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主要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親、學校、社會與未來 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家長的建議

一、父職角色方面

本研究顯示父職參與各層面程度多寡依次為「生活需求與照顧」、「關懷鼓勵 與溝通」、「管教培育與示範」、「休閒活動與陪伴」,「學校及課業參與」最為欠缺。

因此父親除了接送子女上下學外,還需多花時間心力參與學校各類型活動,每日 最好能簽閱子女聯絡簿,並瞭解子女在校學習情形。研究結果亦顯示「休閒活動 與陪伴」之父職參與層面能有效預測子女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可見父親若在日 常生活中對子女基本教養關心之外尚能重視與子女共處共事,自能多有機會表達 出對子女之關懷與重視,且於陪伴孩子歷程中從旁輔以適當指導與情感交流,有 助其建立並鞏固安全感、自信心、愛與隸屬感,無論對於子女的學習表現或是人 際互動皆能有所裨益。

現今臺灣社會的一般現況,以夫妻皆有工作的雙生涯家庭(dual career family)

為大多數(行政院主計處,2006),父親、母親皆須共同分工、承擔家計,是故父 親不能再扮演傳統賺錢養家之工具性角色而已,必須在滿足家人與孩子溫飽之 際,對家庭成員付出更多的關懷與照顧。儘管在社會大環境與傳統觀念桎梏之下 父親仍很難兼顧職業與家庭生涯,但在性別平等觀念逐漸推及社會各角落之際,

勢必夫妻雙方得重新以孩子最佳利益為前提,協商出共同分擔、最適切的家庭照 顧方式。尤其今日父親形象已逐漸轉為和藹可親的模樣,因此重視親子關係,多 包容、關懷、鼓勵子女,給予其溫暖與愛的環境,是當前父親重要的課題。

據研究結果顯示,增加父子相處時間有助父職提升;若父親子女間相處互動

品質(情感依付及親密感)愈好,對子女愈有正面影響。現代理想父親不僅只是 對子女生活投注時間而已,除了「量」之外,「質」也要兼顧,若是能妥善利用親 子相處時間多做意見溝通、情感交流,並能多陪伴子女、與其共同從事活動,相 信親子關係必能更上層樓,雙方定能共享更緊密的關懷與愛。而研究結果亦顯示,

父親教育程度雖多與父職參與程度成正比,但大學學歷父親之父職參與度卻較研 究所學歷父親來得高,可見學歷並非絕對的影響條件,只要父親有心參與,對子 女成長發展必會有所幫助。

二、子女教養方面

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女生表現優於男生,故家長宜多關心 孩子在校與同學相處情形,家庭中若有手足,則是十分良好機會讓孩子學習如何 與人互動,家長亦可由中給予適當機會教育;同時對於男生可多培養其同理心、

照顧心、利社會行為與社交技巧,將有助於發展良好同儕互動。

至於在學業方面,子女性別可預測國語科學業成就,是故家長可多讓子女從 事靜態活動,培養其耐心,並鼓勵孩子多閱讀、甚至親子共讀,不但可促進孩子 對語文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可藉由其過程培養親子間的默契,促進親子親密感。

三、夫妻婚姻關係方面

家庭始於婚姻。唯有夫妻雙方互信互重、溝通無礙,始能有穩固的婚姻,方

能建立和睦家庭,對下一代子女也能提供健全成長環境,因此維持良好婚姻關係 不但是家庭和諧之基礎,更會影響家庭中每個次系統運作;其中夫妻婚姻滿意度 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能有良好婚姻滿意度,夫妻雙方較能共同協商、協同擔負 起教養子女之重責大任。本研究也顯示,夫妻婚姻滿意度高者,父親整體父職參 與程度亦愈高,可見維持水準之上婚姻滿意度為父母親責無旁貸之重責大任。

許多研究指出母親常在父子關係中扮演守門人的角色,可藉由把關行為來調 節父親介入親職的程度;是故婚姻滿意度良好的夫妻,父親在參與子女生活時,

母親較能給予較高的期待、支持與鼓勵,針對不足的部分亦能介入補充或提點,

如此較易於提升父親父職能力及未來持續參與親職的動力。

貳、對學校的建議

一、課程教材與活動方面

依據家庭教育法十二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在正式課程外要實施四小 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相關活動,故學校及班級除了每學期既定之性別教育推廣活 動外,亦可多辦理親職活動中之父職教育相關活動,內容舉凡教導父親如何貼近 孩子心靈、兒童發展的知識、增進與孩子溝通或相處之技巧訓練等,皆可為著力 點。實施方式無論是在家進行、在班級中推廣或是在校舉辦之大型活動,皆可增 加父母親參與機會,甚至可邀請全家人共襄盛舉。

在班級中教師往往扮演重要推手角色。日常生活中教師除了可蒐集資料、簡 報親職教育相關文章給學生及家長,亦可加強學校與家庭間聯繫,主動找孩子父 親聯絡孩子狀況,如此不但可使孩子父親不再置身事外,亦可於言談中增進父親 對孩子的認識瞭解與溝通。

二、老師態度方面

學校教育要能改善來自不利家庭社經地位的孩子。學校教育被視為社會階層 流動的重要條件,長久以來的目標即為追求人人平等的受教機會,以達階級平等 流動之目標(陳建州、劉正,2001)。本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教育程度不同對學童學 業成就會有明顯差異,父親教育程度校方無法決定,但能決定的是面對不同孩子 狀況能給予的支持與協助。因此老師可視班上學生背景狀況與表現給予適當課業 輔導,無論親自指導或同儕互助皆為可行方式,旨在給予教育資源較弱勢孩子更 多受教機會。

此外老師亦可多關心兒童相處互動情形。研究中指出國小高年級男女生在同 儕互動關係上是有差異的,且女生表現優於男生,故在男女生工作分配上應儘量 公平,不能因事情性質不同而區隔男女生工作分配。至於同儕間相處互動中,也

應多加注意並指導需要的孩子以發展其合作、利社會行為,並向全班宣導、練習 適宜之人際溝通技巧,促進男女生間同儕關係和諧。

參、對社會的建議

一、親職教育推廣單位

好爸爸是學來的,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能了解子女不同階段發展任務,

並促進男性父職技巧,將有助於已婚男性投入親職的程度並增進子女的身心發展 及表現適應。因此親職教育推廣單位除了推廣父職教育、鼓勵父親參與各類親職 教育課程或研習之外,亦可指導婦女引導其配偶參與父職工作之技能與技巧,更 可設計適合夫妻或是親子一起參加之課程,將教育推廣於家庭每ㄧ成員上。

二、社會大眾

現今臺灣社會以夫妻皆有工作的雙生涯家庭為大多數,在此社會現實之下,

大家普遍承認父職參與的重要與必要性,但行動力上仍嫌不足;因此社會上男性 應拋棄性別刻板印象,建立新好男人認同,重新調整自己對家庭與家人的價值觀,

而女性也應學習重新調整婚後對家務分工的期望,將已婚男性納入當然成員,共 同為家庭事務齊心努力。至於社區亦可成立支持團體,提供居民基本意見交流平 臺與經驗分享媒介,甚至提供必要的支持性照顧與服務,以增加男性對父職的熟 悉度與認同感。最後便是一般大眾觀念,別再賦予現代父親傳統形象,要為父親 顧家、育兒的舉動多加讚美支持,而非戲謔嘲諷,日積月累之下必可收見成效。

三、傳播媒體

對於廣大社會大眾的教育功能,傳播媒體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現今流傳許多 經典廣告詞,都塑造出現代社會中「新好男人」形象,足見傳媒影響力之深遠,

可使之深植人心。傳統書籍、雜誌、報紙、電視節目甚至親職教養影片都是很不 錯的教育素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教育媒介角色,亦是民眾隨手可得的資訊來源;

至於政府機關或民間團體製播之公益廣告,甚至家庭生活用品促銷廣告,都可突

破傳統家庭性別角色分工,傳遞性別平等觀念。尤有甚者,若是戲劇製作題材能 顛覆性別刻板印象,如韓劇、日劇中奶爸或事業女強人鮮明之形象與有趣主題,

相信更能於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普羅大眾之性別刻板觀念,進而促進父職之實踐。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父職階段十分廣泛,故欲探討父職參與,可依子女年齡區分為初生孩子、嬰 幼兒、學齡前、兒童、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等不同學制階段,每一階段皆會有其 不同發展任務與重點,若能同時研究多種階段,較可看出長期父親父職歷程之轉 變與階段重點,而非片面性橫斷結果。至於研究樣本區域可擴大些,納入北部區 域各縣市、甚至全臺,推論範圍會更廣。而研究對象除了父親及孩子,亦可依據 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納入孩子母親、學校老師或同學等對象之意見,研究成果會更 加多面、充實、廣泛。此外在父親父職參與量表方面,由於欲獲取的資訊是父親 實際參與父職行為之次數或程度,由回收問卷整理後發現或多或少會有傾向社會 期望之偏誤,難免影響結果推論,故若改採由較年長階段子女知覺父職實踐實際 情形作答,亦不失為一權宜方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於欲於短期間內獲知現今父職參與現況趨勢及其影響,故採量化方

本研究由於欲於短期間內獲知現今父職參與現況趨勢及其影響,故採量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