威望及管理二個項目。

4.人群取向:包括與同事的關係、與上司的關係及生活方式等三 個項目。

5.變異取向:變異性。

6.外在報酬取向:包括環境、經濟報酬、安全感及成就感等四個 項目。

李華璋(民 78)於研究大學生的工作價值觀時,將工作價值觀 分為工作中的成長、表現與創新、解決問題、社會道德、利他主義、

挑戰和成就、自主、工作調適、社會肯定、影響力、人際關係、坦誠 的人際關係、平淡、避免心理壓力、新奇與變異、安定、社會潮流、

工作環境、薪水、休閒和維護健康等二十一類。

王叢桂(民 82)採取 Rokeach 的價值分類觀點,將工作價值分為工 作目的價值和工作手段價值等兩項,前者是個體工作的目標,後者是 為達成工作目標而重視的價值。

王叢桂(民 81)綜合 BrindIey 於 1990 年對臺灣現代價值變遷研究

的研究發現,將現代化與美式文化對國人所重視的工作價值影響,歸 納整理如下:

1.工作目的價值―

(1)外在酬償向度:個人喜歡的生活方式、享樂、權勢、名聲與 社會讚許及社會地位、財富(經濟報酬)、

生活變化與新奇性等六項。

(2)內在酬償向度:追尋真理、追尋知識、人本關懷、工作自主 與獨立、工作能發揮個人特性、自我肯定與 個人認定的成就感等六項。

2.工作手段價值―理性思考、重視實徵、效率、容忍開放、民主、

實際、反權威、自我肯定、自由、主張個人權 利等十項。

曹國雄(民 82)依據 Elizur 的工作價值觀的分類模式,將價值觀分 為公司負的責任、與同仁相處融冶、職位受人尊重、滿意的薪資、工 作有保障、上司合理的對待、福利、有成就感、有機會成長、受到肯 定、學以致用、好的工作環境、得到工作的回饋、有意義的工作、昇 遷機會、令人引以為榮的公司、對社會有所貢獻、獨立性、在公司中 的影響力、在工作中的影饗力、趣味性、地位、有機會與人交往、方 便的工作時間等二十四類。

黃光國(民 81)從本土化的角度探討傳統價值的轉化力量與現 代化,將價值觀分為兩個領域、七個因素,分別是:

1.仁道―包括目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反權威價值觀三個因素。

2.修身以道―包括工作價值觀、知識價值觀、群體價值觀、功利 價值觀四個因素。

吳鐵雄等(民 85)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廣泛參考國 內外相關理論與工具架構,經過開放式問卷、量表預試與正式施測,

調查分析國內大專生及大專畢業在職人員的工作價值觀,編製完成一 本土化「工作價值觀量表」,此一量表已成為後學晚輩研究工作價值 觀必讀之經典。該量表旨在協助受測者瞭解自己的工作價值觀,以進 行生涯規畫與自我瞭解。其將工作價值觀分為二個領域、七個因素,

分述如下:

1.目的性價值―

(1)「自我成長取向」:對工作時能否不斷得新知與自我成長,

(1)「自我成長取向」:對工作時能否不斷得新知與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