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媒體、廣告業務受訪者意願不高

本研究將焦點放在廣告計價模式對於新聞產製與內容上的影響,希望以更清 晰的輪廓描繪現今廣告計價模式下,對於新聞媒體的新聞生產上有何影響?然而,

依本研究之受訪者所言,各新聞媒體至今仍還在尋找最能符合現下數位形式的新 聞產製與營收模式,在這段過度時期,各家新聞媒體都各有其未來考量與方向,

甚至等同於是其新聞媒體的商業機密,參與本研究之訪談可能會透露其組織現在 與未來的方針,亦可能引起其他同業的效法,故難以詢問出更進一步的組織規範 與未來走向。

二、後台、流量等數據資料涉及商業機密

本研究之受訪者對於流量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都表示有感,但詳細詢問其流 量依準與規定時,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是遵循上級長官的指示,進一步追問仍難 以得知更多新聞組織內部流量數據,僅能依靠第三方公開資料的流量情形,但亦 不能僅根據第三方公開的流量數據就輕易判流量對於廣告計價模式與新聞生產 之間會有直接的影響。

103

第四節、研究建議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訪問了六家新聞媒體,總共十位受訪者表達現今廣 告計價模式對於新聞媒體生產流程影響的看法、經驗與感受,雖然獲得各新聞媒 體內部新聞工作者與廣告業務的實際情況與工作經驗,並有助於未來相關領域研 究者更瞭解廣告計價模式下新聞的改變,但仍有未完善之處,許多相關的研究面 向與議題並未深入探討,在此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增加受訪者的層級面向與深度

本研究篩選出的受訪者主要分為兩類,新聞工作者與廣告業務,訪談結果 發現,並不能完全瞭解新聞媒體面對現今廣告計價模式的壓力下,未來所做的因 應與轉型,而是透過各基層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轉變去拼出新聞媒體未來的策 略,但若能訪談到新聞媒體組織裡的高階主管,應該更能理解廣告計價模式對於 新聞媒體所造成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故未來研究建議可以增加新聞媒體組織中不 同的層級的新聞工作者,以增加內容的深度。

二、網站分析對於新聞工作流程的影響探討

本研究主要聚焦於現今網路廣告計價模式對於新聞生產流程的影響,以及新 聞媒體未來的營收轉變。然而,網站分析已經融入到新聞媒體的生產流程之中,

不論是新聞媒體在新聞的選擇上、編排上,甚至是廣告主對於觀眾的分析上,都 會透過網站分析去得到數據與資料,因此,建議未來可以從網站分析如何影響新 聞上去探究,或是不同新聞媒體重視的分析指標去做延伸探討。

三、針對不同新聞平台進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網站上的新聞生產流程之影響,但未能詳盡討論到 Facebook 粉絲專頁、新聞 App 等不同新聞平台其新聞流程之轉變,隨著各新聞

104

媒體發展新聞 App 的趨勢,建議未來深入探究在新聞 App 上的新聞生產流程之 轉變與影響,應能發現不同的變化。

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Frederic Filloux(2016.10.13)。〈新聞價值與廣告價值的不對等關係〉,《火箭評論 網》。上網日期:2017 年 4 月 10 日,取自於 https://rocket.cafe/talks/79796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14.09.19)。〈新媒體實驗:一條燒錢也要走的

路——聯合報系新媒體部專訪〉,《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上網日期:

2017 年 8 月 23 日,取自於

http://www.inside.com.tw/2014/09/19/udn-new-media-lab-interview\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15.09.17)。〈廣告計價好複雜?資訊圖表來解 答〉,《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上網日期:2017 年 6 月 18 日,取自 於 https://www.inside.com.tw/2015/09/17/advertise-pricing

Jon Westenberg(2016.04.26)。〈大家都想做平台,這是個問題〉,《火箭評論網》。 上網日期:2017 年 10 月 23 日,取自於 https://rocket.cafe/talks/75401

Sunstein, C. R. (2001)。《網路會顛覆民主嗎?》。[Republic.com]。黃維明譯(2002)。 台北:新新聞。

Yahoo 看見數位行銷力(2017.06.06)。〈網路廣告基本術語〉,《Yahoo 看見數位 行銷力》。上網日期:2017 年 11 月 1 日,取自於

http://yahoo-emarketing.tumblr.com/post/120418181266/%E7%B6%B2%E8%B7

%AF%E5%BB%A3%E5%91%8A%E5%9F%BA%E6%9C%AC%E8%A1%93%

E8%AA%9E

王維菁、陳炳宏(2013)。《網路時代的新聞經濟及其對新聞倫理之解構與再建構:

商業模式、彈性勞動、與新新聞倫理》。(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NSC 100-2410-H-003-075)。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王維菁、蕭維傑(2014)。〈網路化下的新新聞商業模式與新聞專業技能之轉化〉

收錄在羅世宏、童靜蓉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 221–236。台北市,優質

106

新聞發展協會。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

(原書 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 成鳳鳴(2010)。〈2009 年報紙出版業概況〉,《2010 出版年鑑》,頁 134-145。台

北:行政院新聞局。

有物報告(2015.01.21)。〈媒體充斥廣告版面,你閱讀的是資訊還是廣告〉,《有 物報告》。上網日期:2017 年 6 月 19 日,取自於 https://yowureport.com/14789/

何志平(2013)。〈2012 年報紙出版業概況〉,《2013 出版年鑑》,頁 153-162。台 北:行政院新聞局。

吳雨潔(2011)。《新聞或廣告:以影響階層模式分析消費新聞產製過程》。銘傳 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泰輝(2015.12.25)。〈新媒體,新聞的救贖?〉,《報導者》。上網日期:2017 年 5 月 9 日,取自於 https://www.twreporter.org/a/kirby-new-media

吳浩銘、林采昀(2014)。《媒體生病了:臺灣新聞環境的症狀與因應》。台北:

巨流。

呂苡榕(2015.10.15)。〈「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端傳媒》。 上網日期:2017 年 11 月 1 日,取自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等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質 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心理。(原書 Keith F. Punch [1998].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林照真(2009a)。〈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 讀〉,《新聞學研究》,99;79-117。

107

林麗冠譯(2010)。《消息經濟來了》。台北:大是文化。(原書 Doctor, K.[2010].

Newsonomics: Twelve New Trends That Will Shape the News You Get. New York:

Martin’s Press.)

林鶴玲(2003)。《網路科技衝擊下的新聞專業倫理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專題研究計畫,NSC90-2412-H-002-022)。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柯采岑(2016.08.10)。〈流量不等於影響力!專訪何榮幸:「新媒體為了滿足公民 知的權利」,〈女人迷〉。上網日期:2017 年 6 月 22 日,取自於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1399

洪鈺琇(2014)。《台灣新聞網站之公民參與機制—傳統與公民新聞網站的比較》。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70305153302

108

張宛淳(2017.03.06)。〈點擊經濟 破解媒體小心機〉,《電子商務時報》。上網日 期:2017 年 6 月 26,取自於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70305153735

張嘉玲(2010)。《研究網站經營者如何配置網站廣告空間資源與管理廣告營收》。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509015019-1.aspx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導論》。台北市:韋伯文化。(原書 Kvale, S.[2007].

Doing interviews. London: Sage.)

陳芝彤、林哲良(2016.05.05)。〈王令麟親自督軍 東森新聞雲大地震〉,《新新聞》。 上網日期:2017 年 7 月 3 日,取自於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HIS&i=TXT20160427171151J2S 陳萬達(2007)。《網路新聞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陸子鈞(2016.05.25)。〈錯誤 KPI,加速媒體死於寒冬〉,《端傳媒》。上網日期:

2017 年 6 月 20 日,取自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25-opinion-media-KPI/

凱絡媒體週報(2016.03.24)。〈打破閱讀框架!紙媒的數位應用暨傳播新形式〉,

%9A%A8%E5%82%B3%E6%92%AD/

109

創市際雙週刊第 82 期 (2017.03.15)。〈新聞接觸管道篇與新聞資訊類別網站使 用概況〉。上網日期:2017 年 12 月 12 日,取自於

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E5%89%B5%E5%B8%82%E9%9A%9B%

E9%9B%99%E9%80%B1%E5%88%8A%E7%AC%AC%E5%85%AB%E5%8D

%81%E4%BA%8C%E6%9C%9F-20170315/

彭慧明(2016)。《速度對新聞專業的衝擊:即時新聞現象的討論》。世新大學傳 播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

彭賢恩、張郁敏(2008)。〈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新聞學研究》, 95:55-110。

曾凱暐(2014)。《原生新聞網站的競爭力—商業企業與社會企業之價值鏈比較》。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 Picard, R. G.[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馮建三譯(2015)。《誤解網際網路》。巨流圖書公司。(原書 Curran, J., Fenton, N.&

Freedman, D.[2012].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net. New York, NY:Routledge.)

黃哲斌(2015.08.10)。〈自媒體的喜與悲:從網路新聞的四個破壞看起〉,《數位 時代》。上網日期:2017 年 4 月 10 日,取自於

https://www.bnext.com.tw/index.php/article/36988/BN-2015-08-10-002231-34 黃哲斌(2015.11.10)。〈新聞找出路:未來五大課題〉,《天下雜誌》。上網日期:

2017 年 4 月 20 日,取自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332-%E6%96%B0%E8%81

%9E%E6%89%BE%E5%87%BA%E8%B7%AF%EF%BC%9A%E6%9C%AA

%E4%BE%86%E4%BA%94%E5%A4%A7%E8%AA%B2%E9%A1%8C 黃哲斌(2016.05.10。〈誰逼記者 假裝跑新聞?〉,《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17

年 4 月 10 日,取自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245

110

黃哲斌(2016.05.23)。〈中年維持的煩惱:新聞媒體如何尋找青春之泉〉,《天下 雜誌》。上網日期:2017 年 9 月 14 日,取自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45

黃哲斌(2017.06.14)。〈新聞媒體的火盃考驗〉,《Medium》。上網日期:2017 年 6 月 22 日,取自於

https://medium.com/@Puppydad/%E6%96%B0%E8%81%9E%E7%82%BA%E4

%BD%95%E8%A6%81%E4%BB%98%E8%B2%BB-a08bcbabe0bf

黃哲斌(2017.07.25)。〈《壹週刊》求售,黎智英沒說的三件事〉,《天下雜誌》。

上網日期:2017 年 8 月 28 日,取自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4047

楊意菁(2015)。〈新科技脈絡下的新聞與公眾意見:新聞記者的認知觀點〉,《資 http://www.pwc.tw/zh/news/media/media-20170608-3.html

管中祥(2015.05.28)。〈即時新聞把自由時報打敗了?〉,《天下雜誌》。上網日期:

2017 年 4 月 10 日,取自於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883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2016.09.27)。〈DMA 2016 上半年數位廣告量調查:

⿈⾦交叉點出現,數位媒體廣告量超越電視廣告量〉,《SmartM》。上網日期:

2017 年 6 月 20 日,取自於 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2363534cea3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2017.04.28)。〈DMA 發布 2016 全年數位廣告量〉,《動

腦雜誌》。上網日期:2017 年 6 月 18 日,取自於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44757&sort

111

樂羽嘉編譯(2016.11.04)。〈流量如何綁架了好新聞?〉,《天下雜誌》。上網日期:

2017 年 6 月 15 日,取自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17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蔡卓芳(2003)。《台灣新聞網站市場範圍與市場競爭初探—以聯合新聞網、中時 電子報、東森新聞報三大新聞網站為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論文。

鄭偉柏(2015.05.23)。〈流量載舟,也能覆舟:即時新聞之殤〉,《娛樂重擊》。上 網日期:2017 年 5 月 16 日,取自於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2239 戴伊筠(2010)。〈全球報業營運趨勢與產業現況〉,《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

經驗與台灣省思》,頁 16-43。台北:允晨文化。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市:巨流出版。(原書 Ritchie, J.&, Lewis, J.(Eds)[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與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與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