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主題的研究動機、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和研究範圍 及限制加以闡述。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定義本研究主題變項與研究範圍,論述研究主題中的重要名詞;

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界定研究範圍,包括地區、對象與內容,並說明研究 時所受的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家庭對每個人而言具有相當的影響與重要,是兒童時期最初始的人際互動關 係的學習與社會化的環境;父母對兒童日常生活的教養,亦形成兒童對自我認同 的獨特觀點,從親子間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傳遞著父親、母親的固有的性別 角色觀念,展現其教養兒童的行為的表現上,是兒童學習仿效和形塑自身性別角 色的因素。

由不同家長文化背景發展出的家庭文化,過去在研究親子關係與兒童性別角 色中,父母性別刻板化印象最明顯影響兒童對性別角色的發展,認為男性要符合 主動、競爭的男性期待,女性則要求服從與關愛的期待角色。性別角色觀念的刻 板化影響了親子關係方式,也對兒童在同儕關係的交往具有顯著的差異。

現今社會的多元性文化、政府與民間大力的推動之下,大眾對於性別角色的 想法不再限於生理性別的差異限制,父母對與兒童的教養朝向無性別刻板印象的 趨勢,似乎符應了Bem(1974)所提出最健康的人的人格特質,使兒童能兼具男性 與女性氣質,利於兒童未來社會歷程的發展。

學校裡的同儕關係是兒童繼家庭親子關係所必須面臨的一項課題,兒童初期 同儕關係的人際互動,受到其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互動模式所影響。對於國小高 年級的學生而言,父母的影響力漸漸減少,對於同儕團體的關係相對重視,個體 面臨青春期的成長變化。學生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同儕團體關係的經營,深切影響 著學生的身心發展與生活適應。

張美麗(2004)指出國中生在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上有高度相關,並指出女 性氣質與同儕關係相關高於男性氣質與同儕關係。李佳霙(2009)的研究發現高 中女生在同儕關係整體及友誼、共同參與、社交技巧各層面上有明顯優於高中男

2

生;另一方面可從親子關係與性別平等觀念預測同儕關係。張怡雯(2000)的研 究顯示目前家長性別角色及學生性別角色都趨向平等,而且家長性別角色、性別 角色教養態度分別與學生性別角色有顯著相關。由以上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中的 親子關係在學生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的經營有相當的影響。

當整個社會、教育政策、學校、家長對於學生教育日益重視,教育部將兩性 平等教育工作與家庭教育明列為重大教育議題,學校努力持續維護友善校園的學 習環境,家長與兒童的親子關係溝通與維繫,輔助兒童建立正確的性別角色,兒 童能妥善積極建立同儕團體的關係,就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二、研究動機

現代人普遍晚婚,且結婚後生育意願低,社會大眾對於兒童教養比起過去更 為關懷與重視,造成台灣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現在家庭人口 數較過去減少許多,加以近年來兩性平等議題不斷地發展。影響了家長與子女之 間的親子互動關係,子女性別角色的傾向,以及子女在校同儕團體關係的建立,

故本研究將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探討分析。此為 研究者的動機之一。

過去有關親子關係、性別角色及同儕關係的研究多以西部各縣市居多,而研 究者所服務的的地區,一向被認為是台灣的後山。此地區居民族群的多元文化、

對外交通聯絡不便、產業經濟活動不甚熱絡、教育資源較為匱乏,與西部地區明 顯的城鄉差距。因此研究者針對此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親 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做探討分析。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探討出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 係的相關與預測,期能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的人格 特質與生活適應的健全發展能有所裨益。此為研究動機三。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 係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之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間的相關性。

(四)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之親子關係、性別角色對同儕關係的預測程度。

二、待答問題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親子關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同儕關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與性別角色是否有顯著的相關性?

(五)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是否有顯著的相關性?

(六)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是否有顯著的相關性?

(七)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性別角色是否能預測同儕關係?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高年級學生是指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台東縣內公立國民小 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而言。

二、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指家庭生活中,兒童與其父母間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交互反應(教 育部,1994)。為了配合本研究所定義的親子關係,因此研究者參考李玉珍(2006)

的「親子關係量表」,並依據本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自編「親子關係量表」。本 研究的「親子關係量表」將親子關係分為:欣賞信任、親近感、溝通尊重、友誼 交往等四個層面。

此研究項目之操作型定義,是以受訪學生在填答研究者自編之「國小高年級 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知覺問卷」中,第二部分「親子關係」量表 所呈現的分數高低,受訪學生在親子關係整體及各層面的得分越高,即表示其親 子關係越親密;反之,受訪學生在親子關係整體與各層面的得分越低,即表示其 親子關係越差。

三、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指學生認為的自己的行為特質與社會上對男性化與女性化界定的相 關程度。根據 Erikson 的八個心理社會階段理論,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第四階段就學 期正值學習性別角色階段,以符合社會對於兩性的預期。

此研究項目之操作型定義,是指受訪學生在填答研究者自編之問卷中,第三 部分「性別角色」量表所呈現的分數高低,分數高代表學生在性別角色發展較成 熟,分數低代表學生的性別角色發展程度較不成熟。

四、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是指同學與同學彼此互動所建立的關係。研究者自編「國小高年級 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知覺問卷」,第四部分「同儕關係量表」參酌

5

張美麗(2004)的「同儕關係量表」,由研究者依據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所編製。

此研究項目之操作型定義,是指受訪學生在填答研究者自編問卷中,第四部 分「同儕關係量表」所呈現的數高低,分數愈高代表其同儕關係愈好;分數愈低 代表其同儕關係愈差。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指在探討 99 學年度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研究範圍包含五年 級、六年級在籍學生。

就內容而言,經由問卷蒐集台東縣國民小學不同背景變項高年級學生,知覺 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間的相關。

二、研究限制

分別說明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及推論於本研究之限制。

(一) 本研究抽樣母群為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研究結果能否推論至其 他縣市或其他教育階段,有待研究。

(二) 因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變項很多,僅就研究者依文獻所歸 納之變項進行研究,無法包羅所有變項。

(三) 為避免填答學生對問題衡量角度不同,導致詮釋錯誤,於問卷開頭說明 填答目的與方式。

(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對於填答者能否準確詳實填答,

或心理防衛及社會期待的影響,非研究者所能控制,僅就填答結果進行 資料統計、分析與解釋。無法深入了解填答者的個別差異及填選背後的 想法。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