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職參與、學業成就、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父職參與、學業成就、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

壹、父職參與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Howell(1972)的研究指出若要使兒童有良好的學校適應,則父母親必須在 家裡有適當的配合,包括參與孩童上學、家庭作業、健康狀況、成績報告單、出 席家長會等。至於吳武典、林繼盛(1985)的研究亦發現,父母親與學校聯繫的 程度與兒童的學業成就、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和努力均有顯著的正相關;同時在 控制了智力因素後,學童的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仍因父母與學校之聯繫程度而有 所不同,聯繫密切者之子女表現明顯優於父母親較少聯繫者。

Lerman(1993)的研究證實,父職參與與孩子之行為問題、學業成就相關聯。

而盧美貴(1985)針對資優班及普通班兒童進行之研究亦發現,父親的關懷、高 關懷高威權的教養方式有利於發展兒童的學習動機。

莫藜藜、王行(1996)以質化研究方式訪談都會區中產階級已婚男士後發現,

受訪者大多樂於與兒女互動,特別是在兒女知識教育方面的重視,尤其對兒子較 強調智育,對女兒則較強調德育。

李慧強(1989)以宜蘭、花蓮地區的國中學生及其家長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父親與子女間的親子關係與父母婚姻生活及孩子的學業成就間有顯著相關性,而 較常參與學校活動的父親其孩子學業成就較良好;故父母親婚姻生活與青少年學 業成就為影響父親親職參與之重要因素。

謝明華(2003)指出,當國小學童父親參與程度愈高時,不但學童具有高度 幸福感,同時學業成就表現也愈佳。李淑娟(1996)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 也同樣指出,父子關係可以有預測國中生學業成績表現與對父親角色的認同。

至於林義男(1993)對全臺地區國中學生及其家長抽樣研究發現,父親無論 直接介入學生學習活動(參與作業指導或考試復習)或是間接介入學生學習活動

(參與學校舉辦活動或休閒),都會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而父親教育程度 愈高者,其子女學業成就亦愈高。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子女學習狀況及與學校聯繫方面,無論是以直 接或間接方式涉入,皆會對子女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產生影響,且兩 者多呈現出正相關,亦即父親參與愈多,子女學業表現愈佳;究竟父職參與整體 或其各個層面對國小高年級子女學業成就會造成何種影響,亦為本研究極有興趣 探知之部分。

貳、父職參與與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

當前學校教育如此發達,學生所參與的各種同儕團體也比以前多,雖然受到 學校教育的影響頗大,受同儕團體的影響也很深,但父母親仍為影響子女最重要 之關鍵因素,無法為其他角色取代(林清江,1986)。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心、認同、讚美、鼓勵與接納,是影響孩子身 心發展與良好人際關係技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專門針對父親親職參與以及 子女同儕互動間之研究數量並不多,可見針對此ㄧ領域之研究仍需投注較多的關 注力。

Carson 與 Parke(1996)曾指出為人父者,若常以負向或拒絕的方式對待子女,

且親子間較缺乏溫情交流時,則子女較易產生言語攻擊或行為退縮等傾向,進而 阻礙其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發展。

Kuntz 認為父職參與對孩子是一個重要影響,當孩子受到父親高度關注並且與 他人互動良好時,也會因為受到鼓舞而表現得更好(引自陳靜芬,2005)。

而羅品欣(2004)針對國小學童的研究則指出,父親與子女在「身體互動」

與「心理互動」層面較多者,其子女在正向關係的同儕互動得分上也愈高。

是故,本研究主要目的之ㄧ即為了解父職參與及其各個面向對於國小學童的 同儕互動關係方面,究竟存在著何種影響?而哪個層面的父職參與又層面為顯著

之影響因素?此些皆為本研究極欲探知的部份。

參、同儕互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對國小學童而言,成就主要的表現面向就在學業方面,能獲得較高之學業成 就是學生最重視之價值,而功課好的學生往往也能在同儕團體中得到較高的地位

(黃木春,1967)。陳淑美(1980)的研究指陳,無論是國小二、五年級學童抑或 是國中二年級學生,各年級不分性別的受試者在班級中社會受選地位指數與學業 成就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換言之,不同性別及年級的學生皆顯示出同儕互動關 係愈佳者學業成就愈好。而朱經明(1982)針對臺北市兩所國中學生 332 人為樣 本之研究亦証明,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即學業成就較佳之學生較受歡 迎,且除了國中二年級女生外,其餘各組學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均達 顯著水準。石培欣(2000)同樣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亦支持此一結果,即同 儕間互動關係與學業成就間有顯著相關,換句話說同儕互動關係良好之學生,其 學業成就亦較佳。

Turner、 Gronlund 和 Laurence 等人皆發現學生的同儕地位與其學業成就有正 相關存在(引自吳明芬,2007;陳淑美,1980),而 Yellot(1970)以三年級學童 為研究對象亦發現,學童在社交測量上之分數與學業成就彼此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國內學者朱錦讓(1979)針對兩班資優兒童作長達四年的觀察研究發現,學 業成就高低是同儕互動最主要的因素,遠較智力影響為大(引自陳聰文,1981)。

黃木春(1967)研究兒童的社會關係後發現,國小學童會以學業成績高低做 為選擇朋友的主要條件。Kalanidhi 研究社交測量得分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發現,學 業成就高者最受同儕歡迎,中成就者次之,而低成就者最不被同儕所接納(引自 石培欣,1999)。簡茂發(1983)的研究亦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友伴關係與學 業成就有正相關,且投入多元迴歸分析之後發現影響國小學童友伴關係最主要的 因素即為學業成就,對五、六年級學童社交分數可解釋、預測的變異量分別為28%

及24%。

陳淑美(1980)則發現對國小二、五年級的學童來說,個人在同儕團體中之 地位與德、智、體三育成績有正相關。王柏壽(1989)針對嘉義公立國小四、五、

六年級學童共1463 名作研究,結果亦發現各組受試者之德、智、體、群、美五育 成績與同儕接納的關係為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而盧浩傑(2007)和郭春悅(2007)

也曾分別以屏東市、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做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 童的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呈顯著相關。

綜合上述研究皆指出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接納程度有正相關,也就是學習成 就愈高者,在同儕團體中地位亦較高,也愈受同儕的喜愛與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