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壹、研究樣本的限制

一、本研究樣本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及其父親,忽略其他年段甚至學制階段的子女 與父親,而樣本選取地區也僅限於臺北市,故在推論上宜注意。

二、本研究取樣方式由於現實上考量非隨機抽樣,故在代表性方面有其顧慮。

三、由於研究亦以夫妻間婚姻滿意度為研究變項之ㄧ,故選取雙親家庭為研究對 象,排除單親、隔代或特殊教養家庭,因此社會上需要特別關注之研究對象 會忽略掉,為較可惜之處。

貳、研究工具的限制

一、本研究使用工具為自編父職參與及同儕互動問卷,雖經專家效度檢核且具不 錯信度,但因較著重實際父職參與面與同儕互動面,故無法顧及父親及子女 行為之動機、認知、內在歷程、實質內涵與轉變。

二、研究工具既為自陳氏量表,樣本中或許有部分父親無法親填問卷或易受社會 期望傾向影響,致使代表性不足,推論上會有限制。

三、學業成就方面因無法取得較客觀之學期總平均,故改採月考原始成績並轉換 為 T 分數後代表學童學業成就,但因實際上成績取得不易,故僅以國語、數 學兩科成績為代表,少了其他領域成績,此點宜多加注意。

參、問卷回收的限制

一、問卷回收方面由於研究方式採配對問卷,父親、孩子問卷能配對者合計為一 份有效卷,因顧慮到研究倫理,故父親問卷採自由繳交方式,回收率不高;

況問卷雖為不具名,但因校、班眾多有無法配對之顧慮,故採填寫校名、班

級及座號方式確認,亦算違背不具名之精神,致使回收率頗差。

二、成績取得方面,由於教師給予學生成績實際上具有部分顧慮,是故研究者未 必皆能取得國語、數學兩科原始月考成績,而改以取得等第方式之評比代表 學童學業成就,是故此類樣本僅能作為校標效度之用,無法納入有效樣本中 轉換為標準化分數,以致回收後有效樣本數減少許多。至於本研究 472 份有 效樣本中之學業成就為由全體T 分數人數 1056 人(有提供原始月考成績足以 轉換者)中抽取而出,為兼顧父職與同儕配對有效問卷,故無法詳取所有1056 人樣本T 分數進行研究分析,些微影響推論。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 行(1997)。臺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 報,3,47-78。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依慈(2005)。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佩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珮玲(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2,52-57。

王郁琇(2006)。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王致善(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生活型態、夫妻關係與其父職角色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柏壽(1986)。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省立嘉義師範學報,2,

99-152。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曉萍(2005)。己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滿意度及父職參與之研究-以國 中學生父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叢桂(2000a)。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271。

王叢桂(2000b)。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臺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 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王麗玲(1996)。南區大專學生對父親家庭角色態度之探討。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白怡娟(2004)。雙生涯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樹培(1991)。臺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 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金燕(2007)。父親角色知覺與父職實踐之關係及其調節變項之研究。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伊慶春(1987)。已婚職業婦女職業取向、工作狀況、工作滿意和子女照顧方式之 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1,93-120。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 究所集刊,24,261-274。

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家庭生活。2007 年 10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2009 年 5 月 1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5.xls

李文龍(2002)。時代變遷中的父親角色。親子教育,102,8-9。

李沛青(2007)。青少年知覺父職參與對其父子親密感之預測及其調節變項之探

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 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宜賢、邱華慧(1999)。父母參與方式對兒童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的影響。生活 應用科技學刊,1(1),15-25。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 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李奕昕(2007)。職業軍人的父職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雪莉(2005)。父親,別在孩子生命中缺席。天下雜誌,335,234-237。

李淑娟(1996)。國中生父子關係之研究。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177-208。

李淑娟(2004)。父育理論之建構與驗證─父親心理社會發展、父育知覺、父職參 與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李淑娟、黃迺毓(2005)。父育知覺量表與父職參與量表之建構與驗證。空大生活 科學學報,9,115-140。

李培安(2005)。臺南縣市高中男生父職角色認知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李慧美(2003)。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變項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杜宜展(2004)。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杜宜展(2006)。父職參與行為之研究。高雄餐旅學報,8,155-175。

吳宗賢(1977)。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

19,27-76。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佳蓉(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 學報,16,109-134。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 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吳明芬(2007)。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 心理學報, 18,97-115。

吳財龍(2007)。志願役軍官離婚單親家長父職經驗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 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慶元(2004)。軍人父職角色主觀經驗之探討。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靜怡(2006)。國小學童父親參與學校教育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金針(1987)。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9,165-174。

何美瑤(2006)。從家庭因素探究原住民父母教育觀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教育行政 雙月刊,41,199-214。

何斐綾(2001)。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玉琴(2007)。原住民家庭父職教育方案之設計與評估。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沈品汝(2007)。父親知覺配偶親職支持、父職效能感與父職參與之關係研究。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呂素美(1994)。現代爸爸的心情故事。學前教育,17(5),6-16。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周淑娟(1998)。談同儕關係研究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41(6),188-192。

周新富(2006)。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 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林天德(1997)。小學生人關技能問卷之編製及其屬性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19,44-52。

林天德(2000)。生活背景對小學生人關技能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2,62-67。

林天德(2000)。生活背景對小學生人關技能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