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之影響,茲 將研究實施程序分述如下(參見圖3-5-1)。

ㄧ、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於九十六年五月至六月間先廣泛蒐集並閱讀父職相關文獻資料後,依 據自身感興趣之面向以及擔任國小級任導師之經驗,草擬研究題目,並經指導教 授審核同意後,確定題目為「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 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二、蒐集文獻資料

確立研究主題之後,於九十六年七月至十月間進ㄧ步聚焦蒐集主題相關之研 究資料及文獻,研讀、統整、分析相關學者之研究結果,以進行研究計畫之撰寫。

三、擬定研究架構

九十六年十月間根據所蒐集之資料擬定研究架構,並作為撰寫研究計畫之基 礎。

四、撰寫研究計畫

九十六年十月起,依據擬訂之研究架構及蒐集之資料與教授討論,同時著手 進行研究計劃撰寫,期間亦定期向指導教授請益、討論並修正研究計畫。

五、編擬研究工具

九十六年十月起至九十七年一月間,參考資料文獻與思索題目研究方向後,

與指導教授討論並確定研究工具,並同時進行研究計劃撰寫與預試問卷編製。研 究工具之自編問卷有二,分別為「父職參與問卷」及「同儕互動問卷」。

六、專家效度

預試問卷發展時除參考相關資料文獻自編之外,另在發展題目時亦請身具父 親身分之教育從事者參與問卷編製討論,並委請語文專業及資深國小高年級老師 同時參與文句修訂後,再請父職或家庭領域之專家學者共七位進行專家效度檢驗。

七、預試及修正問卷

兩份預試問卷完成之後,研究者於九十七年四月初進行預試,選定臺北市兩 所國小共計12 班參與,並依據預試結果發展正式問卷。

八、正式施測及回收問卷

研究者於九十七年四月間將預試問卷內容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正式問卷,

並選定臺北市九所國小共計四十八班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其父親進行正式施測,

同時委請四十八位班級級任老師協助發下問卷並幫忙講解、回收。

由於須尊重受試者填答意願,故不強迫學童父親填答問卷,同時除了委請施 測老師於課堂上說明之外,另於交由學童帶回之父親問卷封袋內「致家長函」亦 會註明(附錄六);至於回收父親問卷時,會委請級任老師不強迫催繳,讓家長有 自由選擇填答與否的權利。研究者除口頭提醒級任教師注意事項外,亦會將「致 級任教師函」發予各施測班級級任教師輔助說明(附錄七)。回收之父親子女配對 問卷(「父職參與問卷」及「同儕互動問卷」)合計視為一份,正式施測時間為九 十七年五月至六月初。

學業成就資料取得方面,以九十六學年度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國語、數學兩科 成績依據共同評量測驗為單位分別轉化為標準分數(T 分數)後代替學業成就。學 業原始成績由各班級任老師提供,於回收配對問卷時一併收回。

九、資料分析處理

研究者於問卷回收後將資料編碼輸入電腦,並以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 軟體進行各項統計資料分析處理。

十、撰寫論文

第六節 資料處理

經由問卷所得之原始資料,剔除非樣本或無效問卷(因家庭結構或其他因素 致使父親無法參與父職或填答問卷者、父親與子女問卷無法配對、月考成績資料 不全)後,將其餘有效問卷編碼登錄於電腦中,並以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 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據前述待答問題所欲進行之考驗假設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透過次數分配、平均數、百分比、標準差來處理基本資料中的類別變項,以 了解分析樣本之基本特性。父親及子女的背景變項部分以平均數、百分比了解分 布情形,並以平均數、標準差來了解父職參與程度、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的情形 與離散情況。

二、t 檢定

本研究以t 檢定來檢驗學童性別對父職參與總體及各層面、學業成就以及同儕 互動的差異情形。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不同背景變項(子女數、

子女出生序、父親教育程度、父子相處時間、母親就業狀態、婚姻滿意度)之父 職參與、學業成就及同儕互動關係之差異分析,若F 考驗值達到 P<.05 顯著水準,

則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以鑑別出由哪些組別造成差異存 在。

四、皮爾遜積差相關

本研究藉由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來了解學 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間之關係。

五、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藉由多元迴歸分析中之階層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逐步依 序考驗背景變項與父職參與各層面及總層面對於子女學業成就以及同儕互動之預 測能力,以找出可預測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之父職參與面向與背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