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21 年以前臺、日人的政治活動

第四章 街庄協議會員選任問題

第二節 1921 年以前臺、日人的政治活動

對於總督專擅大權的現象,臺、日人均曾透過不同的管道加以抨擊,1920 年以前的臺灣媒體幾乎為在臺日人掌握,除了《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及

《臺南新報》等官方色彩較為濃厚的報紙外,在臺日人雖然一定程度地受到官方 出版法規的限制,仍不乏辯護士或記者報人透過自辦報紙及政論期刊表達政治意 見。經過初期的發展,1910 年代這些由民間日人自辦的「民間紙已經確立了和 總督府對立的位置。39至於臺灣人,則是在 1920 年代初期,隨著政治運動的具 體化而開始發展屬於臺灣人的媒體,直到 1927 年臺灣人政治活動者左右分裂以 前,《臺灣民報》即是他們發表政治言論的主要場域。臺、日人透過報刊媒體參 與政治的時間或有先後,但其訴求仍有類似之處。

一、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的政治意見

日治初期臺灣社會尚未穩定,不少日本人抱持著一攫千金的投機心態來臺一 試,但是秩序未平穩、建設難進行,日本人的流動率極大。但是,居住在臺灣的 日本人,在最初本國政府對臺灣統治體制與方針與帝國議會角力時,也曾積極參 與意見,甚至進言中央政界。

簡要來說,總督府希望能排除中央干預,掌握不受制肘的權力,主張憲法不 完全適用於臺灣,亦即將臺灣視為殖民地(colony),總督是天皇親任,其權限 來自於天皇大權;帝國議會則認為臺灣既然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就該適用憲法,

縱使因臺灣特殊的政情而必須賦予總督相當的權限以因地制宜,其權限依然不得 與憲法牴觸。1896 年通過的六三法是雙方折衝的結果,但也留下新領地在帝國 內處於什麼位置、憲法究竟是否及於臺灣,以及隨之而來的總督權限是否違憲的 爭議尚未解決。

如前所述,基於殖民地的特殊性,1921 年法三號通過之前,臺灣原則上屬 於日本法所不及的獨立法域,日本人移居臺灣後,同樣受到各種法令的束縛,這 點頗令在臺日人感到不滿,首先抨擊的即是造成束縛的六三體制。

39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 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論文(2004 年 5 月),頁 20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蔡培火在回憶六三法撤廢運動時,曾經談到在臺日人所推動的六三法撤廢活 動:

提到六三法撤廢的問題,本人記得這個主張是日本人所提出的,當時大正 初年在臺日人律師伊藤政重,另有一人來往日臺間之在野人久我懋正者,

時常向臺灣人有識有志之士鼓勵,為剝奪臺灣總督之專權,使臺灣民眾能 得更自由之生活,應由臺灣人發動公意向中央政府機關,要求撤廢法律的 六十三號。該法撤廢以後應如何善其後,並沒有具體意見,亦未成為公眾 行動的運動,伊藤政重後來似乎被臺灣總督驅逐出境。40

在臺日人要求撤廢六三法的呼聲遠早於臺灣人,學者岡本真希子指出,在一向被 稱為「官僚天堂」、「官僚萬能」的臺灣,官吏擁有極大的權力,相較於此,在臺 日人卻呈現權利明顯被限縮的現象。她整理了在臺日人發行的報紙《臺灣民報》

中的政情文章,提出在臺日人一方面批評總督專制,一方面又希望保持與臺灣人 之間的差距的現象,《臺灣民報》理事小林勝民甚至前進帝國議會,向中央政界 陳述臺灣的情狀,在小林勝民的運作之下,成功於 1902 年召開的第十六屆帝國 議會發動臺灣問題的激辯。最後,帝國議會雖然依舊通過六三法的延長案,總督 府也持續進行臺灣舊慣調查與殖民地法典的立法工程,貫徹殖民地特殊統治的方 針,但府內亦開始了對於調整六三體制與憲法關係的摸索。41

除了六三體制的批評,1897 年發生的「高野孟矩事件」則暴露了六三體制 賦予總督過大權限的問題。1897 年,新潟地方法院院長高野孟矩被任命為臺灣 總督府法院判官兼民政局事務官,隨即來臺擔任法院院長兼民政局法務課長,高 野孟矩就任後,陸續揭發通信局、財務局、鳳山縣及埔里社支廳官員收賄或強盜 詐欺,大規模的追查造成司法體系與行政體系的總督府之對立,最後,民政局長 水野遵去職之際,總督乃木希典也以非職為由免去高野孟矩的高等法院院長之 職,42引起高野不滿,於是高野孟矩向各國務大臣發出電報,主張臺灣司法權之

40 蔡培火,〈日據時期台灣民族運動〉,《蔡培火全集 二 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上)》,

頁 203。

41 岡本真希子,〈植民地統治初期台湾における内地人の政治・言論活動──六三法体制をめ ぐる相剋〉,《社會科學》第 86 號(2010 年 2 月),頁 91-123。

42 〈高等法院長高野孟矩等免官トナル〉,《臺灣史料稿本》1897 年 12 月 18 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獨立,引起當時松方正義內閣中對於臺灣是否實施憲法的兩派論爭。43主張不適 用者認為,憲法既不及於臺灣,高野就不受憲法第 58 條對於法院判官之保障,

而高野赴臺履新時,當局大臣亦將之視為行政官僚,依據法院條例,法務部長、

法院院長皆在總督的管轄之下。反之,主張適用者則認為臺灣既為日本領地,憲 法則當然適用於臺灣,帝國議會將立法權限委任給臺灣總督,也是基於憲法行之,

因此高野應受憲法之保障,反對總督府將其免職。44

除了以高野孟矩事件為導火線所引發的憲法是否及於臺灣的問題又再度湧 現之外,在臺日人對六三體制的不滿也未曾消解。1902 年,在臺日人律師小林 勝民出版《臺灣經營論》一書,痛陳放任臺灣統治之現狀,是國民之健忘與帝國 議會之無責任感,他並說:

我政府及帝國議會,不要將臺灣等同於英國的澳洲、加拿大一般視其為屬 領地或殖民地,而要將之視為德國的阿爾薩斯、洛林一般,為我帝國純然 的一地方、一州,換言之,是日本領土之延長來經營之。然而其實際的統 治行動如何?爾來已歷七年的今日,戶籍法尚未實施,與之相關的律令也 付之闕如,由是之故,臺灣土人,即新附的日本人,以及清國人之間,其 戶籍雜亂無章,秩序混亂至極。姑且不論之,在臺居住數年的內地人無異 於暫居於此的旅客,其所生子女無一戶籍,作為帝國的一地方、一州之實 在何處?其矛盾甚也。45(原文日文)

基於「臺灣是日本的一部份,適用憲法」的原則,小林勝民也極力批判六三體制 賦予總督立法權是違憲的,他一方面列舉〈臺灣阿片令〉、〈臺灣土地調查規則〉、

〈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匪徒刑罰令〉、〈臺灣保安規則〉、〈臺灣新聞紙條例〉

等皆為惡法,46高野孟矩事件不僅凸顯憲法是否及於殖民地的爭議,也暴露了總 督專擅大權所導致的後遺症。另一方面,小林勝民也針對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任 時表示將以臺灣人為基礎規劃統治方針一事,表示絕對反對。471915 年,政論雜 誌《新臺灣》主筆三澤素竹提到,有關六三法的贊否兩論,主張存續論者「無疑

43 枠本誠一,《臺灣秘話》(臺北:日本及殖民社,1928 年 10 月),頁 19-20。

44 大園市藏,《近世臺灣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7 年 11 月),頁 190-191。

45 小林勝民,《臺灣經營論》(東京:堀卯三郎,1902 年 3 月),頁 5-6。

46 小林勝民,《臺灣經營論》(東京:堀卯三郎,1902 年 3 月),頁 9-17。

47 小林勝民,《臺灣經營論》(東京:堀卯三郎,1902 年 3 月),頁 5-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是總督府側」,認為臺灣有特殊的風土民情,總督若不兼理行政、司法兩權,將 在臺人面前失其威信;主張廢止論者強調臺灣割日已二十年,人情習慣早已與日 本本國無二致,何況這樣大的特權之存在招來違憲的疑義,應盡速廢除,與本國 統一,48而反對繼續維持六三體制的,以民間在臺日人為主。49

實際上,不只六三體制是否限縮在臺日人權益的問題,總督政治下,初期總 督府官僚更替頻繁,造成臺灣官界行政官僚互相傾軋之積弊,以及官員任用失策、

缺乏良吏,臺灣民眾對此卻毫無監督機制的問題,也頗遭人詬病。50

(二)1921 年以前臺灣人的政治運動

有學者認為臺灣近代政治運動的起點為 1911 年至 1915 年的臺中中學校設置 運動。51在此之前,臺灣的中學校均為在臺日人而設,52臺灣人缺乏中等教育的 空間,在公學校畢業之後,若要繼續求學,若非選擇入學總督府國語學校或醫學 校,就只能前往他地留學。據此,1911 年林獻堂等人曾向隈本繁吉提出小、中 學校臺、日人共學之申請,隈本也以避免臺人前往中國留學不利統治為由,向總 督府提出共學的建議,但未獲同意;1912 年曾再度要求在臺北設置英華書院分 校,仍未果,同年才接著轉向為設置供臺灣人就讀的私立中學校。私立中學校設 置請願,博得臺灣青年們的支持,特別是在東京的臺灣留學生之間獲得好評,但 是在臺日人卻視之為反抗當局教育方針的運動。53

其實,總督府並非完全沒有考慮臺日人共學的可能性,也擔心若全盤拒絕臺 灣人的提議,將激起臺灣人對於統治的不滿,54然而若同意臺灣人設置中學校的

48 三澤素竹,〈時局如是觀〉,《新臺灣》第 10 卷第 4 號(臺北:新臺灣社,1915 年 4 月),

頁 8。

49 三山生,〈六三問題に對する說〉,《新臺灣》第 12 卷第 6 號(臺北:新臺灣社,1915 年 12 月),頁 11。

50 大園市藏,《近世臺灣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7 年 11 月),頁 135、139-142。

51 如矢內原忠雄稱臺中中學校設置運動為「本島人的民族運動第一聲」。矢內原忠雄,《帝國 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 年 10 月)。若林正丈,〈総督政治と台湾土着地主 資産階級―公立台中中学校設立問題、一九一二―一九一五年―〉,《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

51 如矢內原忠雄稱臺中中學校設置運動為「本島人的民族運動第一聲」。矢內原忠雄,《帝國 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 年 10 月)。若林正丈,〈総督政治と台湾土着地主 資産階級―公立台中中学校設立問題、一九一二―一九一五年―〉,《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