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茲根據上述結論與發現,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家 長、學校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正向功能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成員中父母親的角色扮演影響孩子初始建立社會關係 的關鍵因素,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否,對於學生身心健全發展極為重要,父母親的 一言一行對於成長學習階段的孩子,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潛在學習的課題範 本。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反映出親子之間的互動氣氛與模式,亦對學生在人際 關係互動上的處置反應有深遠的效應。因此教育行政機關應對家庭親職教育著 手,結合相關行政部門之力辦理家庭親職教育活動、提供支持性的社會資源,使 學生能受到家庭、或社會妥善的照顧、接受正向管教成長,讓孩子能感受到健全、

快樂、美滿的家庭親子關係。

(二)重視潛在課程的教育目標,避免議題導向的教育活動

自推動課程改革後,過去學科教學已轉變為領域教學為主,此外另立有重大 議題的教學課程,受到教學時數的配置、學校內各項宣導活動的施行,使得議題 課程的教學受到壓縮;偶發社會事件的發生,使得學校教育受到干擾必須調整或 因應,辦理焦點議題導向的主題宣導教育活動。畢竟短時間內辦理熱熱鬧鬧的活 動,是能迅速的完成教育宣傳的效果,但對於學生而言,這些價值觀念是否真正 轉化為個人的內涵,似乎是教育行政機關的決策者,在制定重要法令政策時必須 審慎思考的。從教育觀點來看,教育機關應該清楚指示教育大方針,宣達並推展 各學習階段的核心價值目標,促使各級學校能有效的掌握核心價值,有效的、長 期的經營學生潛在性的課程學習。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經營生活教育潛在課程,提升學生溝通技巧

本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婚姻關係與教養方式對學生同儕關係有顯著的影響 力。家庭的親子互動與手足間的互動,是個人學習社交關係的基礎,兒童從父母

115

的教養方式習得的價值觀與信念,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自我概念,生活中和手足之 間的互動,學習個人在建立關係的技巧、人際衝突的處理以及表達自我的能力。

這些自我的概念與人際互動的能力,帶來學校現場之中,時時會反映在師生互動、

同儕互動的相處模式上。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對於學生所展現的正向或負向的 人際互動模式,大多可從學生的家庭生活中獲得蛛絲馬跡。

雖然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學教教育提供學生安全、同質性高的人際互動 學習場域,而不必直接面對多元複雜的社會關係,因此學校教師應該經營有計劃 性、長期性以及具有核心價值的潛在生活教育課程,使學生在學校團體的生活中,

學習合作、分享、等待、傾聽、表達等人際溝通能力;面對團體內同儕的競爭、

紛爭,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習個人正向學習的態度與處理衝突的溝通技巧,讓學生 潛移默化之中提升溝通能力,回到家庭生活之中促進親子與手足之間的互動,讓 家庭關係與情感更加和諧親密。

(二)認識學生家庭文化,輔導學生適性成長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東縣的學生家庭組成型態多樣,反映出現今社會型態的 複雜,兒童無法選擇生長的家庭,父母親因個人與社會的種種因素,形成各式各 樣的家庭模式與文化。在日常學校行政與課業學習的指導工作外,針對學生人格 特質、道德價值的發展,學校教師應暢通對外溝通管道,做好親師關係與師生關 係的聯繫,熟悉學生家庭文化與個別特質的差異,增進學生對自我接納的程度,

協助學生適性成長,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學校對於學生的輔導工作,除了學校 教師的專業發揮,亦需要社會和家長們共同與學校攜手合作,為學生的未來努力,

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效。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以下針對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等四個方面,提出未來研 究的相關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台東縣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 關係的現況看法,所獲得的結果僅可推論台東縣的國小學生,無法推論到其他縣 市國小學生及國中生。而國小學生與國中生在身體與心理上差異頗巨,因此,建 議日後之研究可以國中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變項

116

影響國小學生對親子關係、性別角色的變項應該有很多,本研究分為年級、

身分、性別、出生序、父母婚姻狀況及父母管教方式六種,在家庭方面的背景變 項並未納入父母學歷、父母工作類型、家庭型態。因此,未來研究時建議可將學 生父母的父母學歷、父母工作類型、家庭型態納入進一步探討,以增加解釋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由受試學生自行在問卷上填答,最後再分析,統計 資料結果只能反應一般情形,對於特殊狀況及受試學生個別的意見,並無法從統 計資料中得知,建議日後研究可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或輔以訪談等質性研究方式。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乃研究者參考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 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問卷」問卷內容和李玉珍(2006)「國小學生子職角色知覺及 親子關係問卷」的問卷內容,所改編之「國小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 係問卷」,未能先行對國小學生深入訪談後再編寫問卷,為本研究缺憾之處,建議 未來之研究,在編製問卷時,可以多增加現階段國小學生的意見,俾能更深入。

11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王彩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作業影響因素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 大學,臺北。

王雅各(2002)。性屬關係。臺北:心理。

王慶福、王郁茗(2003)。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中山醫 學雜誌,14(1),71-82。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伍美玲(2007)。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的性別角色訊息與子女性別角色態度之比較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江明親(譯)(2003)。性別多樣性—彩繪性別光譜(原作者:V. Baird)。臺北:

書林。

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江德怡(2003)。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何秋蘭(200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余傳鳳(2009)。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保護意識之成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118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 與生親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

吳姿瑢(2009)。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教育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吳雅雯(2004)。臺南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同儕互動對其 性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瑛(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李月櫻(1994)。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 大學,臺中。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

李佳霙(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李姿瑢(2003)。團體輔導對國小六年級女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覺知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鴻瑛(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