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感教學推行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美感教學推行現況

當「美感」與「美感教育」已經成為未來能力的一種趨勢,儼然在各國的教育中成 為當前重要的教育議題。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國家將「美感教育」那為教育改革與教育重 點的目標,亦有已經實行很久、頗具典範與盛名的國家,例如:芬蘭、義大利、美國等;

我們不難發現,重視「美感教育」且已扎根的國家以歐美居多;但在亞洲,像是日本與 香港等,亦提出「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與配套措施。以下就國內外美感教育推行狀況,

舉例說明之。

壹、 國外美感教學現況

各國的藝術教育雖因國情與體制,在制度的訂定有所差異,惟在義務教育階段均有 所規範,而生活環境、美術或博物館及展覽廳等社會資源,除輔助學校的正規學習之外,

41

並扮演藝術與美感教育的重要場域(教育部,2013,頁 7)。歐美國家在早期便開始重 視「美感教育」,將「美感」融入文化、教育與生活之中。漢寶德(2008)曾提及憂心 國人極度缺乏「美育」,而喪失「具創意力」的未來競爭力。本研究就國外「美感教學」

現況,簡述如下:

一、 「義大利」的美感教育:以「瑞吉歐.埃米利亞」學校為例

瑞吉歐教育取向的藝術表現是屬於一種體驗、理解、表達的認知詮釋循環。藝術 教育的啟發在於美是來自學習者在自身文化與生活的學習與建構,藝術是最容易保存與 使用的學習媒介(楊琇鈞,2012)。Katz1曾說到,在瑞吉歐.埃米利亞的托兒所中,幼 兒每天利用時間,透過藝術的媒材來展現自己的想法。活動是由幼兒的興趣和想法開展 的。他們在計劃課程上,扮演了主動的角色,而他們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則顯現在他們 的創意藝術經驗上。結果,這裡的幼兒比起大部分同年齡的幼兒來說,更能純熟的運用 藝術來展現他們自己(羅雅芬等人譯,2000)。

瑞吉歐.埃米利亞位於義大利北方的一座城市。當地的學前教育系統融合社區、環 境、家長與政府,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幼教系統,包含獨特的教學組織、教學環境、

以及教學理念。美國學者認為可將其整體稱之為「瑞吉歐教育取向」(羅雅芬等人譯,

2000,頁7)。瑞吉歐教育取向相信孩子能善用他們的圖像文字進行了解與互動,如呈 現記憶、想法、預測、假設、觀察與感覺等。在瑞吉歐學校裡,兒童對任何事物的概念 或說法,會使用圖畫文字語言的方式將之具體化(羅雅芬等人譯,2000,頁27-30)。無 論在素材與樣式上,瑞吉歐教育取向給予相當的鼓勵希望兒童能在藝術才能方面盡情發 揮。相對於某些謹守傳統圖畫階段發展的人而言,認為此作法不符兒童生理發展階段而 有揠苗助長的意味。以一個四歲至七歲的兒童為例,傳統階段發展派的人其認知是:此 階段兒童手部的小肌肉尚未發展健全,無法勝任某些媒材或缺乏控制繪製細節的能力

(薛曉華譯,2000,頁180)。

42

根據美國學者Cadwell、New至義大利實地參訪的研究中,認為義大利的文化特質有 以下幾點:

(一) 國家重視教育的程度不一。義大利正視教育與國家政策、社會、社區、父 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瑞吉歐教育取向令人讚揚且聞名國際的特色很多,

運用藝術的方式與手段協助兒童融合整體為其一大特色,同時也將義大利

人對美感的重視完全地顯現在其教育思想上。

(二) 義大利人願意花多一些時間及精力從事社交活動。人與人之間能表達意見

與想法,流露出社交對談的價值。兒童與兒童之間也鼓勵如此。

(三) 強調美的重要性,在義大利美是無所不在的,人們重視日常生活的美感品 質。

(引自楊琇鈞,2012,頁40)

在瑞吉歐學校中,兒童的創意與想法,自然地在藝術作品上呈現繽紛、活力的色 彩,有別於體制內的教育風氣。美國多元智能學者Howard Gardner也曾表示認同過瑞吉 歐教育取向,可見其受重視與肯定的程度。瑞吉歐教育取向認為,圖像文字是此時期幼 兒最為廣泛運用的方式,也是幫助兒童認知與表達最適切的工具(羅雅芬等人譯,2000,

頁38)。

我們可以從瑞吉歐教育取向的藝術成就中,不論是其教學實務過程中重視視覺文 字、駐校藝術教師的編制,到工作坊的設置、環境氛圍營造等特點,可以看出其在藝術 取向與以兒童為中心取向的用心(楊琇鈞,2012)。此亦為國內幼兒園最理想與具楷模 影響的藝術教育模式。

二、 「芬蘭」的美感教育

43

「芬蘭教育」備受國際肯定,其中教育的課程中也強調了「美感」的重要性。

有人說芬蘭是「美感大國」,陳之華在「美力芬蘭」一書中曾提到過美力的基礎,是來 自於美感的養成,且學前教育是關鍵時期(陳之華,2001)。以下摘錄陳之華(2001)

的「美力芬蘭」一書,來探討芬蘭中的美感教育。

陳之華認為美感是一種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通常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 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等。

美感有時候可以是一場音樂的饗宴,也可以是音響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 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陳之華,2001)。在芬蘭,全國教委會擬訂了九項藝術 課程,必須涵蓋在基礎教育課綱中,分別為音樂、文學、舞蹈、表演藝術(包含劇場和 馬戲團表演二項)以及視覺藝術類(包含建築、影音、影像及工藝等四項)。這些藝術 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著重於讓孩子學到自我表達的技巧,以及日後在高等教育階段可能 選擇「藝術」工作或科目時甚至職場上,所需要的基礎能力(陳之華,2001)。芬蘭教 育中的美感教育重點,便是將「美感教育」從小扎根,融入實際的生活週遭與經驗當中。

芬蘭有許多知名的建築,這也是美感教育環境中重要的一環。芬蘭的教育中,鼓勵孩子 學建築、學手工、接觸音樂教育、培養美的鑑賞力與省思的能力,由此可看見芬蘭教育 對於美感能力培養的重視。

芬蘭的 ARKKI(www. Arkki.net)基金會在 1993 年於赫爾新基為兒童和青少年設立 第一所建築學校,提供 3 歲至 18 歲的學生各種不同課後學習建築和環境的活動, ARKKI 並設有展示學生作品的畫廊,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教育部,2013,頁 9)。ARKKI 建 築學校最小的學生是三歲的兒童,學校教育中,通常會邀請父母、或是親人擔任其助手,

讓學生透過模型的把玩、感官觸覺及想像的活動,以感知覺來認識建築(教育部,2013)。

ARKKI 之教育目標希望透過美感經驗的歷程,讓學生以探索、覺知來討論生活環境中 建構的特質,不僅可以學習建築相關的專業語詞字彙和專業知識,更可以瞭解環境與社

44

會文化互動的內涵;同時能以批判性的眼光、觀察力分析周遭的美感環境,進而促進個 體發展與環境的連結、參與和責任(教育部,2013)。以下將芬蘭教育中美感教學的特 色如下:

(一)音樂大國:將音樂融入生活與教育中

重視音樂教育,以音樂作為其國家形象的象徵。以讓孩子找興趣而非學才藝的 觀點,幫助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面對未來機會之窗。並強調「音樂教育是給每一個 人的」,著重態度的建立、終身興趣的激發、欣賞音樂的啟迪、自主學習的培養等」(陳 之華,2001)。我們可以看見,音樂甚至是芬蘭的全民運動。

(二)「動手去做」是關鍵:重視實際探索、體驗與操作

在芬蘭,孩子的美感教育基礎,是以「多聽、多看、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

多實驗」為主要概念,實際「動手多做」就會對於藝術、音樂與人文素養產生「感覺」。

因此,「手做」課程是芬蘭孩子接受美感教育的基礎,也是讓孩子可以透過實際做,獲 得完全不同於紙筆測驗成就感的重要美力學習方式。然而,研究者認為,「手作」課程 能帶給孩子美好的經驗與感動,和杜威的「做中學」與「經驗」相符合,這也正是國內 教育中環境與政策下極度欠缺的部份。

(三)從大自然中找靈感,培養創意與設計的能力

大自然是孩子與教育最好的養份,從生活環境與大自然的連結下,美感的感動與體 會在自然發生、探究中產生,現代文明進步,台灣教育重視學科導向,若能多提供幼兒 探索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必定是啟發美感最佳的方式。

45

(四)相信孩子的美感能力

建築與空間設計教育,早就在 1993 年納入芬蘭學校的重要課綱中,孩子也可以學 建築。甚至邀請孩子來參與、決定芬蘭的「都市計劃」。芬蘭的教育不但相信、欣賞孩 子的視野,更提供機會讓他們執行自己的計劃與想法,就此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趣味,

並讓孩童對城市更有認同感。研究者認為,孩子學建築的觀念創新且具啟發性,大部分 的孩子從小對建築物就有獨到的見解,對國內來說,仍是個新觀念、新議題。「相信孩 子」絕對是鼓勵、支持孩子在美感教學中,每一位教保服務人員最重要的美感素養。

(五)美力教育從小扎根

芬蘭教育中最特別的是有「嬰幼兒啟蒙課」,專門提供給七歲以下幼童的一般性音 樂課程,年齡相近的幼童為一班,每班人數約五到十二人」(陳之華,2001)。有的學 校甚至設有可以帶著嬰兒共同參與的家庭團體課程,其對象為家中有三到十二個月大的 嬰兒及其父母。這項課程,讓新生兒的父母們,在芬蘭政府規定的「育嬰假」期間,有 機會帶著新生兒到音樂啟蒙班。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嬰幼兒發展外,更開啟了嬰兒間早 期的社教與互動關係。「啟蒙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啟發孩子的學習,在芬蘭「嬰幼兒啟

芬蘭教育中最特別的是有「嬰幼兒啟蒙課」,專門提供給七歲以下幼童的一般性音 樂課程,年齡相近的幼童為一班,每班人數約五到十二人」(陳之華,2001)。有的學 校甚至設有可以帶著嬰兒共同參與的家庭團體課程,其對象為家中有三到十二個月大的 嬰兒及其父母。這項課程,讓新生兒的父母們,在芬蘭政府規定的「育嬰假」期間,有 機會帶著新生兒到音樂啟蒙班。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嬰幼兒發展外,更開啟了嬰兒間早 期的社教與互動關係。「啟蒙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啟發孩子的學習,在芬蘭「嬰幼兒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