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之概念為何?本節針對以下三個部分,包括:一、身體動作與 健康之定義與內涵;二、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重要性;三、國內外有關幼兒身體動作 與健康課程實施情形之相關研究,分別予以敘述說明。

一、 身體動作與健康之定義與內涵

(一)

身體動作與健康之定義

一般人都認為幼兒身體動作是屬於發展中的肢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動作潛

能,實質上包含兩個部份,小肌肉和大肌肉的運用,並且透過肢體活動及學習經驗,來 訓練動作協調的技巧和運用肢體的能力,以達到創造力的開發和靈活應用的動作(林晉 榮,2004)。水心蓓(2003)指出,肢體運動的遊戲,更是幼兒完整發展身心健康的主 要內容,並指出幼兒透過身體的動作,發展出各階段的人格成長,可促進心理和身體的 健全發展。黃志成、林少雀與王淑楨(2010)指出,幼兒身體動作是根據生理狀況,包 括:健康、身體發育、平衡、大小肌肉、粗細動作來從事肢體活動,進而從動作發展中 幫助幼兒提升智慧、情感和身體的成長,以透過運動來追求樂趣,表達自我,發展動作 技能。楊金寶(2009)提出幼兒園的身體動作領域,主要提供幼兒各種身體活動、遊戲、

律動、運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由自在活動的慾望,以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的協調性、敏 捷性,以及喜愛運動或活動身體,而肢體動作分為穩定性動作、移動性動作、操作性動 作。

2012年10月5日,增修訂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將幼兒身體動作課 程增加了幼兒健康之學習領域,希望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在教保活動實施的原則下,

能夠營造安全、有趣的遊戲氣氛,並以統整的觀點,將體能性活動融入日常生活(教育 部,2012)。

(二)

身體動作與健康之內涵

研究者歸納專家學者水心蓓(2003)、林晉榮(2004)、張銘財(2005)、廖學明

(2007)、楊金寶(2009)、黃志成等人(2010)及教育部(2012)所提出之身體動作 與健康的定義後,將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的內涵彙整為運動、遊戲、律動及健康四個面 向,如表2-1-1。

表2-1-1

綜而觀之,身體動作與健康的定義為幼兒透過身體的操控,在運動、遊戲和律動上,

滿足活動的需求,發展動作技能,進而幫助幼兒主動學習和滿足其好奇心,促進幼兒身 心健全的發展,並奠定幼兒將來的健康基礎。

二、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重要性

陳欣茹(2009)指出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身體動作課程可促成幼兒期良好的 身心發展,將是儲備國家競爭力的最佳途徑,可見幼兒身體動作發展及其課程實施的重 要性與對未來的影響力。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邱志鵬,2000;蔡秋桃 ,2003;吳美 雲,2005;陳淑敏,2005;教育部體育司,2007;王勢銘、戴麗淑,2010;陳美岐,2010;

黃志成等人,2010),將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重要性歸納為:(一)增進身心機能的 發展;(二)自發性的自我教育;(三)增進幼兒情緒與智能的發展;(四)幼兒進行 各項學習時應具備的先決條件;(五)促進幼兒控制力、平衡力和協調力之發展,詳細 內容分述如下:

(一)增進身心機能的發展

根據教育部體育司(2007)調查資料顯示,國內有近六成的學生不喜歡運動,而且 也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致運動量不足而造成肥胖的因素之一,所以教育部希望藉由

「快活計畫」的推動,能夠讓學生身體活動去體驗週遭環境,增加身心機能的發展。運 動是經由身體動作去學習發展的系統過程,從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身 心發展(陳美岐,2010),由此可見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是不容忽視的。

(二)自發性的自我教育

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對幼兒有何重要性呢?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認為教育 的目的是發展(development),旨在引出更多的個人潛能,應著重自我活動與自我表現;

他更強調遊戲對幼兒的意義,指出遊戲中可發掘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自發性的自 我教育,也覺得幼兒的自我活動表現以身體動作最為顯著,並藉由動作表現其內在心理 歷程於外顯行為上,他把自我活動的價值看得非常重大(邱志鵬,2000)。

(三)增進幼兒情緒與智能的發展

維高斯基(Lev Somenovich Vygotsky)也強調,幼兒遊戲不但能增進幼兒的情緒發 展,更強調遊戲中情緒與智能的交互作用,幼兒同時在遊戲中學習思考與挑戰自己的觀 點(陳淑敏,2005)。因此,假設一個課程的學習主軸是幼兒可以享受不受拘束的環境,

而且沒有活動範圍的界定,想必更能激發學習的原動力。

(四)幼兒進行各項學習時應具備的先決條件

蔡秋桃(2003)在幼兒教育研究中發現動作技巧是幼兒各種學習的先決條件,而在 幼教課程的安排中,常會希望幼兒在學習上,能夠順利達成學習的目標和成效,而這些 都將是每位教保服務人員所期待的。

(五)可促進幼兒控制力、平衡力和協調力之發展

吳美雲(2005)研究也發現幼兒自出生到六歲的身體動作,是隨著身體的成長更具 有活動性,而且也可從中獲得控制力及平衡能力,和大小肌肉的協調能力。黃志成等人

(2010)指出,肢體遊戲被列為幼兒園中最重要的課程。而王勢銘與戴麗淑(2010)更 指出教育專家對幼兒身體動作,雖然有很多不相同的看法和見解,但都一致強調身體動 作對幼兒的重要性。

綜而觀之,可發現身體動作是自發性的自我教育,可藉由動作表現其心理歷程,並 增進情緒與智能的發展,同時藉由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的設計,可發展幼兒的控制 力、平衡力和協調力,進而達成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

三、國內外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課綱將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自遊戲領域中抽離,成為獨立的課程,課程設計 特色之一,是強調每天應有30-40 分鐘以上的體能活動,且體能動態課程應融入語文、

認知、社會、情緒及美感等各領域中「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教育部,2012)。 而Siedentop(2007)也提出兒童每天至少要有 60 分鐘的體能活動,時間不宜太長,因 為過長容易讓兒童失去活動的興趣。由上述可見每天進行體能活動對幼兒的重要性,所 以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對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實施情形,包括授課者與授課時數 進行整理如下:

(一)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授課者的相關研究

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對於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王勢銘、戴麗 淑,2010)。而此課程之授課者的人格特質、專業素養、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等,均與 其能否成功達到課程之教學目標有關(盧美貴,2005;黃瑞琴,2011)。因此,研究者 針對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之授課者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並整理於表2-1-2。

2-1-2

作者

表2-1-3 的分鐘數以「21~30 分鐘」為主,「31~40 分鐘」居次。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篇名 研究對象及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Gabbard (1993)

Sixth graders were able to perform at higher levels in math

immediately after 30 and 40 minutes’ physical activity

文獻回顧法 研究指出,以固定節奏散步「30 分鐘」和

Effect of supervis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Chinese obese children in early puberty

國小學生

Tucker and Irwin (2010)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學齡前兒童 Beighle, Morgan, and Noland (2011)

Effect of a low-cost, teacher-directed classroom intervention on elementary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國小學生

由表 2-1-3 國內調查研究發現可知,在幼兒園的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中,臺灣地區 的授課時數以每週一次,每次20~30 分鐘居多(張財銘,2005;吳雅芳,2007;黃永寬,

2007;陳美岐,2010;張鳳菊,2010),與臺中市家長認為的每次上課時數相符,但與 家長認為的每週應進行「2 天」的天數有部份落差(張雅儀,2010)。

國外研究則顯示:學生有固定節奏散步「30 分鐘」到「40 分鐘」,在數學運算能力 及速度上會優於運動時間較短者(Gabbard, 1993);有規律性運動的學齡前兒童,比活 動不足的孩子,身體及心理都更為健康(Tucker & Irwin, 2010)。美國的研究顯示,班級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間的30 分鐘休息時間,進行身體活動,不但不用花費太多的金錢,

更可以改善學生的體能狀態(Erwin, et al, 2011),中國的研究則顯示,運動介入可有效 改善肥胖兒童的健康狀況,但須養成持續的運動習慣,因為一旦停止運動介入,運動效 果就會消失,因此建議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幫助肥胖兒童控制體重並維持健康的重 要關鍵(Chang, et al, 2008)。由此可見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學習 成長,實質上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節 教保服務人員實施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專業能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