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背景變項與各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

第 四 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 二 節 背景變項與各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

本章節主要回應本研究假設一至假設四之問題,並探討各個學生及教師的背 景變項對於人際互動與班級經營各構面的差異情形。其研究方法將以t 考驗和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的方式來檢視其差異性,若有顯著差異則使用雪費事後比較來釐 清其組間的差異。以下將分成「學生背景變項與人際互動各構面之差異」、「導師 背景變項與人際互動各構面之差異」、「學生背景變項與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之差 異」及「導師背景變項與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之差異」四個部份來加以說明及討 論。

51

52

53

54

從家庭社經地位層面來看,其與互動頻率、人際互動總量表示無顯著差異,

惟有在互動品質上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之學生在互動品質上高於中社經地位 之學生,故本研究之假設1-5「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在師生人際互動各構面 上有顯著差異」為部份成立。此一研究結果與王柏壽(2004)、許明遠(2005)、孫 旻儀、石文怡、王鍾和(2007)、羅健霖(2025)之研究結果不同。

55

56

57

58

二、不同學生背景變項與師生互動經營之差異分析

由表 4-2-8 可顯示出學生背景變項對師生互動經營量表在「族群」、「家庭社 經地位」上是未達顯著水準的,由此可知學生在導師互動經營效能上是不受此二 變項之改變而影響。而「有無網路人際互動」(t=4.75

p<.001)、

「性別」(t=-2.62

p<.01)及「年級」(F =10.17p<.001)三變項與師生互動經營量表之差異分析則

是呈現顯著差異。與導師有網路人際互動的學生高於無網路互動者;女生高於男

59

60

61

62

63

64

五、分析與討論

由以上數據分析中顯示,在導師性別方面,與各構面皆呈現無顯著差異,故 導師性別並不影響其班級經營之成效,故本研究之假設4-1「不同導師性別在班 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成立。此研究結果與楊士賢(1997)、沈承中 (2006)、呂美芳(2007)、楊宜蓁(2010)之研究結果不同;但與王金樑(2003)與施怡 僑、賴志峰(2013)之研究結果吻合。

但從導師年資方面來看,其與各構面皆有顯著差異:年資為 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16-20 年之導師在教學活動經營、師生互動及班級經營總量表上皆 高於年資21 年以上之導師;學生輔導經營構面上,年資為 5 年以下高於 21 年以 上之導師、年資6-10 年者高於 16-20 年和 21 年以上之導師,因此本研究之假設 4-2「不同導師年資在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上有顯著差異」為部份成立。此研究 結果與楊士賢(1997)、蔡淑桂(2009)、施怡僑、賴志峰(2013)及陳曉萍(2014)之 研究結果不同。綜合以上數據,研究者推測年資5 年以下和 6-10 年之導師大部 分年紀較輕,與學生年紀差距較少,故在教學活動和師生互動上也較有創新、熱 情,較少隔閡;而11-15 年、16-20 年之導師則是擁有十足的教學與帶班經驗,

所以在教學活動經營、師生互動經營及班級經營效能總量表上顯著差異於21 年 以上之導師。

從導師學歷部份來看,數據呈現出導師學歷為研究所學歷之導師在教學活動 經營上高於師專、師大、師院及教育大學背景之導師,其餘構面皆不顯著。故本 研究之假設4-3「不同導師學歷在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上有顯著差異」為部份成 立。此研究結果與施怡僑、賴志峰(2013)之研究相同,但和楊宜蓁(2010)、陳曉 萍(2014)及凌曉婷(2015)之研究結果不同。由本研究之研究數據分析,現今教育 方法推陳出新,學生接受的刺激也越來越多元,傳統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每一位 學生,所以老師在教學方面也應該不斷的精進和學習,故研究者認為在教學活動 經營上研究所之導師仍比師專、師大、師院及教育大學之導師來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