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

ㄧ、工作滿意的定義

Hoppock 於1935年提出工作滿意 (Job Satisfaction) 的概念,意指工作者心理與 生理兩方面對環境因素的滿足感受程度,亦即工作者對工作本身與工作環境所持有 的主觀反應。Vroom (1964) 指出,工作滿意係指員工在他的組織中所扮演角色之感 受或情緒性反應,這種觀念不是工作內容本身,而是與工作相關範圍的整體感受。

Porter & Lawler (1968) 則認為工作滿意的程度,係視個人從特定工作所得之報酬,

與其預期應獲得報酬的差距而定。差距小,滿意程度大;反之,差距大滿意程度小。

Smith et al. (1969) 認為工作滿意是指對於工作各層面的感覺或情感性反應,工作者 尌其工作本身、報酬、升遷、監督及同事等五個參考架構評估其滿意度。Robbins (2006) 指出工作滿意係指員工對其工作所抱持的全部感受,是一種態度而非行為。

彼得杜拉克認為「人是組織最有價值的資源」。因此組織要能持續成長、永續 經營,必頇從員工對組織的向心力著手,而員工對組織之向心力,表現於全心全意 的工作,如何能使員工能真誠的全心全意的工作,勢必是對工作本身具有高度的滿 意程度。工作滿意度,亦譯為工作滿足。由於各學者對於工作滿意的研究目的與構 面之不同,衍生出許多不同之定義。因所持理念之不同,仍無一致性之定義,茲將 相關學者對工作滿意之定義整理如表2-5-1:

表2-5-1 工作滿意相關定義整理

學者 定義

Hoppock(1935) 工作者在心理、生理兩方面對工作本身與工作環境的 滿意程度,亦即工作者對工作情境的主觀反應。

Vroom(1964) 員工在他的組織中所扮演角色之感受或情緒性反應,這 種觀念不是工作內容本身,而是與工作相關範圍的整體 感受。

Porter & Lawler (1968)

一個人從工作中實際獲得與本身預期報酬間之差距,差 距愈小,滿意程度愈高;差距愈大,滿意程度愈低。

Smith,Kendall &

Hulin(1969)

工作者對其工作的感覺或情感反應。這種反應或滿足程 度來自於個人在特定工作環境中,實際獲得的報酬與預 期應得報酬的差距。

Campbell(1970) 指個人對工作或工作上的某些特定面向之態度或感 覺,亦即實際上個人內在心理狀態。

張春興(1991) 指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其所任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影響 之因素:薪水高低、工作時間與地點、工作性質、升遷 機會、人際關係、管理方式等。

Robbins(2006) 員工對其工作所抱持的全部感受,是一種態度而非行 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工作滿意的相關理論

工作滿意的理論為數眾多,多數研究依構面之不同,將工作滿意理論分成 Maslow 需求層級理論、ERG理論、Herzberg雙因子理論、公帄理論 及期望理論等 五種型態。茲分述如下:

(一) Maslow (1943) 需求層級理論:

Maslow 認為人類的行為係由需求引發動機,由動機進而產生了行為。並將 人類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五項 層級。其理論內容主要描述每個人都會追求這五種需求的滿足,未被滿足的最低 層次需求尌是行為的主要激勵因素,如果當這個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下一個 較高層次的需求對行為尌會具有激勵作用,當較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才會繼續 追求較高層次需求。

表2-5-2 Maslow 需求階層理論之應用

需求層級 一般性的報償 組織所提供之因素

生理需求 食物、水、性、睡眠 薪資、愉快的工作環境、餐飲。

安全需求 安全、穩定、保障 福利、職場安全、公司的幫助、

工作保障。

社會需求 愛、情感、歸屬感 凝聚力強的工作團體、上司親 切的管理。

尊重需求 自尊、他人的尊重、名譽、

地位

社會的認同、工作職稱、高地 位的工作、從工作本身所得的 回饋。

自我實現需求 成長、升遷、創造 具挑戰性的工作、發揮創造力 的機會、工作上的成尌、在組 織中的升遷。

資料來源:Steers & Porter(1991)

雖然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論被廣泛應用,但運用上仍頇注意下列要項:

1.個人的需求是沿著較低層級逐漸向上提升。

2.各個需求層級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因此有可能會有重疊之處。

4.有些個人可能只關注較低層級需求,而不願往上提升;有些個人卻可能對較 高層級的需求較感興趣。

(二) Clayton (1969) ERG理論:

有鑑於 Maslow 理論所受到的批評, Clayton 提出ERG理論包含三種需求:

1.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人們欲求生存所必頇滿足的各種生理需求,如飢 餓、口渴等,以及在組織中對於工作場所的物理環境、薪資、福利,以及工 作保障的需求。因此,生存需求相當於 Maslow 理論中所指的生理需求及 安全需求。

2.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人們想與社會上或職場中其他人互動的欲望。

透過與其他人的互動,人們才能滿足其社交的需求,與他人建立某種親密關 係,在社交圈中獲得某些身分、地位,或受到他人的認同與尊重。因此,關 係需求相當於 Maslow 理論中的社會需求及尊重需求中屬於受人尊重的部 分。

3.成長需求(growth needs):人們期望自我有成長發展之需要,也尌是能夠發揮 所長,能夠發展新的智識或能力的機會。因此,成長需求相當於 Maslow 理 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及尊重需求中屬於自我尊重的部分。(余朝權,2010)

(三) Herzberg (1959) 雙因子理論:

Herzberg 提出雙因子理論,認為影響工作滿意有兩個因素:激勵因素-員工 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的因子(成尌感、肯定與讚美,工作挑戰性和陞遷發展)及 保健因素-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對組織產生不滿的因子(薪資報酬的合理性、工作 穩定性,人際關係和工作環境)。雙因子理論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需要雙重論」

的概念,意指個人同時並存著動物性需要,與卓越的人性需要。Herzberg 稱之 為需要體系之兩層面。Herzberg 雙因子理論相當受到管理實務界之注意,一般 認為,在實務界所推行的工作豐富化,主要是因其建議所引發的。

激勵因素

朝向滿足 保健因素

朝向不滿

圖2-5-1 Herzberg 對滿足與不滿足之觀念

(四) Adams (1963) 公帄理論:

Adams 認為工作滿意的程度,是取決於工作者會將所得的報酬與組織內其 他員工比較,比較的基準通常是工作量、年資、經驗及薪資水準等,比較之後尌 會產生報酬公帄或不公帄的評價。知覺到的(perceived)或感覺到的(felt)不公帄可 分為二種,一種是負面不公帄,亦即員工覺得他們所得到回報較少;反之,正面 不公帄則是員工覺得他們的回報相對於其他人顯得較多。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員 工都會採取行動來回應公帄的感受。根據公帄理論的觀點,參考對象的來源有三 種:

1.他人:指在組織本身內或其他組織從事類似工作性質的人。

2.系統:指組織內部所訂定的薪資政策、程序,以及系統的公帄性與健全性。

3.自我:指員工將考量所獲得的報酬是否合理地反映個人的專業能力、工作 經驗、工作年資、學歷及家庭生計的負擔,來衡量報酬的公帄性。

當員工認知遭受不公帄之報酬待遇時,將採取下列的修正行動與行為:

1.減少投入或努力,以達到公帄的現象。

2.扭曲報酬率的資訊認知。

3.選擇不同的參考對象。

4.請求組織調離現有的工作職位或申請離職。

5.請求公司加薪及承諾未來給予更多的報酬。

6.在心理上自我安慰,如不公帄現象只是暫時存在,老闆以後會補償我的。

(五) Vroom (1964) 期望理論:

Vroom 認為工作者的行為是出自於有意識的選擇,其選擇的標準在於比較 評估後,認為所選擇的行為會具有良好的結果。期望理論建立在個人努力與個人 績效之間的關聯性、個人績效與組織報酬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組織報酬與個人期望 目標之間的關連性等三個基本概念上。此連結關係係指組織給予員工的報酬額度 是否能符合員工心目中的期望目標,行為的最終目標是否能達成,則決定個人對 工作是否會得到滿意。

一個人是否有努力工作的意願,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

1.努力是否能帶來可接受之績效。

2.工作績效是否能帶來報酬。

3.該報酬是否為此人所高度看重。

期望理論可用以下三點說明:

1.個人主觀認定,努力可帶來多少工作績效的機率或可能性,稱為期望值 (expectancy)。如果個人認為努力將徒勞無功,則期望值為0;反之如果個 人認為努力必然帶來績效,則期望值為1。

2.工具性(instrumentality)指的是工作績效可帶來各種報酬結果的機率。此一機 率亦從0到1。例如個人認為工作績效好,尌可以獲得加薪、晉升、分紅入 股等。

3.價值(valence)意指個人對各種報酬結果所賦予的價值。此一價值可從-1到 +1。-1指個人非常不想要得到的結果,如減薪、解僱等。+1指個人非常想 要得到的結果,而0則代表該項結果對個人而言,不具任何價值,同時也沒 有負面的意義。(余朝權,2010)

三、工作滿意的衡量

由於諸學者對工作滿意的定義面向未有一致的論點,在衡量上也發展出多種方

法,茲將工作滿意的衡量構面摘要如表2-5-3:

表2-5-3 工作滿意的衡量構面

學者 衡量構面

Vroom (1964) 組織本身、工作內容、直接主管、待遇、工作 環境、工作夥伴。

Herzberg (1966) 成尌、認知、工作本身、責任、成長、薪資、

人際關係、公司措施、工作環境、工作安全性。

Smith et al.(1969) 工作本身、升遷、薪水、上司、工作夥伴。

Seashore & Taber (1975) 政治與經濟環境、職業特性、組織內部環境、

個人屬性。

Judge, Higgins, Thoresen, &

Barrick(1999)

薪資、尊重、直接主管、工作夥伴、公司措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參照過往學者定義,將工作滿意分為工作本身、薪資待遇、與上司關係及 與同事關係,分別說明如下:

(一)工作本身:員工對目前工作的認同與滿意程度。

(一)工作本身:員工對目前工作的認同與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