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新聞生產流程的變化

傳統新聞生產流程與網路新聞生產流程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截稿時間與網站 分析。

過去截稿時間的壓力,轉換為沒有截稿時間或隨時都能截稿,加上網路對速 度的要求,使得新聞無法增加更多議題討論和查證,必須使用更多的公眾意見,

也減少了專家的參與程度(訪談專家需要時間)。科技的創新使得新聞產製的速 度變得更即時,卻也降低了新聞的品質與專業。

網站分析的出現,讓記者、編輯與長官能隨時監看後台的觀眾數據,影響了 整體新聞生產流程程,從即時快訊的發稿、新聞的處理和推播、在不同新聞平台 上發布到受歡迎新聞的後續報導,都可以透過網站分析選擇什麼新聞要繼續報導,

什麼新聞要推播或下架,而這也影響到了傳統的新聞守門,以往透過記者專業與 新聞價值的守門過程,在網路時代逐漸被點擊率、流量等指標取代。當新聞媒體 以流量與點擊率為主要依歸時,記者勢必要在商業利益與新聞專業中找到平衡,

而「新聞專業」和「創造流量」的難以兩全,理想與實際的落差也會讓記者產生 矛盾與衝突。

93

圖 5-1:傳統新聞生產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5-2:網路新聞生產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94

二、廣告主與新聞媒體重視指標之差異

台灣傳統新聞媒體受到報導型態上的限制,以往主要透過文字、圖片,單向、

線性傳遞新聞內容給讀者,然而,新媒體、新科技的出現,其所帶動的數位趨勢,

讓讀者逐漸捨棄缺乏互動的紙本媒介。傳統媒體不僅面對新科技的挑戰,也要面 對來自其他媒體組織的競爭壓力,而去迎合網路廣告市場與閱聽眾的習慣。

目前公開第三方可取得流量數據的單位包括了 comScore、Alexa 以及 Similarweb,而根據訪談結果,大部分的新聞網站所採用的衡量標準,第一個都 是透過 Google Analytics,第二個則是 comScore,之後才是 Alexa 或 Similarweb,

除了 GA 為各媒體內部資料無法取得,其他三種公開資料皆可自由取得,像是基 本的 User 數量、不重複受訪者、page view、停留時間以及跳出率等,不僅讓媒 體可以透過數據觀察自身網站的表現情形,廣告主也可以透過這些數據觀察新聞 媒體的整體表現,評估哪些媒體才是最符合廣告主需求的網站。

從網路廣告的增長與傳統廣告的衰退,可以看出,現今媒體已逐步轉移到數 位新聞平台上增加廣告營收與迎合閱聽眾的喜好,而網站分析的出現,讓廣告主 與媒體能透過監控後台數據更清楚的理解閱聽眾的喜好,然而,廣告主與新聞媒 體重視指標的不同,也影響了新聞媒體的整體生產流程,最後也導致新聞內容的 偏差與淺碟。

現今流量、點擊率和粉絲數越高,已經不代表媒體的營收越高,以往傳統媒 體透過高收視率吸引廣告主投放廣告的模式已經式微,數位媒體講求的是正確的 閱聽眾,而不只是量多。透過數位媒體平台,廣告主可以透過網站分析,除了能 看到各家媒體的流量之外,更會去細部的觀察各家媒體的 TA 與其產品的調性是 否相同,與其選擇高流量,但與廣告主產品調性不相同的媒體,廣告主更傾向選

95

擇產品與新聞媒體調性相同的,這樣更能讓產品資訊被他們的 TA 接收到。

三、網站分析如何影響新聞生產流程

目前網路新聞發生最重大的變化是網站指標(Web Metrics)的出現。新聞 記者開始獲得他們閱聽眾的詳細反饋。編輯們開始即時追蹤點擊次數、不重複使 用者、按讚和推文的數量。編輯部門越來越依靠網站分析。面對傳統新聞業經濟 下滑的現實,數位收入增長緩慢無法挽回,新聞工作者清楚地認識到新聞業內的 資金不穩定。這進一步打開了通過點擊傳播觀眾影響力的大門,新聞編輯室的觀 眾反饋無所不在。網路編輯主要使用網站分析來追踪觀眾的行為,但是指標也越 來越多地被用於編輯決策,如新聞選擇、新聞安排甚至是標題寫作(Vu, 2014)。

(一)網站分析成為組織績效要求

了解新聞室分析工具對新聞工作者的影響及其在重塑新聞工作流程中的作 用是非常重要的。網站分析是一種非常適合細分觀眾的工具。目前是依據觀眾的 數量來決定閱聽眾的優先順序,這與增加流量的目標是一致的。新聞的版面以受 歡迎的新聞為優先考慮。網站分析也為記者提供了更直接與更準確的方式來監控 觀眾的喜好,進一步增加了觀眾對新聞建構的影響力,這也導致記者與觀眾權力 結構逐漸扁平化的一部分。

觀眾指標的諷刺之處在於,當受眾通過數位平台獲得參與能力的時刻,由於 他們留下的數位足跡,他們也是商品化價值最高的(Anderson, 2011a)。隨著新 聞工作者更頻繁的與觀眾進行「互動」,並鼓勵分享新聞內容,他們與觀眾建立 起可追蹤的關係,最終也導致新聞內容迎合觀眾。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反映了長期以來對新聞業的批評,認為新聞內容的

96

選擇上,是為了吸引觀眾而不是告知他們新聞事件。但是這個觀點也顯示出觀眾 是如何被想像的。在一種情況下,新聞媒體的判斷力正在減弱,同時指標的出現 減少了新聞室的自主權。觀眾指標的實施旨在提升觀看新聞報導的觀眾數量,以 提升經濟需求。但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觀眾的判斷力正在增強,觀眾通過指標 的反饋改善了新聞的選擇,並在觀眾和記者之間建立了更好的聯繫。

(二)觀眾指標影響新聞生產流程

觀眾指標的即時回饋,讓內容製作者能從中明瞭觀眾口味,投其所好,加上 商業壓力下,編輯選材的準則,更偏向閱聽眾,以往由專業新聞價值主導、較精 英的取態,有轉向迎合大眾口味的趨勢。為了滿足閱聽人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需求,

網路新聞越來越娛樂化,配合聲光特效的畫面,使新聞更具吸引力,不但成本降 低,新聞媒體也透過減少對實質政治議題的重視來達到提高點擊率的目的。

根據訪談發現,觀眾指標對新聞室決策的很多方面都產生影響。編輯使用觀 眾指標來選擇新聞、新聞放置的位置和新聞的呈現方式等,觀眾的指標數據也成 為新聞編輯室的管理工具,用於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以提高生產力。廣告主也 對新聞專業帶來無法抗拒的力量,使得商業利益對新聞的專業價值產生相當程度 的影響力,這也會影響新聞的議題設定,甚至改變記者的守門功能。

(三)新聞媒體被削弱的第四權

對觀眾指標的負面批評即是,它正在改變新聞報導的流程,新聞媒體透過放 棄新聞選擇以適應觀眾需要的觀眾數據,而消除新聞權威。閱聽眾不再是新聞媒 體的客人、只接收單向訊息的消費者,而是媒體的主人,發表意見「操之在我」,

讓傳統的新聞學守門人理論開始轉移:過去媒體普遍被視為是行政、立法、司法 以外的第四權,監督政府部門、設定議題,代表新聞的守門人,一旦身分地位與

97

職業專業被質疑,也就是對新聞專業的質疑。

就新聞訊息生產結構來說,因為意見自由發表,能上網就是訊息提供者,專 業記者不再是議題的唯一生產者或定義者,新聞報導與評論也未必然是媒體專屬 工作。對於採納公眾意見的看法,新聞記者態度矛盾,記者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 扮演反映民意的角色,但也不認同網路上的意見是新聞呈現公眾意見的好方法。

學者們發現,許多記者開始對觀眾分析工具有所警惕,甚至是有敵意,認為它們 是商業考量因素不恰當地侵入新聞編輯室並威脅到新聞的自主判斷。

四、廣告與新聞生產之間的關係

訪談廣告業務與新聞工作者之後,發現廣告計價模式並不會直接影響新聞生 產過程與內容,但新聞報導的流量與點擊率高低,會影響廣告主下廣告的意願,

為了獲得廣告主的青睞,新聞組織追求流量與點擊率,才會直接影響新聞整體生 產流程。

廣告業務方面,只在乎如何與廣告主協商,並為新聞組織拉到廣告,新聞組 織看重的流量與點擊率並不是他們會考量的工作內容,新聞部門與廣告部門其實 彼此並不會直接影響或交涉,因此,並不能片面地將兩者做直接連結。

有些媒體甚至會訂定規範限制,屬於廣告的部分,就由廣告部門負責;而屬 於新聞的部分,就由新聞部門著手,單純把新聞處理好,讓廣告和新聞有所區分。

在置入與業配新聞方面,基本上都不會是由新聞部門來撰寫,而是由企劃,最後 在新聞上還要掛上廣編稿,而廣編稿內容,編輯部也不會介入與干涉,因為是屬 於廣告部門負責。而這也因此產生內部衝突,廣告部門透過與新聞部門的長官聯 繫,透過施壓讓新聞編輯撰寫業配或廣編稿,而編輯在推播新聞時,對於點擊率

98

不高的業配與廣編,則不予以推播,甚至直接下架新聞,雖然彼此之間不會直接 影響,但這也讓廣告與新聞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

在網路時代平面媒體不斷的尋找新的獲利模式,也意味著記者必須在自身專 業和商業營收中求平衡,媒體追求流量為其主要商業價值,而不是符合新聞媒體

在網路時代平面媒體不斷的尋找新的獲利模式,也意味著記者必須在自身專 業和商業營收中求平衡,媒體追求流量為其主要商業價值,而不是符合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