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社會化模式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父母社會化模式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

相關研究指出,在兒童時期若休閒活動能引發其興趣,進而投入此項活動,成年後 可發展成終身學習項目或一生之職志(李晶、章宏智,2006;Kelly, 1996);依據 Eccles 等(1998)所提出之父母社會化模式,可發現在兒童運動社會化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瞭解「父母社會化模式」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對其子 女參與運動體能活動之影響及看法是本節之重點。

一、父母社會化模式(parent socialization model)

父母社會化(parent socilaization)指的是兒童在與父母互動中,兒童的信念會受到 父母之影響而學習到應有的及符合其既定角色之行為的歷程(Brustad, 1992)。這個模式 是Eccles 等(1998)從其已提出之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model)延伸而來,

並透過相關研究之發現建構而成之理論,用以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架構協助我們了解父母 影響兒童參與運動的機制(賴雅馨、廖主民,2007)。

透過父母社會化模式,可解釋父母是如何影響兒童運動參與之信念、行為和選擇模 式(李濟仲,2008)。而 Eccles 等(1998)認為在社會化歷程中,父母有關運動之信念 可能經由三種角色來影響兒童運動參與的信念,這三個角色為:角色楷模(role model)、

經驗詮釋者 (interpreters of experience)及經驗提供者(providers of experience) ,茲 將這三個角色對幼兒運動參與之影響以圖2-4-1 呈現,並詳述之。

圖2-4-1 父母社會化模式 (Eccles,et al., 1998)

資料來源:Eccles, et al. (1998).Motivation to Succe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pp.1054) 角色楷模 

經驗詮釋者

經驗提供者  幼兒信念與行為 

(一) 角色楷模(role model)

Bandura(1977)提出之楷模學習理論中指出,兒童會觀察重要他人之行為,並將 所觀察之行為內化及顯現出(引自李濟仲,2007)。Eccles 等(1998)依據此理論認為,

兒童會因觀察到父母從事運動行為,而影響其運動參與之信念與行為。

Freedson 和 Evebson(1991)之研究發現,子女之運動習慣與父母之運動習慣相似 度極高,父親與子女之相似度為67%,母親與子女之相似度為 73%。Moore 等人(1991)

之研究發現,雙親皆參與運動之兒童的運動參與比例是雙親中只有一人參與運動之兒童 的六倍。然而Dempsey 等(1993)之研究結果卻顯示,父母之身體活動程度和兒童之身 體活動程度間並未達顯著相關。另外Jambor(1999)的研究也指出,不論兒童是否有參 與足球運動,他們的父母本身在參與足球運動之經驗上都沒有差異。

由圖 2-4-1 可看出,Eccles 等(1998)將角色楷模視為是父母社會化模式之基礎,

並與其他兩個角色相輔相成,並進而影響兒童的行為與信念。相關研究中,有部份研究 與之符合,亦也有部份研究與之不相符,顯示角色楷模是否為父母影響兒童之信念及行 為的管道,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之。

(二) 經驗詮釋者 (interpreters of experience)

Eccles 等(1998)認為成人透過對兒童觀察,進而對兒童運動參與的經驗做詮釋,

包含有兒童的完成度、能力、態度、興趣、重要技能的學習及社會化目標,透過詮釋進 一步影響兒童對運動參與的信念與行為。李濟仲(2008)認為,當兒童知覺到父母對自 己運動經驗之能力或價值的評估訊息時,將有可能會形成或表現出與父母詮釋之經驗一 致的信念與行為。

Eccles 與 Harols(1991)研究發現,兒童運動參與的價值信念與行為和其知覺到父 母對運動參與之價值信念有關。Dempsey 等人(1993)發現,父母對兒童運動之能力有 較高期待時,其子女對自己運動參與之勝任感也會較高,實際從事運動的可能性也較 高。Green 與 Chalip(1997)指出,父母對於兒童參與足球運動之鼓勵,與兒童持續運 動參與的頻率與喜愛程度有正相關。

綜合上述可知,當父母透過觀察及實際給予兒童運動參與之鼓勵與支持,有助於提 昇兒童運動參與之信念與行為,顯示父母在運動參與的經驗詮釋者的角色上,扮演一個 重要的角色。

(三) 經驗提供者(providers of experience)

Eccles 等(1998)認為透過角色楷模與經驗詮釋者之影響,進一步使父母成為經驗 的提供者,例如提供兒童運動參與指導策略、運動時間之利用、鼓勵參與各種活動、提 供設備與課程、培養兒童個人價值、歸納因果等。透過提供兒童其運動參與所需之資源,

進而影響兒童對參與運動活動之信念與行為。

Eccles(1998)發現父母花時間陪兒童參與身體活動,對兒童學業及非學業領域之 動機有正向的預測力。部份研究發現,有參與運動之兒童家長對經濟支持意願、出席運 動競賽頻率及花時間改善兒童運動技能部份,顯著高於沒有參與運動之兒童家長

(Jambor, 1999)。但 Fredricks 與 Eccles(2005)研究卻指出,父母提供運動器材、陪伴 兒童運動的時間,與兒童實際參與運動行為與信念沒有相關。

綜合上述,部份研究指出父母參與或支持兒童運動活動,有助於兒童之運動參與;

但也有研究指出,父母的參與對於兒童運動信念與行為無相關。顯示父母身為經驗提供 者時,對於兒童之運動參與之信念與行為上有待驗證。

父母社會化模式,提供一個架構,使我們瞭解家長對兒童之信念與行為的影響。以 運動參與為例,家長之「角色楷模」提供一個運動參與的模範讓兒童參考;「經驗詮釋 者」,透過觀察為兒童運動參與活動時之所有行為做詮釋;「經驗提供者」,供給兒童運 動參與時所需的一切,包含內在的支持與器材的提供等。三者間可相輔相成,也可能就 單一角色即能對兒童的運動參與之信念與行為有所影響。故本研究欲以此理論為基礎,

探討家長之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之看法。

二、父母之運動體能看法對子女的影響

李世昌等人(2007)指出,對幼兒來說,運動時間需視父母的時間而定,即家長參 與休閒運動之行為,亦將直接地影響幼兒參與運動的機會。相關實證研究顯示,父母對 兒童從事體育、運動之行為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李世昌等人,2007;Brustad, 1992)。父 母直接參與運動越多,或在其價值體系中運動佔較高程度之比例時,其子女受運動社會 化之程度就越大(王宗吉,1999)。

龍炳峰(2000)研究指出,家人運動社會支持愈高,孩子從事規律運動之情形就愈 多。Mcpherson, Curits 與 Loy(1989)指出,若父母親對於運動活動有參與、接觸及觀

賞,並期待、渴望及鼓勵其子女參與運動,加上運動是家庭中共同的話題,那麼他們的 子女即有可能從事運動的消費或參與(引自洪嘉文,2000)。蔡俊傑與洪正倫(2006)

研究指出,國小學童之父母親有運動習慣、對運動抱持鼓勵態度,會使學童的運動參與 阻礙較低,參與運動之態度較高、身體健康狀況也較好。李晶與章宏智(2006)指出,

家長參與兒童投入休閒活動,有助於建立兒童正面之休閒態度、學習效果,並能增進親 子關係,且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投入休閒活動更具有其正面之作用。

吳仁宇(1998)認為,家長對活動的習慣可能會透過模仿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而影 響其子女之身體活動,因此父母在其子女參與體育活動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高雁翎 與吳語玲(2009)指出,父母之觀感對於孩子運動概念與運動習慣之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使運動喜好呈現了多世代傳遞的過程;孩子的運動行為會受父母之影響,會因父母的喜 好而決定孩子會從事哪種運動;而父母的支持及鼓勵,也是孩子持續參與運動的動力。

綜合上述可知,家長參與運動之習慣、對運動之態度及對子女運動之支持與鼓勵,

會影響其子女對於運動體能活動之參與及態度,也是支持子女持續參與之動力。

三、父母之運動體能看法對子女運動體能參與之影響

Harris( 1979),訪 問 841 位 家 長,以 探 討 其 對 於 子 女 參 與 身 體 活 動 之 意 見,結 果 顯 示 熱 衷 運 動 之 家 長,對 於 其 子 女 參 與 體 育 活 動 認 為 是 非 常 重 要 且 必 要 的 ( 引 自 吳仁宇,1998)。

盧俊宏、卓國雄與陳龍弘(2005)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家長,仍停留在二 十世紀「升學主義掛帥」及「重文輕武」之舊觀念,只在乎智育方面的成績,使得學童 課業壓力不斷升高,甚至將健康與體育課程挪為他用,使與生命息息相關之身體活動價 值在義務教育下受到嚴重扭曲。張 鐦 霙 、 張 金 月 與 吳 彥 樺(2002)之 研 究 指 出 , 家 長 對 幼 兒 體 能 的 認 知 在 於,希 望 孩 子 擁 有 強 壯 的 身 體、良 好 之 應 變 能 力 及 好 的 抵 抗 能 力,對 於 幼 兒 體 能 教 學 亦 持 肯 定 及 重 視;然 而,家 長 雖 瞭 解 肢 體 活 動 對 幼 兒 的 重 要 性 , 但 其 內 心 卻 仍 重 視 學 業 , 而 產 生 左 右 矛 盾 。 吳仁宇

(1998)研究指出,家長對於子女參與運動之態度是持正向及同意的,然而在支持其子 女運動之程度部份卻是不高亦不普遍的。

Bach 指出,自 2002 年起,美國遊憩與公園協會 ( the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NRPA )聯合家長、活動執行者、活動提供者和學校,一同推動「優質運動

(good sport )」,主要是對成人宣導兒童休閒活動之正確態度及良好的運動價值觀;

NRPA 認為,唯有從成人的觀念改變起,兒童的休閒活動品質才會改變(引自李晶、章 宏智,2006)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家長對運動體能之看法會影響其對子女參與運動體能之態度;

不管國內外,皆對其子女參與運動體能抱持正向的態度,然而我國之家長卻呈現了,認 同卻不支持的矛盾狀態。加上國內升學主義掛帥,在體力與智力相較之下,家長認為智 力比較重要,雖瞭解運動體能對孩子的重要性,卻不一定會支持其參與。

藉由 Eccles, Wigfield 與 Schiefele(1998)所提出之父母社會化模式中可知,父母對 兒童參與運動之信念及行為表現影響,可能透過角色楷模、經驗詮釋者及經驗提供者此

藉由 Eccles, Wigfield 與 Schiefele(1998)所提出之父母社會化模式中可知,父母對 兒童參與運動之信念及行為表現影響,可能透過角色楷模、經驗詮釋者及經驗提供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