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談方式大致上分為結構性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非結構性訪談

(unstructured interview)以及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三種(王 文科,1986)。本研究將以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中的「半結構式訪談 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是質化研究中常見的資料蒐集方法之一,係研究者使用交談方式與受訪者對某特 定議題進行互換觀點(inter-view),研究者因而從訪談對話中獲得深度的知識與 理解,進而挖掘出重要研究發現,因此訪談是一種有特定目的的談話。而訪問的 過程實際上是研究者與被訪問者雙方面對面的社會互動過程,透過口語與非口語 的溝通方式,評估人們的知覺與經驗,是一個能夠達到彼此之間相互交換思想與 態度,以及對於社會真實建構的好方法(Kvale, 2007/陳育含譯,2010;潘淑滿,

2003;袁方,2002;Punch, 1998/林世華等譯,2005)。

深度訪談是訪談者與受訪者「互換觀點」(inter-view)的過程,雙方的互動

(inter-action)共同建構了訪談的資料產出。同時,深度訪談也是一種探尋研究 對象經歷與瞭解自身世界的主要方法,它提供了一種獨特途徑,讓研究者能夠接 近研究對象的世界,而研究對象用自己的陳述方式來敘述他們的活動、經歷和感 受(Kvale, 2007/陳育含譯,2010)。深入訪談法也稱為「非結構性訪談法」

(unstructured interviewing),指的是由特定議題所帶動的對話,試圖發現資料提 供者對某一特定話題或情境的體驗,目的在於從資料提供者口中導出豐富、詳盡、

可用於質性分析的材料(Lofland, L.& Lofland,L., 1995/任凱、王佳煌譯,2005:

24-25)。Kvale(2007)認為,深度訪談是一種「互換觀點」(inter-view),而知 識究在訪談的互動過程(Inter-action)中被建構出來(Kvale, 2007/陳育含譯,

2010)。

41

由上述可知,研究者透過研究主體個人的描述與述說其對文化環境和社會狀 況的了解,來理解研究主體的生命經驗。大部分的學者將深入訪談視為是一種會 話與社會互動,主要的目的在於取得或了解訪談對象對真實世界的看法、感受與 態度。訪談可以提供人們賦予自身經驗和社會情況意義的管道,雖然訪談本身是 象徵式的互動,但仍不減損了解該互動之外的社會情況的可能性(Ritchie& Lewis

/藍毓仁譯,2008:150)。Minichielo 等(1996: 68-69)認為,在深度訪談時,

需要與信息提供者花較多的時間互動,並且這種接觸是重複的,以建立雙方的信 任感與密切關係。強調雙方的關係是平等的,而不像結構化訪談有較不平等的權 力關係,訪問者操控了訪談過程中的權力。深入訪談的重點也非研究者本身的觀 點,而是在尋找信息提供者的觀點,將興趣放在信息提供者對日常生活所賦予的 意義,重視他/她們的觀點,進而進入他/她們的世界。由此處可見,受訪者在 深入訪談過程中被視為是研究主題的信息提供者,而非被研究者,研究者須以尊 重的態度試圖從信息提供者身上得到正確、深入的資料,了解信息提供者以自己 的話對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情境所表達的觀點。

深入訪談具有足夠的彈性,讓主題以最適合受訪者的順序來進行,並能深入 且完整地探討受訪者的回答,通常受訪者的第一次回應,會停留在比較表面的程 度,在訪談互動的過程中,研究者保持靈活的回應與追問受訪者相關的議題,以 期可以完整探討潛藏於受訪者答案下的所有因素,包括:原因、感覺、意見以及 信念等,以獲得解釋性的證據。在訪談任務中,追問相當重要,但研究者是否可 以全神貫注、耐心聆聽受訪者的表述也很重要,擁有適度的好奇心對研究資料的 生產會更有幫助,在面對新穎且意料之外的現象時保持開闊的心胸。

綜合以上敘述,深入訪談為一種有目的的談話,是研究者與研究主體進行雙 向的互動,且此互動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上,研究者可視訪談實際情

42

況進行彈性的調整,在訪談過程中用心傾聽,與研究主體共同建構出對研究現象 或行動意義的詮釋(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法可以讓研究者在蒐集、組織及 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提出綜合性及系統性有價值及較深入的問題,針對複雜性的 研究對象做深入了解,且受訪者可提供豐富詳盡的資料,解答敏感性的問題,提 供精闢的答案。

另一方面,由於廣告計價模式對台灣網路新聞之影響等相關研究較少,近期 多以搭配時事所進行的報章評論居多,且對於新聞產製面及新聞內容面的影響,

更是較少深究,因此研究者可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方法,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

以更具彈性、開放與包容的態度詮釋訪談內容,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問題,亦對自 身的研究問題有更新的認知與思路,更可藉由雙方對某特定議題的互換觀點,從 訪談對話中獲得知識,彌補因相關文獻與與研究之不足,所帶來的侷限。

43 NOWnews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