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經驗本研究歷程後,研究者重新思考類推能力之意義與價值,雖然在本研 究只透過動物主題進行類推活動,但是,仔細思考類推能力的運用,研究者認為 並非僅侷限某一科目與知識,而應是一種帶著走的能力,是種學習應具備的重要 能力與態度,正所謂孔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旨孔子認為學生 為學應著重思考與類推之態度與能力,而研究者亦認為類推能力能幫助個體無論 在學習各領域的知識、情意和技能上更具觀察、思考與類推之能力,增進對各領 域的理解與擴充,以更具備解決問題之能力。因此,研究者在省思與珍視類推能 力對幼兒學習之重要性後,建議幼兒教師能更重視引導與提升幼兒之類推能力,

亦期望未來的類推研究能進一步探討不同教學型態之類推教學方法與特色,並將 類推評量工具修正地更趨完善,故以下詳述之。

一、對幼兒教師的建議

(一)將類推能力融入各教學領域以增進幼兒對類推關係之理解

在本研究中,幼兒透過類推教學歷程能循序漸進地理解類推關係,更敏銳地 觀察與思考舊經驗與新問題的相似處和關聯性,將先備知識應用在新的事物或解 決問題上,如在平時教學中,當研究者與幼兒進行數字之順序遊戲時,幼兒能立 即且自然地類推出數字的順序,如:T 問:我說 1,並指導 SS 回答數字 1 的後一 個數字:我說 2。再當研究者問:我說 7,SS 能立即反應:我說 8(觀 20120607)。 研究者認為此類推能力更可反應在未來小學、中學等學習之歷程中,如語文領域 之照樣造句、科學領域之邏輯推理,甚至是社會人際上,更能以同理心體會他人 的想法等,故研究者建議幼兒教師在教學時應將類推能力融入各種領域中,使幼 兒更理解類推能力之應用,有助於未來在生活與學習上之觸類旁通。

(二)成立教學團隊深入探究幼兒類推教學之策略與方法

因本研究採獨立實施幼兒類推教學研究,在教學設計、內涵與方法上難免受 主觀限制,易造成教學內涵與方法之偏頗,故研究者認為若幼兒教師能成立類推 教學團隊,共同探究類推教學之設計與方法,應能促進教學相長與增進教學效能,

使幼兒之類推教學更適切與更周詳。

99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不同教保模式的幼兒園進行比較研究

由於研究者採用主題之教保模式進行幼兒類推教學,因此本類推教學方法乃 配合主題教保模式所實施,故研究者期望未來能對於各種不同的幼兒教保模式進 行類推教學之探究,以深入瞭解類推教學在不同教保模式下的特色與方法,使幼 兒教師在不同教保模式下皆能善用類推教學活動,以增進幼兒之類推能力。

(二)擴增評量工具之難度與制訂口語評分規準

經過類推教學後,許多幼兒在互動式類比評量工具中之後測表現獲得滿分,

不易顯現幼兒之差異性,後續研究可以難度更高的評量工具進行後測;在口語評 分標準上,由於研究者自行參考文獻之類推階層而編製,但對於幼兒出現模糊不 清或似是而非的語言表現時較不易釐清,故研究者建議後續者可設計更客觀之口 與評量標準,使口語評分標準更臻完善。

(三)深入探究幼兒在類推活動中之思維

因研究者在類推教學歷程中,曾出現幼兒未正確遵循類推原則,而研究者未 能即時探討,並且過於主觀判斷其原因為幼兒不瞭解類推而導致,在事後研究者 反省到或許幼兒是因想表現其獨特之創造力與想像力等緣故而影響其表現,故建 議在未來類推教學研究上,應更客觀且深入地探討幼兒在類推活動之原因與思維,

以減少研究者因主觀推論而限制幼兒之創意與表現。

100

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靜珠(1992)。幼稚教育。台北:長春。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江淑卿(2001)。兒童類比推理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3

(1),47-64。

全國資料庫(2011 年 4 月 13 日修正)。幼稚教育法。2011 年 4 月 7 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7

周淑惠(2003)。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心理。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心理。

涂金堂(2001)。類比推理之探究。初等教育學報,14,293-316。

高廣孚(199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陳淑琦(2002)。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心理。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戴文青、魏美惠(2001)。幼兒活 動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

陳淑琴(2002)。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37-54。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學:

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文化。

陳惠媚(2010)。類比推理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線型函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許琇薇(2002)。類比推理教學對國小學童類比推理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幸美(2003)。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張麗芬(1993)。幼兒類比推理能力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102

張麗芬(1995)。學前幼兒的類比推理能力。國立屏東師院學報,8,527-600。

張麗芬(1997)。幼兒解決幾何類比題能力的發展。初等教育學報,10,357~388。

臧瑩卓(2006)。嬰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台北:群英。

魯武康(2008)。類比教學在網路動畫之應用-以高中化學平衡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廖瑞文(2011)。誰是誰歸類遊戲卡。台北:信誼。

蔡瑜汶(2011)。幼兒類推能力與策略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台中市。

賴馬(1997)。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台北:信誼。

盧美貴(2003)。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盧美貴(2007)。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台北:五南。

簡楚瑛(2003)。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台北:心理。

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鐵皮人美術編製(2010)。魔法數學故事屋-小刺蝟的項鍊。台北:明天。

103

西文部分

Abdellatif, H. R., Cummings, R., & Maddux, C. D. (2008).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analogical reasoning in young childre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129(2), 239-249.

Alexander, P. A., White, C. S., Haensly, P. A., & Crimmins-Jeanes, M.

(1986).Analogical training:A study of the effect on verbal reaso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0(2), 77-80.

Alexander, P. A., Willson, V. L., White, C. S., & Fuqua, J. D. (1987).Analogical reasoning in young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 79(4), 401-408.

Brown, A. L. (1990). Domain-Specific principles affect learning and transfer in children. CognitiveScience, 14, 107-133.

Chiu, S., & Tron, M. G. O. (2004).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mathematics reasoning:

A three-yearlongitudinal study. In L. D. English (Ed.), Mathematical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of younglearners (pp.75-102).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riscoll, M. P. (1999).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Duit, R. (1991). On the role of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in learning science.Science Education,75(6), 549-672.

Jandl, E., & Junge, N. (2001).第五個(高玉菁譯)。台北:三之三。(原 著出版於 1997)

English L. D. (2004). Mathmatical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of young children. In L.

D. English(Ed.), Mathematical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of young learners (pp.1-22).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ssa, E. L.

(2008).幼兒教育概論(蘇靖媛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

2007)

Gallagher, J. M., & Wright, R. J. (1977). Children's solution of verbal analogies:

Extension ofPiaget's concept of reflexive abstractio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Development, New Orleans.

Gentner, D. (1983). 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 7, 155-170.

Gentner, D. (1988). Metaphor as structure mapping: The relational shift. Child

104

Development, 59,47-59.

Gentner D.,& Toupin C. (1986). Systematicity and surface simi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analogy.Cognitive Science, 10, 277-300.

Gick, M.L., & Holyoak, K. J. (1983). Schema induction and analogicaltransfer.Cognitive Psychology, 15, 1-38.

Glynn, S. M. (1991).Explaining science concept: A teaching with analogies model. In S. Glynn, R. Yeany, & B. Britton(eds.),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Science,219- 240.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oswami, U., & Brown, A. L. (1989).Melting chocolate and melting snowmen:

Analogicalreasoning and causal relations.Cognition, 35, 69-95.

Goswami, U., & Brown, A. L. (1990). Higher-order structure and relational reasoning:

Contrastinganalogical and thematic relations. Cognition, 36, 207-226.

Goswami, U. (1991). Analogical reasoning: What develop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Childdevelopment, 62, 1-22.

Goswami, U. (1992).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children. London: 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Goswami, U. (1996).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In H. Reese (Ed.), Advances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26, pp.92-135). San Diego, CA: Acsdemic Press.

Holyoak, K. J., Junn, E. N., & Billman, D. O. (1984).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problem-solvingskill. Child Development, 55, 2042-2055.

Holyoak, K. J., & Thagard, P. R. (1989).Analogical mapping by constraint satisfaction.CognitiveScience, 13, 295-355.

Howe, M. J. A.(1999).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Malden, Mass. : Blackwell.

Hurlock,E. B. (1978).Childe development(6th ed.).N.Y. : McGraw-Hill Inc.

Levinson, P. J., & Carpenter, R. L. (1974).An analysis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children.ChildDevelopment, 45, 857-861.

Pellegrino, J. W., & Lyon, D. R. (1979). The components of a componential analogies.

Intelligence,3, 169-186.

Piaget, J., Montangero, J., & Billeter, J. (1977).Lescorrelate.In J. Piaget (Ed.), L'abstractionreflechusante (pp. 115-129).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05

Rattermann, M. J., & Gentner, D. (1998). More evidence for a relational shift in the development ofanalogy: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a causal-mapping task.

Cognitive Development, 13,453-478.

Sternberg, R. J., & Nigro, G. (1980).Developmental pattern in the solution of verbal analogies.Child Development, 51, 27-38.

Sternberg, R. J., & Rifkin, B. (1979). The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processes. Journal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7, 195-232.

Vosniadou, S., & Ortony, A. (1989).Similarity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 C. S., & Caropreso, E. J.(1989). Training in analogical reasoningprocesses:

Effects o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preschool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2), 112-118.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三、綜合活動

當幼兒瞭解此遊戲後,開始進行實際操作,

以下圖示之,並請幼兒從各種配件圖卡中找 出相對應的圖卡。

四、延伸活動

在學習區中鼓勵幼兒主動進行「動物對對碰」

遊戲,凡連續過關三次即可獲得獎勵貼紙。

10 分 能勇於參與遊戲。

能更熟悉圖卡中的類推 關係。

113

114

四、延伸活動

在學習區中鼓勵幼兒主動進行「小刺蝟的項 鍊」串珠遊戲。

能更熟悉串珠圖卡中的 類推關係。

115

116

117

媽。

3. 鼓勵幼兒進行角色扮演,並進行戲劇排 練。

三、綜合活動

「恐龍多多找媽媽」襪子偶戲劇表演,以及 心得分享。

15

15

能勇於上台表演。

能安靜地觀賞戲劇表 演。

能正確說出活動之類推 關係。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能順利地將模型取出。

三、綜合活動

分享實作的過程與心得,並察覺出來源問題 與標的問題之類推關係。

架、數 張 紙,

膠 帶、白 膠、剪 刀等 工 具。

20

能樂於參與活動。

能正確說出活動之類推 關係。

125

附錄二 幼兒參與類推遊戲意願調查表

幼兒參與類推遊戲意願調查表

親愛的家長,您好:

因簡思佳教師將進行幼兒類推能力相關之研究,希望讓幼兒透過 類推相關遊戲來瞭解幼兒之類推能力。本研究將採取一對一互動的方 式進行10~15分鐘之遊戲,過程中會以錄音方式瞭解幼兒與研究者之 互動與回應。為增進研究結果之價值,懇請您的孩子參與,並能從中 獲得愉快的類推學習經驗。此資料僅供研究用,不會對外公開。

十分感謝您的協助與配合,祝您 平安喜樂 萬事如意 請您勾選參與之意願:

□ 同意參與類推遊戲 家長簽名:

□ 不同意參與類推遊戲

指導教授:邱淑惠博士

研究生:簡思佳敬上

日期:101 年 03 月 23 日

在文檔中 幼兒類推教學效果之探究 (頁 10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