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下就本文之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生活適應理論與相關研 究、工作生活適應、家庭生活適應及休閒生活適應分別說明。

第一節 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壓力之概念

壓力一詞,依據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之釋義,乃「個 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的一種緊張不安的狀態,此種緊 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壓力有時具有正面 的示警功能。」國內學者張春興(1991:551-558)指出壓力一詞在 心理學上主要有三種解釋:(一)指環境中客觀存在的某種具有威脅 性刺激,如火災、地震、車禍等現場均屬之。(二)指某種具有威脅 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種壓力反應組型,只要類似刺激出現,即引起同類 型反應。(三)指刺激與反應的交互關係;個體對環境中具有威脅性 刺激,經認知其性質後所表現的反應。在心理學上所研究的壓力,多 數指第三種解釋;陳聖芳(1999:7)把壓力界定為在某種情境下,

預測將產生不安定或受威脅的感覺,因而引起生活及情緒的反應;當 面對不同環境改變時,身體產生緊張、焦慮、挫折、壓迫及困惑的現 象;藍采風(2003:38-39)認為壓力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古典定 義的壓力係指個人對外界變化的反應,壓力是生活中自然與正常的一 部分,有些是我們自導,有些則是由他人所加諸,屬中性無所謂的好 壞,但都對我們的心智及身體活動產生影響;新的定義認為壓力即是 適應,當外界的需求超過我們所能負擔,所產生的身體、生理、心理 之反應,所做之調整與處置,藉以紓解壓力。

從外文的詞意探討,壓力(stress)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tringere)

「拉緊」或「緊拉」之意(Cooper,1977),目前壓力最早的定義可追 溯自西元 1956 年由加拿大內分泌心理學大師 Selye(1956)以科學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實驗驗證,首度將壓力概念導入社會科學領域深入探討,而將其定 義為「壓力是身體為滿足需要,所產生的一種非特異性生理反應

(nonspecific physiological response)」,即當個人面對刺激時,為重新 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當壓力源對於個體構成威脅時,個體必須 耗費額外的生理或心理能力予以因應,不論該刺激是否超過個人負荷 程度,凡有此反應就表示正處於壓力之下;Ivancvich & Matteson

(1980):壓力乃是外在環境的事件、情境及動作對個人產生特殊生 理或心理的要求所造成的結果,且此反應是以個人特質與心理認知歷 程為中介變項;Martin & Schermerhorm(1983):壓力為個體面對環 境中要求、機會與限制,產生的知覺與主觀認知而出現正向與負向的 反應狀態。認為壓力產生是因高度焦慮經驗的一種心理狀態,爰視壓 力是涉及威脅或危險的一種認知及反應過程;Albertson & Kagan

(1987):壓力係由個人知覺到環境的威脅而喚起生理及心理緊張的 一種高負荷狀態;Brown & campell(1994):壓力定義為外在因素加 諸在個人身上所產生的不舒適感,且此不舒適的感受會因為個人本身 的 特 質 , 而 有 不 同 程 度 心 理 或 生 理 的 反 應 ; Greenberg & Baron

(1997):壓力是個體面對外界壓力來源時,其情緒、認知及生理三 方面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回顧國內外學者對於壓力定義的闡釋,係指個體因外在環境變 化,依循個人內在特質由感官認知,反應出心理及生理對於所處情 境,為恢復正常狀況所做出適應性的改變。

二、工作壓力之定義

工作壓力主要由壓力的定義衍生而來,以字面上的意義探討其來 源及造成原因,主要是與工作有關事件所引起的反應,以下就國內外 學者對於工作壓力之定義研究敘述如下。

(一)國外學者見解

Macneil(1981):與工作有關的情境中,內外變化與人格特質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互作用,如心理平衡遭到威脅時,造成個體身心職業倦怠的現象。

Gmelch(1982):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於個體造成生理和心 理方面的脅迫感。

Parker & De Cotiis(1983):個體在工作場所中遭遇與重要的工 作結果有關機會、限制及需求時,而被要求脫離,造成與自我期望不 符合時的一種感覺。

Cooper & Marshall(1976):環境因素對個人直接的衝擊和影響,

及對壓力源產生的行為反應。

Fleming(1984):為一種概念化的過程,它隱含個人對危險或威 脅等刺激之認知與反應。

Lazarus(1984):個體於工作環境中感覺遭受刺激或障礙時,威 脅與反應的一種互動。

Steers(1988):個體於工作環境中面臨某些工作特性威脅所引起 的反應。

Jamal(1990):個人對於可能威脅其本身之工作環境的反應。

以上國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定義研究大致可分為 2 類,其一為 個人於工作環境中直接面臨刺激、障礙及威脅時,對壓力來源產生的 行為反應(如 Gmelch、Cooper、Lazarus、Steers、Jamal 等);其二為 當個人接受工作環境中種種壓力來源,與內在人格特質或自我期待產 生衝突矛盾時,所產生的負面感覺(如 Macniel、Parker、Fleming 等)。

(二)國內學者見解

曹爾忠(1983):工作壓力必須具備 3 個條件:1、它是外在環境 的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與需求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差異與不平衡狀 態。2、已經造成個體身心狀態脫離正常功能而引起主觀不愉快感覺 的心理反應。3、工作壓力的反應,必須因工作有關因素引起。

趙傑夫(1988):個人能力無法因應工作的要求,或環境不能提 供足夠的資源以滿足個人需求,致使個人在心理上產生脫離正常狀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現象。

黃榮真(1992):因工作相關因素而引起的壓力,促使外環境的 要求與個人內在的能力產生交互作用的差異,而導致不平衡狀態。

陳聖芳(1999):工作壓力是在工作環境中,超過個人負荷力的 要求,進而造成威脅感,產生緊張、焦慮、挫折、壓迫或苦惱的反應。

陳村河(2001):工作壓力指個體在組織中工作,當工作者與工 作相關因素交互影響下,使工作者在生理、心理上產生不良反應之現 象。

劉祥如(2002):工作壓力係工作環境中的因素與工作者的個人 特質、能力及可運用資源等條件,彼此交互作用,產生對工作者心理 與生理平衡的威脅,而採取作為的心理感覺狀態。

以上國內學者對於工作壓力定義的研究,可以明顯發現工作壓力 係一種由外而內交互作用的結果,外部如工作環境或與工作環境情境 因素,超過個體所展現的特質、能力,促使個體無法控制這些相關因 素造成調適不良的後果,進而導致個體於生理、心理產生不平衡的狀 態。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觀點,工作壓力係指與工作相關之情境因素 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使其生理及心理脫離正常狀態,若無法控制產 生調適反應,就會產生工作壓力,造成個體內心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 感,導致身心產生不平衡的狀態;由各家學者的見解,工作壓力定義 可作如下詮釋:

1、它是外在環境的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與需求交互作用下,產生 的差異與不平衡狀態。

2、超過個體負荷脫離正常功能,造成生理、心理上產生反應不良 之現象。

3、工作壓力的反應,係由工作相關情境因素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 而引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工作壓力之理論模式

關於工作壓力理論及模式之研究,可以透過各家學者不同專業背 景及研究角度,了解個體於職場領域遭遇之工作壓力及其影響生理、

心理所及層面,以下說明各類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一)一般適應症候群 GAS 模式

Selye(1956)認為個體對壓力均有適應的能力,但是有其限度。當 個體無法面對壓力時,便造成所謂因壓力而產生的適應緊張度。而壓 力的適應有三個步驟,即研究壓力時常被提及的「一般適應徵候 (GeneralAdaptation Syndrome,簡稱 GAS,如圖 2-1-1 所示)。壓力適 應的三個步驟為:

1、警告期(the alarm stage):

當個體對外界刺激產生變化(反應),在此同時其對外界抵抗力 亦降低,當抵抗力降低至某種程度時,就會造成個體崩潰甚至 死亡。

2、拒絕期(the resistance stage):

對壓力的一種相對反應,它代表身體對壓力的有效應變,而使 壓力降低或至少使個體有能力與壓力相抗衡。

3、崩潰期(the collapse stage):

當個體長期與壓力相抗衡,至某個階段便會逐漸感到精力耗 盡,且對壓力的抗拒力低於正常程度,此時個體即會向壓力投 降或進入崩潰期。崩潰期的徵候有所謂衰老現象,或受疾病打 擊,嚴重者甚至會趨於死亡。

Ivancevich & Matteson(1980)認為Mc Grath所提的工作壓力模式,是強 調個人在工作情境下的行為反應,主要注重組織中的工作績效(引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C至D的連結為績效過程:此過程中所產生的任何行為可以用 定性或定量的方式來評估。

4、D至A的連結為結果過程:結果的範圍與程度除取決於個人的 能力和意願外,尚受到其工作夥伴或反對者的影響(引自陳村 河,2001:26-27)。

圖 2-1-3 工作壓力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陳村河(2001:27)

(四)工作壓力一般模式

Beehr & Newman(1978:665-669)提出,將壓力分為七個構面,

分為環境、個人、過程、人力影響、組織影響、時間、調適反應。認 為工作壓力來自於環境與個人之構面,經由過程構面處理而產生人力 與組織的影響。當人力與組織遭受影響後,就會出現調適性反應,個 人會尋求支持系統,組織在工作設計與環境也會做修正,而時間構面 串聯其間,如圖2-1-4 所示。

認知評價過程

結果過程

決策過程

績效過程 A

情境

B 被知覺的情境

C 選擇反應

D 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4 工作壓力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Beehr,T.A & Newman,J.E(1978:665-669)

(五)職業壓力指標OSI模式

衡 量 壓 力 源 與 工 作 壓 力 結 果 的 工 具 , 稱 為 職 業 壓 力 指 標 (occupational stress index,OSI),於個體與環境互動觀點,同時考慮工

衡 量 壓 力 源 與 工 作 壓 力 結 果 的 工 具 , 稱 為 職 業 壓 力 指 標 (occupational stress index,OSI),於個體與環境互動觀點,同時考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