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人員對美感教育的觀點,並探討幼兒園實施美感教育 之現況。本章分五節,首先闡述研究緣起與動機,說明此研究基本背景與相關 研究現況,其次針對研究動機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接著對於研究相關之名詞 進行界定,最後提出本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壹、緣起

「美」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元素,具有陶冶性情、培養健全的人格之特性。

以美為概念來實現整體教育的目的理念,皆在中西教育中受到重視,如中國自 禹、夏、商三代起,學校教育即以養老、教孝、習射、學樂為主要要務,藉由 詩歌、音樂、禮儀等教學作為文化陶冶不可或缺的環節(田培林,1975);在西 方古希臘教育,其基礎學校教育乃為透過音樂、詩歌、戲劇、演說、體育及科 學的教學方式,使受教者能達到身心靈臻善的狀態(楊深坑,1979)。在各式各 樣的教育型態中,美育不外乎是原始且古老的一種,但由於當時社會缺乏文字 記載的關係,讓人無法明確得知實施美育的過程(崔光宙,1992)。現今教育部,

以五育均衡發展為教育理念,將 103 年定為美感教育年,落實美感教學於各教 育階段中,由上述可知,從古代時期開始人知覺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希冀透過 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培育人們擁有良好的品格力,提升對於美的感受力。

除透過教育方式培養美的感受外,生活中也有美感的存在,如同一部小廣 告撥放時間短暫,有時卻能深入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您是否有印象深 刻電視廣告呢?對研究者來說,有支日本公益廣告,描述著課堂中美術教師請學 生自由創作,孩子們畫了貓咪、兔子或獨角獸等圖畫,唯獨一位男孩創作一張 塗滿黑色顏料的創作,同時仍然持續日以繼夜的繼續創作,最後,透過醫生、

護士協助下,發現男孩創作是張拼貼畫,最終圖畫表達意思是一隻超級大鯨魚,

廣告中透過畫作來代表孩子對生活各事物的觀感,此畫面深刻引起研究者心中

的共鳴,不禁省思身為幼教師的我們應當如何引發孩子的想像力,而如何去引 導孩子對於生活美的感受力,也是重要課題之一。

在現代社會中,美的概念有多元化的發展,如結合建築與飲食等衍生出的 建築美學、生活美學、飲食美學等概念(蔣勳,2006)。從與教育相關的建築美 學角度來看,各大學為提升各校建築之美,進而打造獨特的建築物,如東海大 學精神象徵的路思義教堂、台中亞洲大學宮庭外貌的行政大樓暨圖書館、仿羅 馬競技館外觀的體育館及由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伊東 豊雄打造的台大社科院等,我們可以看見建築中逐漸融入藝術與生活的元 素,原來設計與環境搭配所產生的美可以如此無所不在。生活美學方面,

蔣勳鼓勵人們以眼、耳、鼻、舌感官來感受生活及大自然之美,進而從中 了解生命存在的美好 (蔣勳,2006);飲食美學方面,現代人講求精緻用 餐,注重食物色、香、味俱全,隨時代的變化與美學結合的名詞,開始層 出不窮,而 30 雜誌自 2013 年起提起一股美學新浪潮,舉行與美學大師面 對面講座分享,將美學經驗與個人生活作聯結,這些都意味著現代人已逐 漸重視美的存在。

而研究者目前擔任幼兒園行政教師,協助策劃園所各項活動,當中令研究 者印象深刻的是運用園所現有的環境特色,定期每年五月舉行的美術展活動,

將其各班幼兒的創作展示在園所內,藉由為期一個月的展覽,讓家長能從中瞭 解幼兒畫中的世界。活動規劃前,有時研究者會入班協助教保服務人員的活動 教學、拍攝教學現況並共同討論相關展示主題教案、蒐集教學資料、製作課程 與活動所需的教材等工作,透過親身參與上述活動,讓研究者更加深入瞭解關 於美感教育的教學,燃起對此議題的研究動機。

貳、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應教育部實施幼托整合政策,自 2012 年 01 月起已將原收托未滿六歲學 齡前幼兒教育及保育之機構,幼稚園與托兒所改制為「幼兒園」。而課程與教學 方面,原改制前幼稚園依據幼稚園課程標準可分「健康」、「常識」、「語文」、「工 作」、「音樂」、「遊戲」六大領域(教育部,1987);而托兒所則依據托兒所教保

手冊,分為「遊戲」、「音樂」、「工作」、「故事」和「歌謠」、「常識」等六大領 域(內政部,2006)。幼托整合後,幼兒園課程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為標 準,共分「身體動作」、「認知」、「社會」、「語文」、「情緒」及「美感」六大領 域,不同以往的幼托課程標準,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包含美感領域(將美感納 入課程之中),其範圍涵蓋「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等 三部分(教育部,2012)。天下雜誌以國民競爭力角度來看,認為美的學習乃為 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天下雜誌,2002),而美感教育所提供的美感經驗與創造,

是文化的精華,同時也是個人生命品質的表現,可知美感教育深受文明國家的 重視(林逢祺,1998)。羅心玫(2008)認為培育具有美感品味的國民,需從小 扎根,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從幼兒自身的生活週遭開始體驗美 的感受,才能造就具備美感品味的國民,使其因應世界潮流。Zuhal(2009)認 為藝術在幼兒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幼兒透過藝術型態表現其生活經驗,

且從作品中反應自我情緒與個人想法。對幼兒來說,繪畫是本能,創作是天性,

不需太過於學習專業或精深的描畫技巧,天生就能創作,當中最重要不可或缺 的要素乃為美感培養,透過不同方式如欣賞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分享個人喜愛 的人事物、欣賞教室中圖畫書、影片;甚而帶領孩子走向大自然或參觀美術館、

博物館內的藝術品等審美活動,藉由上述活動進而開發幼兒對於美的感受力,

培養與增強個人美感能力,讓他們具備「視而有感、感而能覺」的經驗與分享

(林千鈴,2005;蘇振明、鄒品梅、鄭明進、方朱憲、陳明華,1998)。換句話 說,基於上述學者理論,可知美是與生俱有的能力,是您我個人對於生活週遭 的感知能力,各有其獨特見解。對成人來說,我們可透過語言、行動或攝影等 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美的感受力;而對幼兒來說,透過感官是最簡單的方法,

也是成長階段的經驗記錄,教師如何從生活中培育孩子美的涵養以及激發幼兒 潛在自我的美感經驗並非著重技法的訓練,乃為我的研究動機之一。

再者,研究者經由「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灣期刊論文索引 系統」等資料庫探查文獻,以「幼兒美感教育」、「幼兒美感」、「美感教育」為 關鍵字進行檢索時,發現目前近十年來,針對美感教育研究甚少,研究對象則 多以國小為主要對象,反觀幼兒階段為主仍有限。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資料庫中,發現符合其幼兒階段有池佩娟(2009)以公立幼兒園為主,

探討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現況及羅心玫(2008)從戲劇課程為出發點,

瞭解當前幼兒的美感教育;此外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資料庫中,則以 范瓊方(2003)從「藝術與人文」領域方向談幼兒美感教育及吳美純(2004)

以如何啟動孩子對於美的感受角度來探討幼兒美感教育的推動與實踐兩篇。由 此可知,面對當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施行,本研究探究幼兒園教 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觀點與實施現況有其研究之價值。

面對逐年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為培育全方位的國家主人翁,研究者認為從 幼稚階段起,培養理性與感性兼備的教育環境,透過情境營造進而達到德、智、

體、群、美五育並行,而非僅偏重認知上的學習,才能擁有健全的身心發展。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擁有美的需求,那是一種與生俱有能感受存在事物的美好能 力(劉千美,2000),故應當重視這種感受,期望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教保 人員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教育的接受度及觀點,以及如何運用 教學策略將美感教育落實於課程中,實施過程是否遭遇哪些困境,而教保服務 人員觀點是否影響未來美感教育的推展等,皆是研究者欲想探討的範疇,同時 也為本研究動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