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人類在空間中誕生、成長、死亡,「空間」可謂生命必要的條件之一,而自古對於空間之 探究也從不間斷,17 世紀的數學家 Isaac Newton ( 1642-1727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 中提出:「絕對的空間,本質無關外物,它永遠保持相似狀態且不可移動」,自此,絕對時空的 概念對科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直到 20 世紀,物理學家 Albert Einstein ( 1879-1955 )於 1905 年在《物理年鑑》發表「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Einstein 提出論證指出時間因素會影響空間 的絕對距離,至此才修正並拓展了 Newton 的時空概念。除了自然科學的研究之外,空間也是 古今中西哲學思辨之核心要素,例如古典哲學家 Immanuel Kant ( 1724-1804 ) 認為「空間與時 間」是感性直觀的先驗形式,也就是說,時空本身不存在於世界,而是人類經驗世界中的純粹 形式;而近代現象學者 Martin Heidegger ( 1889-1976 ) 在著作《存有與時間》論及人的存有特 性是「在世存有」( Being-in-the-world ),並指出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寓居關係( Being-in ) , 在此關係中,人並非如水被置放入杯子中一般,而是人與世界形成一個整體。

這些複雜而深刻的論述都環繞時間與空間,在時空中,生命獨有的意義世界交會編織,時 空也是人類認識與描述世界的基礎框架,我們的語言中充滿關於空間或時間隱喻,例如:我需 要一些空間或時間、真想找個洞鑽下去、拉近彼此的距離、拒人於千里之外等等,人類透過空 間比喻經驗世界,空間的虛實變化與人的生命經驗深切相連,猶如老子所言:「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正因為空間之「虛」才得以為人所「用」, 看似平凡的空間是如此重要、熟悉、複雜而難解,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空間的建構同樣深 具影響力,它是支持教育工作的基礎條件,幼兒園究竟如何設計空間並提供空間元素,直接影 響幼兒園的教育品質,以下分兩節說明研究動機以及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幼兒園教師的教室空間」(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door Space )歸屬於「幼兒學習環境」

( Early Learning Environment )之範疇,政治大學湯志民在專書《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中提出幼 兒學習環境的定義與範圍:「幼兒學習環境係為達成幼兒教育目標而設立的學習活動場所。就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狹義而言,僅指幼兒園內作為一般學習用的『活動室』;就廣義而言,則涵蓋幼兒園內所有室 內外學習活動設施,包括園舍( Buildings )、園庭( Gardens or Yards )、運動遊戲場( Playground ) 及其附屬設施( Facilities )。」( 2004:32 )其中所謂幼兒教育目標,現階段可以參照〈幼兒園教 保活動課程大綱〉中總綱的文字描述:「幼兒園提供幼兒群體活動的機會,以支持幼兒學習在 社會文化情境中生活。幼兒園的教保服務需重視此階段幼兒獨特的發展任務,關注幼兒在身體 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及美感等各方面的成長,使之成為健康的未來社會公民。」

從以上的文字說明可知,幼兒教育的目標是支持幼兒發展,在 6 個領域中提供合適的活動機會,

讓幼兒在幼兒園環境健康成長。大體而言,幼兒園會依據不同的屬性及教學取向,規劃符應其 需求的體能室、教室、活動室、餐廳以及午睡室等空間。以本研究的研究場域而言,午餐與點 心皆由廚房配送至教室使用,午後的午睡也在教室內進行,大部分的學習與生活活動都在「教 室空間」內進行,因此,本研究所指稱之「幼兒園教師的教室空間」僅止於幼兒園教師之教室 空間,不包括依活動類型區分出的其他空間,屬於前述狹義的幼兒學習環境。

如前所述,人類對空間的探究非常豐富而多元,而環境教育的觀點在今日也並不新穎,回 顧與環境相關之幼教論述,可發現有許多論述環境重要性的文獻,例如:1992 年 Helen McAuley

& Peter Jackson 在《Educating Young Children:A Structural Approach》所提出的論點「任何教 室的結構和組織皆為潛在課程( The Hidden Curriculum )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幼兒教室,其間潛 在課程與顯著課程的區別是模糊不清的,幼兒明顯從這些結構中學習。」;1990 年 Eleanor Reynolds 在《Guiding Young Children: A Child-Centered Approach》提出的「幼兒生活的環境會 直接影響他們的思想、感情、行為、健康、創造力和關係」( 引自湯志民,2004:5 )。另外,

紐西蘭的幼兒教育學者 Ann Pairman and Lisa Terreni 在 2001 年所共同發表的專文〈If The Environment is The Third Teacher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中說明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力 如同教師,環境透過它的語言告訴幼兒:「可以在那裡遊戲?如何進行遊戲?以及如何一起合 作?」強調幼兒透過環境的語言理解遊戲規則並學會如何遊戲,文中主張幼兒園教師須能夠讀 懂環境所敘說語言( Pairman & Terreni, 2001 );當代腦科學研究也強調學前幼兒階段是一生學 習的高峰期,神經連結、大腦皮質發展與幼兒環境有密切關係( 王建雅、陳學志,2009:149 )。

除此之外,許多傳統的教育家也很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諸如:美國進步主義( Progressivism )

DOI:10.6814/NCCU201901125

就被改變了。」;幼兒教育之父 Friedrich Fröbel ( 1782-1852 )也提及環境的重要性:「兒童早期 的各種遊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從幼兒與環境的直接經驗中,自然可以發展出作為未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可能使幼兒接收學習環境中矛盾的訊息,此為本研究希冀探究幼兒園教師之空間意象的研究動 機之一。

2017 年,幸曼玲與周于佩發表的專文〈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一位輔導訪視 人員的觀察〉中,報告了 2013-2015 年之間,訪視臺灣本島各地 22 所幼兒園( 8 所公立、15 所 私立 )的結果。每所幼兒園於每學期各受訪 1 次,每次約 3-5 個小時,通常訪視委員入園後會 先聽取簡報,理解幼兒園基本資料、課程取向、參與輔導計畫的歷程以及受輔重點,也閱讀該 學年之輔導計畫及相關課程資料,接著,簡單參觀幼兒園環境後,入班觀察各個受輔班級的教 學現況。待觀察告一段落後,即進行訪視委員、輔導人員及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共同參與的訪 視會議,共同討論課程大綱輔導歷程之相關問題。該報告整理彙整這段期間的訪視紀錄與訪視 建議,其中關於學習區設置有以下 3 個結論 ( 幸曼玲、周于佩,2017:115-116 ) :

1. 學習區內容紊亂如置物空間、教具教材不符幼兒發展需求:各班看似有學習區,但學習 區的規劃有兩個現象。首先是,雖然規劃的學習區有語文區、美勞區、操作區和娃娃區,

但動態與靜態區域之區隔不明顯,彼此間可能造成干擾。再者各區的教材和教具不足或 偏簡單,且其空間與擺放凌亂,收拾與歸位的標示亦不明確。

2. 學習區的運作是否符合幼兒自主的原則:進一步觀察幼兒進入學習區的活動情形,則發 現學習區運作無明顯規則,各區域活動空間、位置區隔不明顯。幼兒在學習區時教材教 具取用不易,收拾時也不確實。

3. 學習區設置的目的與課程大綱間的關聯:學習區設置的目的是教保服務人員較忽略的部 分,也因而忽略了學習區的規劃與設計和課程大綱課程目標與學習指標間的關聯性。

若將周淑惠( 1997 )與幸曼玲( 2017 )兩個相隔 20 年的研究報告進行比較,將不難發現:幼 兒園教學現場容易忽視學習環境的設置目的,使得學習環境規劃呈現紊亂、不明的狀況,這對 於幼兒學習與發展來說無疑是傳遞混淆、矛盾的訊息。教育部在 2013 年頒布的「 幼兒園教 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明定「幼兒學習環境設計」是幼兒園 教育專業課程之一,各師資培育大學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課程必須含括此課程,在幼兒學習環 境受到師資培育系統的重視下,也需要更多相關研究針對僅有少數幼兒園教師能夠妥善運用與 設置學習環境的問題進行探究,此亦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無論是教學評鑑、觀摩參訪或是師資培訓,教室空間都是具體可見的教學品質標的,但研 究者卻發現關於教室空間的規劃與設計的討論,幼兒園教師經常出現各自表述與各自解讀的狀 況,例如在研究場域中的教師會議或是師資培訓中經常提及:「教師應對空間有感覺、理解環 境對幼兒的影響、營造溫暖的教室氛圍等等用語。」由於感受、理解與氛圍等詞彙經常是主觀 的個別判定,因此幼兒園教師的各自表述與相互解讀經常在個別的感受中,另外,幼兒園教師 大多長時間在各自教育現場,照顧班級的幼兒並回應家長的教育期待,由於幼兒階段的學習發 展與家庭狀況緊密相連,而各個家庭的生活型態、教養觀往往差異甚大,也使得每個班級自成 獨特的社會關係樣貌,若非透過進班觀察而擁有共同的經驗基礎,很不容易有對話與理解的基 礎,這種著重教學現場經驗的傾向,也使得關於教室空間的討論與理解更加難以取得相互理解 基礎。而研究者自 2008 年起負擔幼兒園之管理職責,幼兒園教室空間便經常是研究者與教師 討論之標的,討論過程便不斷凸顯出班級之間以及行政管理彼此的認知差異,以至於關於教室 空間改善的必要性與適切性,非常不容易取得共識,但幼兒園教師空間可說是幼兒教育品質之 基礎條件,研究者同時身為家長與管理者,於公於私都非常關切研幼兒園之教育品質,因此希 望透過教師教室空間意象之探究,將各自表述與理解的空間語彙,構築成可相互對話與理解基 礎,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基於幼兒學習環境對於幼兒發展與學習行為有重要的影響,「環境」是幼兒的 第三位老師,也是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必要課程。「幼兒園教師的教室空間」是幼兒學習環境中

綜上所述,基於幼兒學習環境對於幼兒發展與學習行為有重要的影響,「環境」是幼兒的 第三位老師,也是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必要課程。「幼兒園教師的教室空間」是幼兒學習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