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分別提出「行政方面」、「性教育課程教學」、「媒 體設計方面」與「未來研究方面」方面之建議:

一、行政方面的建議

(一)性教育相關生活技能的課程設計,重視的是帶著走的技能,教師的 講解與學生的技能演練,時間配合實際是需要連排兩堂課的學校行 政支持,才能使生活技能之課程教學具備一致性與連慣性。

(二)生活技能沒有精熟練習很容易隨時間而淡忘,導致在重要時刻無法 做出明智決定。因此,應建構一套完整「性教育相關生活技能的指 引」,讓性教育能有效結合日常可用的生活技能做確切之轉換。

(三)運用互動式多媒體做為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教學輔助,可擴展教學 之品質,成為有力的性教育教學輔導教材。因此,建議中央教育行 政單位應普及化的推廣。

二、性教育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教學課程設計是以參與式學習方式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 態度會主導整個課程的活動進行,因此,除強化教師的班級經營能 力之外,應特別針對各組小組長於課前進行課程培訓,以提升小組 學習力。

(二)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應同步建構。當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

以強調培養基本能力取代傳統知識主軸內容的教學;則教師的角色 亦應由權威式的教學態度,轉化成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學生對 議題發表的看法,應以尊重差異、傾聽多元之教學態度。

(三)本教學設計共設計七個生活技能,故建議未來課程設計可挑選2-3

個健康議題於教學中靈活運用,以達到技能的精熟學習。

三、媒體設計方面

(一)互動式多媒體於適切與不適切的互動式選單部份,無法鑑別出學生 是以興趣胡亂猜題或者經由思考所做出的選擇,故建議未來可設計 互動式動態計數器,一方面可增升學生對問題思考的嚴謹度,另一 方面可提供教師於教學過程中的評價。

(二)互動式多媒體的播放需高畫素輸出器材,實務教學現場如果無法提 供器材或教學時沒有將教室燈光完全關掉,則影像畫質易會呈現太 亮或不清晰。因此,建議未來於影片拍攝設計時,應考量學校硬體 設備及教學環境等影響因子。

四、未來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是經過四位專家學者修正,但在生活技能實際演 練過程中,無法客觀觀察行為改變,只能經由前後測問卷做成效評 量之推估,未來建議可進一步發展教學演練的觀察評量表,有效客 觀評量性教育生活技能的效果。

(二)本研究介入之教學課程雖經過四位專家學者修正,但對於隱性群體、

無法順應主流價值特質的青少年,本次所設計的課程未列入範圍考 量,故建議未來性教育課程設計,應讓學習者與教學者一同參與教 案設計,進一步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之教學目的。

(三)本研究課程設計是以男女合班及小組男女比率均等的設計方式,其 具研究成效,故建議未來設計性教育相關課程時,可進一步探討男 女比率之差異對研究之影響。

(四)本研究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建議未來的研究可推行至 其他高級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

30,24-33。

王瑞琪(1992)。台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燕超(1991)。多媒體學習系統的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學報,

33(3),100-110。

朱敬先(1979)。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政大大學學報,

44,22-75。

江過(2002)。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行政院衛生署(1998)。衛生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吳玉釵(1991)。南區大專生性教育現況調查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

10,57-104。

吳武典(1988)。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臺北市。.

吳敏欣(2000)。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

2,46-83。

李正婷(2005)。高職學生的愛情世界。未出版之教學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 所,花蓮。

李宗薇(1993)。。師院「社會科教學研究」課程應用教學設計之實驗研究。臺北:

師大書苑。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嶠、蔡錫濤(1995)。技能學習導向的電腦多媒體系統設計初探。教學科技與媒 體,

22,10-15。

李賢輝(1999)。天馬行空─話說多媒體概論與實務。臺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 會。

周沛如(2006)。運用自學是手冊於高中學生家長親職性教育之介入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季玲(2003)。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處學 習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 市。.

林明良(2004)。熱淚家園-談離婚父親青少年的父職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40,檢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28.htm。

林美瑜、晏涵文(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

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

23,105-120。

林純燕、林靜婷、鄭榮祺、張景富、黃長雄(1994)。臺北市大安區、萬華區國小六 年級學生性知識及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傳習,

12,17-42。

林惠生(2000)。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性知 識、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臺北市: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惠生、林淑慧(1997)。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 查。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男女間之比較。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年輕男女研 究叢刊,

2,208-240。

邱襟靜(2003)。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

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施能木(1992)。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

33(6),50-53。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計惠卿(1995)。教師資訊素養需求分析之研究設計建議。視聽教育學報,

1,279-294。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晏涵文(2006b)。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約會行為調查(教育委託杏陵醫學基金會研究 計畫研究報告)。

晏涵文、李蘭、白瑞聰、林燕卿(1992)。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對 實施性教育內容需求研究。衛生教育雜誌,

13,1-17。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即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 刊,

4(2),1-14。

晏涵文、劉潔心、丁介陶、劉捷文(2001)。青少年愛滋預防電腦軟體的設計及其效 果評估。台灣性學學刊,

7(1),1-12。

高松景(200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研究。臺北:政府教育局 委託研究。

高松景(2006)。「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松景、黃淑馨、晏涵文、劉潔心(2002)。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 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杏陵基金會,41-49。

張增治(1998)。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郭明雪、晏涵文、李蘭(1989)。台北市 76 學年度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探討,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

15,2-11。

陳怡雯(2005)。國中生接觸色情媒體與異性交往經驗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明溥(1999)。應用社會學習理論於互動式學習活動設計對初學者學習網際網路之 成效研究,檢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46/46.htm.

陳美秀(2002)。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緒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

48,126-138。

陳曉佩、晏涵文(2003)。大專生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台灣性學學刊,

9(2),77-94

曾文星、徐靜(1991)。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

16,21-26。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

12,28-39。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劉玲君、黃瓊瑢(1995)。青少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

41,136-143。

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詩揚、李佳容(2000)。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及相關 之訊息傳播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

13,189-212。

劉潔心、廖梨伶、晏涵文(2003)。高中職學生互動式科技媒體發展及介入效果研究 --性教育網頁遊戲「愛情相對論」之設計。台灣性學學刊,

9(1),14-29。

劉寶惠(2003)。性交易中輟少女兩性交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鄭淑子(1992)。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 踐學報,23,55-103。

鄭喜月(2004)。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瞿馥苓、鄧鳳苓、羅于惠、黃寶玉、史麗珠(2006)。桃園縣高中生性知識及性教育 需求抽樣調查。台灣性學刊,

12(2),37-50。

瞿馥苓、鄧鳳苓、羅于惠、黃寶玉、史麗珠(2006)。桃園縣高中生性知識及性教育 需求抽樣調查。台灣性學刊,

12(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