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帅兒美感教育

芬蘭國家教育課程中強調美感的重要性,將美感教育向下扎根,其教育基 礎主要以「多聽、多看、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多實驗」為出發點,透過 實際「動手多做」進行經驗的累積,讓孩子能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對於藝術、

音樂與人文素養領域產生感覺,此為美感教育的最終目標(陳之華,2011)。

而在教學過程中,美感教育應當如何落實與培養,每國皆有不同的實施策 略與見解,以下就從我國對於美感教育的教學原則與策略與現階段幼兒園美感 教育實施方向二大領域加以說明之。

壹、美感教育的教學原則

從我國教育課程整體來看美感教育的教學,國小階段自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正式實施九年一貫,將其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統整於「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中,「藝術與人文」即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其基本理念為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

陶冶生活情趣,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教育部,2008)。

依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視覺藝術教學分為探索與表現、審美 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方面的學習活動。茲就針對各項目之教學方式逐一說明

(陳朝平,2007):

一、探索與表現教學活動型態

探索與表現教學領域單元主題,可為由學生自行選擇或教師提示主題範 圍,再由學生自行構思或設計。不論採以何種方式進行,皆以主題為中心,配 合媒材與技法的難易度來設計教學單元,因此,在藝術創作上以個別表現為主。

二、審美與理解教學活動型態

分為描述、分析、理解與判斷四個過程,視教材性質或兒童經驗,將其相 互結合成為有趣的學習經驗。可分為下列之教學模式:

(一)整體分析法:先進行整體欣賞,然後作分析描述。而後依據分析 結果,再觀賞全幅之作品,觀察印象是否改變。

(二)提示法:欣賞過程由教師提示重點或問題,協助從作品中感受體會。

(三)自評法:由學生自行進行欣賞,然後分析討論後的觀感。

(四)討論法: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相互進行比較討論,使其增加藝術 的廣度與深度。

(五)比較法:兩種視覺藝術作品進行比較,如同風格作品比較、作品與 自然景觀比較等。

(六)美學系統法:以系統的主題或相關的作品,應用美學或藝術創作理 論,使其協助學生欣賞與了解藝術品質。

(七)藝術史系統法:以系列名作品為對象,探討其藝術風格或特徵,以 增進對其藝術風格或其時代背景的認知。

三、實踐與應用的教學型態

為探索與表現及審美理解教學的綜合、延伸與擴展,即為藝術知能的生活 應用。就教師而言,為教學後的後續追蹤輔導,就學生而言,則為課外個別的、

自主而自動的活動,為藝術知能與技能的運用及興趣與態度的統整。

從藝術與人文課程內容目標來看,探索與表現方面,主要藉由自我探索過 程,使個體覺知個人與環境間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進行藝術表現使其豐富 生活與心靈;審美與理解方面,透過審美與文化活動,認識各種藝術價值、風 格及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心參與多元文化的藝文活動;實踐 與應用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性,透過藝術活動加強對環境的 覺知;認識藝術相關行業使其拓展對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將 其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教育部,2008)。就國小美勞課程內容而言,教學必須 涵蓋「表現」、「審美」及「生活實踐」三大領域的學習,表現領域主要區分為 心象表現與機能表現兩部分,包含對於材料的體驗、基本的技法、探究表現的 意念及造型活動等。審美領域內容包含增進個體對於美感的認知、學習欣賞與 鑑賞作品的態度和技能。故課程內容應包含視覺要素、造型的原則、美的原理 及有關文化、鑑賞、製作的美感考慮要素。最後生活實踐領域則包括樂於欣賞 日常生活中自然物與人造物之美、美化週遭生活空間、珍視文物的收藏與環境 保護以及良好的完成態度與習慣(28T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

1994)。

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的實施原則主要在於引發幼兒與 教保人員能夠從「做」與「受」的歷程中,體驗周遭美感經驗的本能。身在幼 兒園第一現場的教師,透過佈置環境營造出豐富的美感情境、提供多元的感官 體驗與藝術媒材、善用空間與時間,依照幼兒的特性因材施教。教師在幼兒創 作或欣賞時,能以幼兒想法與感受為主,讓幼兒能從美感經驗中,體會自我表 現及回應分享的樂趣(教育部,2012)。

每一位學生都需要美感教育的培育,基本上都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實 施美感教育時,需視學生現階段的身心發展和狀況,提供符合的美感教育,給 予自由自在表現的創造性美育,藉由美感教育深入了解人格統整發展與情感表 達的機會,除此之外美育並非只有美術、音樂、勞作等藝術課程而已,教師除 專業知能外,更需具備有美感教育的素養,並在課程設計中將美感與其他領域 做連結;而學校方面,教職員工及學校在景觀設備上,提供美的境教及美的潛 在課程教育(呂祖琛,2000)。

貳、帅兒園美感教育實施方向

幼兒園美感教育隨幼兒園的改制其有所改變,主要可從民國七十六年所修 訂的「幼稚園課程標準」、民國一○一年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

及教育部民國一○三年提出美感教育中長程計劃等領域,來探討美感教育一路 上的轉變與實施方向,其說明如下:

一、帅稚園課程標準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六年所修訂的幼稚園課程標準提及健康、遊戲、音樂、

工作、語文、常識等六大領域,當中並未包含幼兒藝術教育等領域項目,而是 以工作及音樂為主(范瓊方,2003)。在幼稚園教育階段,工作領域包含繪畫、

紙工、雕塑、工藝四大方面,其領域教育目標為:1.滿足幼兒對工作的自然需求;

2.培養幼兒良好工作習慣與態度;3.促使幼兒認識工作材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

4.擴充幼兒生活經驗並培養工作的興趣;5.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作的 能力;而音樂則包含唱遊、韻律、欣賞、節奏樂器四大項,領域教育目標為:

1.增進幼兒身心的均衡發展;2.激發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3.培養幼兒音樂的基 本能力;4.發展幼兒親愛、合作、快樂、活潑的精神(教育部,1987)。民國八 十九年教育部國教司延請教育學者探討著符合時代趨勢的幼稚教育新方向,研 擬出一份幼稚園六大領域課程綱要之草案,相關於藝術領域的基本理念及課程 目標的內容是「創作者藉由視覺圖像、音韻節奏、肢體動作、戲劇扮演等方式 表達內在之思想情感,其作品具有美感價值,能引發觀賞者的認同與共鳴者,

稱之為藝術」(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2000)。

綜合上述可見,雖美感一詞當時尚未存於「幼稚園課程標準」之中,但從 工作領域目標「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作的能力」及音樂目標「激發 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音樂的基本能力」中可知,其教育目的在 於培養幼兒對藝術領域之興趣,鼓勵透過創作與發表能力的展現,啟發個體欣 賞藝術與審美的能力,皆與美感有著密切關連性,而幼兒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

也多元涵蓋著美勞、音樂、戲劇、律動等廣泛領域的學習。

二、帅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從人的陶養為出發點,

將課程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幼兒 園美感領域同樣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相同,以提供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 創作、回應與賞析等三大能力為主,希冀透過從事幼兒藝術教育者,在實現領 域目標的同時,能實踐包含表達溝通、仁愛合作、獨立自主、文化實踐的五大 核心價值。在探索與覺察方面,主要是指運用敏銳的知覺探索週遭事物的美,

並覺察其間的變化。由於幼兒具備敏銳的感官知覺能力,教學者平時除透過口 語鼓勵外,還可引導幼兒善用感官方式探索存在於生活週遭環境中美的事物,

藉由實際親身探索發掘,擴充其生活經驗與個人體驗,使其引發對藝術的興趣。

以五大感官為例,視覺方面,教師可善用教室內外各種事物的顏色、形狀、大 小等情境佈置,刺激幼兒視覺感官的發展;聽覺方面能透過自然環境、生活週 遭、教室內外、樂器或其他工具來引發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味覺及嗅覺方面涵 蓋烹飪、餐點及環境中能嗅聞得到的氣味。透過感官發掘累積個人體驗,與 Dewey 完整經驗中,提出「突出、完滿自足感受」、「做與受的交互作用」及「內

在的統一性」的面向有其相同之處,由個體透過活動中的動手做與感受之外,

透過情感的融入使其參與者對該活動產生印象,進而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擴 展自我生活經驗的累積。探索與覺察同時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教育重點,因任何 經驗都會被幼兒所吸收,故不論是以藝術化結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還是加強 學校環境美的感受等,都能使幼兒藉由身體與環境間互動關係,以感官形式學 習美感事物的存在。其二表現與創作方面,主要透過教師提供幼兒多元藝術媒

透過情感的融入使其參與者對該活動產生印象,進而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擴 展自我生活經驗的累積。探索與覺察同時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教育重點,因任何 經驗都會被幼兒所吸收,故不論是以藝術化結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還是加強 學校環境美的感受等,都能使幼兒藉由身體與環境間互動關係,以感官形式學 習美感事物的存在。其二表現與創作方面,主要透過教師提供幼兒多元藝術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