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以下就本文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界定及研究限 制,分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工作壓力,不容小覷

早在 1992 年,聯合國已將工作壓力稱「20 世紀的流行病」,同 期間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工作壓力稱「世界流行病」,可見工作壓力所 造成的身心影響,在國際上早已被關注(大紀元新聞網,2011 年 6 月 26 日)。工作壓力迄今已然成為現代人壓力的主要來源,且為心理 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以往婚姻問題、喪失親人與孤單、缺乏親人 支持均是調查發現比較容易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但這些因素與工作 壓力相較,其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均遠不如工作壓力來得大(劉 益宏,2010)。

工作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普遍面臨的困擾,工作環境中的社 會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疲勞及所引起的身心症狀也已受到廣泛的 認知,甚至比有形的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的職業危害更容易影響 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曾推估 60 至 80%的職業災 害及缺勤曠職與工作壓力有直接相關;瑞典 1999 年的官方統計顯 示,以工作壓力為主要病因的職業病就佔了 70%以上;日本政府歷 年的調查發現,患有「過勞症」的員工比例逐年增加,由 1982 年 51

%上升至 1997 年 63%(行政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1:1-2),

由歐美國家及日本累積數十年的流行病學實證資料均顯示,職場中社 會環境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壓力,對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 影響。雖然工作壓力可能會造成精神疾病,但相關的精神疾病種類繁 多,如何釐清精神疾病和工作因果相關性的高低,以作為職業災害給 付範圍的考量,在國際間尚存在許多爭議。目前將工作壓力引起的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神疾病列入職業病種類表或職業災害中的國家,除我國之外,尚有日 本、丹麥、瑞典等(胡珮怡、葉婉榆,2011:5)。其中日本已將「於 業務引起之精神疾病」納入,並發展詳細的認定技術與實務應用原則

(陳智遠,2009:82-87)。顯見工作壓力對於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

已經引起部分先進國家對於職業安全衛生政策的重視。

二、警察工作,辛苦備至

日本警察學者松井茂謂:「夫警察之制,無國不有,與武備兩相 駢立。一為防外之備,對抗外國,以保國權;一為制國內之具,約束 人民,以伸國法令。二者國家兩大實力,俱不可一日缺乏者。」(引 自酆裕坤,1976:13)以目前薪資水準來看,警察可算是待遇不錯的 職業,但是,細究其工作內容,並非如同其他公家機關人員可以正常 上下班。警察人員平均外勤單位服勤或待命時間,有時每週可達 130 小時,雖然法律規定每日勤務以 8 小時為原則,每週以 44 小時為限,

但工作量過重而必須延長工作時間外,另有在所休息之規定,使警察 人員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單位,就算有補假,實際上能休假情形者甚少

(許禎元,2004:99-138)。

警察因工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內外實證的研究文獻很多,國 外研究文獻如:美國工作安全與健康中心於 1978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 中,比較 130 種勞力或壓力較大的行業發現,警察的自殺率雖非前 10 名(第 17 名),但其高血壓、心臟病、腸胃病之比率卻為全美的 前 3 名;另於 1980 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警察的自殺率顯然與 工作壓力存在著很顯著的高相關,同時其自殺率已變成為 130 種行業 中的第 3 位(引自陳明傳,1993:10)。國內研究文獻部分,楊國展

(1995:89、143)的研究則發現,民國 82 年我國警察人員罹患肝病 的比例比一般民眾高 7.9 倍,罹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比例比一般民 眾高 2.4 倍,罹患心臟病的比例比一般民眾高 2 倍,因交通事故而受 傷的比例比一般民眾高 2.4 倍。蔡永發(2002:2)指出,民國 8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員警自殺率每萬人 1.60 人,為軍人的自殺率每萬人 0.39 人的 4 倍強。

警察工作性質特殊,必須扮演維護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重要角 色,且在執法過程中,經常面臨緊張壓力的情境,若長期處於負面壓 力情境下無法有效調適因應壓力來源,造成壓力事件不斷累積,又無 法獲得有效紓解,所承擔的負荷將導致個人心理、生理產生異常,終 將難以正常面對日常生活,甚而選擇走上絕路。在持續高度壓力的工 作狀態下,造成警察過勞或過度負荷的消息時有所聞,對於家庭、生 活、人際關係、個人情感等層面,亦因工作影響而產生適應問題。陳 玉書、林錦坤(2001:137-154)之研究可看到當警察人員歷經壓力 事件後,對平常社會支持的滿意度亦會下降,並且更可能使用逃避方 式以因應壓力,結果反而衍生更多的身心症狀,也提升自殺風險性。

三、適應不良,導致偏差

近年來,陸陸續續有多起員警自殺案件,如臺北縣海山分局江翠 派出所所長楊富文,於寢室內舉槍自殺,檢警研判應是工作壓力過 大,期許太高,超過負荷無法抒發才輕生(蘋果日報,2005 年 11 月 30 日);桃園大溪分局員警高光耀,疑因感情因素持配槍自殺身亡(聯 合新聞網,2006 年 6 月 16 日);臺中縣豐原分局偵查佐高豫輝,以 保養槍枝為由,取槍在備勤室自盡,疑因父親去年去世加上工作壓 力,造成憾事(蘋果日報,2007 年 5 月 26 日);臺北縣淡水分局中 山路派出所女警蔡世雯,疑因工作和準備考試等壓力,於派出所舉槍 自盡,送醫急救不治(蘋果日報,2010 年 1 月 14 日);臺北市大安 分局新生南路派出所警員謝兆菘,疑因工作壓力與感情因素,於槍械 室飲彈自盡(東森新聞網,2010 年 1 月 22 日)。根據警政署統計,

2005 年至 2011 年 4 月底共有 56 名警察自殺死亡,造成警察人力一 大耗損(呂豐足,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別於一般公務人員、上班族之工作性質,警察工作為 24 小時 終年綿延不斷的輪替式工作,在有限警力的調配之下,必須採取輪值 方式接續服勤,除執行維持治安與交通勤務之外,舉凡一般民眾爭 吵、家庭暴力糾紛、災難事變處理、救災等亦須仰賴警察干涉與處理,

尤須耗費時間及心力,下勤時間亦須保持機動待命狀態,隨時應緊急 勤務召集返回單位服勤,以致休息或休假時間常有受干擾中斷情形,

造成身心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然而從表 1-1-2 可以發現,造成警察 自殺死亡的原因除了工作適應,尚有其他影響因素存在,顯見警察除 了在工作領域外,在生活層面的適應同樣出現問題而導致偏差行為產 生。

四、良好適應,調節壓力

生活適應,是指以自身的能力來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以建立兩 者之間更好關係的過程,用以維持個人與所處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

達到滿足自身的需要及良好生活之目標;而生活適應主要區分為個人 適應與社會適應兩大範疇,在個人適應方面,要能瞭解自己的價值目 標並能接納自己,社會適應則是指個人與環境的良好互動(周彥中,

2004:4-8)。生活適應,意指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關係,此種交 互關係不僅是個體對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而言,同時含包括對自己、他 人及團體等社會環境的關係,其心理的、情緒的行為,使其皆能處在 一種良好的理想狀態,進而增進個人的能力、達到滿足感與自我實現 的狀況,讓個人與環境有和諧的關係(高犁雀,2011:20)。生活適 應,是經由適應歷程推衍出來,指一種對他人、社會、個體本身皆有 良好的適應與人際關係滿足的狀態,從健康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適應 的結果,是一個人和環境之間和諧關係的建立,可以激發個體的身心 發展,所以以一個生活適應良好的人,除了對現實環境的適應之外,

還包括人際之間良好的互動,生活態度積極且能自我關懷及自我實現

(李逸雲,2011:8)。綜合上述說法,可知所謂的生活適應,其實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遭遇困擾問題或壓力時,為了滿足其生 理、社會與心理的基本需求,而採取適宜的因應方式,使個體能勝任 環境要求,並且產生較為正向的情緒反應。

現代人凡事追求效率,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於是 壓力油然而生,學習與壓力共處幾乎成了每個人必修的課題,為了求 生存,為了討生活,不得不與客觀環境進行密切的互動,為了適應社 會快速的變遷,往往造成二種結果: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適應良好 者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接受各種挑戰,適應不良者則以退縮逃避的心態 備感負荷;工作生活適應良好的表徵,在於身心健康、工作效率高昂、

樂觀、積極、主動、和諧等外在行為的表現;家庭生活適應良好的表 徵,在於較少離婚與分居、情感不睦與家庭暴力、以及世代代溝的發 生;休閒生活適應良好的表徵,有助於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全、

強化工作表現、提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增進人際關係互動、促進 家庭和諧及親子關係等。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個人工作品質的提升,加速工作的完成,過度 的壓力則會造成負面、反向的加乘效果,造成事倍功半;諸多研究及 案例報導均已證實,長期累積的工作壓力對於警察人員影響至鉅,警 察工作因社會型態急遽轉變,面對各種壓力所產生之困擾與時俱增,

如何從生活適應層面去調節工作壓力,嘗試以積極正面的角度,從平 時培養個人健康的生活態度,積極面對工作、用心經營家庭及全然放 鬆參與休閒生活,蓄積重新回到職場面對挑戰及調解壓力的能量,為

如何從生活適應層面去調節工作壓力,嘗試以積極正面的角度,從平 時培養個人健康的生活態度,積極面對工作、用心經營家庭及全然放 鬆參與休閒生活,蓄積重新回到職場面對挑戰及調解壓力的能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