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Copied!
2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 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A Study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Interaction of the Upper Grade Children:An Exampl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黃馨慧博士 研 究 生 : 鄭斐云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謝. 誌. 七百多個與論文相處的日子,心中除了感動,亦是滿滿的感謝! 遙記當初請黃馨慧老師擔任指導教授時的溫暖與感動,日後一次次的討論都 是滿滿的收穫!能夠完成論文,馨慧老師絕對是居功厥偉的推手。魏秀珍老師的 溫暖和善與指導,也深深紓解了緊張及焦慮,並能夠在論文低潮需要動力時大力 推上一把,激起自己奮進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兩位老師除了學術上的指導,更對 晚輩家庭生活教育實踐提供最溫暖強大的支持與促進,心中由衷感謝您們! 謝謝口試委員陳若琳老師,儘管身兼系主任要務繁忙,卻仍是義務性撥冗指 導,溫暖和善的態度與專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也因若琳老師的指導與建議,使 得論文能更加完整充實。 在人發這個溫馨的大家庭裡,雖然無法時常相處接觸,但也再再感受到師長 同學的溫暖!感謝老師們精闢的課程,開啟了自己對追求學問及讀書方式的眼 界;感謝系辦、系圖熱心的助教們與小姐阿姨,總是適時排解疑難、給予援助; 更感謝同窗三年一起歡笑、成長、相互幫助的同學們,因為有你們,讓姊姊的求 學之路熱鬧非凡!當然還有親愛的學姊及學妹,不但充實了學問,更豐富了生活。 感謝填寫問卷的小朋友與爸爸們,尤其是惠予寶貴建議與提醒的熱心爸爸; 更感謝幫助論文發放施測回收的眾多熱心老師們,雖然之前多半互不相識,但在 接觸過程中你們的親切、熱心、和善甚至加油鼓勵,都讓我印象深刻!當然更要 感謝學校的同事們,你們的幫忙與分擔,ㄧ切ㄧ切,我銘感在心。 謝謝支持我、對我無限寬容的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的衝刺學業;謝謝爸媽, 總是秉持一人讀書、全家出動的精神,一路從大中至正門見證到自由廣場;僅將 此論文獻給最關心我的家人們,有你們的關懷才成就今日的我!最後謝謝我最大 的精神支柱─乖乖,屬於我的這份榮耀也是屬於你的! 斐云 2009 夏.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父親教育程度、父子相處時間、母親工作狀態、 婚姻滿意度、子女性別、子女數、子女出生序)對父職參與、學童學業成就及同儕 互動關係之差異情形,並瞭解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間之關係,同時探討影響 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的因素。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及其 父親為研究對象,使用「父職參與量表」及「同儕互動量表」為研究工具,總計 回收有效問卷 472 份。調查所得資料以 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 描述統計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多元階層迴歸分 析,主要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之父職參與程度大致良好。父職參與層面由高至低依序 為「生活需求與照顧」、「關懷鼓勵與溝通」、「管教培育與示範」、「休閒活動 與陪伴」、「學校及課業參與」。 二、父職參與會因「父親教育程度」、「父子相處時間」、「母親就業狀態」及「婚 姻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學童學業成就會因「子女數」、「父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子女數 為二人及父親教育程度愈高者,學童學業成就愈佳。 四、學童同儕互動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優於男生。 五、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關係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父職參與「生活需求與照顧」及「休閒活動與陪伴」層面對學童學業成就、 國語科及數學科學業成就有顯著預測力;另「子女性別」對學童國語科學業 成就亦有顯著預測力。 七、「子女性別」及父職「休閒活動與陪伴」層面對學童同儕互動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作為家長、學校、社會環境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父職參與、學業成就、同儕互動.

(4)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conditions on fatherhood involvement as well a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interaction of school children.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interaction of school children as well as what kinds of factors which would affec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se purposes, this. thesis adopts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uses ‘’Fatherhood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and ”Peer Interaction Questionnaire” as tools to collect data. The subjects of this survey include children in upper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ir fathers from Taipei City.. As it turned out, 472 effectual data were gathered.. The statistics. programming software of “SPSS 12.0 for Windows” is used to do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 1. On the whole, the condition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is pretty good. The score of aspects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from high to low is “life necessity and care”、” concern and communication”、”discipline and model learning”、”leisure and gathering” and ”school affairs and academic involvement”. 2. The degree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significantly varies according to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time spent in the gathering of fathers and their children”、”mother’s. occupation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3.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are found to le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That is, the higher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 the better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5) Moreover, while a family has two children, the school children have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4. The condition of peer interac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gender factor. And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female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ale students.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 peer interaction “ of school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6.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aspect of “life necessity and care” and “leisure and gathering”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chool children , among other things, Mandarin and mathematic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urthermore, the predictability of “children’s gender” to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andari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s well. 7. The predictability of “children’s gender” and the aspect of “leisure and gathering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to peer interaction of school childre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and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parents , school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urther study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learning surroundings of school children.. Key word:Fatherhood Involve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Peer Interaction.

(6)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職參與…………………………………………………..9. 第二節. 學業成就…………………………………………………39. 第三節. 同儕互動…………………………………………………48. 第四節. 父職參與、學業成就、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65. 第二節. 研究假設…………………………………………………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71. 第五節. 研究程序…………………………………………………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資料與父職參與之現況分析………………………9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父職參與、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方面之差 異分析……………………………………………………98. 第三節. 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之相關情形 ………………126. 第四節. 父職參與與背景變項對學童學業成就及同儕互動之影 響 ………………………………………………………128 i.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7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75 英文部分…………………………………………………………. .190.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195 附錄二 國內研究父職相似名詞與父職實際執行層面相似名詞 摘要表………………………………………………….196 附錄三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202 附錄四 父職參與量表專家諮詢卷…………………………….212 附錄五 同儕互動量表專家諮詢卷…………………………….219 附錄六 致家長函 …………………………….. ………………223 附錄七 致級任教師函 …………………………….. …………224 附錄八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參與正式問卷………….. ..225 附錄九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正式問卷 ….. …………... 228. ii.

(8) 表. 次. 表 2-1-1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新生兒子女) .................19 表 2-1-2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幼兒及學齡前子女)……20 表 2-1-3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小階段子女)………...22 表 2-1-4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中階段子女)……….. 25 表 2-1-5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高中職及以上階段子女) 26 表 2-1-6 生態環境系統四層次………………………………………………29 表 3-3-1 施測母群體取樣劃分一覽表………………………………………..69 表 3-3-2 施測對象資料分布一覽表………………………………………….70 表 3-4-1 父職參與量表專家效度建構結果一覽表……………………………73 表 3-4-2 父職參與量表預試情形一覽表……………………………………..76 表 3-4-3 同儕互動量表專家效度建構結果一覽表……………………………79 表 3-4-4 同儕互動量表預試情形一覽表……………………………………..81 表 3-4-5 施測樣本各校班級學業成就採計方式一覽表……………………….85 表 4-1-1 背景資料個數與百分比摘要表……………………………………..92 表 4-1-2 父職參與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94 表 4-2-1 不同性別子女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98 表 4-2-2 不同子女數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99 表 4-2-3 不同子女數(分三類)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100 表 4-2-4 不同子女數(分兩類)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101 表 4-2-5 不同子女出生序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101 表 4-2-6 不同子女出生序(分兩類)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2-7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之ㄧ…103 表 4-2-8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之二…104. iii.

(9) 表 4-2-9 不同父子相處時間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105 表 4-2-10 母親就業狀態不同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107 表 4-2-11 婚姻滿意度不同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之ㄧ…..108 表 4-2-12 婚姻滿意度不同之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之二…..108 表 4-2-13 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109 表 4-2-14 家中子女數不同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110 表 4-2-15 家中子女數不同(分三類)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 表…………………………………………………………......110 表 4-2-16 家中子女數不同(分兩類)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 表…………………………………………………………......110 表 4-2-17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111 表 4-2-18 不同出生序(分兩類)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 111 表 4-2-1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111 表 4-2-20 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同儕互動關係差異分析摘要表……….112 表 4-2-21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差異分析摘要表……..112 表 4-2-22 不同出生序(分兩類)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差異分析摘要 表………………………………………………………………113 表 4-2-23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差異分析摘要表…. ………………………………………………………………..113 表 4-2-24 不同背景變項對父職參與之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14 表 4-2-25 不同背景變項對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20 表 4-2-26 不同背景變項對同儕互動之差異分析綜合摘要表………………...123 表 4-3-1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之相關摘要表……………….126 表 4-4-1 類別變項處理為虛擬變項轉換方式一覽表………………………. .129 表 4-4-2 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與學業成就相關係數矩陣………………….130 表 4-4-3 背景變項與學業成就相關係數矩陣……………………………….131 表 4-4-4 背景變項與父職參與五分層面相關係數一覽表……………………132. iv.

(10) 表 4-4-5 影響學業成就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之ㄧ……………………133 表 4-4-6 父職參與各層面影響學童學業成就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5 表 4-4-7 影響學業成就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之二……………………136 表 4-4-8 父職參與各層面與國語科學業成就相關係數矩陣…………………138 表 4-4-9 父職參與各層面影響學童國語科學業成就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8 表 4-4-10 影響學童國語科學業成就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139 表 4-4-11 父職參與各層面與數學科學業成就相關係數矩陣…………………141 表 4-4-12 父職參與各層面影響學童數學科學業成就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1 表 4-4-13 影響學童數學科學業成就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142 表 4-4-14 父職參與整體及各層面與同儕互動相關係數矩陣………………...144 表 4-4-15 背景變項與同儕互動相關係數矩陣………………………………145 表 4-4-16 影響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之ㄧ………………147 表 4-4-17 父職參與各層面影響學童同儕互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9 表 4-4-18 影響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之二………………150 表 4-4-19 父職參與「生活需求與照顧」層面得分狀況與背景變項次數分配比較 表................................................................................................152 表 4-4-20 各項研究假設之研究結果綜合摘要表............................................160. v.

(11) 圖. 次. 圖 2-1-1 理想父職生態圖…………………………………………………. 30 圖 2-3-1 兒童同儕互動關係架構圖…………………………………………59 圖 2-3-2 同儕互動關係研究架構圖…………………………………………6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65 圖 3-5-1 研究程序圖……………………………………………………… 88. vi.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直很喜歡一本書:普羅旺斯童年四部曲一:爸爸的榮耀,書中的父親會推 動自然觀察,要馬瑟仔細觀察昆蟲習性,寓教於樂,也會在馬瑟兄弟於戶外玩印 第安人遊戲回家後,在餐桌上延續他們的酋長角色扮演,並與之對話,父子間更 會一起逛舊貨攤、共同改造舊家具;書中生動鮮明的刻劃出父子間的日常互動, 以及父親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偉大,讓人印象深刻。研究者本身從事教育工 作,站在教學現場,常對父親參與孩童日常生活的質與量有所感慨,好在多年下 來,逐漸看到父親參與孩子學校事務的提升,心中未嘗不是欣慰與感動。每天簽 閱家庭聯絡簿,已由母親的例行公事逐漸轉變為父親的對等參與,而在每學期初 舉辦的學校日活動中,每每見到父母親連袂出席,總是對雙親重視孩子與學校的 精神大為感動,儘管父親參與率仍遠較母親為低,但卻也有緩慢的成長,家庭教 育中的父職參與能漸獲重視與實踐,著實令研究者心中欣喜不已。 2004 年,聯合國國際家庭十週年的公共論壇報告中,特別提到父親角色的侷 限,報告指出,男人在家中的角色,還被限制在「家庭經濟來源的供應者」上(引 自李雪莉,2005) ,這表示世界大眾對於父親角色仍處於低度開發狀態。社會價值 觀會隨著時代遞嬗不斷改變,對於理想父職角色之定義與期待,以及父母親在家 庭中責任分配與照顧分工的模式,也會逐漸隨之轉變。如何重建新世代家庭中的 「父職」(fatherhood) ,實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成功關鍵因素。 依照功能論的看法,男主外、女主內,男性養家(breadwinner)、女性照顧 (caregiver)的傳統性別分工,是最能發揮家庭功能的安排與運作方式(唐文慧, 2007) ,長期以來也導致了在大多數家庭中,多半是由父親擔負起家庭經濟供應者 的工具性角色,而母親則多扮演照顧者、情感性的角色,以相夫教子、理家育兒 1.

(13) 為職責,也因此,很多人習慣將教養子女的責任交給孩子的母親,形成「父親缺 席」的普遍現象(李文龍,2002;張再明,2006)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6 年「社 會發展趨勢調查-家庭生活」統計,二十歲以上同住夫妻就業情形方面,夫妻均 就業佔了 46.84%,較 87 年的 41.54%增加了 5 個百分點,而夫或妻一方就業及夫 妻均未就業方面,則分別為 33.13%及 20.03%,由此可知現今臺灣社會的一般現 況,以雙生涯家庭(dual career family)為大多數。美國研究指出,婦女就業人數 的上升,是影響兩性分工與新父職議題的主要社會結構(Coltrane,1995),在現代 的雙薪家庭中,男性被期待擔任共親職(co-parenting)角色(Pleck & Pleck,1997)。 過去的大家族,分擔了家庭中養育的責任,而現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的 改變,再加上女性就業率提高、愈來愈多的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共同分擔家計, 使得資源相對薄弱的雙薪小家庭勢必得分擔更多責任,雙親角色亦面臨極大壓 力;母職角色因職業家庭雙重工作負荷增加,遂無法依照往昔悉數執行傳統母職 工作,是故傳統父母性別角色分工模式面臨考驗,家庭中之男性無法再依照傳統 方式擔任父親角色。 在雙薪家庭日益普及的今日,教養孩子已不可能是女性單獨的責任,但臺灣 男性似乎仍遲疑於參與孩子的教養工作(王叢桂,2000a),女性仍舊擔負照顧與 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這使得女性無論就業與否,仍得負擔大部分的親職工作。 與以往相較,雖然現代父親願意花更多時間照顧養育孩子,並與孩子相處(Pleck & Masciadrelli, 2004) ,但若與母親相比,仍明顯不足(呂素美,1994;吳黛宜,2003; 黃怡瑾,2001;Barnett & Baruch, 1987; McBride & Rane,1998) 。臺南市家庭教育中 心 2006 年針對府城國小學童的父親進行抽樣調查發現,現代爸爸比起上ㄧ代雖較 懂得如何當父親,但在參與部分仍明顯不足(鍾享龍,2007)。 主計處(2006)的資料指出,兩性在平日(週一至週五)每天平均處理家事時 間為 1.6 小時,若按性別觀察,男性平均為 0.92 小時,女性則為 2.25 小時,兩者間 差距雖已略小於 91 年調查之之 1.6 小時,但仍達 2.4 倍之多;在照顧孩童方面,主 2.

(14) 要為家中男性成員擔負者佔了 2.41%,女性為 48.09%,而兩性平均分攤則佔了 48.22 %,另外親子平日相處時間方面,父母與 6 至未滿 12 歲子女平日相處時間多數超 過 3 小時,其中男性大多分布於 1 至未滿 2 小時(22.24%) 、2 至未滿 3 小時(21.64 %)及 3 至未滿 5 小時(28.43%) ,女性則較集中於 3 至未滿 5 小時及 5 小時及以 上,分別占 34.5%及 40.5%,而相處時間在 3 小時以上者,女性較男性高出 29 個 百分點;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看出在親子平日相處上,每天主要陪伴 6~12 歲孩童的 雙親仍以母親為主,而在家事處理方面,男性參與的時間仍遠低於女性,但在照 顧孩童方面,雖然主要為女性擔負者依舊遠遠超過男性為主的照顧,但卻以兩性 平均分攤照顧責任佔了多數。由此可窺見在照顧孩童的兩性工作分攤上,似已逐 漸轉於傾向雙親共同分攤之途,此亦符合共親職的概念;這是一項有別於以往的轉 變,值得後續研究做更進一步的探討。有鑑於此,研究者對於現今社會中父職參與 的面向及程度深感興趣,尤其在照顧 6~12 歲學齡階段孩童方面,究竟呈現出何種 面貌? 華人父母對子女學業成績的重視可說是華人社會的特色。由於升學主義傳統 觀念的影響,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身都非常注重學業成績,「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早已深植人心,故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自然有許多期盼。 許多學者皆指出比起西方父母,中國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學校表現與學業成績, 故高升學壓力始終是親子間生活困擾的重大來源。調查資料顯示,學齡前子女(未 滿 6 歲)健康狀況為多數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佔 53.42%,其次為人格發展 25.18 %,至於學習情形則只佔 13.59%;但對於青少年子女(12 至未滿 18 歲)來說, 與父母發生爭執原因卻以求學態度居多,佔 56.65%(主計處,2006)。推究其原 因,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往往不喜歡與父母溝通而造成親子間衝突增加, 加上在少子化的情形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愈來愈高,因此子女的求學態度遂成 為父母與子女的爭執主因。俞國良、辛自強(2000)在針對大陸中小學 483 名家 長、362 名學生的問卷調查與家長、學生、教師進行訪談的研究結果中發現,當問 3.

(15) 到學生: 「爸爸媽媽最關心你的是哪方面?」時,有 65.2%的學生回答是學習,17.4% 回答是品德,12.4%回答是安全和健康;可見得對中小學學生來說,所接收到家長 最關注的議題仍是孩子的學習與課業。 既然父母親如此重視子女課業表現,到底父母親的參與是否會影響子女的學 業成就?又是如何影響的呢?此點可由 M. Stearns 和 S. Peterson 所發展的動機歷 程說獲得最好的解釋(引自林義男,1989) 。此二位學者的主要分析是以父母親參 與學校教育計畫的現象為依據,故若父母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便能透過直接與 間接途徑影響其子女在學校中的學業表現;直接途徑為父母參與教育歷程中可以 學會如何教導自己的子女,進而給予兒童個別注意與新的技巧,而兒童便能學會 更好的技巧、導致在校呈現出優良的表現;至於間接途徑則可分為兩方面,一方 面是透過父母對於子女的注意與教導,使兒童知道父母對教育的重視,進而激發 兒童爭取學校教育中的成功,因而導致子女在校中之優良表現,另ㄧ方面則是透 過父母對於子女的注意與教導,父母知覺到自己的能力、並將此種自信傳遞給兒 童,使兒童同樣亦具信心達成某種目標,再導致學校中的良好表現。本研究即欲 探知父親之父職參與是否會以直接及間接管道傳遞技巧、動機與自信給子女,進 而影響子女學業成就表現。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指出,7 至 11 歲左右的學齡兒童發展階段為具體運思期, 他們已獲得邏輯思考能力,而 11 歲左右及之後的青少年可以思考抽象的概念及純 粹假設的可能性,並透過科學方法有系統的檢定那些假設(游恆山,2001) 。詹棟 樑指出,6 至 12 歲的兒童進入了「幫團時期」 ,他們的兒童社會意識逐漸增強,開 始積極尋求友誼、尋求結伴,同時亦十分順從同儕意見,同儕關係遂成為兒童人 際中之重要環節(引自吳明芬,2007) 。至於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理論中則指陳,6 至 12 歲的學齡兒童發展重點在於勤奮與自卑,意即學童必須掌握重要的社交技巧 和學業技能,不落在同伴後面,否則他們將會感到自卑(游恆山,2001) ;因此對 該階段的學童來說,學業成就與同儕間的互動關係是此時期發展的重點,亦為教 4.

(16) 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面向。至於家長究竟該對此階段學童之發展重點扮演何種重 要角色呢? 繁多進提出,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同儕關係,父母必須和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 親子關係,給孩子信賴感和愛,讓孩子以此為基礎,進而信賴別人、並與別人和 睦相處(引自蘇玲媛,2007) 。孩子若對父母有信任感,就會以父母為榜樣,逐漸 將父母的信念或行為融入自己的想法中,所以父母本身的行為模式及與孩子的互 動關係皆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而父母親在照顧子女的同時若能給予孩子充分 的關懷與愛,並用正面及積極的情緒回應子女,孩子便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進 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缺乏愛的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則會產生困難(李 美華、蔡瓊月,1999) 。反觀過去的相關研究中,為數眾多皆在探討母職或母親與 子女行為間的關係,可能原因為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與孩子互動較多、影 響力也較受到重視(徐綺穂,2000) ,但隨著社會變遷、父職型態的改變,父職參 與對子女的發展影響也逐漸受到大家重視。依據 Freud、Bandura、Parsons 等心理 或社會學者的觀點,父親不但是孩子性別角色認同與行為模仿學習的重要對象, 也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由此可見父親對孩子成長與人際發展的 影響與母親般同等重要,不容忽視。 總歸而言,家庭與學校是兒童成長、發展與社會化兩個最重要的場所,而家 庭尤其是兒童在學校成就與適應之基礎;在今日父職參與聲浪高漲的時代,父親 參與對子女各方面發展的影響與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Lerman(1993)的研究證 實,父職參與與孩子之行為問題、學業成就相關聯,Carson 與 Parke(1996)亦指 出為人父者,若常以負向或拒絕的方式對待子女,且親子間又較缺乏溫情交流時, 將會阻礙子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發展。故鑑於前述,本研究除欲瞭解父職參與 現況之外,亦欲探討父職參與程度多寡與不同層面之參與是否會對國小高年級學 童的學業成就及同儕互動產生影響。. 5.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期望達成的目的如下: ㄧ、瞭解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參與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下父職參與、學童學業成就與學童同儕互動程度的差異。 三、分析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間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不同父職參與面向對學童學業成就之預測力。 五、探討不同父職參與面向對學童同儕互動之預測力。. 貳、研究問題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現今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參與情況如何? 二、父職參與、學童學業成就、學童同儕互動是否會因背景變項差異而有顯著不 同? 三、學童學業成就與學童同儕互動之間關係是如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不同父職參與面向對學童學業成就之預測力為何? 五、不同背景變項、不同父職參與面向對學童同儕互動之預測力為何?. 6.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的關係,而 界定研究中重要變項的定義,對讀者瞭解本研究各問題的假設與結果是十分必要 的,茲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定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父職參與 父職參與(father involvement)是指父親以各種形式的行為參與子女的日常生 活。本研究使用的「父職參與量表」 ,為研究者廣泛參考文獻後自編而成,共分為 五個面向來代表父職參與的內涵,依序為「生活需求與照顧」 、 「休閒活動與陪伴」 、 「學校及課業參與」 、 「管教培育與示範」以及「關懷鼓勵與溝通」 。經由此量表測 得之各面向分數表示父職參與的情形,得分愈高表示父職參與程度愈高,反之得 分愈低則代表父職參與程度有待努力。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中所指稱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是以九十六學年度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 五、六年級學生作為抽樣母群體,故受試者為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 三、學業成就 學業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係指經由學校教學後,學生在各領域學科上所 獲得之知識與技能,可由測驗方式或老師評定來衡量學生學習結果(李美瑩, 1994)。 本研究所稱之學業成就是指臺北市立國小高年級受試學童於九十六學年 度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國語、數學兩科之評量成績。但由於各校使用教科書版本不 盡相同,即使同一學校不同年級間亦有可能如此,故在進行統計分析時,必須將 國語、數學月考原始成績轉換成標準分數(T 分數),並以此作為受試者學業成就 之指標。. 7.

(19) 四、同儕互動 同儕是指在年齡上接近的人,或是指文化水準相似而又具有類似生活習慣的 人,故對於本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來說,同儕團體所指稱的範圍即為同一班級中 的所有同學。本研究所指的同儕互動是以研究者自編之「同儕互動量表」所得分 數為依據,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之同儕互動關係愈佳,反之得分愈低則代表受試 者在班級同儕互動關係方面表現愈不佳。.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之目的在瞭解並探討有關父職參與、學童學業成就與學童同儕互動的相 關研究結果與理論,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父職參與,包含父職參與的意義、重 要性、內涵及理論;第二節為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同儕互動的意義、 重要性與其影響因素;第四節則為父職參與、子女學業成就與同儕互動間之相關 研究。. 第一節 父職參與 壹、父職的意義及重要性 ㄧ、父職及父職參與的意義 過去由於母職天賦的迷思,有關親職角色的研究多半以「母親」為主體,相 較之下「父親」與「父職」一直是較少被關注的議題。但隨著社會變遷以及隨之 而來父職型態的改變,父親參與養育孩子的工作逐漸增加。究竟何謂「父職」 (fathering 或 fatherhood)?何謂「父職參與」 (father involvement)?根據國內學 者王叢桂(2000a)研究中指陳,對於父親職責的重要認知即為教育與養育子女, 由此可知「父職」似乎被界定成一個包含認知成份(父職信念)及行為成分(父 職實踐)的概念。而王大維(2000)更進一步指出, 「父職參與」應該包含更深入、 更全面性的意義,而不應只是等同於「有參與親職角色」,是故提出了包含情感、 認知、行為、關係等四個成分之理論性「父職參與」架構。 LaRossa 認為,「父職」是對於男性親職角色的標準、價值和信念,它是社會 建構下的產物,每個社會、甚至每個人都各自建構屬於自己的父職文化(culture of fatherhood) (引自李慧美,2003)。梁志彬(2003)則認為「父職」是父親在親職. 9.

(21) 行為方面所表現出來父親特有的行為模式;而謝延仁(2004)認為「父職」是父 親在地位上具有的行為模式,或是成為一個父親所應盡的權利與義務;至於在黃 琴雅及羅宇媛(2007)的研究中則將「父職」定義為父親對子女負責的覺知及行 動。因此總歸來說, 「父職」較傾向於認知層面,主要著重於身為父親這個角色該 配合社會潮流所具備的相關權利義務與責任,而父職參與(father involvement)則 注重個體認知後表現、實踐出來的行為,是指父親以各種形式的行為參與子女的 日常生活,並盡到身為父親該負的行為責任。 國內研究對於「父職」一詞的使用紛紜,相似的名詞亦種類繁多,如:父職 角色、父親角色、父親親職角色;例如林生傳(1979)定義「父親角色」為父親 對基本身作父親應該扮演的行為。至於在父親實際參與子女生活的實踐層面上, 相似名詞亦莫衷ㄧ是,例如:父親參與、父職參與、父職實踐、父親角色涉入… 等;例如杜宜展(2006)指稱「父職參與行為」為父親參與照顧孩子的行為。雖 然在名詞使用上無論是父親角色知覺層面或父親實際行為層面各有不同,但名詞 實質意涵卻是相近的。國內研究父職相似名詞與父職實際執行層面相似名詞摘要 表詳見附錄二。 LaRossa 將 父 親 實 際 的 父 職 表 現 稱 為 「 父 職 的 實 踐 面 」( the conduct of fatherhood),包含了父親實際所做所為與父職行為(引自張再明,2006)。本研究 著重於父親自身真正參與子女生活各面向行為之研究,重點為父職的實踐層面, 故使用「父職參與」一詞進行研究。 二、父職角色的變遷 傳統的父職被界定為養家活口、家庭經濟來源的「負擔家計者」 (breadwinner) 角色,而母親則肩負照顧孩子的責任(王舒芸、余漢儀,1997) ,因此傳統的家庭 結構總是不鼓勵父親扮演參與的父職角色(McBride, Brown, Bost, Shin, Vaughn, & Korth, 2005);但是隨著兩性在工作與家庭領域比例的變遷,父職角色的扮演應重. 10.

(22) 新被重視與要求。 歐美國家在 1970 年早期才興起以父職角色為主體的研究,而早期研究焦點多 著重於父職的功能性,不是在強調父親為家庭經濟提供者的角色或是分擔家中妻 子家庭勞務(Barnett & Baruch,1987),就是研究在孩子生命中缺席的父親(absent father)對孩子發展的影響(Lamb,1997) 。從 1980 年代起對於父職要求提高,研究 焦點便開始著重於理想與稱職的父職。 Lamb(1986)由歷史發展的因素來探討美國社會中父職變遷的不同風貌。他 將父職角色內涵依年代發展順序區分如下: (一)殖民時期:道德教師(moral teacher)。 (二)工業革命至十九世紀中期:經濟供應者(breadwinner)。 (三)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之概念:性別角色楷模(sex role model)。 (四)1970 年以來:新撫育父親(new nurturant father) 。 與 Lamb 相似,Pleck and Pleck(1997)歸納了美國過去兩世紀父親的角色變 遷,結果發現美國理想父親形象,至少經歷了四個時期的轉變: (一)殖民時代(1830 年以前):嚴厲的一家之主(stern patriarchs) 美國殖民時期的父親,一手拿聖經、一手握教鞭,肩負保護家人與子女道德 教育的責任;此時期的父親扮演權威者的角色,對於子女的情感表達上亦較冷淡。 (二)殖民時代(1830-1900 年間):疏離的經濟供應者(distant breadwinner) 因應中產階級社會,出現了此ㄧ新型態父親角色;此時期父親角色扮演著重 於經濟提供方面,為家庭中之養家者,子女照顧教養上主要親職負擔者為母親, 故也造成父子互動上的疏離。 (三)二十世紀(1900-1970 年間):性別角色模範(sex-role model) 此期間父親與子女的互動較為親近,父親可以對孩子表達感情,而父親被期 待參與孩子的養育照顧,花多一些時間在家庭上。此時期父職文化認為父親參與 對孩子發展是很重要的,父親有其獨特且有別於母親之不同貢獻,可提供孩子男 11.

(23) 性的模範。 (四)當代(1970 到現代):角色互換的協同雙親(co-parent),共同負起照顧孩 子之責。 此階段認為父親母親的角色在許多方面是平等且可互相取代的,父親自孩子 出生起即應擔負與母親同樣之養育照顧子女責任,且應平等對待兒子與女兒。 此皆說明了父職角色的參與是個人與社會變遷間互動的結果,為一隨著時間 演進而變動的歷程。 至於 Gerson 的觀點,則將父職變遷大約分為三個階段(引自徐穗綺,2000): (一)主要家計擔負者(primary earners) 此類型父親認為自己是家中主要經濟負擔者,認為自己角色關係著家中經濟命 脈,故理所當然逃避家務,並對家中成員(例如配偶)具有掌控權。 (二)追求自主者(autonormous orientation) 這類型父親其實是親職逃避者,具有高度自主傾向,拒絕婚姻或孩子帶來的 束縛,目的在追求自由與逃避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三)養育者(nurturing father) 這類父親與上兩類不同處在於他們認為要扮演好的父親,應該多方涉入養育 孩子各方面的日常生活瑣事,儘管他們未必與妻子分擔一樣多之家務,但至少認 為該努力付出以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綜合以上文獻可發現,美國社會文化對父職角色的期待已從過去單純經濟提 供者的角色,變遷為期待父親對親職、育兒工作的參與。國內亦然,隨著婦女就 業增加、家庭結構與婚姻觀改變等社會變遷,父職漸受重視,父親開始自覺或被 要求參與更多親職照顧工作,而父職角色變遷也由傳統養家的經濟提供者逐漸發 展至參與子女照顧的養育型父親與其他如道德指引、情感性等多重角色;父親在 認知、情感與行動方面得積極投入,敏銳察覺孩子需求,並進而滿足其所需(杜 宜展,2006),肩負著與母親ㄧ樣重要的功能。王叢桂(2000b)研究亦顯示,臺 12.

(24) 灣大學生雖然在父母職責信念上仍受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影響,但多數受試者卻 也期望父親能多陪伴與關懷子女,顯示父職信念已在改變之中。父職角色內涵雖 已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調整,但僅認知在「知」的部份是不夠的,要真正的去參與、 實踐,才能真正落實父職角色,創造互動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三、父職參與的重要性 父親角色的扮演不僅影響子女的身心與社會化發展,對於父親與母親本身而 言也有深遠的影響;既然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深獲肯定,而父職之影響亦獲相關研 究證實,故父職參與遂成社會關注之重要議題。究竟父職參與重要性何在? 個體對性別角色的認同是來自於父母親(王叢桂,2000b)。研究顯示主動參 與育兒的男性通常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當中,亦有主動參與育兒的父親模範 (Barnett & Baruch,1987; McBride & Darragh,1995) ,由是可知育兒之角色示範是可 經由代間傳承複製的。另有國外研究指出,父親主動參與育兒對子女發展平權的 性別角色意識有良好的影響,較少性別刻板的信念(Fagot & Leinbach,1995; Lamb,1997),足見父親參與育兒工作對子女的性別角色與平權意識發展,有舉足 輕重的地位。對於子女個體發展而言,Marsiglio 和 Cohan(1997)研究亦發現, 積極參與父職的父親其子女具有高度的情緒穩定性。 對父親本身而言,Hawkins, Christiansen, Sargent 與 Hill(1995)研究發現建 立參與性之父職文化可以使男性發展出關懷特性,並體驗到情緒的成長與表達的 快樂,並對自身發展有正面影響;而 Snarey 於 1993 年分析一個歷時四十多年,以 北美男性為對象的縱貫式訪問研究發現北美社會的趨勢顯示,多數父親認為父職 比起職業可以得到更高的心靈酬賞(psychologically rewarding)經驗(引自王叢桂, 2000b) 。至於對夫妻雙人互動方面,Guelzow , Bird 和 Koball(1991)研究中也發 現丈夫若支持、分擔育兒工作,將會是妻子得以成長以及婚姻有良好調適的重要 因素。王叢桂(2000a)在「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一文中,敘述了九位高度. 13.

(25) 參與育兒工作的父親及其配偶,研究結果呈現出身為人父的男性在父職參與的過 程中,除了傳宗接代的任務之外,亦扮演著多元的角色任務;在其中不但能追求 自我的滿足,更可以因為婚姻、家庭與子女而繼續成長,重塑、豐富己之人格(李 文龍,2002) 。由此可見男性參與育兒行為,不但可以促進兒童發展以及婦女身心 健康,還可以改善親子關係並提升婚姻生活的滿意度,更可以幫助父親本人心理 及人際層面的發展(Giveans & Robinson,1985)。是故父職參與除了對子女發展有 正面影響外,也會影響父親本身、母親以及夫妻間的婚姻關係,對個人、家庭的 發展與重要性不言可喻。. 貳、父職參與的內涵 相關研究結果皆證實了父職參與對父母親本身以及子女、夫妻婚姻關係、甚 至家庭與整個社會均有深遠的影響,但究竟理想盡責的父親該參與哪些父職的面 向及行為呢? 為了便於探討父職參與的情形,Lamb(1986)將父職的參與分為三種成分: (一)投入(engagement):指父親與子女的直接互動。 (二)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父親較少直接與孩子互動,但能在子女身邊不遠 處隨時回應子女的需求。 (三)責任(responsibility):父親能規劃負責孩子的福祉,為孩子的幸福與照顧 負最大責任。 而 Lamb 亦於 1996 年進一步指出父職並非僅為單一層面的角色,而是包含了 經濟提供、陪伴子女、支持母親等多層面向角色。 國外有學者提出「負責任的父職」 (responsible fatherhood)概念(Levine, Pitt, 1995; Doherty, Kouneski, Erickson,1998) ,文中指出身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必須具 備四項條件,除了強調育兒的勞務分擔,更加入了父子間的情感互動: (一)在自身情緒與經濟上都有能力、準備好時,才考慮生育、養育孩子。 14.

(26) (二)要透過合法的婚姻,才能準備生養孩子,並善盡法律規定的父親職責。 (三)要從太太懷孕開始便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生理及情緒上的工作。 (四)從懷孕起便主動分擔育兒的經濟需求。 而 Stoop 則依孩子不同發展階段將父親該扮演的角色區分為以下四種(引自柯 里斯、林為正譯,1995): (一)養護者(孩子幼年期,出生到五歲): 作媽媽的幫手,並為母親與孩子間提供緩衝,同時為孩子性別認同打下基礎。 (二)規範者(孩子小學期間,六歲到十二歲): 提供安全環境讓孩子在其中探索學習,教導子女辨別是非、擔任懲戒工作, 並在家庭中主動負起領導責任。 (三)戰士、保護者(孩子青春期,十三歲到十八歲): 讓子女能依靠父親那股內在的安定力量,幫助他們度過起伏不定的青春期。 (四)精神導師(即將成人的子女): 給予成年子女祝福,並協助子女規劃未來。 同樣認為父職內涵應隨子女不同發展階段而轉變的,還包含 Dollahite、Hawkins 和 Brotherson 等 學 者 在 1997 年 依 據 Erik H. Erikson 的 概 念 性 發 展 職 責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 work)以及 John Snarey 的實徵研究,提出之傳承創新 職責(Generative Work)的概念性倫理準則。此「傳承創新父育工作」共分七大職 責類型,每ㄧ職責類型下各包含兩項父親能力與責任(引自李淑娟、黃迺毓, 2005),說明如下: (一)善盡人倫的職責(ethical work) :教導孩子建立價值觀並協助他們以道德方 式與他人建立關係。 1. 承諾(commit)—承諾給予孩子福祉 2. 持續(continue)—持續參與孩子生活 (二)實踐創新的職責(stewardship work):滿足子女生理需求與安全感。 15.

(27) 1. 奉獻(consecrate)—奉獻物質資源給孩子 2. 創新(create)—提供孩子獲得之機會 (三)順應發展的職責(development work):回應孩子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並自我 調整親職角色。 1. 關懷(care)—回應孩子需求與必需品 2. 改變(change)—在回應孩子需求中調適 (四)寓教於樂的職責(recreation work) :幫助孩子放鬆心情,並擁有生活樂趣。 1. 合作(cooperate)—站在孩子層次,與孩子一同遊戲休息 2. 挑戰(challenge)—擴展孩子技能與適應能力 (五)滋長心靈的職責(spiritual work):幫助孩子達成目標並享受其成果。 1. 安定(confirm)—肯定孩子想法,對其有信心 2. 諮商(counsel)—引導、給予忠告、傳授意義 (六)增進親情的職責(relationship work):創造健康親子關係。 1. 交心(commune)—和孩子一同分享愛、想法及情感 2. 慰藉(comfort)—對孩子表達同情心與同理心 (七)人生導師的職責(mentoring work) :幫助年長子女學習成為成功父母之技巧。 1. 諮詢(consult)—孩子提問時引導洞察並給予建議 2. 貢獻(contribute)—持續照顧下一代之職責 綜合上述研究所述,不同時代有其不同典型之父職角色,但不代表父親只需 參與其中一種父職角色即可,而是必須隨著子女發展不同階段與不同子女之個別 需求,同時扮演多種不同之父職角色,才能符應現今社會對「新撫育父親」之角 色定位與期待。 至於在國內研究的部份,學者林生傳(1979)指出父親在子女前面不只是工 具的領導者,也要兼具社會情感的領導者角色;陳政見(2000)則指出父親應扮 演之父職角色包含以下幾項:示範者、照顧者、談心者、資訊者、傾聽者、引導 16.

(28) 者、捍衛者、決策者等多面向父職角色。而郭佳華則指出父職內涵應該包括以下 四項,足見為順應社會發展變遷,父職面向已漸趨豐富多元(引自黃怡瑾,2002): (一)經營良好夫妻關係,以滋養孩子成長。 (二)與妻子共同分擔親職角色。 (三)經營親子關係,使親子關係良好。 (四)做新好男人,兼具男、女性特質,提供孩子學習性別角色模式。 魏秀珍(2003)依研究目的歸類後發現自民國 70 至 90 年父職實證研究文獻 可分為四類,分別為: (一)討論父親角色或職責內涵。(佔 72%) (二)父親與孩子發展相關的因素。 (佔 30%) (三)影響父親角色行為因素或討論父親的角色適應問題。(佔 54%) (四)促進父職之方案、政策建言。(佔 4%) 涂妙如(2007)分析 73 篇父職角色相關研究後,發現目前國內父職角色研究 議題以「探討父職角色相關因素」之研究佔大多數, 「討論父職角色內涵」次之; 而研究設計上仍以問卷調查與訪談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 研究者廣蒐國內父職參與實證研究相關文獻整理後發現(詳見附錄三) ,隨著 年代遞嬗變遷,國內父職參與研究者關注的主題與對象角度亦漸轉變。1980 至 1990 年代,研究關注於雙工作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方法上亦會針對父母親雙方作調查 研究;至於 1990 至 2000 間,父職參與研究對象則涵蓋了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由 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大學生乃至初為人父者或是工作階層父母親,皆有所 著墨;及至 2000 後至今,研究對象則趨多元化,端視研究者關注焦點而定,諸如 軍職父親、軍訓教官父親、消防人員父親、臺商父親、監獄男受刑人父親、外籍 配偶丈夫之親職、兒童保護案件中施虐父親等,呈現出國內父職參與研究的實際 生活面貌與多樣化。至於父職參與相關研究中父職內涵到底包含哪些面向? 綜觀國內學者父職參與相關研究發現,父職內涵包含層面廣泛,而各學者選 17.

(29) 擇、區分出之父職內涵面向亦不盡相同;統整分類之後發現大致上父職內涵不外 乎以下幾大面向: (一)經濟照顧:傳統上父職參與即以經濟提供為主,滿足孩子日常生活所需物 資;另孩子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照顧亦為父親的職責。 (二)活動陪伴:幼時父親會陪伴孩子一同遊戲,及至孩子漸長後,則父親子女 每日相處互動、陪伴子女生活成長也是父職重要參與內涵之ㄧ。 (三)教養引導:主要為父親管教監督子女、教育培育子女,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以身作則、言行示範等行為。 (四)學業參與:舉凡孩子學校活動的參與,以及子女學習上、課業上的指導與 關注,皆含括於內。 (五)關懷溝通:此方面著重於父子間之溝通、心靈分享,以及父親對子女情緒 上的支持、心理上的鼓勵,並對子女付出愛與關心。 國內學者於父職參與研究中會依據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研究對象而著重於不 同父職內涵面向,研究者遂依據前述統整出之父職內涵五面向針對各研究逐一進 行分析,並依照各研究中子女年齡加以分階段排列;茲將國內研究中父職內涵面 向分析作成整理摘要表分述如下:. 18.

(30) 表 2-1-1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新生兒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年代. 對象. 涂秀琴. 新生兒. 確認行為. ˇ. 父母角色概念形成以. 1999. 父親. 評價行為. ˇ. 「確認行為」比率為最. 比較行為. ˇ. 高。.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胡蓮珍. 初任父. 努力學習育兒知識. ˇ. 初為人父對新生兒探. 2000. 親者. 確認新生兒行為. ˇ. 索與認識。. ˇ. 親子情感連結. 由表 2-1-1 中可發現,家有新生兒階段的新手爸爸們主要的父職實踐面向是照 顧初生子女,並對新生兒展開探索與認識。面對家庭中新成員的加入,父親的首 要之務即為努力學習擔任新手爸爸之職,除了將主要心力放置於照顧初生子女 上、時時確認嬰兒的行為及反應之外,同時看見具體降臨世上的嬰兒、並實際參 與他的日常生活後,亦會與嬰兒產生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及至孩子進入了幼兒期或學齡前階段,父職參與的面向就轉向了日常生活中 經濟提供、需求照顧、遊戲陪伴、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刺激、管教引導、常規建 立、愛與關懷,甚至是學業上的關心。此時期父職參與面向開始拓展,不再僅限 於照顧新生子女的知能學習表現與情感連結上,而是會隨著子女漸長逐步轉變父 職角色內涵;基本對孩子的日常照顧與需求滿足是必要的,另外包括在教養上幫 助孩子建立常規、提供適當刺激孩子發展學習的環境、陪伴孩子進行親子間共同 遊戲或休閒娛樂活動,都是此一階段父親實際參與父職的內涵。甚至在孩子進入 幼稚園之後,會有部份加入簡單的語文、數字、英語學習之狀況,是故父親對子 女學校課業上的關心亦是不可或缺的。家有幼兒及學齡前子女階段之父職參與內 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如表 2-1-2。. 19.

(31) 表 2-1-2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幼兒及學齡前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年代. 對象. 王舒芸. 育六歲. 父職行動角色. 1996. 以下幼. 教養責任感與心態. 兒夫妻. 與子女關係. 蕭春媚. 幼兒父. 經濟提供. ˇ. 父職角色方面,賺錢養. 2001. 親. 生活照顧. ˇ. 家責無旁貸。.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學 業 參 與. 父親為選擇性育兒角. ˇ. 色,角色屬於邊緣性、. ˇ. ˇ ˇ. 心理溝通 教養. 2003. 親. 勞務. ˇ. 子女性別、父親社經地. ˇ. 位、配偶有無工作對父. ˇ. 情感參與 杜宜展. 幼托園. 互動行為. 2004. 幼兒父. 接近行為. 母親. 責任行為. 鄭予靜. 娶越南. 經濟提供. 2004. 妻子男. 關愛子女. 性. 提供學習環境機會. 李旻陽. 三歲以. 承擔經濟責任. 2005. 上子女. 承擔教育責任. 之父親. 付出時間陪伴. ˇ ˇ. 子女年齡、每週工時皆. ˇ. 會影響父職參與行為。. ˇ. 父職角色扮演上普遍. ˇ ˇ. 父職行為的重要特性. ˇ. 為:次要性的照顧者、. ˇ. 主要的經濟供養者、以. ˇ. 避免負向傷害. ˇ ˇ ˇ. 幼兒父. 角色責任實踐. 2006. 親. 子女教養 生活照顧. 以消極態度回應孩子 成長過程之各種需求。. ˇ. 維繫完整家庭. 職參與有不同的影響。 父親年齡、社經地位、. 給子女愛與安全感. 曾美嘉. 遞補性。. ˇ. 管教引導. 幼兒父. 關 懷 溝 通. ˇ. 朋友及玩伴. 馬惠芬.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及親切的父親。. 原生家庭父親角色文. ˇ. 化再製。. ˇ ˇ. 生活常規. ˇ. 學校課業關心. 20.

(32) 表 2-1-2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幼兒及學齡前子女) (續)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年代. 對象. 沈品汝. 三至六. 育兒勞務參與. 2007. 歲幼兒. 教養活動參與. 父親. 休閒遊樂參與. 涂信忠. 原住民. 賺錢養家. 陳再興. 幼兒父. 陪伴子女. 2007. 親. 生活教育督導.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ˇ. 父職參與以「教養活. ˇ. 動」參與最多。. ˇ ˇ. 父職角色包括經濟提. ˇ. 供者、子女玩伴、生活. ˇ. 教育督導者、安全維護. 安全守護. ˇ. 者、文化傳承者。. ˇ. 家庭社經地位與父職. 程淑芬. 三至六. 勞務. 2007. 歲幼兒. 教養. 父親. 情感. 劉宣緯. 三至六. 教導與規劃. 2007. 歲幼兒. 溫暖和鼓勵. 母親. 提供多元經驗刺激. ˇ. 父職參與具顯著解釋. 成熟的要求. ˇ. 力。. 謝宛臻. 大班幼. 情感參與. 2007. 兒及其. 親子教養. 父親. 勞務參與. ˇ. 教養參與、情感參與呈. ˇ ˇ. 母親知覺父親父職能. ˇ. ˇ ˇ ˇ. 顯著正相關。. 力與父親教育程度對. 親子知覺父親參與差 距以「情感參與」方面 最大。. 另從表 2-1-3 發現,及至孩子進入國小學齡階段,除了前一階段父職參與面向 多半仍持續關注之外,對子女情緒及心理上的輔導、親子間溝通討論的互動比重 也漸增,同時鼓勵支持亦成為不可或缺的要件之ㄧ;至於在子女學校活動的參與 以及課業上的發展更是父親必然的參與重點。. 21.

(33) 表 2-1-3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小階段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年代. 對象. 林震雯. 國小高. 心理與情緒輔導. 1993. 年級學. 生活照顧. ˇ. 「家庭穩定性維持」與. 童. 家庭穩定性的維持. ˇ. 「智能發展引導」上達.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小三學. 工作層面活動參與. 1993. 童及其. 遊樂層面活動參與. 學 業 參 與. 關 懷 溝 通. ˇ. ˇ. 智能發展引導 陳淑貞. 教 養 引 導.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父親教育程度表現在. 顯著差異。. ˇ. 父親教育程度、工時、. ˇ. 子女數等皆會影響父. 家長. 親涉入子女生活。. 陳曉慧. 國小學. 生活照顧. 1999. 童父親. 心理發展. ˇ. 父職層面以「社會性發. ˇ ˇ. 課業發展 社會性發展. ˇ ˇ. 蔡佳宜. 國小高. 生活自主教育. 2000. 年級學. 鼓勵支持. 生. 活動陪伴. 兒童知覺父親角色涉. ˇ ˇ ˇ ˇ. 何斐綾. 單親父. 教養者. 2001. 子家庭. 陪伴者. 中之兒. 引導者. 童. 經濟提供者. 陳秀如. 小學低. 子女學習相關活動. 2002. 高年級. 生活相關常識教導. 學生之. 休閒娛樂活動. 男性家. 與孩子聊天. ˇ. 長. 情緒及行為輔導. ˇ. 育有一. 關懷輔導. 2003. 名國小. 生活照料. 學童之. 課業發展. 父親. 陪伴支持. 社會建構出的父職觀. ˇ. ,影響父親角色扮演及. ˇ. 親子互動。. ˇ ˇ. 父親參與子女學習相. ˇ. 關活動程度高。. ˇ. ˇ. 社交生活及教養. 李慧美. 入以「生活自主教育」 平均數最高。. 學校相關涉入. 育兒知識的學習. 展」最高。. ˇ ˇ ˇ. 父職參與層面以學校 參與為差,而高教育程. ˇ ˇ. 親其父職參與較佳。. ˇ. 學校參與. 22. 度、工作收入穩定之父.

(34) 表 2-1-3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小階段子女)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續). 研究者. 研究. 年代. 對象. 謝明華. 國小高. 鼓勵. ˇ. 父職參與以「基本養育. 2003. 年級學. 父子互動品質. ˇ. 工作」為多,且不同父. 生. 情感交流. ˇ. 親教育程度、母親就業. 經 濟 照 顧. 基本養育工作.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情形在父親參與上有. ˇ. 參與子女休閒活動. ˇ ˇ. 國小學. 關懷與陪伴. 蔡瑩娟. 童父母. 能力發展. 2004. ˇ. 日常照顧. ˇ ˇ. 國小低. 日常照顧. 2005. 年級兒. 學業參與. 童. 遊戲與活動. ˇ. 相關性並不高,但態度. 兒童知覺實際父職參. ˇ. 國小高. 參與休閒活動. 2005. 年級學. 生活討論互動. 童. 生活照顧責任. 與數量以日常照顧最. ˇ. 多,遊戲與活動次之,. ˇ. 學業參與最少。. ˇ. 情緒支持. 陳靜芬. ˇ ˇ. 父職角色參以「生活照. ˇ ˇ. 顧責任」層面最高,且 高教育程度父親父職. ˇ. 協助選擇規劃. 參與亦高。. ˇ. 參與學校活動. ˇ. 陳佳汎. 國小高. 親密互動. 2006. 年級學. 生活協助. 童. 溝通支持. ˇ. 陳錦賢. 國小學. 關懷引導. ˇ. 2006. 童父親. 課業指導. ˇ. 母親各層面參與較父 親多。. ˇ ˇ. 管教照料 經濟支持. 父職態度與父職實踐. 總分顯著高於實踐。. 生活管教. 愛家與養家. 顯著差異。. ˇ. 養家與示範. 許惠雯. 關 懷 溝 通. ˇ. 參與子女課業活動. 許學政.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ˇ. 父職期望與實踐間之 差距以課業指導層面 最高,經濟支持層面最 低。. 23.

(35) 表 2-1-3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小階段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年代. 對象. 黃柏嘉. 國小學. 陪伴鼓勵. 2006. 童父親. 滿足需求.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ˇ. ˇ ˇ. 高預測力。. ˇ. 引導教育 心理分享. ˇ ˇ. 黃琴雅. 國小學. 關懷支持. 羅宇媛. 童父親. 日常照顧. ˇ. 國小高. 關懷輔導. 2007. 年級學. 生活照料. 童父親. 課業發展. 愈高。. ˇ ˇ. 身教示範 王致善. ˇ ˇ. 投入. 2007. 童父親. 易接近性. 同而有差異。. ˇ. ˇ ˇ. 學校參與 國小學. ˇ. 父親角色知覺愈高,父. ˇ. 維護孩子基本需求. ˇ. 提供孩子基本需要. ˇ. 責任之瞭解與關懷. ˇ ˇ. 林淑真. 國小學. 關懷與陪伴. 2007. 童父親. 養家與示範. ˇ. 照顧與管教. ˇ. 國小學. 關懷引導. 2007. 童母親. 管教規範. ˇ ˇ. ˇ. ˇ. 教育與栽培。. 生活照料. ˇ. 24. 父職期望與婚姻品質 有顯著正相關。. ˇ. 課業指導. ˇ. 父職實踐程度高低依. 與陪伴、養家與示範、. ˇ. 經濟支持. 職實踐愈高。. 序為照顧與管教、關懷. 教育與栽培 蘇淑芳. 父職角色在學校參與 的表現,會因子女數不. ˇ. 陪伴支持. 石金燕. 父親學歷愈高,參與關 懷支持、陪伴輔導程度. ˇ. 陪伴輔導 經濟支援. 父親生活型態對父育 知覺及父職參與有較. ˇ. 休閒玩樂. 2006. 教 養 引 導. (續).

(36) 至於對國中階段孩子之父職參與重點除了管教監督青春期子女言行舉止之 外,父親本身引導、樹立模範的言教身教部份亦為主要重點;同時爲因應國中畢 業之後孩子的興趣以及未來職業規劃,對於子女的生涯發展及能力培養就更顯重 要。至於此階段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如表 2-1-4。 表 2-1-4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中階段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年代. 對象. 林莉菁. 離婚單. 保護者. ˇ. 單親父親若具有足夠. 2000. 親父親. 養家者. ˇ. 親職資源,則親職角色.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教養者. ˇ. 性別角色模範. ˇ.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的轉換會較成功。. 白怡娟. 育有 15. 規範者. ˇ. 對父職角色與功能的. 2004. 歲以下. 實踐者. ˇ. 認知已改變為工作與. 子女之. 引導者. ˇ. 家庭兼顧。. 父親. 督導者. ˇ. 身教者. ˇ ˇ. 陳安琪. 育有國. 經濟提供. 中年父親傳統角色會. 2004. 中男生. 生活常規要求. ˇ. 鬆動與轉化,期待父子. 之中年. 生涯發展規劃. ˇ. 間營造亦師亦友之關. 父親. 工具性活動. ˇ. 係,但仍難以跳脫傳統. ˇ. 情感交流 王曉萍. 國中學. 生活照料. 2005. 生父親. 關懷支持. ˇ. 父親教育程度、職業狀. ˇ ˇ. 活動陪伴. 框架。. 況、家庭結構、妻子就 業與否,在父職參與上. 指導示範. ˇ. 能力發展. ˇ. 皆有顯著差異。. 徐敏容. 青少年. 經濟支持. ˇ. 母親對父職期望認同. 2005. 子女之. 生活照料. ˇ. 程度以「管教規範」層. 母親. 課業指導. ˇ. 面最高, 「課業指導」. ˇ. 管教規範. 層面最低。. ˇ. 關懷引導. 25.

(37) 表 2-1-4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國中階段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年代. 對象. 李沛青. 國中各. 關懷與陪伴. 2007. 年級學. 照顧與管教. 生. 教育與栽培.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經 濟 照 顧. 養家與示範.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ˇ ˇ. (續). 子女知覺父職參與以. ˇ. 照顧與管教層面最. ˇ. 高,教育與栽培層面最. ˇ. 低。. 孩子進入高中職、甚至上大學之後,父職參與的面向就逐漸變得多元,並順 應著孩子成年後的發展需求而相符應。除了與之前階段相同的課業要求、父親教 養、生活照顧(經濟層面為主) 、言教身教示範、親子互動陪伴以及關懷支持鼓勵 溝通等心理層面內涵之外,父親也逐漸開始肩負起子女人生諮詢者與諮商者的角 色,並被預期給與子女困難商討與不順遂時慰藉力量的支援者角色。此階段父職 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如表 2-1-5。 表 2-1-5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高中職及以上階段子女)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年代. 對象. 王叢桂. 大學學. 和諧關愛. 2000b. 生. 教育子女.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經 濟 照 顧. 生活照顧. 活 動 陪 伴. ˇ. 關 懷 溝 通. ˇ. 大學生受試者仍受性 別刻板印象影響,覺得. ˇ. 父親應多擔負工具性. ˇ. 角色。. ˇ ˇ. ˇ. 黃慧森. 高職在. 陪伴與支持. 2001. 學男生. 照顧與管教. ˇ. 教育與栽培. ˇ. 養家與身教. 學 業 參 與. ˇ. 子女發展 經濟支持. 教 養 引 導.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ˇ. ˇ. 26. 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 覺與認同情形以「養家. ˇ. 與身教」層面為最高。.

(38) 表 2-1-5 國內學者父職參與內涵相關研究摘要表(家有高中職及以上階段子女) (續) 研究者. 研究. 父職內涵. 父職內涵面向分析. 年代. 對象. 李淑娟. 空中大. 承諾與持續. ˇ. 父育知覺量表及父職. 2004. 學學生. 奉獻與創新. ˇ. 參與量表所建構而成. 經 濟 照 顧. 活 動 陪 伴. 教 養 引 導. 學 業 參 與. 研究重要結果呈現 關 懷 溝 通. 關懷與改變. ˇ. 的父育理論架構可以. 合作與挑戰. ˇ. 作為篩選稱職父親及. 安定與諮商. ˇ. 評估父(親)職教育方. 交心與慰藉. ˇ. 案實施成效之有效評. 諮詢與貢獻. ˇ. 量依據。. ˇ. 高中男生在整體層面. 李培安. 高中男. 陪伴與支持. 2006. 生. 照顧與管教. ˇ ˇ. ˇ ˇ. 教育與栽培 養家與身教. ˇ ˇ. 與養家身教、陪伴支持. ˇ. ˇ. 分層面對父職角色有 重要認知。. 黃庭偉. 育有成. 賺錢養家. 2006. 年初期. 品行規範. 子女之. 課業要求. ˇ. 父親. 教育子女. ˇ. 父職深受社會脈絡影. ˇ. 響,亦為個人持續反思 過程。. ˇ. 仲裁判斷. 綜合以上各個子女不同年齡階段之父職內涵分析研究可發現,父職參與的內 涵面向會依子女不同年齡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著重點,即使同一內涵面向其實際 父職參與程度多寡亦會因子女年齡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著重於國小高年級階段學 童的父親實際父職參與狀況,故綜合上述父職內涵各面向並特別參酌考量國小階 段之父職內涵參與重點之後,擬定本研究父職參與內涵的面向,共分為五個層面。 首先擴充原「經濟照顧」之內涵分析面向為「生活需求與照顧」 ,意指除經濟提供 外另包含對孩子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需求之滿足;原「活動陪伴」內 涵分析面向因考慮依子女發展階段不同而有其重點,如針對幼小子女而言會以陪 伴遊戲為主要部份,遂將此面向名稱改為「休閒活動與陪伴」較為適切;而原「學. 27.

(39) 業參與」內涵分析面向則擴充為「學校及課業參與」 ,亦能探討此一面向與本研究 中學童學業成就之關聯性;原「教養引導」內涵分析面向則改為「管教培育與示 範」 ,包含對孩子的身教、言教與能力栽培;最後原「關懷溝通」內涵分析面向改 為「關懷鼓勵與溝通」 ,主要著重於心理層面的親子交流與支持鼓勵;盼能經由此 五項父職內涵面向實際施測後得知現今社會中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參與現 況。. 參、影響父職參與的相關理論 ㄧ、生態系統理論 Bronfenbrenner 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強調個體的發 展來自於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同時互動模式並不只侷限於同一層次的環境系 統,而為多層環境系統間的交互作用。每個系統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與其他系統互 動,複雜的影響個體的發展。所謂的環境系統,分成以下四個層次,是將環境依 據研究主體與他人的互動程度、空間以及社會距離來劃分,茲將環境系統此四層 次簡要說明如表 2-1-6(涂妙如,2007;魏秀珍,2003;Bronfenbrenner,1979)。.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aily average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as well as oil and fats in the waste water treated at the WWTP in Macao Peninsula were higher than the standard values of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