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看法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看法之調查研究"

Copied!
2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駱明潔博士

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

能課程實施看法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張雅儀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謝誌

「研究所」,一個原本不可能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名詞,卻奇蹟似的出現了。三年, 一個不長也不短的時間,在這期間,不少朋友已為人妻、人母,或在工作職場上有一番 亮眼的表現,而我卻仍是個學生,曾懷疑過自己做的這個決定;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 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我遇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一群讓我成長蛻變的人。 明潔老師,感謝您總是以最大的包容及能穩定人心的笑臉,給予我支持與力量,讓 我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關卡;總是精力充沛且笑容滿面的美惠老師、淑惠老師、淑宜老 師、瑩慧老師、彩萍老師,及散發溫暖且細心溫柔的姿儀老師、桂蘭老師,感謝你們不 論是課業上或是生活上的指導與關心;溫柔可愛的光玉老師,感謝您細心又專業的指 導,讓我的論文更完整豐富。 如果說老師們是研究路途上指引我向前的一道明光,那我可愛的 708 們,無疑的就 是在我陷入黑暗時會拉我一把的溫暖雙手。 意鈴:如行動團購網的妳,吃喝玩樂跟著你準沒錯; 馨云:模仿、搞笑功力深厚的你,總能隨時逗樂大家; 凱祥:電子產品高手的你,這方面的問題找你就能「ok,搞定」; 嘉惠:708 媽媽的你,不只維持教室整潔,也照顧我們這群外出讀書的大孩子們; 小小:宿舍加生活媽媽的你,不只照顧我的飲食起居,也在我與論文搏鬥的空檔, 精心安排幾趟能放鬆心情的旅遊; 菀粧:總有驚人之舉的天兵,跟你相處需要有一顆強壯的心臟,感謝你卻總能讓我 的生活充滿樂趣; 姿妤:我溫柔的好戰友,當疲累時只要回頭,就能看到你溫暖人心的微笑; 怡慧:統計達三顆星的你,感謝你總不厭其煩的解答我統計上的疑惑; 圓圓:笑聲最動人的你,每次聽到「哈哈哈」的大笑,心情也跟著開心起來; 戴大姐:感謝你的邀請,讓我圓了參加聯誼的夢,也感謝你發覺我「有這麼開」, 讓我的開朗樂觀得以被發現; 尤姿阿姐:比我還開的你,總是樂觀、認真努力及精力充沛,感染了我也感染了整

(3)

個 708; 芳綾:辣妹的代表,有你在讓班上增色不少; 瑋娟:是非對錯說分明,正直就是你的代名詞,但以後不可以再帶我闖小路口的紅 燈囉; 郁珮:美術創意大師,感謝你總是提供美術類的資訊,提昇我們對美的認識。 翌蒨學姐、純如學姐、佩茹學妹及 709 的學妹們,感謝你們總是帶給我歡樂與滿滿 的關懷;宿舍幫的馨蘭、冠瑩、菽苹、怡君,有你們的房間裡總是充滿歡笑;一同學習 的怡苹,感謝修小教的過程中有你陪伴。台南幫的郁錡、榆柔、珮汝、宇承,感謝你們 總是在遠方關心我給我支持;屏東幫的小風、瞇瞇、阿拓、憶蕙、沅真、小烏、小豪和 其他小孩們,感謝你們在我回屏東放鬆心情時的陪伴與搞笑;台中幫的仁愛家族及小秉 家族,感謝你們總是帶我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家人的支持與期待,是我讀研究所過程中最大的支撐與動力。老爸、老媽和老姊每 天辛苦揮汗、努力賺錢,讓我在外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讀書,回家則有他們溫暖的關心 及營養的補給;聰明可靠的小妹,是我研究路途上的好幫手,替我上國圖影印一疊又一 疊的文獻,讓我省去舟車勞頓之苦;還有寶貝狗 Money,總是熱情的迎接我,用牠可愛 的臉向我撒嬌,帶給我十分多的生活樂趣。 想感謝的人還有好多好多,謝謝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在不同的階段陪伴我、鼓 勵我、支持我,你們都是我生命中那重要的「80%」。最後,我要感謝生命中的這個奇 蹟—「研究所」,帶領我來到中教大,認識一群這麼棒的老師與同學(朋友),也引領我 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的領域,促使我再一次的成長蛻變。感謝奇蹟,感謝中教大幼研所, 感謝 K708。

(4)

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看法之調查研究

張雅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背景變項及其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實 施看法及差異情形。以台中市立案之公私立幼托園所的幼兒家長為研究樣本,先隨機抽 樣抽取受試園所,再由園所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取受試樣本,取得有效問卷 1,183 份,分 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 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 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其主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台中市幼兒家長之運動習慣 近六成的台中市幼兒家長「無規律運動習慣」,而有規律運動習慣之家長,以每週 運動「1~2 天」,每次運動時間「16~30 分鐘」,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序為「散步」、「騎 單車」、「跑步/健走」、「爬山」及「球類運動」,最常選擇的運動同伴依序為「小孩」、「家 人/親戚(成人)」及「自己」,並以在「戶外」進行運動為主。 二、家長背景資料與運動習慣之分析 不同「性別」、「年齡」、「BMI 值」「教育程度」、「職業」及「家庭每月總收入」之 家長,在運動習慣上有顯著差異。 三、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之看法 有近九成的台中市幼兒家長「有聽過幼兒體能課程相關名稱」。而對該課程實施方 式之看法,以每週應進行「2 天」,每次上課時數在「21~30 分鐘」,上課人數以「11~20 人」為佳,並於「晨間活動時」在「戶外(有遮陽)」處進行;施教者由「外聘體能教 師與帶班老師一起」,且施教者應「兼具幼教與體育相關專業能力」。對收費的看法以「不 應另外收費」為多;並認為園所應加強實施的課程前三名依序為「運動類」、「美術類」 及「語文類」。

(5)

四、家長背景資料與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之看法的差異分析 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每月總收入」、「有無規律運動 習慣」、「每週運動天數」、「每次運動時間」、「運動項目」、「運動同伴」之家長,在幼兒 體能課程實施方式之看法上有顯著差異。 五、家長背景資料與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 體適能影響」之看法的題項分析與比較分析 (一)題項分析 1.「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部份 各分量表中題平均數得分最高之題項分別為,「符合幼兒發展狀況」分量表中之「使 用的活動教具及輔助器材要定期檢查與保養」;「課程內容與進行」分量表中之「課程所 需使用之教具或輔助器材應選擇適合幼兒操弄」;「班級經營」分量表中之「活動進行 中,教師應該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 2.「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部份 題平均數得分最高為「有助於幼兒的生長與發育」;得分最低為「能降低幼兒肥胖 的產生」。 (二)家長背景資料之比較分析 不同「性別」及「教育程度」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之看法上達顯 著差異。 (三)家長運動習慣之比較分析 1.「有無規律運動習慣」、不同「運動項目」及「運動同伴」之家長,在「幼兒體能 課程內容設計」之看法上達顯著差異。 2.不同「運動項目」及「運動同伴」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 響」之看法上達顯著差異。 六、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與「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達顯著 的相關性。 關鍵字:幼兒家長、運動習慣、體能課程、幼兒健康與體適能。

(6)

Investigation Study on Views of Parents Regarding

Kindergartens and Nurse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for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Cheng, Ya-Yi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ir views of implementation for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and context of difference with regard to pa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exercise habit in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Young children’s parents in registered public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re taken as subjects of study, and subject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are first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n selection of convenience sampling from subject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is conducted to select sample subject. In total, valid questionnaires of 1,183 are obtained, which will respectively make use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and related statistic measures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are found as follows:

I. Exercise habit of young children's parents in Taichung City

About 60% of the young children's parents in Taichung City “does not have regular exercise habit," while those that have are found to have exercise “1 to 2 days" and exercise time every day lasts “16 to 30 minutes." As for items of exercise most frequently conducted, they are arranged respectively as “walking." “riding bicycle," “jogging/hiking," “mountain climbing," and “exercise of ball game." As for companion of exercise most often chosen, they are arranged respectively as “children," “family/relative (adult)," and “oneself," and the exercise is mostly conducted “outdoors".

(7)

II.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on parents background and their exercise habit

For parents of diverse “gender,” “age,” “BMI valu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ccupation,” and “total monthly family income,” they would behave with different prominent difference for exercise habit.

III. View of par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About 90% of the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in Taichung City “have heard about related topic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As for the view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t is best that it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2 days” per week, time span of “21 to 31 minutes” for every class, and “11 to 20 participants.” Besides, it should be conducted “outdoors (with shade).” Instructors should be of out-contracted physical fitness teachers working with home tutor,” and instructor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both preschoo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ise.” As for view of fee collection, most consider that “no extra charge should be levied,” and believe that the top three categories of curriculum to be intensified of implementation should rank in order as “sport,” “fine arts,” and “language.”

IV. Difference analysis regarding view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versus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ir exercise habit

For parents of diverse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ccupation,” “total monthly family income,” “with or without regular exercise habit,” “day of exercise every week,” “time of exercise every time,” “item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companion,” they would behave with prominent difference for views regarding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V. Item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for the views of “content desig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and “impact of physical curriculum on young children’s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versus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ir exercise habit 1. Item analysis

(1). Scale part of “content desig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The item with highest score found among the average of items in each of the sub-scales is categorized respectively as “use of instruction tool in activity and auxiliary gears to be

(8)

check and maintained regularly” in sub-scale of “Accommodating to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Young Childre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ogress” in sub-scale of “needed instruction tools for curriculum or auxiliary gears chosen should fit manipulation by young children,” and “Class Management” in sub-scale of “during progress of activity, teacher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improvisation competence.”

(2). Scale part of ““impact of physical curriculum on young children’s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The average score for the item of “helpful to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for “helpful to lower the creation of obesity of young children” as the lowest.

2. Comparison analysis of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parents of diverse “gender"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y have expressed rather prominent difference for views on “content desig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3. Comparison analysis of parents' exercise habit

(1). For parents “with or without regular exercise habit” and diverse “item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companion,” they have revealed prominent difference for “content desig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2). For parents of diverse “item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companion,” they would behavior prominent difference on “impact of physical curriculum on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young children.”

VI. Parents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correlation for “content design of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and “impact of physical curriculum on young children’s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 young children's parents, exercise habit, physical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s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9)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I 表次………VIII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幼兒體能課程之探討 ………11 第二節 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身心及社會之影響 ………28 第三節 家長背景變項與運動習慣之探討 ………42 第四節 父母社會化模式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5

第一節 家長背景資料及運動習慣之現況分析 ………85 第二節 家長背景變項對其運動習慣之差異分析 ………91 第三節 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之看法的現況分析………115 第四節 家長背景變項與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差異 分析………121 第五節 家長背景變項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體能課程對幼兒健 康與體適能影響」之比較分析………180 第六節 家長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體能課程對幼兒健 康與體適能影響」之比較分析………192 第七節 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之相關性分析…210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3

第一節 結論………213 第二節 建議………223

參考文獻 ………225

中文部分 ………225 西文部分 ………233

附錄 ………235

附錄一 預試問卷 ………235 附錄二 專家意見表 ………239 附錄三 正式問卷 ………246 附錄四 家長背景變項與運動習慣之差異分析總摘要表(卡方檢定) …………250 附錄五 家長背景變項對課程實施方式之差異分析總摘要表(卡方檢定) ……251 附錄六 家長運動習慣對課程實施方式之差異分析總摘要表(卡方檢定) ……252

(11)

表 次

表2-1-1 幼兒體能課程之定義 ………13 表2-1-2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摘要表 ………20 表2-1-3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方式之相關研究 ………23 表2-1-4 幼兒體能課程實施地點之統整表 ………25 表2-1-5 幼兒體能課程之主要施教者統整表 ………26 表2-2-1 運動與腦部發展之相關研究 ………30 表2-2-2 幼兒體能課程與幼兒運動能力之相關研究 ………35 表2-2-3 運動遊戲課程對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 ………38 表2-3-1 2002年 台 灣 地 區 「 沒 有 運 動 習 慣 」 之 男 女 比 例 摘 要 表 ………42 表2-3-2 19歲以上成人BMI數值分類摘要表 ………44 表2-3-3 不同身份者每週運動參與之次數摘要表 ………48 表2-3-4 不同身份者每週運動時間摘要表 ………49 表2-3-5 一般民眾所選擇之運動同伴摘要表 ………50 表2-3-6 一般民眾運動場所選擇之摘要表 ………52 表3-2-1 問卷回收狀況 ………62 表3-2-2 各區問卷發放與回收狀況 ………62 表3-3-1 專家審查名錄 ………65 表3-3-2 專家建議—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 ………66 表3-3-3 專家建議—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之看法量表 ………68 表3-3-4 預試之分量表及總量表之信度-「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 …………70 表3-3-5 「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預試………71 表3-3-6 預試之因素負荷量-「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72 表3-3-7 「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之看法」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75 表3-3-8 「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正式問卷 ………76 表3-3-9 正式之分量表及總量表之信度-「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77 表3-3-10 「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之看法」量表—正式問卷………78 表4-1-1 家長背景資料統計表………87 表4-1-2 家長有無運動習慣統計表………88 表4-1-3 有運動習慣之家長其運動習慣統計表………90 表4-2-1 不同性別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95 表4-2-2 不同年齡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98 表4-2-3 不同BMI值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01 表4-2-4 不同教育程度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05 表4-2-5 不同職業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09 表4-2-6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家長的運動習慣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13 表4-3-1 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之看法的統計表………119 表4-4-1 不同性別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的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24 表4-4-2 不同年齡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27 表4-4-3 不同BMI值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30

(12)

表4-4-4 不同教育程度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34 表4-4-5 不同職業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38 表4-4-6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 表………143 表4-4-7 運動習慣不同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46 表4-4-8 每週運動天數不同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49 表4-4-9 每次運動時間不同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52 表4-4-10 運動項目為散步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55 表4-4-11 運動項目為跑步/健走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 表………158 表4-4-12 運動項目為爬山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60 表4-4-13 運動項目為球類運動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 表………163 表4-4-14 運動項目為騎單車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師師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66 表4-4-15 運動參與者為自己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69 表4-4-16 運動參與者為小孩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72 表4-4-17 運動參與者為家人/親戚(成人)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 方考驗摘要表………175 表4-4-18 運動場所不同之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卡方考驗摘要表……178 表4-5-1 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摘要表………180 表4-5-2 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各分量表內題項得分之摘要表………181 表4-5-3 性別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表……182 表4-5-4 年齡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3 表4-5-5 BMI值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84 表4-5-6 教育程度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85 表4-5-7 職業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6 表4-5-8 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87 表4-5-9 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摘要表…………188 表4-5-10 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各題項得分摘要表……188 表4-5-11 性別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t檢定 摘要表………189 表4-5-12 年齡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89 表4-5-13 BMI值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190 表4-5-14 職業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91 表4-5-15 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 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1

(13)

表4-6-1 有無運動習慣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表193 表4-6-2 每週運動天數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94 表4-6-3 每次運動時數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95 表4-6-4 運動項目為散步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196 表4-6-5 運動項目為跑步/健走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 摘要表………196 表4-6-6 運動項目為爬山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197 表4-6-7 運動項目為瑜珈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198 表4-6-8 運動項目為球類運動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 摘要表………198 表4-6-9 運動項目為騎單車之家長「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199 表4-6-10 運動項目為上健身中心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 定摘要表………200 表4-6-11 運動項目為拳擊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200 表4-6-12 運動項目為游泳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 表………201 表4-6-13 運動項目為有氧律動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 摘要表………202 表4-6-14 運動參與者為自己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t檢定摘要 表………203 表4-6-15 運動參與者為小孩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t檢定摘要 表………203 表4-6-16 運動參與者為家人/親戚(成人)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 得分之t檢定摘表 ……… 204 表4-6-17 運動參與者為朋友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t檢定摘要 表………205 表4-6-18 運動參與者為同事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t檢定摘要 表………205 表4-6-19 運動參與者為運動指導員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 t檢定摘要表………206 表4-6-20 運動場所不同之家長在「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量表得分之t檢定摘要表206 表4-6-21 有無運動習慣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 t檢定摘要表………207 表4-6-22 每週運動天數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 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7

(14)

表4-6-23 每次運動時數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 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8 表4-6-24 運動項目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 t檢定摘要表………209 表4-6-25 運動參與者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 之t檢定摘要表………211 表4-6-26 運動場所不同之家長在「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量表得分之 t檢定摘要表………211 表4-7-1 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其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影響之相關性分析212

(15)

圖 次

圖 2-2-1 一般動作能力之發展………32

圖 2-4-1 父母社會化模式………5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60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台中市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之看法的探討,全章共 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 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到「運動」,每個人都會認同,參與運動對人體是有益處的。陳世爵(2001)提 到規律運動對人體的好處有:維持健康、充滿活力且精神好、心情舒暢、少生病、少憂 愁、可增強免疫力、促進夫妻與親子關係等益處。1996 年美國公共衛生局研究證實:運 動可降低主要導致美國人生病死亡的風險,且可幫助建立與維持健康的骨質、肌肉與關 節,亦可促進心理的健康(Howard、李蕙貞,2000)。顯示規律的運動有助於人體各方 面的發展。研究者升大學前,體弱多病又無規律運動習慣,故在季節轉換或感冒流行時 期,一定會生病。升上大學後,參加系上排球隊,開始每天到運動場運動,在第一學期 快結束時,忽然發現,自己今年竟然沒有生病,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因為練習排球而養 成了規律的運動習慣,直到現在也仍有運動的習慣,而也因為運動的關係,身體也漸漸 強壯,不再容易生病。 因有切身之經驗,使研究者更堅信運動對人體是有益的,而這樣的益處,不只對成 人有效益,運用在幼兒身上,應也會有不錯的效益。江旺益與黃永寬(2003)認為,實 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能開發幼兒的潛在能力並提昇幼兒的體力,對幼兒的生理及心理都 有很大的意義與幫助。水谷英三(1981)認為,體能遊戲課程是學齡前教育中十分重要 的一門課程,甚至占全部課程的70%也不為過;由此可看出體能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幼兒 有一定的重要性。既然運動對人體有益處,幼兒體能課程亦對幼兒之生、心理有很大的 幫助,故研究者欲透過研究來瞭解台中市幼兒家長認為實施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之重要 性為何?

(17)

自1969 年邱金松發表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之研究起(江旺益、黃永寬,2003), 便開啟了國內有關幼兒體能的研究。1972 年,輔仁大學體育系王健次老師,追隨日本幼 兒體育泰斗-水谷英三先生,開始積極推動我國的幼兒體能教育(李政達,1997)。1974 年9 月 26 日王健次老師提出「幼兒體育教學試驗報告」,以台中市為積極推動幼兒運動 遊戲課程的媒介來推廣幼兒體育(江旺益、黃永寬,2003)。時至今日,有關幼兒體能 教育的推動已有近40 年的時間。 黃永寬(2005)針對台灣幼兒運動遊戲之現況做分析,發現下列結果:在幼兒體能 現況部份,研究指出,台灣幼稚園的幼兒肥胖盛行率達 10 %,且幼兒的體能狀況,幾 乎全面落後日本;而國內 9~10 歲之學童有高達 20.6%的發展協調障礙;可見國內幼兒 體能現況的確有很大的問題存在;在師資現況部份,目前國內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師之學 歷尚無一定之規範,亦不一定有接受過完整之專業知能培育,以這樣的教師來落實幼兒 運動遊戲教學仍讓人心存擔憂;在教學環境現況部份,幼兒運動遊戲之教材缺乏是一大 問題;在幼兒活動現況方面,常因經費問題而使活動之推動不易,加上幼稚園或主辦單 位對幼兒運動遊戲之理念不瞭解,忽略幼兒的狀況及心理層面,造成幼兒因參與活動而 做過多的練習或成為比賽工具等。黃永寬(2007)對北、中、南三區進行幼兒運動遊戲 課程實施概況之調查發現,在北、中、南三區其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之現況均達八成 以上。 幼兒體能課程至今已實施多年,近幾年亦開始出現相關之研究,然而其研究方向不 乏:「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法」、「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對幼兒運動能力之研究」、 「對幼兒社會性行為之研究」、「師資專業與培育」及「推動情形」等,然而針對「家 長」部份之研究,則少之又少。然而,相關研究指出,家 長 對 幼 兒 體 能 的 認 知 是 正 向 、 肯 定 且 重 視 的 (張 鐦 霙 、 張 金 月 、 吳 彥 樺 ,2002; Irwin, He, Bouck, Tucker, & Pollett, 2005)。 故 本 研 究 將 研 究 對 象 聚 焦 於 幼 兒 體 能 研 究 中 較 少 被 研 究 之 「 家 長 」 部 份 , 以 瞭 解 家 長 對 幼 兒 體 能 課 程 之 看 法 為何? Eccles、Wigfield 與 Schiefele(1998)在父母社會化模式中的研究指出,父母對於 兒童參與運動之信念及行為表現影響可能透過「角色楷模」、「經驗的詮釋」及「經驗 的提供」此三個管道而傳遞。且子女參與運動體能活動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與態 度,會受家長對運動體能活動之參與、態度及支持度而有所影響;家長態度愈正向,其

(18)

子女參與之狀況愈良好(高雁翎、吳語玲2009;蔡俊傑、洪正倫 2006;龍炳峰,2000; 王宗吉,1999)。Jackson, Crawford, Campbell 與 Salmon(2008)研究發現,擔心自己 小孩活動程度的父母,其所提供之體能活動支持性環境較差。而對幼兒來說,運動時間 需視父母的時間而定,即家長參與休閒運動之行為,亦將直接地影響幼兒參與運動的機 會(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2007)。由此可知,家長之運動習慣會影響其對子女運 動活動之參與,而幼兒能參與體能活動之時間,更是受限於其父母,顯示家長對學齡前 幼兒之影響甚大。 「天生好動」,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典型的情況(黃永寬,2007)。而運動不只對大 人有益處,對處於尚未發展完全之幼兒更是有幫助(林風南,2007;水心蓓,2003)。 讓幼兒有個快樂與健康成長的童年,是每位幼教師及幼兒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其中又以 家長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故本研究欲探討幼兒家長背景變項及其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 課程的看法,以瞭解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的需求,進一步提供園所開設及修正幼兒體能 課程之參考。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有關幼兒體能課程相關的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者歸納出下列研究目的:

一、 研究目的

(一)瞭解台中市幼兒家長運動習慣之現況。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之差異性。 (三)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家長其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差異性。 (四)瞭解不同運動習慣的幼兒家長其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看法」之差異性。 (五)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 與體適能之看法」的差異情形。 (六)瞭解不同運動習慣的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 與體適能之看法」的差異情形。 (七)瞭解「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與「實施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 之看法」的相關性。

二、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歸納出本研究之問題,欲探討之內容如下所述。 (一)探討台中市幼兒家長的運動習慣現況為何? (二)探討「幼兒家長」的「運動習慣」,是否因其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2-1.不同「性別」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2.不同「年齡」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3.不同「BMI 值」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4.不同「教育程度」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5.不同「職業」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6.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幼兒家長其「運動習慣」是否有差異?

(20)

(三)探討「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其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3-1.不同「性別」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3-2.不同「年齡」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3-3.不同「BMI 值」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3-4.不同「教育程度」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3-5.不同「職業」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3-6.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有差異? (四)探討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其「運動習慣」不同而有 差異? 4-1.「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有無規律運動習慣」而有差異? 4-2.「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每週運動次數」不同而有差異? 4-3.「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每次運動時間」不同而有差異? 4-4.「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運動項目」不同而有差異? 4-5.「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之「運動同伴」不同而有差異? 4-6.「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因幼兒家長「運動場所」不同而有差異?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與 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1.不同「性別」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對幼 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2.不同「年齡」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對幼 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3.不同「BMI 值」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對 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4.不同「教育程度」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 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5.不同「職業」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對幼 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5-6.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

(21)

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六)探討不同運動習慣的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與 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1.「有無規律運動習慣」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 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2.「每週運動次數」不同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 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3.「每次運動時間」不同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 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4.「運動項目」不同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 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5.「運動同伴」不同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 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6-6.「運動場所」不同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及「幼兒體能課程 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看法」上是否有差異? (七)探討「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設計」與「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的影 響」之間是否有相關?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中所提及的重要名詞及研究變項之意義更清楚明確,茲將所提及之關鍵 名詞定義與範圍界定如下。

一、台中市(

Taichung city)

本研究以台中市為研究場域,包含有台中市之「中區」、「西區」、「東區」、「北區」、 「南區」、「西屯區」、「北屯區」、「南屯區」共八個行政區(台中市政府民政處,2010)。

二、幼兒家長(

young children’s parents)

本研究所指之幼兒家長限定為與幼兒(出生日期為2004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間)

同住之父親或母親。

三、幼兒體能課程(

preschool physical curriculum)

「幼兒體能課程」是指在幼稚園所開設,透過教師指導(例如:口語的、肢體的… 等)及簡單的技巧訓練(例如:跑、跳、推、拉、投...等),或配合簡單的運動遊戲器材 (例如:滑梯、攀爬架、平衡木…等),以促使幼兒肢體活動發展為主之課程。本研究 所指之幼兒體能課程旨在探討該課程進行方式、課程內容設計及對幼兒健康與體適能之 影響三部分。

四、運動習慣(

exercise habit)

教育部於民國88 年頒布「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期望學生規律 運動比率能在五年內提升10%、體適能提升 10%,「333」之意涵如下(姚承義、林嘉 志、徐煋輝,2008): (一)第一個「3」:鼓勵學生養成「每星期至少運動 3 天(次),每次運動約 30 分鐘,運動強度達心跳130 次」之運動習慣。 (二)第二個「3」:養成運動的良好態度、認知及行為。

(23)

(三)第三個「3」:學生、家長和教師一起參與和支持。 透過「333 計畫」除了欲提昇學生之體適能,並希望養成學生良好運動知能,亦希 望家長與教師能一同參與和支持,促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333 計畫」雖是教 育部為提昇學生體適能所提出之計畫,但也受到一般民眾的肯定,而盛行於一般民眾之 間。而本研究所指之運動習慣,是針對台中市幼兒家長「有無規律運動習慣」、「每週 運動天數」、「每次運動時間」、「運動項目」、「運動同伴」及「運動場所」為主。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旨在陳述本研究於實施過程中所會遇到的限制,其中包含有研究範圍、研究變 項及研究方法等三方面的限制,茲詳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問卷之發放限定於台中市公、私立已立案幼稚園及托兒所,未涉及其他縣 市、未立案之公、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部分。故本研究結果僅呈現台中市已立案公、私 立幼稚園及托兒所之幼兒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的看法,若欲作更廣泛的推論,需要各相 關變項皆相符時,才得以做推論。

二、 研究變項

以「幼兒體能課程」為研究主題,尚有許多值得探究之部分;然而,本研究僅探討 幼兒家長背景變項及其運動習慣對幼兒體能課程的相關看法,尚無法涵蓋所有相關影響 因素。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為研究工具,屬量化之研究方法。問卷內容之編製力求客觀與 多樣性,但仍會有不足之處。若於問卷編制前先以質性方法深度訪談家長或幼兒體能課 程相關專家學者,必能使問卷內容更具效度。

(25)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托園所家長,對「幼兒體能課程」實施之看法。在本章中將進行 與幼兒體能課程及家長運動習慣相關之文獻彙整,全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幼兒體 能課程之探討;第二節為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身心及社會之影響;第三節為家長背景變 項與運動習慣之探討;第四節為父母社會化模式及對運動體能活動之看法。

第一節 幼兒體能課程之探討

「幼兒體能課程」從字面上之意義來看,可解釋為幼兒的體能課。透過體能課來培 養幼兒良好的體能,擁有良好的體能,對於提昇幼兒心理與生理機能皆有幫助(周宏室、 黃永寬、林晉榮、楊純碧,2003;林怜利,2002;劉從國、陳冠旭,2001)。茲將「幼 兒體能課程之緣起與定義」、「課程目標」、「活動設計」以及「實施方式」簡述如下。

一、 幼兒體能課程的緣起與定義

(一)幼兒體能課程的緣起 依據王健次(1991)表示,自 1969 年邱金松發表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之研 究(江旺益、黃永寬,2003)起,便開啟了國內有關幼兒體能的研究。王健次(1991) 提及,1972 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邀請日本 甲南女子大學水谷英三教授,至台傳授兒童水上運動,及兒童水泳技術分級檢定推展工 作時,水谷教授將自己於日本全國 YMCA 獲獎之論述《幼兒體育有關之研究》兩冊, 委由當時擔任台北 YMCA 體育委員的方瑞民教授及輔仁大學體育系王健次老師共同翻 譯,此為國內幼兒體能課程發展之開端。而臺灣最明確且致力於推動幼兒運動始於1973 年1 月 5 日,於台北市 YMCA 昆明街會所舉辦的「幼兒體育教學觀摩會」,其研習對象 為台北市縣之幼教教師為主;同年3 月 14 日至 6 月 15 日,舉辦第一期的幼兒體育班, 是為幼兒運動推廣之源地(王健次,1991)。 輔仁大學體育系王健次老師追隨日本幼兒體育泰斗-水谷英三先生,開始積極推動

(27)

我國的幼兒體能教育(李政達,1997)。1974 年 9 月 26 日王健次老師提出「幼兒體育教 學試驗報告」,以台中市為積極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媒介來推廣幼兒體育(江旺益、 黃永寬,2003)。王健次(1991)表示,於 1974 年時,在與水谷英三教授、方瑞民教授、 邱金松教授、賴和海主任共同努力下籌組「台灣幼兒體育研究發展中心」,並開始於各 地積極推動幼兒體育。至今日,有關幼兒體能教育的推動已有近40 年的時間。 (二)幼兒體能課程的定義 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01.23公布)中指出,「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 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 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依據1987年修訂之內容,將課程分成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及常識六大領 域(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於「遊戲課程」中有提及幼兒的運動遊戲外,「健康 課程」之課程目標中第三個目標為「鍛鍊幼兒基本動作,發展幼兒運動興趣與能力。」, 然而,於遊戲課程中亦可加入音樂來輔助,使遊戲更多元化及增添趣味性。由此可知, 「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健康、遊戲與音樂三者間是相輔相成,以幼兒健康為最主要目 的,透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並輔以音樂增加遊戲過程的趣味性與多元性。是以,從「幼 稚園課程標準」之教育目標將健康教育擺於第一位,且六大課程領域中,有三個領域涉 及幼兒身體健康的部份可知,於幼兒時期,最重要的目標即是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教 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 水谷英三(1981)認為,體能遊戲課程是學齡前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他甚 至認為體能遊戲課程占全部課程的70%也不為過。林風南(2007)認為幼兒運動遊戲是 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 的活動。林風南(2007)亦提出「體能是運動的基礎,體能因運動而提昇,運動因體能 提昇而發展」。綜合上述可知,體能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幼兒有一定的重要性,且體能的 提昇需透過運動行為,依據水谷英三(1981)對幼兒體能課程於幼稚園實施之推動,可

(28)

以知道對幼兒來說,以遊戲的方式輔以教育的指導以達到運動的目的,是最適合的方法。 目前我國對於有關幼兒體能方面的課程名稱,眾說紛紜,並無一個固定之課程名 稱,然這些名稱多以「運動」、「體能」或「遊戲」做排列組合。以下研究者將針對各 學者對於「幼兒體能課程」所下之定義做一整理,彙整如表2-1-1。 表2-1-1 幼兒體能課程之定義 名稱 學者 (年代) 定 義 幼兒 體能 陳藝文 (2008) 1.不只是一個活動或遊戲,幼兒藉由體能活動,獲得身體及動作的發 展,學習與群體生活,遵守紀律,達到教育的目的。 2 重視技能的學習之外,也希望能透過認知及情意,促進幼兒各方面 的成長。 3.著重幼兒學習過程,以遊戲活動代替訓練,讓幼兒透過體能活動, 增進身體活動量及基本運動能力,並能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享受其 運動的樂趣。 黃月嬋 (1997) 使兒童具備動作經驗,發展健全的身心並鍛鍊體格。 體育大辭典 (1984) 幼兒為積極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來之身體能力,包含型態、機能 與運動等的適應能力。 幼兒 體能 活動 林風南 (2007) 幼兒體能活動應該是一種以「運動(movement)」為主體,以「遊戲」 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為基礎能之為目 標的活動。 康惠琹 (2001) 應是一種運動教育(movement education),使幼兒透過身體的運動, 形成對運動因素之感覺,同時藉由運動技能的習得與身體意識,來 提昇幼兒各種心理機能,以奠定「培養身心皆健全的幼兒」之基礎。 林永雪 (1997) 1.幼兒體能之培養。 2.幼兒期給予規律運動是基本的重要課題。 3.體能增強,透過運動之實踐。

(29)

表2-1-1 幼兒體能課程之定義(續1) 名稱 學者 (年代) 定 義 幼兒 體能 課程 林志緯 (2004) 1.體能活動能發展幼兒健康的身體,提昇愉悅的身心發展,透過運動 方面的指導,使幼兒瞭解自己的身體,學會巧妙地運用自己的身體。 2.需藉由專業運動遊戲指導者或體育教師來進行,配合有趣的運動遊 戲活動設計及有效的教學方法。 幼兒 體育 廖學明 (2007) 是「遊戲」與「體能」的結合,其內容與目的是經過設計並且有計 畫的實施在幼兒身上。 體育 運動 遊戲 王純真 (1997) (引自林志緯, 2004) 體育運動遊戲可以促進運動能力的發展,並培養幼兒的體力以備將 來適應社會,生活健康更有活力。 幼兒 運動 遊戲 杜光玉 (2008) 是全人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也是體育教學的 基礎。其對象是幼兒,學齡前幼兒並非成年人的縮影,其身心各方 面有其獨特的發展特徵,因此在課程之規劃上具有其特殊性。 周宏室、黃永寬、 林晉榮、楊純碧 (2003) 1.是體育的一環,也是幼兒生活的實體,更是一種融合運動、遊戲的 教育方式,期望幼兒藉由這樣的教學達到身心均衡的發展,並在教 學過程中,學習基本動作技能,培養幼兒精神面、社會面的發展, 並從教師的引導下發展其想像力的特性增進幼兒的創造力。 2.無論在教育、發展、社會、生理的觀點上均對幼兒的成長扮演著舉 足輕重的地位,幼兒藉由運動遊戲來探索身體及環境,亦藉運動遊 戲來累積經驗進而產生智慧。 3.應以幼兒為主體,從中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培養幼兒對活動的興 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讓幼兒在安全的情境下盡情發 揮,體會運動的樂趣,並透過從事愉悅的、自發的活動增進身體的 運動能力。 幼兒 運動 遊戲 課程 劉銘凱 (2005) 是體育的一環,亦是幼兒生活的實體,藉由教師的引導,發展 幼兒想像力的特性,進而增進其創造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彙整 由表2-1-1得知,目前國內與「幼兒體能」相關之課程名稱有「幼兒體能活動」、「幼

(30)

兒體能課程」、「幼兒體育」、「體育運動遊戲」、「幼兒運動遊戲」,以及「幼兒運動遊戲 課程」。然而,無論課程名稱為何,於定義中多有提及「體育」、「運動」、「體能」、「遊 戲」四者間相互的關聯性。 綜觀而言,研究者推論這四者間的關係為:「體育」教學的內涵即是透過「運動」 來達到教學目的,而「運動」可以提昇個體之「體能」,有良好的「體能」才有繼續「運 動」的體力,所以,「運動」與「體能」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幼兒天生好動且 喜愛「遊戲」,故若欲透過課程來提昇幼兒的「體能」,採取「遊戲」的方式進行,最能 於課程進行時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積極參與其中。 既然個體之體能需透過運動來達到適當之發展,故可知體能是包含在運動之中的一 種產物,其內涵僅針對個體身體適能之部份,所探討之內涵較運動欲探討之內涵來的明 確且具體,更容易界定。而運動與體能兩者間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然使用「體能」二 字較易使人馬上聯想到「體適能」,而「體適能」即會聯想到「運動」,故本研究選擇以 「體能」為課程內容主要探討之內涵。而課程教學中,「遊戲」只是課程實施方法中的 一種,並非體能課程唯一能使用之教學方法。故本研究選擇採用「幼兒體能課程」,期 能將課程內涵更聚焦於「體能」方面之探討。

二、 幼兒體能課程的目標

每個課程於設計之時,必有其該課程的目標,這個「目標」即是該課程或活動的核 心。廖智倩及闕月清(2006)指出,教學的指南即是課程目標。從事教學活動時,教學 目標可說是最優先去瞭解的課題,瞭解教學目標將有助於引導教師正確的教學,以提高 教學活動之效果。由此可知,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的核心所在,就像一個指南針,指引 教師一個明確的方向。 依循著課程目標來設計課程,可使課程內容之設計不易偏離其該有的方向;透過課 程目標的引導,教師亦能清楚明白目前所授與學生的教育方向。每種課程都有其特有的 課程目標,體育教學亦不例外。邱金松(1987)認為,體育教學乃有意圖有計畫的促進 身體的生長與發展。依據教育部(2006.04.04 修正)頒布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中第三條指出各校實施體育之目標如下: (一)發展基本動作能力,學習運動技能,培養參與體育活動之必備技能。

(31)

(二)增進體育知識,建立正確體育觀念,培養參與運動之積極態度與知能。 (三)提昇體能,增進運動持續能力,促進身心均衡發展。 (四)啟發運動興趣,體驗運動樂趣與效益,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五)培養運動道德,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發展良好社會行為。 由此辦法中所訂定之目標可知,體育課程之目標以發展基本動作能力、增進並建立 正確運動觀念、提昇身體適能、啟發運動興趣以建立規律運動習慣及培養運動道德以促 進良好社會行為之發展。然而,該辦法主要是依據國小以上之各級公、私立學校而規定, 於「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並無提及幼稚園之部分;然而運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 能力(劉從國、陳冠旭,2001),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實亦應將幼稚園納入之中, 以提供幼教師在設計幼兒體能課程時,有明確之方向可遵循。 高超群(2006)提出,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時應重視生理、心理、社會等全面性 的發展為目標,以下針對此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生理方面:應著重幼兒體適能中平衡性、柔軟性、敏捷性、協調性的培養。 (二)心理方面:提供情緒的發洩抒解以獲得情緒的安定,並促使創造力、忍耐性、 自信、自制的養成。 (三)社會方面:透過運動遊戲來培養人際關係中合作、互讓、守規矩、守秩序的 習慣。 呂素美(1998)亦指出,幼兒體能課程有下列三個目的: (一)為促進幼兒全身骨骼及肌肉的全面性發展,一步步協助幼兒各方面之發育, 最終獲得全身各方面的健康。 (二)透過對每一位幼兒的關心及鼓勵,教師陪伴孩子一起努力,以提昇每一位幼 兒的體能。 (三)幼兒透過身體的運動,可促使腦部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及對人事物的 興趣與熱情。 綜合各專家學者之看法可知,幼兒體能課程之目標可分為「身體動作」、「心理情緒」 與「社會互動」三部分。在身體動作部分,幼兒透過肢體動作,促使其感覺與知覺的發 展,增進個體運動機能之發展,並藉此瞭解自己的身體;在心理情緒部分,藉由肢體的 活動,抒發幼兒內在不易被發現之情緒,並鼓勵幼兒多方面的思考,展現出具有創意的

(32)

動作,可使幼兒從中獲得自信心,使其心理情緒獲得安定;社會互動部分,即於活動過 程中,藉由幼兒間的互動,促使其社會化行為的發展。茲將幼兒體能課程之目標分述如 下: 1.身體動作 Gallahue(1996)指出,10 歲以前的兒童動作發展還處於基礎動作之階段,故針對 3~6 歲幼兒的身體動作,應偏重於發展其基礎動作而非把重點放在強化身體素質(高超 群,2006)。水心蓓(2003)指出對 3~6 歲學齡前幼兒來說,遊戲是其生活的重心,且 幼兒體適能是目前國內幼兒身體運動教學的主要課程,故應從幼兒體能課程著手來培養 幼兒的基本能力;而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應從動作教育的觀點出發,以身體的肢體運動 為手段,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培養幼兒感覺、知覺及操作之能力;故訂定其目標為: (1)增進感覺-知覺。 (2)激發身體生理健康與體型體格正常發展。 (3)培養適應社會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強化生活能力(從活動中體會學習樂趣,增進健康幸福感)。 在發展這些動作時,對幼兒的要求應是「先求有再求好」,不嚴格要求幼兒在動作 上的標準化與正確性,並積極鼓勵及促使孩子多嘗試、以不同角度思考,呈現出身體動 作的多樣化,使每一次教學內容帶給幼兒的感受都是新的體驗。 上述觀點與「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三條第一點「發展基本動作能力,學習運 動技能,培養參與體育活動之必備技能。」相符合。在幼兒時期,對於幼兒體能活動的 需求上,以培養基礎動作能力為目標;然而不同於國小以上之各級學校的是,為使課程 內容符合幼兒的發展特性,課程內容以「遊戲」的方式為媒介,以提昇幼兒參與體能活 動的興趣,故於幼兒階段所實施之體育教育相關課程很少被稱為「體育」,而多以「幼 兒運動遊戲」或「幼兒體能」等名稱稱之。 2.心理情緒 林風南(2007)指出,幼兒期時之身心發展狀況處於一種未成熟與未分化的狀態下, 所以,與幼兒有關之教育計畫,均應以幼兒的身、心及社會機能發展為基本目標。劉從 國與陳冠旭(2001)指出,遊戲是運動的本質,體能是運動的基礎;利用遊戲之方式來 實施幼兒體能課程,其意義在於啟發幼兒內在的運動本能與對運動的興趣,並促進幼兒

(33)

對運動知能的瞭解,以達到快樂及身心均衡的發展(林怜利,2002)。 由此可知,幼兒體能活動最主要的目標,即在於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林 風南,2007)。若想要訂定幼兒體能課程之目標,必須先瞭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與需 求,再依據幼兒學習之特性來訂定課程目標,以透過課程使幼兒達到身心平衡的狀態。 3.社會互動 黃永寬(2000)認為,兒童的發展始於感覺與運動的體驗,透過感覺與運動的體驗 來發展其所必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包括了「運動機能」、「認知機能」和「情緒機能」。 透過運動為媒介來指導幼兒,使其瞭解他的身體,學習如何巧妙地利用身體,發展其意 志、應變機能或認知機能,並能有創意的表現自己,促使個體情緒的成熟與社會性的發 展(尚憶薇,2005;詹俊成,2004;黃永寬,2004;呂素美,1998;潘倩玉,1998)。 換言之,幼兒體能使幼兒透過對動作技能的學習來促使其身心的協調發展,以提昇幼兒 心理與生理機能,來達到「培養身心皆健全的全人格的幼兒體能教育」之目標(劉從國、 陳冠旭,2001)。 雖然幼兒體能以遊戲方式來進行,但並不表示幼兒體能課程的實施就是讓幼兒開心 的玩,而放任他們做任何遊戲。因為遊戲應該是本能的、具教育意義的,故須禁止具危 險的、壓迫的(包括對動物)、背叛的與不正常的遊戲,並要清楚指出錯誤之處,明白 告知幼兒為何不能玩這種遊戲的原因,且務必要讓幼兒能瞭解並接受(劉從國、陳冠旭, 2001)。且對幼兒來說,遊戲便是一種學習,亦即,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幼兒可透過 遊戲來學習如何生活,故在幼兒體能課程設計的目標中,勢必將遊戲融入課程中,使體 能課程遊戲化,促使幼兒在參與遊戲方式的體能課程中,加強其獨立自主、互助合作、 以及適應環境、社會的全人教育(水心蓓,2003)。雖然目前幼兒體能教育並無相關法 規,明確訂定其課程目標。然而,沈連魁(2004)指出,幼兒運動遊戲之教育亦可像一 般的學校體育一樣,達到全人教育之目的。 整體而言,目前的政策當中,並無針對幼兒體能課程而訂定的標準化目標;亦即, 目前國內公、私立幼托園所所實施之幼兒體能課程,尚無一標準之目標可遵循。而國內 外多位研究者,對於幼兒體能課程以發展幼兒基礎動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之看法皆一致 (林風南,2007;水心蓓,2003;黃永寬,2000;Gallahue,1996),而「遊戲」為幼兒 體能課程實施最主要的方式(水心蓓,2003;黃永寬,2000)。因為,對幼兒來說,遊

(34)

戲是一種「快樂」、「自由」、「具有強烈動機」的活動(劉從國、陳冠旭,2001),且不論 是在幼兒的生活或教育中,遊戲皆佔有非常大且明確的地位(水心蓓,2003;黃永寬, 2000)。 故幼兒體能課程實施之目標,應以協助幼兒身體基礎動作能力之發展為第一目標; 透過肢體動作之表現,發展其安定之心理狀態為第二目標;利用遊戲方式,促使幼兒間 產生更多互動以達到社會化之發展為第三目標。

三、 幼兒體能課程的活動設計

從幼兒體能課程之實施目標可知,幼兒體能課程主要在協助幼兒基礎動作能力之發 展、透過肢體活動獲得心理方面的穩定狀態及透過遊戲使幼兒達到社會化。獲得具體目 標後,接下來即是遵循目標來設計適當的幼兒體能課程活動。一般來說,課程活動之設 計,可協助教師於活動前有更充分的準備,例如:考慮該課程之學習目標為何?如何教 學?該採用哪種教學方法?需運用到哪些活動器材?及如何去評量活動成果等等事宜 (林寶山,1990)。事前的計畫越周詳,對於課程之進行越有幫助,亦可作為下次課程 設計之參考資料(廖智倩、闕月清,2006)。 水心蓓(2003)與 Gallahue (1996)指出,對幼兒實施幼兒體能課程,是一種有 意義的行為,而 3~6 歲之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時期,透過身體運動可刺激幼兒身 體型態、生理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發展;且兒童於 10 歲前的動作發展尚處於基礎動作的 發展階段。既然幼兒許多能力尚處於待發展階段,因此每階段所需發展之目標亦應有所 不同(高超群,2006)。而劉從國與陳冠旭(2001)認為,「幼兒體能」並非只是讓幼兒 運動或玩遊戲即可達到課程目標,而是應重視幼兒整體性的身心發展狀況,並避免要求 幼兒做不適合的運動或遊戲,方可使幼兒能健康安心的學習,亦可避免體能訓練流於狹 隘的意義。 由上可知,因幼兒之身心狀態仍有許多待發展之處,故當以幼兒為對象來設計課程 活動時,更需仔細的考量幼兒該階段之發展狀況與需求,配合其學習特性,設計出適合 幼兒的活動,方能達到教學的目標。 幼兒體能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較不同的是,幼兒體能課程之內涵較偏向促使幼 兒利用身體四肢來活動,故在整個課程過程中,幾乎就是讓幼兒不停的「動」。教師如

(35)

何在動態的活動過程中,仍能掌握每位幼兒的活動狀態、實施班級經營並達到課程設計 之目標,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國內之專家學者亦有針對幼兒體能課程之實施方式提 出具體可行之教學原則與方法,茲將各專家學者所提出之方法彙整於表2-1-2,以提供 課程設計時之參考。 表2-1-2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摘要表 學者(年代)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 林風南(2007) 幼兒體能活動指導的展開 1.引起動機 2.重視喜悅與自主性 3.重視創造性 4.重視成功感 5.階段性的指導 6.富有變化的指導 7.個別差異 8.示範說明 9.實施時間(約 30 分鐘) 高超群(2006) 課程設計與教學原則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人數、時間的確定 3.場地的確定 4.教具的確定 課程設計應考慮因素 1.教學目標 2.幼兒能力 3.活動強度 4.課程的趣味性 5.動作的分段學習 6.體能器材 7.場地 8.溫度 課程教學要素 1.幼兒教學的口語化 2.上課秩序的養成 3.正確的示範 4.活動的分組 5.活動的進行與操作 6.幼兒技巧動作保護手法的能力

(36)

表2-1-2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摘要表(續 1) 學者(年代)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 林晉榮(2004) (引自高超群,2006)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設計應掌握 1.瞭解幼兒本身的能力 2.動作的順序 3.遊戲多元化 4.課程具有目標性 5.漸進的引導模式等原則 沈連魁(2003) 黃永寬(2000) 黃月嬋(1998) 幼兒體能教學實務與需求之指導原則與方法 1.學習目標與內容的提前規劃 2.簡要清晰且易懂的指導用語 3.明確的示範動作 4.製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5.循序漸進的原則 6.注重安全性與舒適性的原則 7.引發學習動機 8.學習秩序的控制 9.難易度的調整 10.時間的分配與運用 11.分組學習 12.個別指導與輔助 13.多讚美多鼓勵 運動遊戲五種基本觀念 1.是簡單的動作教育 2.是多變化的實施 3.是有目標的實施 4.是一種安全教育 5.是一個注意力的教育 1.發展原則 2.樂趣化原則 3.安全原則 4.效率原則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彙整 由表2-1-2中,可將幼兒體能課程的設計與指導原則分為「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 的指導」及「其他」三部份,茲將其分述如下:

(37)

(一)活動前的準備 即於活動前的事前準備活動,包含有: 1.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 2.幼兒能力的瞭解 3.活動內容強度的設定 4.確定人數與時間 5.設計富趣味性的課程內容 6.欲使用之體能器材與相關教具的確定 7.場地的安全性及選擇 (二)活動中的指導: 即活動過程中,對幼兒的引導與指導,包含有: 1.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2.簡要清晰且易懂之口語化教學 3.正確的動作示範 4.將動作分段以利學習 5.活動的進行與動作操作 6.適時的分組,以使幼兒皆有機會操作 7.注意活動時間的分配與運用 8.注意幼兒之個別差異,給予個別指導與輔助 9.適時調整動作之難易度 10.多讚美多鼓勵幼兒 (三)其他: 用以輔助活動前及活動中的潛在注意事項,包含有: 1.安全原則 2.樂趣化原則 3.循序漸進,由簡而繁 4.富變化的指導 5.重視幼兒的喜悅感與自主性

(38)

6.尊重幼兒於過程中的創造性 7.重視幼兒於活動中所獲得的成功感 8.是一種注意力的教育 所以,教師在設計幼兒體能課程時,必先確立課程之目標,配合考量幼兒的能力, 輔以各類器材、場地及適合的教學方法及原則,並在活動過程中,多注意每位幼兒的情 形,適時給予幼兒指引及鼓勵,將可使幼兒體能課程進行順利,並達到體能提昇與教育 幼兒的目的。

四、 幼兒體能課程的實施方式

欲實施一個課程,除了瞭解課程目標為何及如何設計活動外,課程的實施方式亦是 一大重點。一週實施幾次幼兒體能課程?在哪裡實施?每次進行多少時間?皆是幼兒體 能課程實施時,需考量之重點,然而實施方式亦會影響到課程設計的內容。所以,瞭解 園所課程實施進行之方式,將有助於課程的設計與進行。茲將國內與幼兒體能課程實施 相關之研究,彙整於表2-1-3。 表2-1-3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方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與對象 文獻出處 黃永寬(2007)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概 況之探討 問卷調查法/幼稚園運 動遊戲教師 輔仁大學體 育學刊 吳雅芳(2007) 中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 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長 認知程度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幼稚園園長 輔仁大學體 育學系碩士 論文 張財銘(2004) 南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 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長 認知程度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幼稚園園長 輔仁大學體 育學系碩士 論文 李崑璋(2004) 台北縣市幼稚園之幼兒運 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 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幼稚園園長 輔仁大學體 育學系碩士 論文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彙整

(39)

由表2-1-3 可以看出,上述研究之區域包含了北、中、南三區,以下茲將這三個區 域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之現況及方式的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每週課程實施之次數 上述之研究結果指出,無論在那一個區域,每週園所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之次數 以1 次居多。吳雅芳(2007)與張財銘(2004)皆認為,從運動的角度來看,一週只實 施1 次的是不足的;李崑璋(2004)認為可能與園所經費考量及實施其他才藝課程有關。 這樣的結果與教育部於1999 年推動之「333 運動」中的「每週運動 3 次以上」相比 較,顯然有很大的差距(姚承義、林嘉志、徐煋輝,2008)。而上述研究對象是以園長 或運動遊戲教師為調查對象,可能顧及園所經費或是教師專業能力之問題(李崑璋, 2004),故一週僅實施 1 次;然而並無探討到家長之部份,故本研究欲瞭解家長對於幼 托園所每週該實施幾次幼兒體能課程之看法,再與幼托園所之園長或運動遊戲教師之看 法做比較。 (二)每次課程實施之時間 在幼兒體能課程每週每次實施時間之部份,研究結果皆以每次實施「21~30 分鐘」 者為最多(吳雅芳,2007;黃永寬,2007;張財銘,2004;李崑璋,2004)。此結果與 李昭譽(2003)針對台北市幼稚園教師,及黃永寬(2002)針對台北縣幼稚園教師調查 的結果「31~40 分鐘」有所不同。而吳雅芳(2007)、張財銘(2004)和黃崑璋(2004) 分析其研究結果與李昭譽(2003)不同之原因,認為可能與幼稚園每堂課為 40 分鐘為 主,故調查結果會有所差異。由此也可看出園長與運動遊戲教師之看法與幼稚園教師之 看法有所不同。 (三)每次實施參與之幼兒數 在幼兒體能課程每次實施參與之幼兒數部份,以選擇「21~30 人」佔大多數(吳雅 芳,2007;黃永寬,2007;張財銘,2004),其次為「20 人以下」(黃永寬,2007)。吳 雅芳(2007)與張財銘(2004)分析後認為,理想的小班制上課人數為 21~30 人,可減 少幼兒因活動空間不足而造成傷害及方便秩序的維持;康慧琹(2001)對幼兒體能課程 規劃提出之建議,認為小班制最適合之人數為15~25 人。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每次實施參與之幼兒數以 30 人以下的小班制為最適合,本 研究欲從家長的角度來探討,每次實施參與之幼兒數為多少人最適合,以提供園所課程

數據

表 2-1-2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摘要表(續 1)  學者(年代)  幼兒體能課程設計與指導原則  林晉榮(2004)  (引自高超群,2006)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設計應掌握 1.瞭解幼兒本身的能力  2.動作的順序  3.遊戲多元化  4.課程具有目標性  5.漸進的引導模式等原則  沈連魁(2003)  黃永寬(2000)  黃月嬋(1998)  幼兒體能教學實務與需求之指導原則與方法 1.學習目標與內容的提前規劃 2.簡要清晰且易懂的指導用語 3.明確的示範動作 4.製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圖 2-2-1  一般動作能力之發展
表 2-2-2  幼兒體能課程與幼兒運動能力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篇名與出處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蔡幸真 (2010)  動作教育課程對幼兒移動性動作發展 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  幼稚園幼兒  實驗法(進行6 週,每週 2次,每次40分鐘)  1.實施動作教育課程後,顯著提昇幼兒單項(跑步、前併步、立定跳、側併步)及整體的移動性動作能力。 2.在性別方面,參與動作教育課程後,男女幼兒在移動性動作發展無差異。  吳孟燕  (2008)  幼兒健
表 2-3-5  一般民眾所選擇之運動同伴摘要表  運動同伴  研究對象  研究者(年代)  獨自運動(主要)  配偶(次之)  子女(第三)  一般民眾  行政院體委會 (2009)  家人(主要)  朋友(次之)  獨自(第三)  一般民眾  行政院體委會 (1999)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彙整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依據所要查詢之園所,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 ,倘無法確認是幼稚園或 托兒所可搜尋「所有園所」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By contrast to the often heavily edited and revised printed Chán scriptures of the Sòng period (many of them eventually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official Buddhist canon

The PE curriculum contributes greatly to enabling our students to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an interes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aesthetic

• Develop motor skills and acquire necessary knowledge in physical and sport activities for cultivating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and

Based on Cabri 3D and physical manipula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the spatial rotation concept for second graders..

Process:  Design  of  the  method  and  sequence  of  actions  in  service  creation and  deliver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