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壓力是人類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部分。「壓力」(stress)是根源於拉丁文的 stringere,意指艱困苦惱。G. Hargreaves 指出 stress 是 distress(苦惱)的縮寫(江麗 美譯,2001)。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Cannon(1935)首先說明個人每日生活中 面對各種不同外在環境變化或身體內變化仍可以存活的生理帄衡機制;之後,他 提出有名的戰鬥或逃跑理論(fight or flight theory),討論個人生理如何回應外在或內 在壓力。

心理學家 Selye(1956)首先使用「壓力」形容「緊張狀態」(state of stress),即 指身體為應付強大壓力的情境而引發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壓力對人類身心之影響 已是不容置疑的因素。壓力係指個人對外界刺激之主觀認知結果,所引貣的緊張 壓迫感(strain) (吳金香,2000)。

壓力是個人主觀的覺察。有關壓力的定義,因探討角度不同而有些許差異。

Lazarus (1966)具體指出「壓力」的產生是當個人察覺自己不能充份地處理加在其

12

身上的要求或處理威脅其身心健康與整體福祉;此定義強調個人認知過程與壓力 處理的關係。

Huberman (1989)認為壓力是因為威脅、傷害、挑戰個人或超出個人所能因應,

而產生的心理或行為反應現象;張春興(2006)認為壓力是指個人之生理或心理上 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當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因而在情緒上產生不 愉快甚至痛苦被壓迫感受;這些定義強調個人應付壓力的生理與心理狀況。

Robbins (2003)於組織行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書中,強調壓力是動態狀 態 (dynamic condition) , 個 人 在 此 動 態 狀 態中 , 其 心 中 所渴 望 事 件受 到 機 會 (opportunity)、限制 (constraints)、或需求 (demands)的挑戰,同時個人也察覺到該 事件進展的成果(outcome)具有不確定性,或有其重要性。「限制」阻礙個人達成其 渴望;「需求」是個人所渴望之事物。壓力對個人未必全然不好。 雖然許多研究 討論壓力對個人的負面影響,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壓力也有其正面的影響,特別是 當個人的壓力是源自於某些帶有潛在好處的機會(opportunity with potential gain),

則此壓力是具有正面影響的。

貳、工作壓力

依 據 維 基 百 科 全 書 , 工 作 壓 力 是 當 個 人 的 工 作 要 求 遠 超 過 其 職 場 技 能 (capabilities)、資源(resources)、與需求(needs),以至於其生理與心理或情緒受到 有害的(harmful)影響。英國國家工作壓力網絡(UK National Work-Stress Network) 定義工作壓力為員工個人角色與需求,和所服務的工作單位之要求有所衝突時,

該 員 工 因 此 會 感 受 到 工 作 壓 力 (work related stress) ( 請 見 http://www.workstress.net/whatis.htm)。

Beehr(1998)將工作壓力視為在工作有關的因素和工作者交互作用之情境下,

改變工作者心理與生理正常狀態,亦即工作壓力為對工作者產生特殊生理或心理 上的要求而造成的結果。吳清山、林天祐(2005)指出工作者在工作環境中,精神與

13

身體對內在和外在事件的一種生理、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會導致工作者有不舒適 的壓迫感。陸洛(1997)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與工作環境間互動的過程,受到其人格 特質層次與社經文化層次的交互影響,是個人對環境事件及其應能力之間的認知 與評估。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工作壓力的定義焦點乃是個人與內在或外在環境間交互 影響,及個人對壓力的認知與評估;這些工作壓力之定義指出個人與環境間的交 互作用,此乃說明互動取向的工作壓力模式。當環境對個人產生刺激,如果個人 無法承受這個刺激,而產生心理、生理的緊張狀況或不舒適之壓迫感。

互動取向的壓力模式說明源於環境的工作壓力如何導致個人的心理或生理的 緊張狀態,這模式強調個人差異會調節壓力的影響。臨床醫學常將互動取向的壓 力模式視為壓力的交易模式,注意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結果,亦即個人如何回應 內在、外在環境之壓力。工作環境是壓力源發生所在之一,包括苛刻的工作條件、

過重的工作負荷、人際關係衝突、組織文化問題、資源稀少或限制、缺乏工作自 主性、缺乏決策參與機會、環境實體的壓力源(例如噪音、擁擠感、髒亂、空氣污 染、有毒氣體 )。個人的部份包含人格特質,例如性格(神經質、A 型的行為模式、

O 型的堅強性格、內向性格、外向性格),覺知與評估、性別、家庭生活、與基因 特質。壓力的緊張感之衡量可從生理、心理與行為方面的不適應性來了解。生理 方面的緊張性會導致心血管的改變、壓抑的免疫功能、與壓力相關的症候群;心 理方面的不帄衡則會反映在憂慮、焦慮、恐懼、不安、心神不寧等方面,而不適 應性行為則表現於抽菸、喝酒、吸毒、逃避責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失眠(陳穎 澔等,2011)。

Robbins(2003)詳述互動取向的壓力模式,指出環境、組織、與家庭問題/經濟 問題等壓力源,和個人之間的交互動態關係,如圖 2-1。該模式指出可能的壓力來 源、過程和產生結果反應的工作壓力模式。Robbins 指出壓力來源有三大類: 環境、

14

組織及個人因素。這些可能帶來壓力的大小,則因個人認知、工作經驗、社會支 持、內控信念、自我效能、敵意等而有個別差異存在。

圖 2-1 工作壓力之互動取向模式 資料來源:Robbins (2003:579 ) 1. 經濟不確定性

15

參、教師工作壓力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學校環境中,學校與環境要求超出教師能力所能應 付時,教師在心理或生理上所產生緊張狀態。教師在學校擔任各項職責(教學、研 究、輔導、服務)時,因為工作所賦予教師的要求,而導致教師與學生、上司與同 事之間的緊張關係。教師對於潛在的學校工作情境脈絡因素、工作要求、教師對 本身所參與的角色期待等各方面,察覺到某種因素限制其達成工作目標、或是問 題超過其能力範圍,以致心理或生理失去帄衡。不帄衡心理會阻礙工作表現,而 產生個人無法勝任工作的苦惱經驗,如焦慮、挫折、壓抑、消極、不安、恐懼、

失眠、憂慮等不愉快情緒等負面情感;這些主觀的負面情感在態度、生理與心理 上反映在工作熱忱缺乏、情感冷漠和低工作成尌的狀況,甚至造成身心的職業倦 怠現象,而導致個人無法表現正常的工作水準(陳潁澔等,2011)。

Kyriacou 和 Sutcliffe (1978) 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主張教師工作壓力源自 於教師知覺工作環境的要求;而教師對這些要求經過評估是否對個人安全、自尊 形成威脅,再給予回應,教師如果感受到威脅即會形成教師的工作壓力。

Moracco 和 McFadden (1982)所提倡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是按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加以進一步補充,其指出教師工作壓力可分為實際與 潛在的工作壓力。潛在工作壓力可能來自於社會、工作與家庭等因素,會直接或 間接影響教師,對教師造成工作壓力,而其工作壓力的強度則會因教師主觀認知 不同而有所差異。潛在工作壓力經過教師本身的主觀評估,若對教師個人的自尊、

幸福、安全感可能有所威脅時,才會讓教師感受到實際壓力。教師在評估的過程 則是受到本身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念和經驗的影響(陳潁澔等,2011)。

肆、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Kyriacou 和 Sutcliffe (1978)指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有學生的不良行為、不 佳工作條件、時間壓力與學校文化等;Travers 和 Cooper (1996)指出教師工作壓力

16

的來源包括:工作情境、角色期望、人際關係、職涯升遷與發展、組織結構、工 作內容的缺乏豐富性。

Emma 和 Sarah(2006)研究不同的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其認為教師工 作壓力源包涵教師專業發展、學生態度行為、工作任務及負面的環境因素、角色 衝突、與同事間之人際關係。Austin、Shah 和 Muncer(2005)對中學教師之研究,

發現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為工作負荷、時間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

國內針對教師的工作壓力之研究非常多,主要對象為國小、國中、高中或高 職,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工作壓力颇大(馮美珠,2008;歐慧敏、曾玉芬,2009;Wang, Lin & Cao,2009;陳玉珍,2012);針對不同研究對象,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有少 許的差異,然大都可能來自工作負荷、班級教學、人際關係、專業知能、適應變 革、教學自主、工作回饋、領導管理、與生涯發展、人際壓力與社會支持、學生 學習與行為問題、角色問題、學校行政、時間壓力、決策參與壓力等(黃瑋苓,2005;

陳玉賢,2005;周旻慧,2007;葉彥麟,2007;馮美珠,2008;歐慧敏、曾玉芬,

2009)。綜合以上國內外對國小、國中、高中職教師的工作壓力文獻發現,教師工 作壓力來源是大同小異。

相對於國中小和高中職教師的工作壓力文獻而言,國內外對大專院校教師的 工作壓力之研究文獻的數量,相形之下比較少。學者 Chan、Lai、Ko 和 Boey (2000) 研究六種專業族群:專業臨床工作人員、律師、工程師、科技大學教師及護理人 員、壽險人員的工作壓力;樣本包括 2570 的專業人員,發現工作壓力不僅來自於 個 人 性格 (individual personality) 、 工 作性 質(job nature) ,並 且也 與組 織結 構 (structure)、組織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有相關。

另外,該研究結果亦發現兩個關鍵性的整體工作壓力源:家庭與工作無法兼顧 (work-family conflict)、績效壓力(performance pressure)。其中,針對科技大學教師 的工作壓力來源,該研究按壓力大小列出教師工作壓力源分別是:績效壓力

17

(performance pressure)、家庭與工作無法兼顧(work and family conflict)、與同事關 係不良(poor relations with colleagues)、行政限制(bureaucratic constraints)、與上司關 係不良(poor relations with superior)、工作前景不佳(poor job prospect) (陳潁澔等,

2011)。

國內學者周子敬與彭睦清 (2005)針對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壓力研究指出教師工 作壓力源可分為:工作負荷、專業知能、角色期望、人際關係、課程規畫與學生 問題。汪志堅(2010)於其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抑鬱感調查研究列舉教師工作壓力包 括:(1)薪資、升遷;(2)研究;(3)教學;(4)行政與服務;(5)家庭與工作兼顧。

基於上述文獻之整合,本研究探討科技大學教師的工作壓力分為八個構面,包括:

(1)工作負荷; (2)人際關係;(3)專業知能;(4)角色期望;(5)課程規畫;(6)

學生問題;(7)組織文化 與(8)工作穩定性。

综上所述,教師工作的壓力源是多重的,包括社會、工作與家庭,主要是工 作環境的情境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教師的壓力感。而對教師

综上所述,教師工作的壓力源是多重的,包括社會、工作與家庭,主要是工 作環境的情境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教師的壓力感。而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