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1935 年 Hoppock 發表「工作滿意度」專著後,開啟後來學者研究工作滿意之路。

他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心理與生理兩方面對環境因素的滿足感受,亦即工作者對工 作情境的主觀反應(Hoppock, 1935)。工作滿意度的意義,由於各家學者研究方向、焦點 及主觀意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玆僅列舉一些國內外研究者之定義做為代表,如表 2-3、表 2-4。

2-3 國外研究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工作滿意定義

Hoppock 1935 工作滿意是成員心理與生理兩者 對環境因素的滿意感受。

Vroom 1964 認為工作滿意與工作態度皆是個

人對目前所扮演的工作角色,所持 的情感取向,如對工作持正向態度 則工作滿意程度較高;反之,若對 工作持負向態度,則表示工作滿意 程度較低。

Smith,Kendall,&Hulin 1969 工作滿意是指工作者對其工作環 境的感覺、感受或情感性反應,這 種感覺是來自於在工作環境中實 際獲得的報酬與期預期獲得的報 酬之差距;差距愈小,工作滿足程度 愈高;差距愈大,工作滿足程度愈 低。

Locke 1976 工作滿意是由個人的工作評價或

工作經驗所帶給個人的一種愉快 或正面的情緒感觸。

Kalleberg 1977 是指個人對於他們現在所從事的 工作角色所感受到的整體情感導 向,並指出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是 多向度的。

Baron 1983 工作滿意是指個體對工作所抱特

的一種情感、信任及行為態度之表 現。

Sallyn & Knight 1988 工作者對其工作本身一種情緒、情 意或評價上的整體反應。

Canton & Knoop 1991 對工作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及對某 些工作構面的特殊性情感。

Robbins 1996 工作滿意可視為個人對工作滿意 所抱持的一般性態度。員工的工作 滿足高,則表示他對工作抱持正面

的態度;反之,則表示員工對工作 不滿,有著負面的態度。

Cooley & Yovanoff 1996 對工作構面所持有的一種特殊感 受與評價,是一種特殊情感的表 現。

資料來源:張瓊文,2004,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韓長淮,2002,我國東部地區大學校院職員 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加上本研究自行彙整。

表 2-4 國內研究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工作滿意定義

許士軍 1981 工作者對於其工作所具有的感覺

或情意性反應。這種感覺或反應,

取決於其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實得 的價值與其預期的兩者之間的差 距,此差距越小,反應愈有利,或 滿意程度越高;反之,則反應愈不 利,或滿意程度愈低。

張春興 1992 指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其所任工作

感到滿意的程度。工作滿意與否與 很多因素有關:諸如薪水高低、加 薪方式、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 作性質、升遷機會、人際關係、管 理方式等,都屬之。

陳嵩 1997 指工作者對於其工作所具有之感

受(feelings)或情感性反應(affective

responses);而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指 教師對本身教學工作、學校氣氛、

校長及行政人員領導行為、報酬、

工作流動性等構面之滿意感受。

黃貴祥 2001 工作滿意是指工作者對工作本身

及與工作密切關聯的人與事,所持 有的主觀滿意程度。

資料來源:許士軍,1998,管理學;陳嵩,1997,「績優專校工科教師工作滿意度、工作倦怠與組織

承諾的關係之實證研究」,技術學刊;黃貴祥,2001,技術學院教師工作環境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其工作

滿足和教學表現之關係,加上本研究自行彙整。

少年矯正學校誠正中學係依據「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於民國 88 年 7 月 1 日正式成立之全國第一所以感化教育受處分人為收容對象之少年矯正學校。隸 屬於法務部,置校長、副校長與秘書各一人;分置教務、訓導、輔導、總務四處;人事、

會計、政風、醫護四室以及警衛隊,教務、訓導、輔導由教育體系人員擔任,總務處、

人事、會計、政風、醫護及警衛由司法體系人員派任,其中教師為教育人員、教導員為 司法三等特考人員、警衛隊為司法四等特考人員,其於人事職員由法務部派任或高、普 考及格人員。

一般學校之校長、副校長是教育人員,其學校的教師也為教育人員,行政職員為 高、普考及格人員,學校內學習對象是受國民義務教育及高中職教育之學生。

少年輔育院,目前台灣有兩所少年輔育院,分別是桃園少年輔育院及彰化少年輔 育院。少年輔育院依據的法源為「少年輔育條例」,其首長階為司法行政人員,少年輔 育院是額外聘請輔導教師,非學校特設,聘請教師上課,非經由教師任用條例,因此,

補校授課只有 25 小時。其教學採大班制教育。

少年矯正學校的教職員有四種不同性質的職員分別是:

一、 教師 二、 教導員 三、 警衛隊員 四、 其他職員

教師的工作是教育學生,給與專業知職、心理輔導,以教育為出發點,其任用方 式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進用教師。受到法律保障。

教導員的工作是管教學生,給予賞罰分明的觀念,維持學生上課及生活細節的制 序。

警衛隊員是守衛人員,察查學校內外在安全的重要性,嚴格控管人員進出的限制,

及出入禁品的查扣。

其他職員,包括司法特考或一般高普考及格人員、替代役員、約聘人員。

由於少年矯正學校組織結構與人員養成背景不同於少年輔育院及一般學校。因 此,少年矯正學校的教職員之觀念不同、工作性質不同、責任不同、認知不同,會有其 衝突或互補地方。

本研究由系統理論將分析外在工作滿意度與內在工作滿意是否會因為不同性質的 教職員來影響其工作滿意度。由於「工作滿意」的涵義,因為學者觀點與研究途徑的不 同,其定義也並不一致,大致可從下列三種涵義來加以了解:一、綜合性定義;二、期 望差距定義;三、參考架構定義。

一、 綜合性(overall satisfaction)定義

綜合性定義是將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做一般性的解釋,而不涉及組成工作滿意度各 個構面的原因及過程。重點在於工作者對其工作本身及工作環境所抱持的一種態度、情 意性反應與評價。其主要特徵在於將工作滿意度只是個單一概念(an unitary concept),並 不涉及工作滿意的面向、形成的原因與過程。

二、 期望差距(expectation discrepancy)定義

期望差距定義是以比較的觀點來看滿意情形,將滿足的程度視為一個人從特定的 工作環境中,所得之實際值與預期價值之差距,差距越小,滿意程度越高;反之,差距 越大,滿意程度越低。

三、 參考架構(frame of reference)定義

參考架構定義亦稱構面性定義,持此說的學者認為組織或工作環境中的客觀特徵 並不是影響人們態度及行為的最重要因素,重要的是人們對這些客觀特徵的主觀知覺與 解釋。而這種知覺與解釋則受個人自我參考架構的影響。參考架構說對個人所知覺的滿 意度曾做進一步的分析,認為每一個人所感到的滿意程度是受諸如:年齡、性別、付出 的勞力、職位的高低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工作滿意度應是受工作有關的因素及員 工個人特質的影響」(張駕騂,1979;林坤豐,1982;張春興,1989)。

本研究者將採取第三種工作滿意的涵義來說明本研究之設計,依構面性定定義將 受試者客觀特微及主觀知覺來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義涵。總之,工作滿意度乃是成員對其 所從事工作的主觀態度或情意反應。而這種主觀態度或情意反應(也就是所謂的工作滿 意度)無論是從「比較的觀點」來解釋或從「參考架構」的說法來說明,事實上都離不 開個人內在特質、外在特性以及二者間的交互作用。目前國內有關工作滿意度的研究,

大多採取參考架構的定義,係使用多構面的衡量。但是工作滿意的最佳構面,至今仍未 有完整具體的答案。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之理論基礎

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於組織中對工作相關事物之情境反應,因此工作滿意度對組 織及工作者本身,均為極重要之指標,本節將探討工作滿意度的理論,由於工作滿意度 之看法各家學者不一,研究者藉由相關學者文獻,找出哪些因素在影響教師工作滿意 度,且對於工作者有何影響?並依 1940 年代以後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區分三類:

一、 以需求滿足為衡量,以滿足個人對金錢、地位及成就需求的內容理論:如需求層 次理論(Maslow ,1943)、ERG 理論(Alderfer ,1969)及需求滿意理論(Porter ,1968)為主。

二、 以實際價值所期望來衡量:期望理論(Vroom ,1964)、差距理論(Poter ,1961)、公平 理論等(Adams ,1963)。

三、 其他:雙因子理論(Herzberg ,1966)、三因子理論(Hoy &Miskel ,1982)、系統理論 (Wernimont ,1972)等。如表 2-5 所示。

表2-5 1940年代以後工作滿意理論類型對照表

類型 內容理論 過程理論

特徵 有關於滿足個人需求之特別因素 有關激發個人需求過程 中產生交互作用的因素 工作滿意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ERG 理論

Poter 需求滿意理論 雙因子理論

三因子理論 系統理論

平衡理論 期望理論 差距理論

說明 滿足個人對於金錢地位及成就需求 釐清個人對於工作投入 績效表現及報酬知覺

資料來源:修改自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CA:Belmont.

以下依內容理論與過程理論中介紹較具代表性理論有:需求層次理論、ERG 理論、

雙因子理論、系統理論、公平理論、期望理論、差距理論。

壹、 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美國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43,1954,1970)提出以動機研究為基礎的需求 層次理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產生都是因為有需要才產生的,他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 個層次,由低至高依次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又稱愛與隸屬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且需求是有層次、有順序的,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

才會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將五個需求層次由低至高分述如下:

一、 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為生物的基本機能,是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如飲食、空氣、睡眠、性慾

為生物的基本機能,是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如飲食、空氣、睡眠、性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