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

研究者在本節分別就工作壓力定義、工作壓力相關理論、工作壓力的影響、公立 學校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工作壓力來源、及工作壓力實證性研究之群組差異情形,進行 探討分析,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工作壓力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於拉丁文 strictus,意思是「緊繃」,表示有受到壓迫的 感覺。吳晨妤(2006)指出,壓力是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變化時、因無法負荷時,導 致心理及生理產生不平衡的現象。工作壓力,是從壓力定義衍生而來(李青松、陳若 琳,1999),工作壓力是工作情境中許多內外在變項與個體人格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所產生的現象。茲將國內學者(楊倩華,2010;歐慧芬、曾玉芬,2009;羅綿絨,2009;

張淑貞,2007;洪晴萱,2006;馬文華,2006;洪含詩,2006;陳素惠,2005)提出 的工作壓力定義彙整,如表 2-2-1。

24

表 2-2-1

國內學者針對教師工作壓力所提出之定義

陸洛(1997) 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統合性工作壓力模式」,主張工作壓力是在個 人與職場環境的特異性關係中產生的,是主觀的、個體化的感受。教師覺察到工作情境 中發生某種狀況,威脅心理平衡,即構成壓力(洪含詩,2006)。壓力的產生會因個人 學 者 年 代 工作壓力定義

楊倩華 2010 幼稚園教師在工作環境中,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過程,如:行政、

教學、自主性、同事、家長及幼兒的關係方面,產生個人無法適應的情 緒,導致個人身心失衡,因而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或 緊張的狀態。

羅綿絨 2009 工作環境與個人身心交互無法契合,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不平衡狀態,

這種壓迫感個人經過評估後,知覺到身心無法負荷,紀而造成情緒的不 安。

歐慧芬、

曾玉芬

2009 教師在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因環境的要求超過個體的資源,導致個體 無法適應,而產生生理或心理的負面情緒與緊張狀態。

張淑貞 2007 教師因個人的人格特質,在與環境互動時,面對工作職務所賦予的責 任、要求、期待,所引發心理或情緒上的不安覺知或生理上的不適反應。

洪晴萱 2006 幼稚園教師在其教學工作環境,如教學行政家長溝通等方面的互動上,

因個人生理或心理無法調適得宜,而產生警張狀態的程度。

馬文華 2006 學前教師職業環境所產生的壓力源,如人際關係、工作本身、薪資福利、

教保成效等,經過教師認知鑑別所產生的負向壓力反應,如挫折、焦慮、

情緒耗竭、工作不滿意和離職。

洪含詩 2006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覺察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威脅心理平 衡,即構成壓力。

陳素惠 2005 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受工作情境刺激與個人主觀認 知兩者互動過程,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反應症狀。

25

的人格特質,在職場中面對工作職務所賦予的責任、要求、期待下產生差異性的影響(張 淑貞,2007)。所以當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受工作情境刺激與個人主觀認知兩者互 動過程,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或行為反應是形成壓力的重要因素(陳素惠,2005)。曾 瑞譙與凃柏原(2010)抽取臺南縣私立幼托園所教保人員291位,進行調查研究,結果 發現教保人員在工作上感受中上程度壓力。

二、壓力理論

與壓力有關的各種模式有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個人— 環 境相適理論模式(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壓力循環模式(stress cycle model)、

Jacobson 的壓力模式、 Ivancevich 及 Matteson 的工作壓力模式,以下分述之:

(一)「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此理論模式是由 Redford and Williams 提出來的,在事件發生時,腦部將以整體 方式傳送發動訊息到身體各個器官,在傳送過程中,腦部對事件的解釋及傳達環境事 件到發動訊息的模式,受到遺傳因子和個人人格的影響,所以相同的刺激可能造成不 同的反應結果。有些反應經長時間累積後,一再引發反應且強烈延續,可能導致生理 病變,而引起心臟血管疾病的產生(引自陳聖芳,1999)。

(二)「個人─環境適應」模式(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

French and Kahn 於 1962 年提出此種理論模式,其認為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配合的 情形,是主要的壓力源,並以「相適」(fit)的觀點討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個人 與情境之間包含兩種相適方式:

1. 客觀的「個人-環境」:個人以客觀模式思考自身與客觀的工作情境相互配合的 情形。

2. 主觀的「個人-環境」:個體主觀知覺與其對工作情境主觀感受間相適配合的程度。

依此理論之見解,當情境無法滿足個人要求,或情境的要求遠超過個人能力,且

26

個體認為此情境會對其產生嚴重後果時,壓力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壓力的大小是取 決於個人與環境相適的程度(陳聖芳,1999)。

(三)Ivancevich 及 Matteson 的工作壓力模式

Ivancevich 及 Matteson 於 1980 年提出此工作壓力模式,一些學者認為是傳統的 工作壓力模式,此模式包括五種變項:

1.社會的壓力 2. 個人的知覺

3. 個人對於壓力的反應,包含身體、心理與行為三方面 4. 長期壓力累積之影響下,所產生的身心症狀

5. 個人特質或情境制約變項。

此模式強調「個人知覺」是社會壓力源與壓力導致的結果之間的中介歷程,因此 個人的特質與認知成為決定壓力產生的重要關鍵(黃義良,1999)。

(四)Jacobson 的壓力模式

Jacobson 於 1986 年提出由支持概念發展出的壓力模式,以下列三種最受注意:

1. 需求(need)模式:個人藉由與各種社會環境關係的互動而達到需求的滿 足,若無法滿足則會產生焦慮。

2. 交互(transaction)模式:當察覺到的外在要求超過知覺到的資源,且對個人在幸福 感方面有負面影響,則會產生壓力。

3. 變遷(transitions)模式:壓力的來源是來自於生活環境中的變異,其中包括 獲得、失去或者是心理層面的變化。

(五)「壓力循環」理論模式(stress cycle model)

此理論模式是由 Gmelchm 於 1988 年歸納過去學者壓力理論所提出來的,此理論 模式包括四種階段:1.壓力來源、2.知覺、3.因應反應、4.結果(引自陳聖芳,1999)。

1. 壓力源:壓力源包括期望、薪資、工作負荷、人際關係、進步、干擾、缺

27

乏時間、會議等。壓力源是指壓力因的刺激,結合特定的壓力源,或加諸 個人的特殊要求,導致工作壓力。

2. 個人知覺:個人對壓力的知覺,包括生理與心理的反應,兩者會相互影響。

3. 因應方式:當個人面對壓力的因應方式,各有不同,其因應方式有:理智 思考、人際互動、身體、環境、情緒等。

4. 結果:因個人長期承受強烈且負面的壓力,而造成一些生理或心理的疾病。

三、工作壓力的影響

工作壓力是現代社會的副產品,同時也是影響現代人日常生活作息以及工作效率的 重要因素(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不一定會造成負向結果(洪含詩,2006)。Dickerson and Zoccola(2009)提出人際關係壓力與身心健康關係密切,良好人際關係可提升免疫 力、降低罹患心臟疾病風險、減緩智力衰退及老化。短暫、適當的工作壓力會促使人注 意力集中,提升工作效率;反之,長期及過重的工作壓力,會造成負面結果,以下將工 作壓力對人體身心健康之影響分為下列三點論述之:

(一)身體健康方面

身體方面會引起心悸、頭痛、口乾、肌肉緊繃、血管收縮等反應,使人產生不愉快 甚至痛苦的情緒,形成壓力症狀、造成身體的疾病(陳素惠,2005);長期壓力下,體 內荷爾蒙不斷的刺激部分腦內負責記憶的區域,會使相關的細胞受損,造成記憶衰退或 其他失憶症狀,並造成胃潰瘍、癌症、心臟病、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感冒、不孕..等病 症(陳永儀,2007;湯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2)。陳克誠(2007)提出依據知名 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其中一項臨床研究顯示,長期工 作壓力會提高冠心病復發風險,高壓力環境下冠心病患者復發率高於2倍。依據心臟病 專家Michelle A. Albert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人員長期追蹤大約22,000多名女性,得知

28

工作壓力大的女性有心血管問題的發生率,比工作壓力低的女性多了4成的機會(黃瑞 仁,2012)。

(二)心理健康方面

高度工作壓力在心理方面,短期產生負面情緒反應(Lazarus & Folkman, 1984),如 憤怒、 失望、挫折感……等,壓力愈大情緒愈惡劣,而且情緒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葉 重新,1999)。壓力過重或長期存在會使人容易緊張、疲倦、發怒、產生無力感,進而 發生工作厭倦情緒。

(三)個人整體及社會方面

對社交需求較強的教師,如果缺乏同事的支持或與同事關係惡化,都易造成壓力(陳 素惠,2005),導致身心健康受損(黃寶園,2009;李青松,1999)。當身心皆受長期 或高度壓力時,又無法有效紓解壓力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工作厭倦情緒,導致注意力降 低,這時個人會覺得工作對其毫無意義,工作效率也大幅下降,工作表現不佳,因此對 工作也無成就感(黃寶園,2009)。另近年來社會大眾逐漸體認到工作壓力,除了影響 個人身心健康外,亦會造成資方經濟上的損失(湯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0)。潘 淑珍(2009)以新竹縣公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教師為母群體,有效樣本385份,所做的 研究發現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感受越大,工作倦怠感受越高。翁嘉伶(2007)之研究發現 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愈大,其創意教學表現愈差。學校行政人員一旦處於長期工作壓力 之下,將缺乏成就感及工作熱忱(吳明隆、紀有田,2004)。過大的工作壓力,可能促 使教師態度由積極、熱忱轉為疏離、憤世嫉俗、冷淡終至離開職場(歐慧敏、曾玉芬,

2009)。葉重新提出壓力對情緒的影響,如圖2-2-1。

29

高 工 作 中 表

現 低

低 高 情緒狀態

圖 2-2-1 情緒狀態與工作表現關係

資料來源:葉重新(1999)。心理學。(頁 426)臺北:心理

幼兒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讓幼兒獲得高品質的教育並維護幼兒身心健全發展(曾瑞 譙、涂柏原,2010),因此教保員若在過高、過大的工作壓力影響下,對教育的態度

幼兒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讓幼兒獲得高品質的教育並維護幼兒身心健全發展(曾瑞 譙、涂柏原,2010),因此教保員若在過高、過大的工作壓力影響下,對教育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