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之教學理論

在文檔中 幼兒類推教學效果之探究 (頁 35-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園之教學理論

在上一節瞭解類推能力之相關理論基礎後,研究者在本節中欲將文獻焦點移 至幼兒教學方面,探討幼兒教學方法之內涵與重點,以更進一步作為類推能力融 入幼兒教學之理論基礎。故本節將依序探討教學的意涵、原則、方法與型態,以 作為並教師進行類推教學活動設計之理論基礎。茲詳述如下:

一、教學的意涵

這所謂「如何教?(how to teach)」「如何學習?(how to learn)」是進行教 學時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探討。高廣孚(1998)指出「教學乃教師經由詳細的計畫 和設計,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指導、鼓勵及激發學生自動學習,以獲得生活 上所需的知識、技能、習慣和理想的一種工作或活動」;周淑惠(2006)從社會 文化觀點定義教學為在師生互動中協助學生之學習,並進一步指出社會文化論認 為人類的發展與學習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與人互動而發生的,而幼兒最親近的社 會文化情境即是幼兒園中的教師,故師生間的互動關係就構成學習的主要來源。

因此,由以上兩位學者對教學的定義來看,研究者認為教學乃教師透過原理原則,

運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型態,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因此,研究者將以幼兒為對象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教學型態三個面向進 行以下文獻的探討。

二、教學原則

為符合幼兒的年齡與身心發展,周淑惠(2003)將教學原則分為經驗化、生 活化、具體化、遊戲化、創思化、多樣化六個原則,並結合統整教學原則以符合 幼兒多元學習的需求(王靜珠,1992),研究者將以上整理成七項教學原則,茲 以下分述之。

(一)經驗化

正如幼教家柯門紐斯(J. A. Comenius)注重直觀經驗的教育,認為學問應

25

以感官為媒介,注重實地觀察之所得(引自盧美貴,2007),對於幼兒教學應盡 量提供具體或真實的經驗,透過經驗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印象,以增進其知識與概 念的累積。例如:介紹「食物」的主題時,教師能讓幼兒參觀市場、體驗烹飪活 動以及品嚐食物,能增進幼兒對食物的經驗,也能讓幼兒對食物有更深刻地認 識。

因此,在教師設計類推教學活動時,應注重幼兒之生活經驗與需求,先從幼 兒熟悉且具體之經驗開始著手,再逐漸類推至其他新知識上,正如蒙特梭利教學 法中,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進行操作教具,其目的就是讓幼兒能將此經 驗類推至未來運筆寫字的技能上。故「經驗化」是增進幼兒學習新知與技能的重 要元素。

(二)生活化

幼兒的學習若能結合生活,從生活中學習並運用於生活,這種學習會是最真 切、自然的(周淑惠,2003),在幼稚園課程標準(教育部,1987)也提到幼稚 園教育是以幼兒之生活為主體,從其生活中心向外開展。因此,幼兒教育越能符 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融入幼兒的生活知識,將最適合幼兒的學習。如:透過每日 的早晨團討時間點數人數,能從中學習數量加減的概念;排隊能學習排序與序列 的概念;從每日的用餐經驗,學習分辨酸、甜、苦、辣的味道,這些生活化的知 識與概念都是隨時隨地發生在幼兒的身上,是非常重要且真實的學習。

所以,在設計幼兒類推教學活動時,應設法讓幼兒從自然生活中學習新知,

如:幼兒從每天輪流的值日生活動,學習到「次序」的概念,進而能類推至數量 加法的概念。故自然且生活化地學習,能更有效地讓幼兒習得新知。

(三)具體化

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齊(J.H.Pestalozzi)提倡的直觀教學法,正認為教育應 從感官著手,讓幼兒接觸實際具體的事物,獲得直接經驗,最後才進入抽象的概 念與文字(引自盧美貴,2007)。在皮亞傑(J.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二 至七歲前運思期的幼兒,思考模式相當自我中心,不易站在他人的立場及觀點思 考,因此,在教學上需具體實物、親自操作和體驗的方式,以有助於此階段幼兒 的吸收與學習。因此,在幼兒園中,教師在教導數量的概念時,若能直接讓幼兒 操作具體的教具來數數,或在指導顏色時,運用教室中的物品進行教學與分辨,

多提供具體、直接的感官刺激與學習,能更直接而有效地幫助幼兒學習與提升興

26

趣。而以類推教學活動為例,幼兒能從串珠的具體活動習得穿線的能力,進而能 類推至未來縫工的技能。

(四)遊戲化

福祿貝爾(F. Froebel)乃提倡「遊戲」在兒童發展具重要性的地位。他認為 遊戲是一種自我表現,是內在需要衝動的表現,兒童在遊戲中能發覺自己與他人 的關係,遊戲能使人快樂、自由與滿足(引自盧美貴,2007)。如今,「遊戲」已 成常見的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模式經常與遊戲作結合,而類推教學也不例外,因 為「遊戲」能讓幼兒的學習更有樂趣,能激起更多地學習動機,也能使幼兒更有 效地習得知識。

(五)創思化

創思化意指教師透過富有創思的教學策略與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習於窠臼,

以啟發幼兒的創造力與解決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團討活動時,教師多提供 開放性的問題,以鼓勵幼兒勇於創造思考與表現;在類推教學活動上,教師可設 計問題解決式之類比題,讓幼兒集思廣益來解決問題,使幼兒能更勇於發表與討 論,也更能啟發幼兒的思考能力。

(六)多元化

正如迦納(H. Gardner)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論,透過多元化的教學以幫助幼 兒適性發展,發現每位幼兒的優勢與弱勢智能,協助幼兒建立知己的能力,因為 自知是通往學習與自我成就之路(引自盧美貴,2003)。教學型態應多元化,提 供團體、分組與學習區的自由探索活動,讓幼兒的學習不僅強調獨立也重視社會 人際的互動;在教學場地、教學媒材都應具有多樣性與彈性,讓每位幼兒從不同 的學習機會中發現興趣與探索自我;在類推教學活動方面,教師應在進行團體之 類推教學後,提供小組或個人之學習機會,使類推教學型態更多元化,也更能符 合每位幼兒的需求。

(七)統整化

統整教學(integrated teaching)強調學科及知識領域的不可分,統合相關知 識領域,透過對同一主題的探討,是種不分科目、不分時段的整合教學型態(陳 淑琴,2002)。統整的教學原則能提供幼兒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避免將知 識分割得支離破碎,使幼兒的每一項探索活動不僅具有共同的目標,也能涉及多 領域的學習活動,如此才能促進幼兒完整的學習(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

27

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

因此,研究者將以上七項教學原則融入幼兒類推教學設計中,以動物主題為 例,研究者將設計各種幼兒熟悉且具體可觀察之動物圖卡,以符合經驗化、生活 化與具體化之教學原則;善用遊戲與具多元表現之動物扮演活動,以遵循遊戲化 與多元化之教學原則;設計出啟發幼兒抽象思考以解決問題之類推活動,以達到 創思化之教學原則;更重要的是類推教學應符合統整化原則,主要涵蓋認知、語 文、社會、情緒、美感和身體動作六大領域的學習,如在認知和語文領域方面,

引導幼兒辨別與類推動物之特徵與種類;在社會和情緒領域上,透過團體活動與 師生討論之時機,鼓勵幼兒樂於和同儕參與活動,並勇於表達自我的想法與感受;

在美感領域上,主要引導幼兒創作類推活動之學習單與動物特徵之襪子偶活動,

以增進幼兒之美感與創意。總而言之,研究者認為遵循以上經驗化、生活化、具 體化、遊戲化、創思化、多元化和統整化之教學原則,能促進幼兒獲得更適切、

統整且完整的類推學習與啟發。

三、教學方式

在教學方式中,研究者參考學者陳淑琦(2002)與周淑惠(2003)提出之各 種教學方法,綜合整理成九項教學方法,包含:講述法、示範法、問答法、討論 法、團體法、觀察法、實驗法、遊戲法以及操作法,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講述法

講述法亦即演講法,主要以教師為主體,以某一特定主題為中心,做有系統、

有組織的口頭教學,教學步驟為綱要提示→內容詳述→要點統整,著重於知識的 傳授與認識。

教師使用講述法較能掌控教學準備、教學秩序、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與進度,

也能讓學生有系統的學習新知;但是,講述法也容易減少師生之雙向互動與溝通,

限制學生之思想與表達,較不易產生有趣、有創意之教學活動。因此,在幼兒園 中,為符合幼兒之學習能力,講述法必須配合具體實物或教具、圖片以輔助其講 述內容,讓抽象的概念能具體傳達。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經常運用說故事的 方式讓知識與概念更生動地呈現,以口語敘述說故事也可歸於「講述」類別中(周 淑惠,2003)。因此,當教師在進行類推相關之故事介紹時,使用講述法能讓幼 兒更有系統地、有組織地學習與吸收故事的內容與新知。

28

(二)示範法

教師在說明原理或傳授技能時,利用文字、圖畫、影像或實作進行示範,

使學生更能明白教師傳達之概念或技能。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在講解如何種植 植物時,為讓幼兒更清楚步驟,常直接進行種植的示範,讓幼兒更瞭解方法;在 實施類推教學上,教師若設計需操作的配對遊戲,可透過示範法讓幼兒能更有效 地瞭解遊戲規則,使幼兒能依循示範的規則在學習區時間自由探索。

(三)問答法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從中瞭解與評量學生之學習情況與教學之回饋。在問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從中瞭解與評量學生之學習情況與教學之回饋。在問

在文檔中 幼兒類推教學效果之探究 (頁 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