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會的角色與功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首先分析工會角色與工會功能相關文獻,最後進行勞資關係、

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理論探討,確認工會於大學行使勞動三權中所扮演 之角色及發揮的功能。

第一節 工會的角色與功能

工會(labor union)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古時期,當時由手工工人如鞋 匠、木匠所組成的行會利用力量影響政府,藉著技術控制且操縱勞力的價 格,也開辦了會員的互助業務、補助等(衛民、許繼峰,1999)。王惠玲(1998)

則直接界定工會係為勞動者為維持或改善個人勞動與生活條件,自主成立 的一種繼續性團體。衛民、許繼峰(2011)更稱工會組織是勞資關係系統 中三個主體之一,4F5從勞資關係的前瞻角度而言,就該特別關注工會的角色、

功能以及發展。

工會運動的相關理論基礎依張天開(1987)整理可詳述如下:

一、韋伯夫婦(S. Web and B. Web)的學說(張天開,1987:1-2;吳 全成、馬翠華,2011:29)

工會最主要的任務係以維持並改善勞工的工作生活條件,可透過社會 經濟(團體交涉及提高勞工工作技術等)、及政治(選舉、組織及加入工黨) 等手段,達到提高工作條件與生活水準的目標,此為工會運動的最早理論 基礎。潘世偉(2005)稱韋伯夫婦是工會主義的信徒,他們支持以工會運 動和團體協商模式解決勞工問題,工會是能將民主帶進產業的主要機制。

因為工會可組織個別勞動者成為對抗僱主的力量,使得勞工可維持或提升

5三個主體為勞工與勞工組織、雇主及雇主組織、國家或政府。

二、譚南邦(F. Tannenbaum)的學說(張天開,1987:3;吳全成、

馬翠華,2011:29)

譚南邦認為勞工參加工會,無非是想得到工作安全的保障。工作組織 以保護勞工為出發點,朝著工業民主與勞資合作方向邁進,工會更可促使 新社會的建立。

三、何西(Robert F. Hoxie)的工會功能論(張天開,1987:4-5;

吳全成、馬翠華,2011:30)

何西將工會功能分成(一)商業性工會、(二)理想性工會、(三)革命性工 會、(四)掠奪性工會及(五)依靠性工會。以美國而論,絕大數的工會乃以團 體交涉為達成改善勞工生活的手段。

四、布爾曼(Selig Perlman)的三段論(張天開,1987:5-6;吳全成、

馬翠華,2011:30)

布爾曼將勞工運動分為三段(一)工會組織為勞工對於職業的意識,並 運用各種方法達到維持工作。(二)雇主限制工會要求係為了保護自身利益。

(三)社會各階層知識份子對工會的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

五、康滿斯(John R. Commons)的理論(張天開,1987:6-7;吳全 成、馬翠華,2011:30)

康滿斯則認為研究勞工史應注意經濟、工業與政治狀況及其哲學,工

學家林頓(Ralph Linton)、精神醫學家莫瑞諾(Jacob Moreno)、社會學家沙賓 (Theodore R.Sarbin)及社會學家帕生思(Tarcott Parsons)貢獻為最。關於前述 四項角色理論(role theory)貢獻整理如下:

表 2-1

近代相關角色理論貢獻

學者 主要理論貢獻

人類學家

林頓(Ralph Linton)

引進身份(status)的概念,角色代表外顯 的行為,是一種身份的動態面,基於個 人各種角色預期或身份而習得。

精神醫學家

莫瑞諾(Jacob Moreno)

角 色 為 動 態 的 行 為 , 透 過 角 色 扮 演 (role-playing) 發 展 個 人 創 造 性 (creativity)與自發性(spontaneity)。

社會學家

沙賓(Theodore R.Sarbin)

一個人在互動情境下所表演出的一連 串學習到的動作或行為。

社會學家

帕生思(Tarcott Parsons)

為社會系統的組成單位,個人唯有行使

資料來源:李允傑(2002:12)

美國經濟學者 Richard Freeman 與 James Medoff(1984)稱工會其實是 一個溝通的平台,可視為解決勞資衝突的緩衝區。吳秉恩(2012:444)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綜上所述,工會幹部應該扮演好自己於工會內的角色,追求完善,並 且致力解決勞動環境所面臨的障礙,促進勞資雙方進行協商,必可爭取和 諧的勞資關係。

三、工會提供的功能

英國勞資關係學者 Salamon(2000)說明工會具有經濟制約(economic regulation)、工作制約(job regulation)、社會改革(social change)、會員服務 (member services)、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五項功能,第六種功能則是執 行前述五種功能之力量的集結。此六種功能說明如下:

(一) 力量的集結:此種功能乃為隱性之力量的集結,工會行使會員 集體的權力保障個別勞工的權益,因此工會權力大小也決定了 執行其他各種功能的成功率。

(二) 經濟制約(economic regulation):工會最首要任務在於維持會員 經濟利益,透過與雇主協商以提高工資與僱用條件。

(三) 工作制約(job regulation):工會建立與雇主共同決策的機制,使 會員免受雇主單方面專制作為壓制,並促使會員參與工作的組 織決策。

(四) 社會改革(social change):工會表達會員的政府意識型態,影響 政府經濟及社會政策,促進社會團結。

(五) 會員服務(member services):提供個別會員各項服務與福利,強 化工會的集體角色。

(六) 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促使會員於工作領域外發揮決策能 力,更可藉由擔任工會幹部成就自我,以利追求自我實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工會的功能運作方式如圖 2-1 表示:

圖 2-1 工會的功能

資料來源:Salamon(1994);參考勞資關係,修改自吳全成、馬翠華,2011:78。

由圖 2-1 可知,個人藉由工會展現團體力量,向資方爭取經濟規則、

工作規則、社會規範、會員服務,並且實現個人自我的滿足,再回饋於個 人。透過工會集結勞工,方可發揮較大的力量向資方爭取、以及協商的空 間。Sheman(2015)便提及勞資爭議集體訴訟的增加,便是以集體力量集 結個別勞工爭議,對抗資方以換取公平的勞動環境,相對較能節省寶貴的 時間及資源。

信仰馬克斯主義者主張的工會基本功能為經濟性與獨立的政治行動,

英國的韋伯夫婦則認為工會的存在意義便是勞工經濟性的保護工具,主要 保障其會員的經濟利益,維持並增進其工作與生活條件(衛民,1993)。陳 正良(2010)亦認為工會最主要的功能展現於兩方面,一方面藉由針對公共 政策及立法的遊說或施壓等政治性活動,謀求提升勞工社會地位以及生活

(Whalen,2015:181),而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2011)

更直言,工會衰退是導致臺灣受雇者低薪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林振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勞工不了解工會,就無法透過參與工會向資方爭取自己的勞動條件。

綜合上述相關理論及文獻,國立大學工會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應可界定 為校方與教職員生溝通的橋樑,衝突間的潤滑劑,更是促進並提昇集體勞 動意識的平臺。

本研究欲深入探討,國立大學若能藉由工會擔任勞雇雙方間的溝通窗 口,促使集體勞力之發展,拋棄工會的存在將導致勞資對立的刻板印象或 成見,使工會的功能發揮極致,讓員工期望及需求透過工會得以獲得滿足 或改善,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員工能施展才能的有利條件,是否就能 激發其員工來自內心的對工作場域的認同,並致力於實現整體組織目標後 達成個人期望之目的,將更可有效提高大學的競爭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表 2-3

工會會員數及組織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統計年報,2014 年,

http://www.mol.gov.tw/statistics/2452/2457/23640/

附 註:1.我國 2011 年修訂工會法,2011 年後組織率=((企業工會會員人數+產業工會 會員人數)÷(受僱者-經銓敘之公務人員-約聘僱人員))×100;2010 年前組織率=(企業工 會會員人數÷30 人以上事業單位受僱人數)×100。2.2014 年我國企業工會、產業工會及 職業工會會員人數合計為 3,350 千人,全國勞工工會組織率為 33.7%。

第二節 工會與勞資關係及人力資源管理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