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滿意之意涵與理論之探討

本節茲就工作滿意之意涵加以說明,並整理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結 果,分述如下:

一、工作滿意度之定義

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一詞,亦有人譯為工作滿足。Meredith 等人(2002)定義工作滿意度為個人對其工作本身及工作環境的整體感 受和認知程度。Rosita(2014)則認為工作滿意度是指員工從他的工作 取得的知足和幸福的狀態。

郭振生(2003)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工作者對其工作本身、工作 過程與工作結果所產生的整體性感覺及主觀價值判斷。工作者感到滿意 與否,則取決於個人在工作環境中,實際獲得之價值與其預期應獲得之 價值差距。此差距愈小,滿意度愈高;差距愈大,則滿意度愈低。」

吳清山、林天佑(2010)認為工作滿意是指:「各人覺得工作過程、

內容與情境符合自己心意的程度,愈符合心意則工作滿意程度高,愈不 符合心意則工作滿意程度低」。由於各研究者對於工作滿意度之定義不 同,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工作滿意度論述,一般而言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引自吳明翰,2012):

(一)綜合性定義

Kalleberg定義工作滿意度為一個單一的概念(An UnitaryConcept),

工作者能將其在不同工作構面上的滿意與不滿意,而形成整體滿意度。

因此只將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做一般性的解釋,不涉及工作滿意的構面、

形成原因與過程。

(二)期望差距定義

Porter與Lawler認為工作滿意度為員工在工作中實際獲得報酬與預 期應得價值之差距,若差距越小,則工作滿意度越高;反之,差距越大,

則工作滿意度越低。

(三)參考架構定義

Smith等人認為工作滿意度是依個人根據其參考架構對於工作特性 加以解釋後所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工作者對其工作特定構面的情感性反 應,而這些工作構面包含工作本身、升遷、薪水、上司、工作夥伴五個 構面,並發展出工作描述指標(Job Descriptive Index)來測量工作滿意 度。其他學者則提出不同的工作特定構面,例如Alderfer將工作滿意度分 為生存需求、關係需求、成長需求三個層面,內含薪水、福利、上司、

同事、安全、顧客、成長七項構面。Reitz則歸納出一般滿足、內在滿足、

工作安全滿足、成長滿足、社會滿足、督導滿足、待遇滿足七個構面。

對於工作滿意度的詮釋,研究者各有不同解讀,綜合上述各研究者 對工作滿意度的論述,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在工作場合中,個人對工作應 具備的專業知能、上司的領導管理、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福利制度及 工作認同等內外在因素,作一整體性考量而所生之情感反應,如果產生 正向喜悅的情意感受,則稱為滿意;反之,則是不滿意。表2-1為相關研 究者對工作滿意度之定義彙整:

表2-1

工作滿意度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工作滿意度之定義

陳月滿 2006 教師對其現任職務的態度、情意反應及 對工作歷程所具有之整體性的感受。而 其感到滿意與否,取決於自工作環境中 所實際獲得之價值與其所預期獲得價值 之差距,差距越小,滿意程度越高;差 距越大,滿意程度越低。

楊麗燕 2007 個人對工作整體、各個層面所具有的一 種感覺,是主觀的價值判斷。感覺或滿 意度大小取決於實際價值與預期價值的 差距。

沈月芳 2008 組織成員對工作應具備的專業知能及其 對工作內容的認同感受或關注程度,滿 意程度視組織成員是否具備工作專業知 能及對工作內容認同感受高低或關注程 度多寡而定,若具備工作專業知能且認 同度高獲關注程度多,則表滿意;反之,

則表不滿意。

(續下頁)

黃寶園 2009 組 織 成 員 從 工 作 中 滿 足 自 己 需 求 的 程

Bussing ,Bissels &

Perrar

1999 從工作經驗中產生的積極情緒,包括工 作中的各項構面,如工作的多變性、工 作特性、回饋、同仁相處氣氛、工作機 會等。

Anonymous 2000 工作滿足是指工作富有挑戰性,而非以 高薪為主要。

Greenberg & Baron 2003 個人對自身工作所抱持正面或負面的態 度。

Shimizu,Feng, &

Nagata

論與過程理論。

Alderfer(1969) Herzberg(1957) McClelland(1961)

(1)生理的需求

係指人類賴以維生的基本需求,包括食、衣、住、行、陽光、空氣、

水等,其級別最低,是屬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將它運用在工作滿意上 是指對薪資、勞動條件、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工作的穩定性等外在條 件的滿足。

(2)安全的需求

係指期望能避免疾病、危險、焦慮、紛亂等痛苦,保障個人生存、

獲得平安、免受生活威脅的需求,將它運用在工作滿意上是指安全的工 作環境、工作保障、醫療保險及良好的福利。

(3)關愛需求

是屬於友誼與情感上的需求,期望在組織中獲得認可與關愛。將它 運用在工作滿意上是指良好的社交機會與人際關係。

(4)尊榮感的需求

包括自我尊重與他人尊重,係指個人期望受人認同、讚賞、尊敬、

自我價值的提升與自尊的維護。將它運用在工作滿意上是指工作本身得 到肯定、讚同與表揚。

(5)自我實現的需求

係指個人能發展自我潛能、成長與創新,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將它 運 用 在 工 作 滿 意 上 是 指 在 工 作 中 能 發 揮專 長 及 潛 能 , 獲 得 滿 足 與 成 就 感,展現抱負與理想。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各需求的滿足是由下而上的,只有滿 足較低層次需要後,才會再追求下一較高層次的需要,但在各層次的需 求間並沒有明顯的分隔界限,且不同的人即使行為相同,需求也不一定 相同,對各項需求的先後次序也會不一樣,當個人無法滿足所要的需求 時,將對該需求表示不滿意。

2.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 雙 因 子 理 論 」 又 稱 為 「 激 勵 - 保 健 理 論 」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Herzberg 認為,人類的動機與滿意情形受到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影 響。根據Herzberg 的理論,工作滿意與工作不滿意非一體兩面。不同於

以往,將影響個體工作滿意與不滿意的因素歸納為同一連續體。也就是 說,滿意與不滿意為兩條平行線(鍾靜琪,2004)。以下對其兩種因素 分別加以說明:

(1)激勵因素(Motivation factors)

影 響 個 體 工 作 滿 意 度 的 因 素 包 含 : 成 就 (achievement)、認同感 (recognition)、工作本身的挑戰性(the challenge of the work itself)、晉升 (advancement promotion)、 個 人 與 專 業 的 成 長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growth)等。由於這些因素與個體內在有關,因而稱為「內在因素」。且 這類因素會導致個體有較好的工作表現,影響到個體本身的滿意情形,

所以又稱為「激勵因素」(鍾靜琪,2004)。

(2)外在因素(Hygiene factors)

影響個體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company policy)、上級 督導(supervision)、工作環境(work conditions)、與上司之關係(relationship withsupervisors)、與同僚之關係(relationship with peers)、與部屬之關係 (relationship with subordinates) 、 個 人 生 活 (personal life) 、 工 作 地 位 (status)、工作穩定度(security)等。這些大多來自個體與以外機構內的環 境有關,所以稱為「外在因素」。因為外在因素只能防止個體在工作上 表現低落,並無法激起個體積極的工作態度,若這些因素不理想將會造 成個體的不滿意,所以又稱為「保健因素」(鍾靜琪,2004)。

Herzberg認為內在因素能引發積極的態度和激勵作用,是影響工作 滿意的主要來源;而外在因素是影響工作不滿意的主要來源,當這些因 素惡化到人們可以容忍的水平以下,就會對工作產生不滿意的情緒。滿 意的反面並不代表不滿意,主張滿意的相反是沒有滿意,而不滿意的相 反是沒有不滿意。所以,領導者應盡力防止不滿意的因素產生,並激勵 成員提升效能。

3.Aldefer的ERG理論

Aldefer(1972)根據其研究結果,將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化完 三個需求層次:生存(Existence,E)、關係性(Relatednedd,R)及成長 性(Growth,G),簡稱為ERG理論。其理論主要建立在三個假設前提上:

(1)每一個層次的需求,滿足愈少,則希望愈能滿足。例如,生存的

需求愈缺乏滿足,則對此需求愈希望滿足。

(2)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對較高層次的需求慾望愈大。例如,

當食物的需求已有充分滿足時,對人際間關係的需求愈大。

(3)對較高層次的需求愈不滿足時,則轉為對較低層次的需求產生愈 大的期望。例如,當無法充分獲得自我成長需求時,將會轉而追求關係 需求與生存需求,以獲得滿足(引自游肇賢,2003)。

綜上所述,Aldefer的ERG理論將需要簡化為生存、關係與成長等三 個層級,而每一層級的需求滿足並非按順序由低至高循序漸進,個人可 同時去追求不同層次的需求,且各種需求也能同時存在。當一個較高層 次的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時,會退回次一層次的需求層次,而較低層次需 求滿足後又會對高層次需求的強度增強。

(二)程序理論

1.Vroom的期望理論

Vroom(1964)指出,工作者對於行為結果的「期望」(expectancy) 與對該結果所認定的「價值」(valence)是影響工作滿意的主要因素。所 謂的「期望」,指的是預期該行為能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價值」則是 該預期目標對工作者個人的重要性,當「期望」與「價值」越高時,個 人的工作動機會越強,工作滿意度便越高(引自黃盈彰,2000)。

期 望 理 論 是 假 設 一 個 人 相 信 只 要 他 努 力 工 作 , 而 能 獲 得 適 當 的 報 酬,則他會受到激勵而努力工作;也就是說,一個人已受他心目中的期 望所激勵。個人在工作上願意花多少心力,取決於個人認為其努力是否 能成功的完成目標及其所預期獲得的報酬;亦即個人對於獎酬以及個人 對目標需求的期望值,決定他付出努力的多少。

2. Adams的公平理論

Adams(1963)將報酬視為行為的重要激勵因子。人們在工作中所得到 的報酬,會與參考群比較是否相對公平,獲得公平合理的報酬後,將會 產生滿足感;發現有公平的待遇,此時員工會被激勵重建或爭取公平性,

降低不平等情況 (引自李怡倩,2011)。公平理論認為激勵某人採取某項 行為的動機強弱,乃該項行為所產生的各種結果的「吸引力」與「期望

值」的乘積的總和(謝文全,2012)

公平理論主張個人的工作動機來自於維持人際間的公平性,其認為

公平理論主張個人的工作動機來自於維持人際間的公平性,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