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體能課程之探討

「幼兒體能課程」從字面上之意義來看,可解釋為幼兒的體能課。透過體能課來培 養幼兒良好的體能,擁有良好的體能,對於提昇幼兒心理與生理機能皆有幫助(周宏室、

黃永寬、林晉榮、楊純碧,2003;林怜利,2002;劉從國、陳冠旭,2001)。茲將「幼 兒體能課程之緣起與定義」、「課程目標」、「活動設計」以及「實施方式」簡述如下。

一、 幼兒體能課程的緣起與定義

(一)幼兒體能課程的緣起

依據王健次(1991)表示,自 1969 年邱金松發表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之研 究(江旺益、黃永寬,2003)起,便開啟了國內有關幼兒體能的研究。王健次(1991)

提及,1972 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邀請日本 甲南女子大學水谷英三教授,至台傳授兒童水上運動,及兒童水泳技術分級檢定推展工 作時,水谷教授將自己於日本全國 YMCA 獲獎之論述《幼兒體育有關之研究》兩冊,

委由當時擔任台北 YMCA 體育委員的方瑞民教授及輔仁大學體育系王健次老師共同翻 譯,此為國內幼兒體能課程發展之開端。而臺灣最明確且致力於推動幼兒運動始於1973 年1 月 5 日,於台北市 YMCA 昆明街會所舉辦的「幼兒體育教學觀摩會」,其研習對象 為台北市縣之幼教教師為主;同年3 月 14 日至 6 月 15 日,舉辦第一期的幼兒體育班,

是為幼兒運動推廣之源地(王健次,1991)。

輔仁大學體育系王健次老師追隨日本幼兒體育泰斗-水谷英三先生,開始積極推動

我國的幼兒體能教育(李政達,1997)。1974 年 9 月 26 日王健次老師提出「幼兒體育教 學試驗報告」,以台中市為積極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媒介來推廣幼兒體育(江旺益、

黃永寬,2003)。王健次(1991)表示,於 1974 年時,在與水谷英三教授、方瑞民教授、

邱金松教授、賴和海主任共同努力下籌組「台灣幼兒體育研究發展中心」,並開始於各 地積極推動幼兒體育。至今日,有關幼兒體能教育的推動已有近40 年的時間。

(二)幼兒體能課程的定義

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01.23公布)中指出,「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 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

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依據1987年修訂之內容,將課程分成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及常識六大領 域(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於「遊戲課程」中有提及幼兒的運動遊戲外,「健康 課程」之課程目標中第三個目標為「鍛鍊幼兒基本動作,發展幼兒運動興趣與能力。」,

然而,於遊戲課程中亦可加入音樂來輔助,使遊戲更多元化及增添趣味性。由此可知,

「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健康、遊戲與音樂三者間是相輔相成,以幼兒健康為最主要目 的,透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並輔以音樂增加遊戲過程的趣味性與多元性。是以,從「幼 稚園課程標準」之教育目標將健康教育擺於第一位,且六大課程領域中,有三個領域涉 及幼兒身體健康的部份可知,於幼兒時期,最重要的目標即是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教 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

水谷英三(1981)認為,體能遊戲課程是學齡前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他甚 至認為體能遊戲課程占全部課程的70%也不為過。林風南(2007)認為幼兒運動遊戲是 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 的活動。林風南(2007)亦提出「體能是運動的基礎,體能因運動而提昇,運動因體能 提昇而發展」。綜合上述可知,體能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幼兒有一定的重要性,且體能的 提昇需透過運動行為,依據水谷英三(1981)對幼兒體能課程於幼稚園實施之推動,可

以知道對幼兒來說,以遊戲的方式輔以教育的指導以達到運動的目的,是最適合的方法。

目前我國對於有關幼兒體能方面的課程名稱,眾說紛紜,並無一個固定之課程名 稱,然這些名稱多以「運動」、「體能」或「遊戲」做排列組合。以下研究者將針對各 學者對於「幼兒體能課程」所下之定義做一整理,彙整如表2-1-1。

表2-1-1 幼兒體能課程之定義

名稱 學者

(年代) 定 義

幼兒 體能

陳藝文

(2008)

1.不只是一個活動或遊戲,幼兒藉由體能活動,獲得身體及動作的發 展,學習與群體生活,遵守紀律,達到教育的目的。

2 重視技能的學習之外,也希望能透過認知及情意,促進幼兒各方面 的成長。

3.著重幼兒學習過程,以遊戲活動代替訓練,讓幼兒透過體能活動,

增進身體活動量及基本運動能力,並能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享受其 運動的樂趣。

黃月嬋

(1997)

使兒童具備動作經驗,發展健全的身心並鍛鍊體格。

體育大辭典

(1984)

幼兒為積極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來之身體能力,包含型態、機能 與運動等的適應能力。

幼兒 體能 活動

林風南

(2007)

幼兒體能活動應該是一種以「運動(movement)」為主體,以「遊戲」

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為基礎能之為目 標的活動。

康惠琹

(2001)

應是一種運動教育(movement education),使幼兒透過身體的運動,

形成對運動因素之感覺,同時藉由運動技能的習得與身體意識,來 提昇幼兒各種心理機能,以奠定「培養身心皆健全的幼兒」之基礎。

林永雪

(1997)

1.幼兒體能之培養。

2.幼兒期給予規律運動是基本的重要課題。

3.體能增強,透過運動之實踐。

表2-1-1 幼兒體能課程之定義(續1)

名稱 學者

(年代) 定 義

幼兒 體能 課程

林志緯

(2004)

1.體能活動能發展幼兒健康的身體,提昇愉悅的身心發展,透過運動 方面的指導,使幼兒瞭解自己的身體,學會巧妙地運用自己的身體。

2.需藉由專業運動遊戲指導者或體育教師來進行,配合有趣的運動遊 戲活動設計及有效的教學方法。

幼兒 體育

廖學明

(2007)

是「遊戲」與「體能」的結合,其內容與目的是經過設計並且有計 畫的實施在幼兒身上。

體育 運動 遊戲

王純真

(1997)

(引自林志緯,

2004)

體育運動遊戲可以促進運動能力的發展,並培養幼兒的體力以備將 來適應社會,生活健康更有活力。

幼兒 運動 遊戲

杜光玉

(2008)

是全人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也是體育教學的 基礎。其對象是幼兒,學齡前幼兒並非成年人的縮影,其身心各方 面有其獨特的發展特徵,因此在課程之規劃上具有其特殊性。

周宏室、黃永寬、

林晉榮、楊純碧

(2003)

1.是體育的一環,也是幼兒生活的實體,更是一種融合運動、遊戲的 教育方式,期望幼兒藉由這樣的教學達到身心均衡的發展,並在教 學過程中,學習基本動作技能,培養幼兒精神面、社會面的發展,

並從教師的引導下發展其想像力的特性增進幼兒的創造力。

2.無論在教育、發展、社會、生理的觀點上均對幼兒的成長扮演著舉 足輕重的地位,幼兒藉由運動遊戲來探索身體及環境,亦藉運動遊 戲來累積經驗進而產生智慧。

3.應以幼兒為主體,從中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培養幼兒對活動的興 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讓幼兒在安全的情境下盡情發 揮,體會運動的樂趣,並透過從事愉悅的、自發的活動增進身體的 運動能力。

幼兒 運動 遊戲 課程

劉銘凱

(2005)

是體育的一環,亦是幼兒生活的實體,藉由教師的引導,發展 幼兒想像力的特性,進而增進其創造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彙整

由表2-1-1得知,目前國內與「幼兒體能」相關之課程名稱有「幼兒體能活動」、「幼

兒體能課程」、「幼兒體育」、「體育運動遊戲」、「幼兒運動遊戲」,以及「幼兒運動遊戲 課程」。然而,無論課程名稱為何,於定義中多有提及「體育」、「運動」、「體能」、「遊 戲」四者間相互的關聯性。

綜觀而言,研究者推論這四者間的關係為:「體育」教學的內涵即是透過「運動」

來達到教學目的,而「運動」可以提昇個體之「體能」,有良好的「體能」才有繼續「運 動」的體力,所以,「運動」與「體能」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幼兒天生好動且 喜愛「遊戲」,故若欲透過課程來提昇幼兒的「體能」,採取「遊戲」的方式進行,最能 於課程進行時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積極參與其中。

既然個體之體能需透過運動來達到適當之發展,故可知體能是包含在運動之中的一 種產物,其內涵僅針對個體身體適能之部份,所探討之內涵較運動欲探討之內涵來的明 確且具體,更容易界定。而運動與體能兩者間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然使用「體能」二 字較易使人馬上聯想到「體適能」,而「體適能」即會聯想到「運動」,故本研究選擇以

「體能」為課程內容主要探討之內涵。而課程教學中,「遊戲」只是課程實施方法中的 一種,並非體能課程唯一能使用之教學方法。故本研究選擇採用「幼兒體能課程」,期 能將課程內涵更聚焦於「體能」方面之探討。

二、 幼兒體能課程的目標

每個課程於設計之時,必有其該課程的目標,這個「目標」即是該課程或活動的核 心。廖智倩及闕月清(2006)指出,教學的指南即是課程目標。從事教學活動時,教學 目標可說是最優先去瞭解的課題,瞭解教學目標將有助於引導教師正確的教學,以提高 教學活動之效果。由此可知,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的核心所在,就像一個指南針,指引 教師一個明確的方向。

依循著課程目標來設計課程,可使課程內容之設計不易偏離其該有的方向;透過課 程目標的引導,教師亦能清楚明白目前所授與學生的教育方向。每種課程都有其特有的 課程目標,體育教學亦不例外。邱金松(1987)認為,體育教學乃有意圖有計畫的促進

依循著課程目標來設計課程,可使課程內容之設計不易偏離其該有的方向;透過課 程目標的引導,教師亦能清楚明白目前所授與學生的教育方向。每種課程都有其特有的 課程目標,體育教學亦不例外。邱金松(1987)認為,體育教學乃有意圖有計畫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