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廣告計價模式對新聞生產流程的影響

新聞產製與內容始終是新聞生產過程中學者關注的議題。從守門人研究、新 聞室控制到媒體議題設定,新聞組織和採訪記者之間有不同立場與職責,既合作 又矛盾。

現今網路新聞出現最重大的變化是網站指標(Web Metrics)的出現。新聞 記者開始獲得他們閱聽眾的詳細反饋。編輯們開始即時追蹤點擊次數、不重複使 用者、按讚和推文的數量。編輯部門越來越依靠網站分析。面對傳統新聞業經濟 下滑的現實,數位收入增長緩慢無法挽回,新聞工作者清楚地認識到新聞業內的 資金不穩定。這進一步打開了通過「點擊」傳播觀眾影響力的大門,新聞編輯室 的觀眾反饋無所不在。網路編輯主要使用網站分析來追踪觀眾的行為,但是指標 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編輯決策,如新聞選擇、新聞安排甚至是標題寫作上(Vu, 2014)。

尤其是在新聞網站上即時新聞的氾濫,認為以速度和數量,可以提高閱聽眾 的點閱率,維持與廣告主爭取網路預算的資源,組織內部追求速度不但讓記者對 新聞的要求降到「先求有」,連新聞產製過程,也因為追求速度,除了要求記者 隨採隨發,還要求記者跟進其他媒體發的即時新聞,在追求大量、快速的即時新 聞前提下,形成各家新聞媒體的即時新聞彼此間互相抄襲,並嚴重挑戰了傳統新 聞產製之專業理念(彭慧明,2016)。

當媒體開始大量生產注重速度和點閱率的新聞時,面對會隨時變化的現場情 形與需要全神貫注的採訪狀況,但採訪時間上卻被壓縮並被要求生產即時新聞,

這也導致新聞網站上出現最為人詬病的搶快,並造成錯誤率高的問題。

59

一、網站分析對新聞的影響

對於媒體工作來說,越來越複雜的網站分析工具出現,用於收集和評估數位 足跡、不重複瀏覽者、綜合瀏覽量、在線時間、參與度、按讚等等,已經開始改 變媒體產製者和廣告客戶對於觀眾的想像,觀眾當下和未來的行為、背景所導致 的喜好甚至是其相對經濟價值(Napoli, 2010)。新的資訊技術正在為觀眾和新聞 媒體提供一個新的互動方式。美國新聞機構採用的網路分析,編輯可以根據閱聽 眾指標監控用戶的線上行為,如瀏覽次數、觀看時間、網站推薦等(Lowrey,& Woo, 2010; Kaushik, 2010; Napoli, 2011)。這些閱聽眾的數位足跡進而成為中介新聞媒 體與廣告主雙方的媒介,不僅新聞媒體透過觀眾指標作為組織績效要求,廣告主 也透過觀眾指標作為與新聞媒體的買賣談判依據,閱聽眾的行為被再現為觀眾指 標,成為新的廣告計價方式,也影響新聞機構的決策。綜合受訪者回應,整理出 以下方式:

(一)觀眾指標成為組織績效要求

現今「寧殺錯、不放過」的搶快邏輯,已是台灣媒體圈的潛規則。支持這樣 的亂象不斷繁衍、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於,越快,就越有點閱率。這樣的思維,

或許古已有之,但進入網際網路傳播時代,現況越加慘烈。網際網路是現今媒體 最重要的戰場。在重視點閱、速度的時代,以往新聞界習以為常的產製流程已被 完全改寫。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為了衝高網站點擊數,主流媒體只一昧追求速 度,開始量產一些不重查證,品質低下的「即時新聞」(呂苡榕,2015.10.15)。

誠如受訪者 C 提及:「這是我覺得現在跑新聞上面,我比較不能接受的地方,因 為有些點閱不好的新聞,雖然長官不會干涉,但寫久了他會要你取捨,做對你自 己比較有幫助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太累,不要太累就是你要挑有點閱的新聞來寫,

這樣至少比較會有成績(受訪者 C)。」

60

透過網站分析,記者可以獲得有關每個新聞所獲得的觀看次數、讀者花費在 每個新聞上的時間、將哪些頁面引導到主頁、以及他們決定離開網站時瀏覽的頁 面等等。誠如受訪者 C、B 表示:

這是我覺得現在跑新聞上面,我比較不能接受的地方,因為有些點閱不 好的新聞,雖然長官雖然不會干涉,但寫久了他會要你取捨,做對你自 己比較有幫助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太累,不要太累就是你要挑有點閱率 的新聞來寫,這樣至少比較會有成績(受訪者 C)。

通常後台觀測的話,我們自己只要登入,一般記者都可以在後台看到自 己新聞的點擊量、臉書的分享量、按讚量,都可以看得到這些。這些都 會影響到我的寫作方式,原來民眾不吃這一套,以至於沒有人看,哪怕 這些東西是正面新聞等等,他們覺得無感(受訪者 B)。

網站分析是一種非常適合細分觀眾的工具。目前是依據觀眾的數量來決定閱 聽眾的優先順序,這與增加流量的目標是一致的。新聞的版面以受歡迎的新聞為 優先考慮。網站分析也為記者提供了更直接與更準確的方式來監控觀眾的喜好,

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觀眾對新聞建構的影響力。這是記者與觀眾權力結構逐漸扁平 化的一部分(Deuze, 2003)。媒體評論家 Ryan Holiday 說:「最終的問題,可以追 溯到 100 年前的新聞業,因為當你的動機是要每篇新聞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時,

它會從根本上改變你製作的內容」。誠如受訪者 C、B 指出:

因為如果是要繼續 follow 一個事件的話,這種就看後台就好了,看後 台這則討論度、點閱還蠻高的,那我隔天再繼續 follow 這個新聞繼續 寫,通常通稿的記者會不太會這樣,通稿的記者會就看他說了什麼,像

61

柯文哲很簡單就是看他有沒有亂講話,有沒有失言。因為通稿很難去說,

預先知道這個東西怎麼樣,主要還是看後台而已(受訪者 C)。

對,我們已經不是所謂的我們幫民眾抓到甚麼東西,幫民眾解惑,而是 今天民眾想看什麼東西,我生給你,我們變成取悅民眾了,我們不是幫 你控制這個新聞的來源,幫你抓應該看什麼,現在變成說,你們想看什 麼,我符合你們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用時事梗,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言語,

用甚麼樣的形容詞,讓你去覺得說很貼近你的感覺,讓你更想點進來,

你才願意買單,變成說這成了一種服務業,它就已經不是甚麼新聞守門

(受訪者 B)。

觀眾指標的諷刺之處在於,當受眾通過數位平台獲得參與能力的時刻,由於 他們留下的數位足跡,他們也是商品化價值最高的(Anderson, 2011a)。隨著新 聞記者更多地與觀眾進行「接觸」,並鼓勵分享新聞內容,他們同時對觀眾建立 可追蹤的關係,最終導致新聞內容迎合觀眾。

(二)觀眾指標作為新聞實踐

發現觀眾指標對新聞室決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影響。例如,編輯使用受眾指 標來決定新聞報導的選擇、放置和新聞壽命(Lee, Lewis and Powers, 2012)。觀 眾數據也成為一些新聞編輯室的管理工具,用於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並提高生 產力(Petre, 2015)。新聞編輯室採用觀眾指標,反映了科學、合理化和數據驅動 對觀眾的理解(Napoli, 2010)。

1.新聞主題的篩選

網路的即時回饋,相對客觀,內容製作者能從中明瞭受眾口味,投其所好,

62

加上商業壓力下,編輯選材的準則,更偏向受眾,以往由專業新聞價值主導、較 精英的取態,有轉向迎合大眾口味的趨勢。點擊率成為媒體的重要指標。為了滿 足閱聽人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需求,網路新聞越來越娛樂化,配合聲光特效的畫面,

使新聞更具吸引力,不但成本低,新聞媒體將減少對實質政治議題的重視來達到 提高收視率的目的。誠如受訪者 E 指出:

那時候霍金過世,很多社群網路媒體在那一天都會想要發一些跟他有關 的東西來搭這個風潮,可是前提是你不是對霍金夠了解,或是你本身是 很有料,很有內容的新聞網站或是新聞人,你要怎麼做這個東西,當然 是去內容農場抄阿、挖阿,它這個東西會有流量沒錯,但變相的是你不 知道你看的東西是真的還假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就是會有一個矛盾 在,我今天想要流量,可是我又想要內容好,有的時候又不得已,可能 主管要求,這個 KPI 太低或什麼的,你還是必須要去做一些內容農場 的東西(受訪者 E)。

廣告主對新聞專業帶來無法拒絕的力量,使得商業利益對新聞的專業價值存 在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過去研究多討論廣告等外在層面如何進攻新聞的議題設 定,甚至影響記者本身的「守門」功能(羅文輝、劉蕙苓,2006;吳雨潔,2011)。

誠如受訪者 C、F 表示:

對公司來說,點閱跟觸及就是第一首選,會影響到我們跑新聞的取捨,

向上禮拜立法院抗議,那個東西一開始流量很高,因為有人摔到重傷,

像我可能就要放棄柯文哲的那條線,柯文哲那條線我可能就要晚一點再 補,因為他沒有甚麼太意外性的發言,不會有什麼點閱的效益,對我們 來說效益不高,那我們就會把人力集中在,比較可以拿到效果的東西,

63

點閱率會比較高。因為點閱優先,這會很直接影響我們跑新聞的取捨,

在我們公司是這樣,但其他公司可能不會。像上禮拜立法院我就直接把 原本的線丟掉了,跑去支援,因為長官指示,因為對他們來說,點閱比 較重要(受訪者 C)。

其實我覺得網友都蠻淺碟的,他們都不喜歡看政策,譬如說像深澳電廠 或是講電價,或是講一例一休,你太深入去講政策,他們會不想看,或 是你講什麼美中貿易大戰,像今天這種美中貿易大戰或台灣關係旅行法,

這種很硬的東西,他們就不想看,反正你只要有什麼辣妹、性騷擾、八

這種很硬的東西,他們就不想看,反正你只要有什麼辣妹、性騷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