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生網路人際互動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第 二 節 師生網路人際互動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教育研究者都將師生的網路人際互動視為重 要的研究方向。於是,本節將整理出各位學者對於師生人際互動、網路人際互動 的意涵和不同背景變項對人際互動差異的相關研究結果,並且將筆者個人的見解 加以闡述。

壹、 師生人際互動的意涵

良好的師生人際互動是學生成功學習及維持學習動機的重要關鍵之一,因此 師生之間的人際互動行為是否能使雙方產生良好的影響與溝通是非常重要議題。

故林美智(2000)在其文中提出不論從生物學、社會學還是心理學層面來思考,

師生人際互動的意涵都是在人類社會的傳統規範與學習中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行 為模式,因為這種行為模式會因為外在環境的不同、內在的個性不同而產生不同 的回饋及反應,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互動時應該要因地而制宜,針對不同的學生狀 況來調整與學生的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互動模式。

14

除此之外,師生人際互動的行為也是學校潛在課程的一環,黃鈺雯(2004)就 提到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行為過程中許多思想、觀念、行為都對學生有淺移默化 的效果,學生常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師的領導行為影響甚鉅。Wubbels、Brekelmans 與Hermans 也用系統性的觀察方式來研究課室中的師生人際互動行為,認為教師 的行為確實會影響學生,但相反的,教師的行為同時會受學生的反應及回饋行為 所影響,這樣的交互影響之下,師生的互動就會形成一個循環的歷程 (引自林日 宗、許淑婷與洪振方,2014)。此一論點也印證了楊致慧、黎瓊麗(2013)在文中提 到的,認為師生人際互動的良好與否是教學歷程中的重要過程,透過各種不同模 式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適時的提供學習鷹架,亦可 從學生回饋的行為反應中發現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而進行教學方式及進度的調 整…等;同時,教師在師生人際互動中也可運用其專業技巧及影響力,來提升學 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並增進班級氣氛與同儕互動,營造更優良的學習氣氛。

除了上述關於互動行為的影響之外,師生人際互動的要素中還包括了溝通行 為的產生,潘正德(1993)指出師生人際互動其實就是師生間訊息的傳遞,教師 與學生同時扮演著訊息發送者與接收訊息者的角色,兩者將彼此欲傳達的種種訊 息,透過各種不同媒介及方式傳達給對方,並且發生反應結果,而此反應結果再 回饋給對方,雙方在這樣不斷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形成了師生互動的回饋循環系 統,此一系統就在雙方運作之下相互牽引著。因此潘正德(1993)也提到師生人 際互動關係的五項特點:一、師生人際互動關係是流通、變動的過程,而非靜止 的。二、師生間訊息的傳一是需要透過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表情、行為…等文 字與非文字的媒介。三、其互動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已經跳脫了我們所知的課本 及教室,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層面,而擴張至情感、態度、思想、行為以及價值觀 等情感、技能層面。四、在良性的師生互動及正確的訊息傳遞下,其結果通常可 以達到某一預期效果。五、訊息接收者將預期效果做正確而系統化的回饋後,有 助於師生間建立良性的回饋循環系統。關於師生互動是訊息傳遞一說,孫旻儀 (2007)也提出其想法,認為師生人際互動關係是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雙方經 由語言、符號、非口語等溝通方式,互相影響、改變,且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行 為會有顯著的影響。李郁樓、蔣世寶與吳崇榮(2011)認為互動源自於溝通,在溝 通過程中,傳播者和接收者具有掌控資訊的權利,能控制傳播的環境與內容的程 度,也能將彼此的角色互換,相互回應來滿足彼此的溝通需求。

此外,在訊息溝通中達成價值的傳遞與實現教育目的是師生人際互動最主要 的目標,黃鈺雯(2004)在文中提到師生人際互動是班級生命力的表現與核心,

也是一個價值與想法的交換、傳遞與創造的歷程,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緊密的互 動循環圈,並且逐步達成教育目標,也即是教育工作上最基本最具體的表現。陳 連成(2008)也認為師生人際互動是一種雙方訊息交流造成影響及改變的過程,且 此一過程不斷的在教室中上演。透過此過程,教師能將其權威性、主導性與專業 性擴展至學生身上,影響學生心理、改變學生的行為準則,進而完成教學所要達 成的目標和教育目的。

15

表2-2-1

「師生人際互動」意涵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份 內容

Wubbels、

Brekelmans 、 Hermans

1987 在師生人際互動行為中,教師與學生會互相影響彼此的行為,

16

貳、 網路人際互動的意涵

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時時刻刻在上演,但除此之外,在虛擬網路世界的人 際互動也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而佔據的我們的生活,虛擬網路逐漸地模擬了真實 社會,也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Steuer 認為網路人際互動是透 過網路平台為媒介工具來交換意見或討論訊息,訊息發送者與訊息接收者都能透 過此工具來建立一個模擬社會真實的溝通情境(引自林素真、林麗娟、方世杰與 陳建智,2009)。張純富(2010)也提出網路人際關係的藍圖在現今社會中已具體實 踐,透過電腦為中介傳播的工具來傳遞訊息,並且也能將豐富的人際資訊散播出 去,在這小小的積體電路中所打造一個無國界的空間,建構出一種類似真實社會 的人際網絡。

有一派研究者則認為網路人際互動是另一種型式的人際溝通工具,可以打破 傳統面對面互動的時間與空間限制。Hoffman、Novak(1996)在其研究中就指出網 路互動是指藉由網際網路來做人際之間的溝通橋樑,例如使用者可以利用電子郵 件或討論區…等各式各樣的軟體設備來和其他使用者進行人際溝通般的互動。因 此陳連成(2008)在文中指出網路人際互動又被學者稱為「電腦中介傳播」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此一互動方式是使用者透過電腦軟 體及工具程式,編輯所欲傳達的訊息,透過網際網路傳遞至伺服器或彼端電腦使 用者,讓意欲溝通、互動的對象能夠透過相同方式來接收此一訊息,接收者在訊 息接收後也提供訊息會回饋來達到相同於面對面人際互動的功能。林建丞(2006) 也提出網路互動性具有溝通的特徵,但其最大的不同是有別於傳統媒介的單項傳 播,網路互動不侷限於兩方的溝通互動,可以使虛擬社群成員以一對多、多對多 或者是和媒介本身的互動的方式來進行資訊的溝通與交流。以上研究皆點出網路 在現今社會中扮演著人際溝通的重要角色。

林素真、林麗娟、方世杰與陳建智(2009)則認為以電腦為中介傳播的互動性 是指傳播資訊者與接收資訊者彼此之間傳送的訊息必須是對方有共鳴而且具有 關聯性的訊息,而傳送與接收的雙方角色是可以互換的,並且兩者皆具有傳播的 控制權力,此權力是指雙方都能選擇參與或拒絕,或者主動對傳播的內容進行增 刪、改變傳播情境,以滿足各自的傳播需求。甚至,吳姝蒨(1996)還提出網路人 際互動是由於社會心理的趨力所影響,使得使用者上網尋求社會支持,並藉由匿 名方式與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之後進而發展出情感與親密關係,並從中 獲得社會、情感的支持。因此筆者認為網路人際是雙方皆有主導權力且因著各種 不同的需求而存在的互動情境。

另外一方面,在網路人際互動的溝通模式上,Keng 與 Ting 也把網路互動性 定義分成兩種方式:「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interactivity)與「人機互動」(machine interactivity)。人際互動是強調使用者能夠在網站上相互交流溝通、交換信息;

人機互動則是是指人們單方面的以瀏覽、搜尋或回饋等方式參與網站的使用(引 自馮天昱、陳玉華,2015)。

17

表2-2-2

「網路人際互動」意涵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內容

Steuer 1992

透過網路平台為媒介工具來交換意見或討論訊息,訊

Hoffman

Novak 1996

又稱為「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是使用者透過電腦軟體及工

分成兩種方式:「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interactivity)

與「人機互動」(machine interactivity)。人際互動是 強調使用者能夠在網站上相互交流溝通、交換信息;

18

綜合以上研究者對網路人際互動的敘述,研究者認為其意涵即是使用者在情 感需求…等趨力的趨使之下,利用網際網路以文字或非文字的方式將訊息、想法、

情感表達及散播出去來達到溝通的目的,且以相同的方式獲得回應或支持,建立 出一個類似真實社會的人際網絡。

參、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互動的差異

許多研究人際互動的學者皆認為不同背景變項的個體在人際互動上都會有 所差異,所以筆者在此段落將分成兩個部分皆聚焦於學生的背景變項,第一部分 談的是性別差異所造成的人際互動差異,第二部分則是社經地位所帶來的差異,

就此兩類來探討各個學者的研究發現,筆者將之詳述如下:

一、性別與人際互動關係

在青少年階段,性別也是一個影響人際互動的關鍵。因此本段列出國內學者 對於性別影響人際互動的文獻如下:

許明遠(2005)研究發現臺北市高年級學童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上,女性學童 的人際關係明顯優於男性學童。鄭雅芬(2008)、魏頡(2015)也在其研究中提到學 生人際互動關係方面,女生與老師間的師生人際關係較男生頻繁及親密。孫旻儀、

許明遠(2005)研究發現臺北市高年級學童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上,女性學童 的人際關係明顯優於男性學童。鄭雅芬(2008)、魏頡(2015)也在其研究中提到學 生人際互動關係方面,女生與老師間的師生人際關係較男生頻繁及親密。孫旻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