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教育中的美感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教育中的美感教學

George 認為一個好的藝術課程活動,可以是來自於一個細微的想法或小事,例如:

可能是一個夢、一個小幻想、一個細微的觀察、一樣正在想像中的美好事物等,而每位 藝術教師都該有這樣神奇的經驗(樊琦譯,2001)。在前一章節討論到有關美感的意涵 與重要性後,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幼兒教育中的美感教學,研究者試從和美感教學有關的 理論來分析與討論之。針對美感教育與美感經驗的理念,有五位學者提出了相當切合幼 兒教育階段的看法,分別是 Dewey、Read 、Lowenfeld 、Steiner 以及 Vygotsky,簡述如 下:

壹、 Dewey 的美感教育理念 一、具有美感的「完整經驗」

Lim 提出了Dewey在美感經驗提出的論述:他認為人應該要從日常經驗中來發現 美感的性質,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經驗與過程經歷,都可能成為一個具有美感的「完整經 驗」(陳錦惠,2005)。而Dewey所認為的「完整經驗」,即是指當個體專注投入於一 個事件或環境之中時,認知上的理性與情感上的感性相互融合作用下,透過經歷過後,

產生具有滿足、享受、愉悅的感受,此即能稱為一種「完整經驗」。其中,完整經驗的 要素包含了「突出、完滿自足的感受」、「統一性」、「情感的融入」、「做與受之間

35

平衡的交互作用」等四個要件(陳伯璋、張盈堃,2007)。

二、 做中學與經驗說

在Dewey「做中學」主張之中,認為參與藝術強調在於「做」及「經驗」的過程。

對幼兒來說,受制於他們生活經驗較少,直觀感較強,他們學習也得靠投入活動中去體 驗,所以給予幼兒體驗美感教育,就是激發、引導他們的心靈,對活動產生感動,使之 開發想像與創造經驗(鄭詠之,2011)。以Dewey 的論述來看美感教育,則是指個體以 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透過實地經歷的過程,將經驗的內涵提高層次達到完整的美感經 驗,Dewey是強調以「經驗」的形式來進入美感教育(林群英編,1994)。

三、 與社會交互的作用

Dewey 的看法認為,藝術是來自於社會的組織當中,他指出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

不應將生活與藝術做分割,例如:戲劇是一種過去歷史的重現,也是交互作用下的經驗

(陳錦惠,2005)。蘇振明(2000)認為:美感教學的目的不在於培養幼兒成為「藝術 家」,而是希望透過美感教學、美感活動,引發其美好經驗產生,使其能在美感活動中 所得的經驗,應用於生活中,引導幼兒喜愛、享受美感活動。胡郁珮則強調,完整的美 感教學應是包含了創作與欣賞部份,讓幼兒能夠從具有創意的過程中體驗美感、豐富美 感經驗(胡郁珮,2006)。

貳、 Read的美感教育理念

英國當代學者 Read 在透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一書中,主張透過各 種藝術教育,可以使兒童內在的思想與感情得以表現,進而促進兒童的個別性與社會的 統整。這些藝術內涵包含: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詩詞、戲劇、工藝等。里德認為 藝術教育應包含「自我表現的活動」、「觀察的活動」、「欣賞的活動」三種形式來表 現(梁福鎮,2001)。而藝術主要的目的,主要是在提供多元型態的藝術教學活動,促

36

使兒童人格得以成長。藝術活動的首要任務主要是增進兒童表現信心,鼓勵兒童表現其 內在的特質(黃壬來,1988)。Read 的藝術教育觀可以說是兒童藝術教育中的自然主義,

他強調藝術教學是以自然的方式在順應兒童郁生俱來的潛能,教師是一位鼓勵者、引導 者,誘發兒童能透過藝術教學來發揮創造力與潛能(黃壬來,1988)。

以下就 Read 提出在幼兒學校中美感教育的指導原則,整理應如下:

一、 適合幼兒的藝術活動方式是藉由不分化的遊戲活動。

二、 教師應看重孩子所有的創作與作品,並引導孩子發揮潛能。

三、 創造師生間和諧的相處模式與氛圍是關鍵所在。

四、 給予幼兒增強自信、降低其恐懼感,表現愛的親和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

五、 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統合,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梁福鎮,2001)

Read 的藝術教育觀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經驗及參考,在「美感教學」中的精神顯 而易見。但學齡前的幼兒階段,重點並不在於「學習必要的技巧」,而是在於「發揮及 表現內在特質」,應更加重視引發幼兒主動探索、覺知與發揮、自我潛能。

參、 Lowenfeld 的美感教育理念

Lowenfeld 所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書,對於兒童美 術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羅恩菲爾強調:透過藝術教育可以提供兒童自我的表現,同時 能促進兒童個別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和 Read 相同的論述在於,教師的角色即在提供兒 童自我表現的機會,引導、鼓勵兒童自我表現的動機。因此,教師的角色宜按幼兒發展 階段,妥為選擇適當的主題與材料,並運用多元的遊戲與活動內容,來激發幼兒自我表 現的動機,並使其投入自我表現的過程(黃壬來,1988)。綜合上述,Read 和 Lowenfeld 在藝術教育史上,均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的藝術教育理論」,他們共同主要主張如下:

一、 藝術教育旨在啟發幼兒的潛能。

37

二、 藝術表現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過程,是自然成長表徵。

三、 藝術教育必須順應個人與生俱來的創造性,並促其開展。

(黃壬來,1988,頁 35)

肆、 Steiner 的美感教育理念 一、 「人智學」在美感教育的應用

Rudolf Steiner(1861-1925 年)是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始創「人智學」哲學,主 張身心靈三位一體的人類結構、四位一體的本質與特性,提出土水風火四種性情以及人 類的十二種官能(簡楚瑛等,1999)。華德福教育理念就是根據「人智學」的理論觀點 來認識人的本質、人與宇宙世界之間的關係、以人為本,順應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識的發 展。Steiner認為在課程規劃上,幼兒美感教育的教學模式應融入與連結各領域教育,其 教學內涵應包含各式各樣和美感有關的活動,例如:遊戲、故事、音樂、繪畫和戲劇等,

以概念性來延伸和聯結各領域(引自鄭詠之,2011,頁54)。在幼兒美感教育的目標上,

過程產生的創造力、聯想力與想像力等,應比認知的學習更為重要,由其鼓勵多透過美 感相關活動來產生豐富的美感經驗,此對幼兒在創意與感官的發展上很有幫助(鄧詠 之,2011)。

二、 美感教育目標與內容

Steiner 的美感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育幼兒「豐富的、詩意的、形象化的和想像 力的知覺」,提倡早期美感應建立在早期感官發展上。對於Steiner 而言,美感教育不應 該侷限範圍,而是要以美感教育的方式來融入、結合其他領域的學習(羅心玫,2008)。

我們可以看見,華德福教育本身就是以美感的方式進行學習。華德福教育在課程上的理 念有許多特色,它重視「氣質」對兒童的影響,課程講究模仿與規律與重複的原則,強 調手工技能與知識並重的理念,主張準備充滿自然素材與色彩柔和的學習情境。

華德福課程的內容有自由遊戲和由教師設計的如:藝術、故事、音樂等,以遊戲、

38

藝術和美感的課程為主,例如以繪畫的方式學習數學,生活中應充滿藝術的內涵-音 樂、優律思美(一種律動)、繪畫、戲劇、故事…,並且以美感教育的方式來學習(鄧 麗君、廖玉儀譯,1998)。課程中的任何經驗都會被幼兒吸收,在美感教學中,我們給 予幼兒的學習內容與情境應該是經過預先的計劃,融入美感的內涵,幼兒才能從中吸收 與學習。換句話說,就是讓幼兒置身在具有美感的情境中,才能體會生活中的美與感動。

伍、 Vygotsky的美感教育理念

Vygotsky提到幼兒美感教育主要是語文和美感教育的連結。幼兒可以透過同儕間的 團體互動交流,來彼此鷹架建構他們的學習。例如幼兒觀賞舞蹈後,可用語言表達他們 看到的視覺訊息,那麼幼兒在藝術知覺會受豐富的語言描述而增加。這一點的教學效果 尤其見於戲劇活動之中,在下文進一步的討論(鄧詠之,2011,頁55)。Vygotsky常以 社會文化取向的觀點來探討兒童發展,他認為社會互動和真實的參與活動,是促進發展 的必要條件(羅心玫,2008)。Vygotsky的教育主張如下:

一、 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

Vygotsky提出「最近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他 相信好的教學就是要針對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來鷹架學習(谷瑞勉譯,2001)。

Vygotsky形容最近發展區是一段距離,介於孩子獨力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的發 展,到成人支持或能幹的同儕合作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潛在的發展之間的距離(谷瑞 勉譯,2001,頁22)。此外,成人或是其他有能力者,在幼兒的發展中扮演著至為 重要的鷹架角色,這可以使得幼兒可以發展得更好。

二、 語文與美感教育的連結

在美感上,Vygotsky的看法提到藝術與美感乃是將語文與美感進行連結來進 行。他認為人的美感活動是透過「緊張能量的釋出」,因此依照美感觀點之下的語

39

文應有二種功能,一是重新獲得語言的美感功能;另一個則是利用語言成為豐富人 類美感意識的工具(羅心玫,2008,頁13)。

三、 社會化的歷程

就Vygotsky 而言,個人的美感發展就如同社會和文化的歷程,美感就像是一種智力 的面向,使幼兒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內化於其美感中。一般而言,成人的經驗與文化 會多於幼兒,因此成人可以引發幼兒學習到更高層社會文化的內容或是語言的表達,若 成人常給予幼兒語言上的鷹架作用,將使幼兒的學習更容易達到最近發展區(羅心玫,

2008)。

綜合Dewey、Read 、Lowenfeld 、Steiner 以及Vygotsky五位學者的美感教學教育理 念,研究者認為Dewey的美感教學強調美感與日常生活的連續性,透過「做中學」的歷

綜合Dewey、Read 、Lowenfeld 、Steiner 以及Vygotsky五位學者的美感教學教育理 念,研究者認為Dewey的美感教學強調美感與日常生活的連續性,透過「做中學」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