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空間與意象的分析詮釋

第四節 幼師空間建構的教育意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與安全感,教師也可以從共同的行為活動觀察幼兒的行為差異;而幼兒自主的活動,則帶來個 別性的經驗,幼兒自主活動的自由性,允許在其中幼兒探索、挑戰與冒險,同時也隱含著不安 與未知的經驗,幼兒在其中累積差異而個別化的行為經驗,教師需要在其中觀察、協助與支持 幼兒的冒險行為。這兩種傾向的活動類型,提供幼兒在其中轉換的經驗,生活中需要有勇氣發 展個別的獨特性,讓每個幼兒能夠成為獨立的自我;另一方面,團體的行為經驗讓幼兒不至於 太過自我中心,在團體中可以看到彼此。兩種傾向的活動在一天的節奏中流動,生活轉銜活動 就是在其中混和、交織的元素,生活轉銜活動既允許自由也須有一定的界限,在團體共同的生 活規範中容納個別差異,這種在作息中介於其中而模糊的特質,彷彿在教室中創造另一個銜接 的模糊時空,這現象有如歐用生所述「第三空間」的游移( in-between )概念,讓課程與教學在 中間移動,成為一種尚未定義或正在定義的狀態,有別於非此即彼( either-or )的「和」( and ) 的思考( 黃彥文,2016:69 )。生活轉銜活動在班級作息中扮演游移( in-between )的角色,讓兩 種傾向的活動在轉換中能有過渡的過程,也讓幼兒能不被突然切斷地游移在班級活動中。

第四節 幼師空間建構的教育意圖

幼兒園是專為幼兒教育所設置的場域,在幼兒園中的作息安排與空間規劃都帶有教育目的,

教室中的「空間意象」包含被動接收的知覺經驗,以及教師由內而發的意圖。黃美瑛認為教師 的「意象」集合教師經驗、理論知識和學校習慣做法,經過統整、感受、內化並概念化產出,

之後表現於教學實施與空間規劃中( 1995:22-28 ),本節解析田野資料與結構訪談,探討教師 空間建構中的教育意圖,分別描繪兩位教師的教育意圖,進而探究教育意圖與空間建構的關 係。

一、 教師的教育意圖

「兒童」是兩位老師談論教育意圖的出發點,但論述的觀點與面向不同,四葉的教育意圖 著重於學習環境的整體營塑,期待藉此讓幼兒能平衡發展,而小榕的教育意圖則著重於生活習 慣養成,因此以下分段說明各自主張的教育意圖,以及在朝露班的教學實踐:

1. 四葉主張的合適環境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四葉從學前兒童發展狀態開始論述,她認為學齡前的兒童是全然的開放,純然的吸收與模 仿周遭的環境,所以,幼兒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提供兒童合適的環境,特別是環境中的成人姿 態。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 我們要怎麼樣提供這個環境就是包括物質上的還有包括人 就是大 人 大人的姿態這些( SF,19-20 )

四葉認為提供「合適的環境」是幼兒教育的核心,環境中的一切存在都是模仿的對象,幼 兒需要有好的模仿對象,成人是幼兒在環境中主要的模仿對象,成人自身在環境中展現的姿態,

包括語言的使用、生命態度、工作方式等等,都會成為幼兒生命的一部分,「姿態」是華德福 教育中經常提及的詞彙,姿態可以解釋為人在其環境中所呈現的「關係」或「樣貌」,包含了 內在的狀態與外在的行為,簡言之,幼兒不只是模仿成人的歌唱、繪畫與語言表達,甚而是模 仿成人看待世界和回應世界的方式,四葉的教育意圖聚焦在環境與模仿的互動,也可以說四葉 的兒童教養圖像聚焦在「模仿與典範」,其教育意圖從兒童的發展樣貌出發,論述幼兒教育工作 的核心,涉及的層面包含親生關係、環境設置、行為樣貌等諸多面向。

2. 小榕主張的日常生活

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奠定孩子生活上面的 就是奠定他良好的生活習慣對 ( SS,4 )

小榕的教育目標是為孩子奠定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常生活提供反覆而務實的行為經驗,日 常生活的面相廣泛而多元。每天在班級生活經驗包含削水果、整理花園、掃地、拖地、擦桌子、

洗杯子、洗碗、熨燙、摺疊收納、換衣服等等,透過重複的日常生活奠定良好的生活習慣。「良 好的日常生活」是小榕的教育意圖,其教育意圖聚焦於生活習慣的養成,有明確的教育方向。

3. 朝露班的教學實踐

教育意圖要實踐在教學場域中,需要媒介與方式作為轉換,如同空間規劃與班級作息表的 討論,作息表的意圖藉由空間規劃轉化於教室空間中,而作息表是由課程與節奏形塑而成,「合 適的環境」和「良好的日常生活」的教育意圖,也需要透過課程、節奏與空間規劃的媒介轉換,

創造出幼兒在空間中經驗的活動。

節奏應該 我想到的是應該跟日常生活是結合的對 ( SF,46 )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日常生活在四葉的描述中是節奏的一環,藉由日常生活節奏驅動幼兒的行為經驗,在四葉 的意圖描繪中,日常生活是建構合適環境的一環,四葉的教育意圖涉及更為廣泛的層次,這也 顯現在兩位老師對兒童的教育圖像的區別中。四葉的幼兒圖像是「身心靈平衡、健康、有勇氣、

有意志力 ( SF,41-42 ) 」;而小榕描述的幼兒圖像是「有好奇心、主動學習且富有創造力的 幼兒( SS,19 )」。小榕的圖像以好奇心為核心,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驅使幼兒能主動學習 並富有創造力,這些描述著重於行為表徵與能力養成,希望藉由日常生活的經驗養成幼兒德生 活習慣與能力;四葉的描述則著重於幼兒的整體狀態,以身心靈平衡為核心,綜觀各面向的呈 現樣貌而不斷調整,讓幼兒逐漸更加健康、有勇氣與意志力。兩位老師不同的教育意圖與期待,

在教育實踐中會產出不同的作法與觀點,在訪談中,兩位老師都描述到與一位大班男孩的工作,

因為那位男孩平時比較活潑且不易專注,兩位老師討論後決定安排他每天下午負責清洗全班的 水杯,這個工作在許多班級都是由大班幼兒負責,藉此讓大班幼兒負擔更多照顧教室的責任,

當這位男孩一開始承擔這個工作時,真的常常不小心就打破杯子,小榕回憶當時可能兩三天就 會打破一個杯子,因為實在太常打破杯子了,小榕還特別與四葉討論是否要再繼續。

另一個老師就會跟我商量說還要讓他洗嗎 我說我覺得應該還是要讓他洗 ( SF,82-83 ) 四葉決定讓這個男孩繼續這份工作,每天持續陪伴他洗杯子,四葉描述這個過程大概經歷 了一、兩個月,也打破了許許多多的杯子,但是,漸漸的這個男孩越來越清楚如何洗杯子了,

杯子破的越來越少,到最後,打破杯子的狀況就消失了,四葉希望藉此讓這個男孩能學到專心 於當下的工作。但相對於四葉的描述,小榕對於這個過程有不同的描述,小榕描述當時很努力 的撐完一季並破了很多杯子,但是沒有看到這個男孩有甚麼變化,雖然他有學會洗杯子,但還 是需要提醒他小心。

「洗杯子」的活動是結合日常生活的活動設計,提供幼兒機會付出和給予,簡單而重覆的 洗杯子行為,讓幼兒有機會練習掌握自己的動作,重複的經驗拿杯子、清洗杯子以及置放杯子 的過程,練習如何使用恰當的力度與姿勢,也練習專注於一件簡單的事情,重複練習有次序的 開始工作以及結束工作,洗杯子是一種能力也是一個責任。四葉在此的教育意圖是希望幫助這 個男孩更加平衡,透過洗水杯這樣簡單的重複經驗,讓這個男孩有機會靜下來專注於眼前的工

DOI:10.6814/NCCU201901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清楚區域設計與教育意圖的關係。

我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目標是什麼 就是希望 一開始設定的 其實沒想那麼多ㄟ ( SF,

244-245 )

訪談中,四葉談到她其實沒有仔細思索娃娃家設置的教育目的,只是單純的思考如何讓娃 娃家更溫暖,盡可能營造出被保護的氛圍,讓每個幼兒都有一個可以照顧的娃娃。對於現場教 師而言,每天面對 20-30 個幼兒的教育需求,不斷經驗想像不到的教學挑戰,經歷重複而繁忙 的教學工作,要讓教育目標貫徹到教學場域的每個環節確實不容易,而當教師並沒有清楚認知 其中的關聯時,學校過去的習慣作法就成為主導依據。在研究場域中,幾乎每個班級都規律的 進行晨圈、自由遊戲、藝術課程和偶劇故事等活動,每個班級也都有娃娃家、廚房家與建構區 域,教師很可能依照慣例規劃與設計區域,並選擇區域內的遊戲素材,這些選擇與教師的教育 意圖之間並不一定存在關聯。

理論跟現實對不起來 理論跟實務合不起來( SS,387 )

在小榕的訪談中,她表示有時覺得理論與實務合不起來,經常在教學現場只能忙於回應當 下的需求,而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思索是否有更好的教學方式,更無暇反思是否確實實踐了自身 的教育理念,現實與理想,意圖與規劃。在過程中認知與實踐的落差,是現場常見的狀況,有 時教師只是遵循過去的習慣作法,並沒有仔細思索這個行為的意義與意圖。在本研究場域中,

作息表設計以及空間規劃普遍受幼兒園原有習慣作法之影響甚深,但是朝露班的兩位教師也並 非一昧的重複慣性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朝露班是研究場域中第一個改變班級節奏與結構的班 級。兩位老師在研究期間,也曾經因為發現班級在遊戲時常常發生爭執的狀況,透過觀察幼兒 活動與討論,兩位老師決定要調整作息節奏以及空間規劃,首先是將戶外活動調整成上午的第 一個節奏,讓班級一早從戶外活動開啟一天,然後再帶班級散步 30 分鐘再加上大肢體活動,

作息表設計以及空間規劃普遍受幼兒園原有習慣作法之影響甚深,但是朝露班的兩位教師也並 非一昧的重複慣性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朝露班是研究場域中第一個改變班級節奏與結構的班 級。兩位老師在研究期間,也曾經因為發現班級在遊戲時常常發生爭執的狀況,透過觀察幼兒 活動與討論,兩位老師決定要調整作息節奏以及空間規劃,首先是將戶外活動調整成上午的第 一個節奏,讓班級一早從戶外活動開啟一天,然後再帶班級散步 30 分鐘再加上大肢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