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幸福感之理論分析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3

多數研究指出擔任不同的職務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的高 低(王婉玲,2007;王國浩,2009;施宜伶,2009;陳雅芳,2010;葉明 蒼,2009;蘇彩玉,2011)。也有研究指出擔任不同的職務的教師兼任行 政人員角色壓力並沒有顯著差異的存在。根據韓繼成(2002)研究指出不 同職位的訓導人員其整體角色壓力沒有顯著差異。同樣地,張秀玉(2007)

的研究指出不同職位的國民小學訓導人員在角色壓力的感受無顯著差異 的存在。

(六)兼任行政年資

有部分研究發現兼任行政年資的不同,在整體角色壓力上有顯著差異

(王國浩,2009;李清波,2006;高景志,2005;黃鶴嶺,2005;韓繼成,

2002)。在兼任行政年資與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方面,有些研究發 現兼任行政年資低的教師比年資高的教師角色壓力感受更高(王國浩,

2009)。相對地,也有些研究指出教師兼任行政年資並不會對其角色壓力 產生差異。根據黃盛美(2009)的研究顯示,臺北縣市國小總務主任之整 體角色壓力不會因總務主任年資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學校規模

根據多數研究指出學校規模的大小確實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 壓力(王國浩,2009;施宜伶,2009;高景志,2005;陳傳宗,2003;陳 雅芳,2010;葉明蒼,2009;廖珮芝,2011;鄭仁忠,2004;蘇彩玉,2011)。

廖珮芝(2011)的研究顯示不同背景變項「學校規模」下,整體角色壓力 具有顯著差異。王國浩(2009)指出,學校規模為 26 班以下及 27-53 班 者的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顯著高於學校規模為 54 班以上者。然而,

也有研究顯示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其整體角色壓力並無顯 著差異(黃盛美,2009;韓繼成,2002)。

第二節 幸福感之理論分析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說明幸福感的內涵及發展階段,其次闡述幸福感相關理論及 幸福感測量工具,最後探討有關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壹、 幸福感之意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4

一、 幸福感之意義

關於「幸福」一詞,從古至今從東方至西方,在時空背景的演替與文 化價值的差異下各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根據鐘偉晉(2009)的分析中西 方對於幸福感的定義與看法顯示:中國哲學觀較強調「和諧」的觀念,而 西方哲學觀則偏重「幸福即是善」的概念。然而,中西哲學思想對於幸福 感的概念皆有一致的看法,認為幸福感是個人主觀的感受,一個人能否有 幸福感,無非在於自身的覺知與態度。

「幸福感」於 1970 年代左右開始受到西方社會心理學的重視與研究,

正向情緒、快樂取向的心理研究逐漸興起,而「幸福感」與「快樂」則是 社會心理學界研究的焦點,但每位研究者對幸福感的定義和解釋並不相同,

且從本身研究的觀點切入對幸福感做探討,使得有關幸福感的名詞既多且 雜。西方哲學家 Aristotle 認為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追求幸福。他認為 幸福是由行動中可獲得最美好的事物,不論是販夫走卒或是文人雅士都這 麼認為,但是不同人所說的幸福是不同的(謝玫芸,2008)。

傳統心理學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探討壓力、憂鬱、焦慮及心理失調徵 狀等心理問題的處理,而忽略生命中快樂和意義的探討,因此在面對 21 世紀多元社會的問題時,其處理面向仍顯不足。近年來隨著正向心理學的 蓬勃發展,長期以來被忽略的正向特質、情緒、長處和美德,受到了人們 及學者重視,因此研究幸福感的論述愈來愈多,強調幫助人們促進正向機 能、提升幸福開創美好生活,與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一樣重要(蔡明霞,

2008)。

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在西方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陸洛,1998):

(一)、幸福是一種外在的評量標準

這種標準是一種道德的評量標準,當個人達到此一標準時幸福感才會 隨之產生。研究者發現每個人對幸福的認知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很難找 出一致的客觀外在標準。

(二)、以主觀情緒感受的角度界定幸福感

研究者認為幸福乃是各種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總和。當被研究者有 較多的正向情緒、較少的負向情緒時,他就是幸福的。這個階段注重的是 正向情緒的測量,而忽略了人類認知活動對幸福感所產生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5

(三)、關注於認知活動的評量標準

這個階段研究者認為幸福感是來自於人類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 評估後的整體感受,本階段幸福感的概念比較接近於生活滿意。

(四)、以整合研究的狀態評定幸福

Andrew 與 Withey 於 1976 年定義幸福感為:「幸福感是對生活的滿意 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的。」此一定義兼顧人類的 認知功能和正負情緒強度所造成的影響(陸洛,1998)。也就是說,幸福 感是一種「個人對生活中認知、情緒與心理健康三方面的正負強度的整體 感受」,它是非常主觀的個人感受,但可使個體發現自己並了解自己存在 的意義與價值(陳鈺萍,2004)。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受不但受到個人的主 觀因素影響,更會受到外在工作環境的客觀因素的影響,兩者交互影響著 教師本身對生命的感受(邱惠娟、童心怡,2010)。

在幸福感的研究中,針對幸福感著重面向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各研究 者對使用的幸福感概念名詞所下的操作型定義與著重向度皆有不同,根據 林子雯(1996)的研究整理顯示,共有下列幾項:滿足感(satisfaction)、快 樂(happiness)、幸福感(sence of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 心 理 幸 福 感 (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生 活 滿 意 (life satisfaction)等,茲將各學者對這些幸福感名詞分類,整理如表 2-3:。

表 2-3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及定義歸納表

幸福感相關名詞 定義 著重點

快樂

(happiness)

1. 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 整體評估結果

2. 負向情緒的相對狀態 3. 生活滿意、情緒和心理健康

的評估

認知、情緒

情緒

認知、情緒、心理、健康

幸福感

(well-being)

1. 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 整體評估結果

2. 正負向情緒的研究 3. 心理健康的測量

情緒、滿意

情緒 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 1. 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 認知、情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6

(subject well-being) 整體評估結果

2. 包括生活滿意、情緒、和心 理健康的評估

認知、情緒、心理健康

生活滿意度

(life satisfaction)

1. 以認知角度對生活整體層 面進行評量

認知

資料來源:引自林子雯(1996:37)

根據上表,這些名詞所著重的層面都在於「認知」、「情緒」及「心理 健康」三方面。由此可知對於幸福感的定義,每個人基於個人感受、認知 角度都有他獨特的主觀見解。

二、 幸福感之內涵

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對幸福感進行定義時所著重的向度,可歸納為五 個層面(古婷菊,2006;林子雯,1996;陳鈺萍,2004;陳慧姿,2006;

陳俞吟,2011;謝玫芸,2008;鐘偉晉,2009;蕭惠文 2008),茲分述如 下:

(一)、著重「情緒」層面

幸福感是一種情緒性反應,尤其著重在正向情緒的反應。此觀點認為

「幸福感來自於生活中較多正向情緒與較少負向情緒的總和。」

Veenhoven(1994)強調幸福感應該是個人對其生活的喜歡程度,即幸福感 是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反映在個人對生活的喜歡程度,並以正、負向情 感的高低來表現對幸福感的程度。但此一觀點偏重以個人的情緒來界定幸 福感,忽略了個人情緒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偶發事件的影響,無法反應出幸 福感長期的穩定特質。因此,若只從情緒層面觀點切入並無法對幸福感做 完整性的解釋。

(二)、著重「認知」層面

Diener(1984)強調從個人認知的角度來看其對幸福感的影響,並認為 幸福感是一種對過去生活進行評估後的結果,而生活滿意度可以代表個人 對生活整體層面的評價。此觀點著重於將個人的認知活動視為其評斷幸福 感之高低,並以生活滿意做為幸福程度的指標,卻忽略了個人短期情緒狀 表 2-3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及定義歸納表(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7

況的影響,因而其對幸福感的解釋可能會有所偏頗。

(三)、著重「情緒與認知」層面

Andrews 與 Withey(1976)將幸福感定義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 意程度及所感受到的正負向情緒強度整體評估而成。」此一層面採用「情 緒」與「認知」兩者的整合,提出比較全面性的看法來探討幸福感,指出 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並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感、負向情感三個成 份,對幸福感的評定應該同時兼顧情緒與認知層面的因素,進行全面性的 探討及解釋。

(四)、著重「身心健康」層面

著重「身心健康」層面的觀點,認為幸福感是一種類似身心健康的狀 態,並以身心健康狀態的評量來代表個人的幸福感(林子雯,1996)。但 此一觀點忽略了個人情緒狀況與人格特質,且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否等同於 幸福感,仍具有極大的爭議。因此,僅就「身心健康」層面實在無法完整 解釋幸福感的內涵。

(五)、著重「情緒、認知與身心健康」層面

Wilson 於 1967 年研究指出幸福感即是快樂。幸福感乃是個人主觀的 經驗,包含情緒、認知與身心健康等三個層面,共通的主要因素為生活滿 意、正向情緒、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及完整的滿足感;藉由幸福感的測量 可使個人發現自己,並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陳鈺萍,2004)。在 國內外有關幸福感的名詞定義相當多,但所強調的重點不外乎包含情緒、

認知、心理健康等三個層面。

綜合上述,幸福感可說是主觀的個人經驗,涵蓋情緒、認知與身心健 康三個層面。幸福感的層面包含較多的正向情感、生活滿意與身心健康,

且個人能感受到生活是充滿希望與令人滿意的。本研究為了顧及幸福感各 層面的內涵,因此採用國內學者鐘偉晉(2009)的看法,將幸福感定義為樂

且個人能感受到生活是充滿希望與令人滿意的。本研究為了顧及幸福感各 層面的內涵,因此採用國內學者鐘偉晉(2009)的看法,將幸福感定義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