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空間與意象的分析詮釋

第三節 幼兒園教室活動空間的使用

2019/2/18 ( 週一 )

2019/2/19 ( 週二 )

2019/2/20 ( 週三 )

2019/2/21 ( 週四 )

2019/2/22 ( 週五 ) 0800-0830

戶外遊戲與 0900-0930

室內外轉銜 1000-1030

蠟塊畫 1030-1100

1100-1130

1130-1200 洗手歌+上廁

2019/2/18 ( 週一 )

2019/2/19 ( 週二 )

2019/2/20 ( 週三 )

2019/2/21 ( 週四 )

2019/2/22 ( 週五 ) 1230-1300

午休 午休 午休 午休 午休

1300-1330 1330-1400 1400-1430

1430-1500 整理+打掃 整理+打掃 整理+打掃 整理+打掃 整理+打掃 1530-1600

彙整表中的課程活動,初步可分為以下10個類別:戶外活動、晨圈、藝術課程、自由遊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經由彙整表與統計表的描繪,可以看到每天活動的時間分配,比例最高的是戶外活動和午 睡,再者是自由遊戲和生活轉銜,其中,週二和週五兩天的上午節奏與其他三天不同,週二的 戶外活動時間非常長,幾乎是其他日期的2-3倍,當天也沒有進行藝術課程、自由遊戲和偶劇 故事,週五上午幾乎都在進行慶生會,當天也沒有進行晨圈活動、藝術課程、自由遊戲和偶劇 故事,經由教師晤談可知,慶生會與節慶活動在一年中所佔的比例極低,週一、週三和週五才 是朝露班日常重複性的課程安排,因此,為更清楚呈現該班級日常的室內活動行為,以圖4-21 的統計資料為基礎,排除週二、週五以及戶外活動時間,彙整週一、週三和週五的數據如下( 參 見表4-4 ),排除慶生會以及戶外活動後,課程活動剩下八個類別。

表 4-4 室內活動空間行為統計表 日期

課程活動 週一 週三 週四 平均 百分比 晨圈 20 20 20 20 5.48%

藝術課程 15 10 23 16 4.38%

自由遊戲 75 100 77 84 23.01%

偶劇故事 10 10 10 10 2.74%

午餐 20 15 25 20 5.48%

午睡 120 120 115 118.33 32.42%

點心 20 20 20 20 5.48%

生活轉銜 90 75 65 76.67 21.00%

朝露班日常的室內空間活動行為中,佔據時間比例最高的三個活動行為依序分別是:午睡、

自由遊戲與生活轉銜,三個活動行為總計為 78.43%,而時間最少兩個活動行為依序分別是:

偶劇故事和藝術課程,時間合計為 7.12%,晨圈、午餐和午點心的時間都是 5.48%,以下分別 描述各項活動行為內容。

1. 晨圈:晨圈課程每天約進行 20 分鐘,課程由教師主導,帶領幼兒一起開始、一起完成,

當週的晨圈進行方式首先是四葉從手指謠開始引導,幾首手指謠之後,孩子逐漸完成聚 攏,接著四葉帶著孩子站起來,從早安歌曲開始,慢慢加入比較多的肢體動作,之後進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到故事晨圈,當週的故事晨圈請一位幼兒扮演沉睡的巨人,大家一起圍繞著巨人唱歌,

隨著歌曲與故事的進行,沉睡的巨人被喚醒了,最後在歌聲中引導孩子進到藝術課程。

2. 藝術課程:藝術課程依照課程主題,每天進行 10 至 23 分鐘不等,幼兒的個別差異也很 大,有些幼兒很快就完成藝術課程開始遊戲,有些幼兒則很享受在藝術活動中,原則上 由教師引導開始課程,課程經驗一段時間後,由幼兒自行決定何時結束。

3. 自由遊戲:自由遊戲在藝術課程之後,由幼兒自行決定何時開始,也由幼兒決定遊戲的 類別,但最後教師會唱歌宣告遊戲結束,並帶領幼兒一起收拾遊戲空間與素材。

4. 偶劇故事:偶劇故事每天固定進行 10 分鐘,由教師開始也由教師結束,幼兒在期間圍 坐在偶劇台四周,安靜的聆聽故事。

5. 午餐:午餐時間每天約進行 15 至 20 分鐘,教師會帶領幼兒一起唱歌感謝,當天的食材 會影響用餐的時間,幼兒的個別差異也很明顯,有些幼兒約 7 分鐘可以吃完,有些幼兒 需要 25 分鐘,先完成用餐的幼兒可以先收拾、刷牙與整理環境。

6. 午睡:午睡每天約有兩個小時,但是進入睡眠需要至少 40 分鐘的時間,教師會在棉被 櫃前引導幼兒拿睡袋、鋪被,等幼兒都躺好以後,教師會逐一在幼兒手心點上精油,此 時教室外還有收拾碗盤和排隊上廁所的聲音,大多數幼兒會 20 分鐘才能漸漸入睡,少 部分幼兒需要 60 分鐘才能入睡,午睡結束時,教師會唱歌呼喚幼兒起床收被。

7. 點心:點心時間每天約 20 分鐘,如同午餐的過程,由教師帶領感謝開始用餐,先吃完 點心的幼兒就可以開始遊戲。

8. 生活轉銜:轉銜活動包含室內外活動轉銜、午餐後的轉銜準備、午休後的轉銜等三個部 分,通常沒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點,空間中的行為較不一致,空間規範也較鬆散。

二、 空間使用行為分類

經過初步的空間活動行為分類與描繪後,進一步依據幼兒的行為模式,區分空間活動行為 的屬性,經研究觀察可知,幼兒行為模式深受教師的影響,若教師有明確的要求與規範,幼兒 行為模式將趨於一致,若教師放寬行為界線,幼兒的行為模式就趨於多元,因此,幼兒行為模 式有「教師主導」和「幼兒自主」兩個極端,越傾向「教師主導」的課程,其中的規範性與一 致性越強,幼兒行為的模式也會有固定的順序,在課程中被允許的行為模式較少,如濕水彩課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三、 空間元素與空間活動行為

如前述,在幼兒自主傾向的活動中,空間元素的影響力最為明顯,而在朝露班的室內空間 活動行為中,「自由遊戲」是其中最典型的幼兒自主活動,因此,將聚焦自由遊戲活動,探討 其中空間元素的影響。幼兒透過自由遊戲重現生活經驗,自由遊戲對幼兒是嚴肅而認真的活動,

教師透過觀察幼兒得自由遊戲,理解與詮釋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展狀態,華德福教育認為幼兒 通過遊戲來學習與統整生活經驗,幼兒的遊戲不受制於所處的外部世界。遊戲的內在趨力來自 於想像,任何來到幼兒面前的事物都可以透過想像變換,幼兒獨特的遊戲方式展示他們是如何 與成人相連,自由遊戲中,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一個使幼兒健康遊戲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物質 環境以及活動的社會環境,自由遊戲中的「自由」,意旨讓幼兒的想像力自由,教師在遊戲過程 會予一定的指引與規範。

在本研究的空間行為觀察期間,自由遊戲的空間行為描繪如下:朝露班每天室內自由遊戲 的時間約 60 分鐘,遊戲後整理收拾時間約 20 分鐘,自由遊戲接續在藝術課程之後( 週一是蠟 塊畫,週三是手工,週四是濕水彩 ),自由遊戲進行約 60 分鐘後,教師會哼著歌並帶著幼兒 一起整理收拾,教師會先收拾大的物件,讓空間整體先恢復秩序,幼兒也會幫忙搬運,有些孩 子在這階段很享受移動物件的經驗,例如:拋接、拖拉、疊放、推、抬、抱、踢、平衡等等,

嘗試許多使用肢體與移動物件方式,大多幼兒一面遊戲一面收拾,分類是收拾整理的重要工作,

所有的遊戲素材都有固定的擺放方式與位置,大型物件是最先被歸位的,再來是種子、石頭、

木頭、餐具、娃娃、板凳等物件,最後是繩子與布,因為繩子需要捲、布需要折,這需要多一 點時間與人手一起做,會等空間大部分已經恢復秩序後才做細部整理,當整理工作即將完成,

小榕會開始搬椅子擺設成聽故事的形式,四葉則拿出餐墊請孩子擺放在桌上。整理工作完成後,

教師會帶著幼兒去廁所,接著就是偶劇故事時間。在 60 分鐘的遊戲時間中,整間教室都是自 由遊戲的空間,依據遊戲的行為可分為前門寬闊的建構區、桌椅區、娃娃家、樹屋與廚房家等 五個區域,觀察中發現,大班與中班男生主要在建構區遊戲,偶而會到廚房家,大班與中班女 生通常會在樹屋、娃娃家與廚房家,但也會到建構區,小班幼兒通常會在娃娃家與廚房家,但 也常會在各區域遊走,或是在教師身邊觀察其他幼兒的遊戲。在建構區中,幼兒首先搬取遊戲 架、桌椅、兩用椅、彎版、木板等素材,大約五分鐘就逐漸形成各自的遊戲區,遊戲區建構成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形之後,也會在遊戲過程中瓦解,並分裂成多個遊戲區,或是與其他遊戲區合併或移位,這種 變化快速、型態多元的遊戲型態,通常出現在寬闊的建構空間中,在桌椅區、廚房家與娃娃家 所進行的遊戲,幼兒通常不會移動空間擺設,大多使用布幔或板凳坐空間區隔,讓既有的空間 呈現出內外或是樓上樓下,在此區域的遊戲行為相對比較溫和,通常會細緻的呈現布景與擺盤。

以上是自由遊戲的空間行為描述,另外補充週三的自由遊戲行為,由於當天教師帶領大班生進 行綁染的工作,因此一開始少了大班的加入,在搬取遊戲架、桌椅、兩用椅等素材時變得比較 緩慢,在空間中形成各自的區域也比較慢,遊戲空間成形大概花了 10 分鐘,建構出五個區域,

遊戲進行約 20 分鐘後,大班開始加入遊戲,空間結構開始有比較多的變化,當天的廚房家與 娃娃家比較熱鬧,布幔和繩索被大量使用,搭配桌椅、遊戲架和板凳來區隔空間,也用來裝扮 自己、當成枕頭或鋪在地上,週三有三個大班女孩拿了許多的布到樹屋上面,花很多時間幫自 己與對方裝扮,互相圍上裙子、披風、頭巾、腰帶,服裝配色和造型都相當細緻,每個孩子身 上都圍了好幾層布幔,裝扮好之後,三位女孩就下來遊戲,沒多久又回到樹屋脫下裝扮,聊天 聊了一陣子後又開始裝扮,當天有很多用布幔或圍裙裝扮的孩子。

初步描繪自由遊戲的空間活動行為後,可以發現遊戲時的成員組成對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在混齡的班級結構中,各年齡段的遊戲型態有很大的不同,大班的遊戲比較有遊戲架構與圖像,

他們會先思考與討論要進行的遊戲圖像,再依此圖像找尋需要的遊戲素材來完成遊戲,而中小 班的遊戲型態則比較容易隨著當下的情境而改變,容易隨著眼前的情境、夥伴與素材自由的變 化;另外,不同性別的大班幼兒其遊戲行為也很不同,大班男孩通常在建構區遊戲,大班女孩

他們會先思考與討論要進行的遊戲圖像,再依此圖像找尋需要的遊戲素材來完成遊戲,而中小 班的遊戲型態則比較容易隨著當下的情境而改變,容易隨著眼前的情境、夥伴與素材自由的變 化;另外,不同性別的大班幼兒其遊戲行為也很不同,大班男孩通常在建構區遊戲,大班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