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研究"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晏涵文. 博士. 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研究. 研 究 生:廖 瓊 梅 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六 年 六 月.

(2) 致 謝 在世界性的衰退中,成長是稀奇的;發現自己沒有不成長的本錢。 透過改變的勇氣,投入研究所的生涯,學習衛生教育專業領域的相關知 識,藉以發現未來生涯成長的新動能。. 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研究所生涯 至今,發現學越多懂得越少;懂得越多,才發現知道的越少!在撰寫論文 的過程中深切體悟到知識的建構,有如個人成長方程式,需要親身經歷才 能被啟動,成果是經有所思才會是有所得,很慶幸有這樣的機會,去經歷 結合實務與理論為基礎的論文寫作。. 在探索式學習的撰寫論文過程中,終於由一個門外漢的角色,慢慢的 轉換成入門新手的角色,過程中身、心、靈的確是飽受煎熬,所幸並非孤 獨一人,一路上,有很多人在不同階段中給予我協助,特別感謝指導教授 晏涵文老師於身兼教育學院院長時,仍百忙中用心指導及研究介入時的協 助;高松景老師給予我論文發想來源及啟發我對教學課程設計的概念;李 思賢老師於研究統計上細心耐心的指引,適時幫我解決學習上的無助與困 惑;郭靜靜老師於研究教學介入時,傳授實務的教學經驗;還有系上的沛 如學姐、班上的惠靖、婉玉、瑞誼及鈺玲等同學於論文寫作的資訊支援; 宿舍的貼心室友慧如、沂柔、雅婷、夢潔在我寫到崩潰邊緣的打氣。一路 上,除了上述這些人對我在學業上的援助外,當然,父母親與瓊雪妹妹更 是那重要的精神支柱,因為他們的全力相挺,讓我更無後顧之憂為未來生 涯成長的新動能找尋出路,對我不僅在金錢上予以支持外,還一股傻勁地 全然相信他們的女兒。 衷心 感謝 這一切~.

(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 後,對高中一年級學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 為意向之效果,並進一步了解實驗組學生對本次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 體教學的過程評價。 本研究設計採「不等控制組設計」 ,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選取臺北市公立某 兩所高中一年級學校的學生各三個班級,實驗組接受四週,每週一節課(50分 鐘)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對照組則未接受教學介入, 在教學介入前一週,兩組分別接受前測,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進行後測。所收 集的資料以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到 重要結論歸納如下:. 一、 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對實驗組高中一年級學 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 、 「態度」 、 「自我效能」及「行為意 向」有立即顯著之正向效果。. 二、 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結果發現有教學介入主效果,即實施教學介入後實 驗組的學生之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 「態度」、 「自我效能」 及「行為意向」都明顯高於對照組。. 三、 針對教學回饋而言,而言,七成以上(74%)學生喜歡課程活動的設計;近 八成(79%)學生表示此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是「有助於他們了解到與兩性交 往相關的生活技能」、「建立積極、正向兩性交往的態度」、「更有把握 做到健康兩性交往行為的自我效能」且「未來會依照互動式影片內教導的 正向行為去做」。 綜合上述結論發現,本研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的設計能達 到兩性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值得推廣的性教育教學教材。 關鍵詞:互動式多媒體、兩性交往、生活技能、教學介入、準實驗設計.

(4)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 Senior High School. By Liao-Chiungmei Me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is program. A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employed for this study. Three classes of 7th grade students from two municip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ere selected by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four-week program. In contras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interaction. Both groups had to fill out a pretest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 program and a posttest questionnaire after the program.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Chi-Square test, Paired-Samples T test and One-Way ANCOV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interaction,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 in their life skills in dating behavior, in respect of the“ self-awareness”, ”attitudes” ,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2.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 self-awareness”, ”attitudes ”,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3. Approximately 74% of the students like the courses designed in this multi-media program. 79% of the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 multi-media program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encourag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dating behavior” and “make them confident on healthy dating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 students subjected to the program are willing to act those positive behaviors demonstrated in this multi-media program in the future In conclusion, the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serves as a favorable method in practical sex education and worth promoted. Keyword: multi-media、dating behavior、life skill、.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陳述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青少年兩性交往 ............................................ 11 第二節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 20 第三節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相關研究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 ............................................ 3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35 第三節 研究變項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3. 第四章 教學課程設計 ............................................ 45 第一節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之課程設計 ............ 45 第二節 教學介入之教學策略 ........................................ 47 第三節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之發展 .................................... 5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的基本資料之描述與比較 ....................... 61 第二節 教學介入的結果評價 ........................................ 65 第三節 教學介入的過程評量 ........................................ 74.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5 第二節 建議 ...................................................... 86. 參考文獻 附 錄. ..................................................... 89 ..................................................... 94. 附錄一 研究工具內容效度專家處理之專家名單 ........................ 95 附錄二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焦點訪談大綱及結果 ........................ 95 附錄三 前後測成效評價問卷專家採納意見之整理 ...................... 97 附錄四 前後測成效問卷 ........................................... 101 附錄五 教案內容與問卷內容對照表 ................................. 108 附錄六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教學介入課程教案 ......................... 111. I.

(6) 表 目 錄 表 2-2-1 以技能為基礎的衛生教育 .................................................................. 21 表 3-2-1 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特性 ................................................... 25 表 3-1-1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實驗設計....................... 33 表 3-4-1 研究工具之信度考驗 ........................................................................... 40 表 4-1-1 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摘要表 ................................................................... 45 表 4-2-1 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 ........................................................................... 47 表 4-3-1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架構 ....................................................................... 52 表 5-1-1 前、後測參與學生人數一覽表 ........................................................... 62 表 5-1-2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質分佈情形 ........................................................... 64 表 5-2-1 「自我覺察度」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5 表 5-2-2 「自我覺察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5-2-3 「自我覺察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66 表 5-2-4 「自我覺察度」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 t 檢定)................... 66 表 5-2-5 「態度」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7 表 5-2-6 「態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8 表 5-2-7 「態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68 表 5-2-8 「態度」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 t 檢定)............................... 68 表 5-2-9 「自我效能」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9 表 5-2-10 「自我效能」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70 表 5-2-11 「自我效能」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70 表 5-2-12 「自我效能」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 t 檢定)..................... 70 表 5-2-13 「行為意向」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1 表 5-2-14 「行為意向」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72 表 5-2-15 「行為意向」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 72 表 5-2-16 「行為意向」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 t 檢定)..................... 72 表 5-3-1 課程設計部份 ....................................................................................... 75 表 5-3-2 互動式多媒體於教學整體性的評價 ................................................... 80 表 5-3-3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型式的成效評價與教育意涵的評價................... 81. II.

(7) 圖 目 錄 圖 2-2-1 三元交互決定模型 ............................................................................... 27 圖 4-3-1 製作團隊與專家學者分工圖 ............................................................... 51 圖 3-4-2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單元設計內容架構............... 59 圖 3-4-3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選單模式練習圖................... 60 圖 5-2-1 「自我覺察度」平均值變化情形 ........................................................ 66 圖 5-2-2 「態度」平均值變化情形 .................................................................... 68 圖 5-2-3 「自我效能」平均值變化情形 ............................................................ 71 圖 5-2-4 「行為意向」平均值變化情形 ............................................................ 73. I.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陳述、研 究假設、名詞界定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青少年階段是連接兒童期與成人期的橋樑,此階段是進入兩性世界探索 的過渡期與危險期,也正是兩性交往學習的重要關鍵期(朱敬先,1992;高 松景,2001) 。依據晏涵文、林燕卿與張利中於1998年調查青少年第一次約會 年齡在15歲以下者,由1979年12%上升至1998年22%;魏慧美於1994年調查兩 性交往的經驗,有33.8%的青少男和22.6%的青少女有兩性交往經驗;羅樊妮 於2004年兩性交往經驗的研究調查,發現青少男增加至47.5%和青少女增加至 52.5%;四成以上(40.5%)青少年有兩性交往的經驗,三成以上(30.3%)已有第 二次交往經驗;由過去十年間調查變化發現,傳統「以年齡當劃分線,禁止 學生談戀愛的理由」已逐漸的消弭中,兩性交往經驗比率呈現逐年攀升,青 少女兩性交往經驗上升的趨勢有超越青少男情況。李正婷於2005年針對高職 生學生愛情世界進行深入質性研究,結果發現兩性交往關係進展很快速,往 往會只憑感覺或對方的某個特質即開始交往,且交往時的態度缺乏認真,性 行為的發生也未經謹慎思考與深入瞭解對方時便發生;換句話說,社會的快 速變遷與多元文化,兩性交往由傳統封閉轉向多元開放,且此現象正逐漸衝 擊兩性交往的情況。. 今日,當各種體制與環境無法跟上社會或生理的速度,就可能有許多衝 擊與緊張的現象。青少年期正處在心理與生理的快速成長,對兩性交往階段 出現探索性的需求,兩性交往嚴然成為青少年的問題焦點,根據調查57.7%的 1.

(9) 青少年表示對於兩性交往中所遭遇的問題只能掌握部份(劉玲君、黃瓊瑢, 1995) ;感情問題是最感困惑問題排行榜的前三名(行政院衛生署青少年白皮 書,1998),且有高達90.1%的青少年表示學校有實施兩性教育的需要,尤其 兩性教育以「兩性交往」的需求度是最高,目前偏向性生理、避孕、性病等 方面學校課程設計已不符合學生的需求(杏陵醫學基金會,2006;高松景、 黃淑馨、晏涵文、劉潔心,2001;瞿馥苓等,2006) ,為尋求性知識的解答, 有五成以上的性相關訊息來源是來自於大眾媒體管道 ,高達九成的青少男及七成的青少女曾接觸過色情媒體,色情信息之接觸已 相當普遍(林惠生,2000;瞿馥苓等,2006) 。顯示,值得進一步探討青少年 兩性教育之兩性交往的教育方式與課程設計內容。 嚴然地,Z世代青少年對兩性交往的現況正反應出預防的前兆,因為青少 年並非等到成年階段才開始尋求與投入兩性交往,在尚未學會該如何健康兩 性交往時便已開始和所欣賞的人開始交往與戀愛,而這樣的現象如未獲得學 校之正視,反而習慣性將之單純化,只認為是青少年時期的過渡化現象,不 僅對於青少年兩性交往需求問題毫無幫助,反而容易標籤化。因此,應強調 的是尋找可以協助青少年度過兩性交往困境的具體處方,來做為推動健康兩 性交往的指引。 兩性交往的困境是來自於整體生活環境中,屬於是一種務實的生活經 歷,需要的是相關生活技能的學習,才能有效的健康處理與面對。根據 Kirby(1989)與 Kirby and Barth(1991)針對性教育計畫效果的研究,發現性教育 課程介入單單經由少量性知識的增加很難引發行為的改變,其發現原因有「知 識的適度增加卻,知識未轉化為自己能力的一部份,且在沒有相關的親身經 驗下,以至於無法影響行為改變很快就將所學遺忘,因而欠缺在重要時刻做 明智決定和可轉換為日常可用的生活技巧」、 「影響青少年的因素還包括其他 各層面,例如:同儕團體、媒體傳播的訊息……等許多的因素」 。因此,學校 性教育應轉化為成一種生活教育,重視生活技能的教導。 2.

(10) 生活技能的傳遞過程是經由符號性表徵的示範行為引起的觀察學習 ,模仿者透過觀察他人的表現方式及行為後果(獎勵或懲罰) ,而間接學習到 類似的模仿行為又稱替代學習(Brandura, 1997)。替代學習使得各種行為技能 可在個體之間進行相互傳遞,因而不必通過盲目而繁瑣的試誤學習,就可獲 得各種行為技能(Evans, 1989)。因此,強調以社會學習理論在性教育教學的應 用,有助於提升性教育課程學習的成效,相關研究亦證實對青少年性行為的 改變具成效(Howard & McCabe , 1990;陳曉佩、晏涵文 ,2003)。且特別適用在兩性交往困境的各個主題,例如:預防未婚懷孕、愛 滋病及其他性病之感染、性行為等課程上(Kirby & Koprpi, 1997;Postrado & Nicholson, 1992) 。. 教育已是多媒體的應用領域之一,以青少年為主體出發的互動式多媒體 做設計,更能傳達更明確的教學意念,達到個別化或精熟生活技能的學習。 近年資訊的發達,相關研究也發現,視聽多媒體教學策略的使用頻率是最高, 且其教學的成效顯著,深獲性教育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工作者肯定(Haignere, Culhane, Ballsley, & Legos, 1996;Thomas, Cahill , &Santilli, 1997;邱襟靜、晏涵 文,2004)。顯示,運用互動式多媒體做為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教學輔助,可 擴展教學之品質,成為有力的性教育教學輔導教材。. 個人健康「生活技能」的獲得是「有效的學校性教育計畫」的特徵之一, 亦是達成「性健康促進」學校教育目標所需。本研究期盼能延續2006年9月於 國中國小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性教育領域,在高一高二開設「健康 與護理」性教育課程中,發展成「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的 性教育教學教材,並為提升青少年對兩性交往生活技能自我覺察、態度、自 我效能及行為意向,進行實驗介入,並評價其效果。. 3.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性教育教學教材,並 結合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臺灣性教育協會製作拍攝「愛情先修班- 青春四人行」性教育教學教材,建立以學習者為導向之教學策略,推展多元 化之性教育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工具,並運用行為科學理論為基礎的性教育課 程教學設計,實施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性教育教學實驗介 入。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對高中學生在兩性 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的影響。. 二、了解實驗組高中學生對此次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的過程 評量(包括性教育各單元教學課程設計、互動式多媒體整體性的評價)。. 4.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陳述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陳述如下:. 一、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高中學生在對兩 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影響為何?. 二、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 下,是否會使實驗組高中學生在對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之自我覺察度、態 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的得分高於對照組?. 三、實驗組高中學生在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過程對各項性教 育活動的評價為何?. 5.

(1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章節呈現統計假設是根據變項與變項的關係,欲驗證之虛無假所設 計。 一、不因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與否,在控制前 測得分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後測得 分有顯著差異。 二、不因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與否,在控制 前測得分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態度」後測得分有 顯著差異。 三、不因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與否,在控制前 測得分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效能」後測得分 有顯著差異。 四、不因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與否,在控制 前測得分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行為意向」後測 得分有顯著差異。. 6.

(1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互動式多媒體 多媒體是一種技術,係指用來整合兩種以上媒體組合的結合體,主要功 能是將包括文字 (Text)、圖形 (Graphic)、影像 (Image)、動畫 (Animation)、 視訊 (Video)、音樂 (Music)、聲音 (Sound) 及特殊效果等媒體;當結合與使 用者互動模式教學,則為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王立行,1992;施能木,1992)。 本研究教材是運用互動多媒體行為科學理論設計而成,其教學影片教材共包 含七項單元的生活技能;教材是以情境式互動選單模式做設計,運用簡單而 人性化的操作介面,提供適切與不適切版本的互動式選單,讓教師與學生產 生互動式教學情境,以傳達更明確教學意念,達到個別化或精熟生活技能的 學習。 二、兩性交往 兩性交往的過程在兩性關係中,共分為自我認識、人際交往、認識異性、團 體活動、團體約會 、單獨約會(有社交約會、與某對象較頻繁的邀約、將要固 定對象三種程度差異)、固定對象、訂婚等八階段關係的發展(晏涵文,2002)。 本研究兩性交往階段係指男女兩性間之異性交往,其階段包含由團體活動、團體 約會、單獨約會至固定男女朋友等不同階段。. 三、生活技能 指高中學生能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兩性交往所需的各種挑戰的能 力。本研究教學介入的課程共設計七項生活技能,包括有效溝通技能(對於 喜歡的對象如何情感表達與溝通,亦即邀約的技術)、自我肯定拒絕技能(面 對不想要的邀約)、做決定技能(面對彼此關係是朋友或情侶、面對婚前性 7.

(15) 行為的抉擇)、創造性思考技能(面對兩性交往情感受挫、邀約對方受拒或 失戀)、批判性思考技能(對於媒體色情影片、偶像劇等媒體所傳播的錯誤 性觀念)、協商技巧(面對不想要的性行為) 、健康自我管理技能(面對自己 的性慾望及情感需求)。 四、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 自我覺察度係指學生覺察到有關兩性交往生活技能議題的重要性,本研 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在此分為對兩性交往相關議題的「兩性交往迷思 」 、 「兩性交往關係發展」以及「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能」的清楚程度。 五、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態度 態度係指學生的傾向、偏好和主觀評價。本研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態 度係指學生對「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能」的態度。 六、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係指學生的對能否完成某一件特殊工作能力的判斷,個體採取 某一行為前,自己對此事件能把握的程度之想法或信念。本研究兩性交往生 活技能的自我效能係指學生自覺在各種情況下所運用「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 能」的把握程度。 七、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係指學生在兩性交往不同情境下,主觀認定自己採取某種行圍 的可能性。本研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行為意向係指在未來會運用「兩性交 往相關生活技能」的可能性為何。 八、高中學生 指九十五學年第一學期就讀於臺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 8.

(1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本研究之對象為方便取樣,且僅限於臺北市兩所公立高中一年級學生 ,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年級或其他學校的學生。. 二、本研究生活技能之評量方式,主要採用量性問卷輔以教學觀察方式做為 實驗介入效果的評量,故在研究成果的獲得與推論上有所限制。. 三、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上的限制,未能進行後續的追蹤,故無法將結果類推 至更長期的影響。. 9.

(1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包括「青少年兩性交往」 、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及「互 動式多媒體教學相關研究」。. 第一節 青少年兩性交往 青少年階段是連接兒童期與成人期的橋樑,這階段是進入兩性世界探索 的過渡期與危險期,也正是兩性交往學習的重要關鍵期(朱敬先,1992;高 松景,2001) 。本節針對青少年兩性交往現況及影響兩性交往相關因素,加以 探討。. 一、青少年兩性交往現況. 社會的快速變遷、多元文化的衝擊及青少年心理與生理的快速成長等影 響,傳統「以年齡當劃分線,禁止學生談戀愛的理由」已逐漸的消弭中。根 據研究青少年第一次約會年齡在 15 歲以下者,由 1979 年 12%上升至 1998 年 22%(晏涵文等,1998) 。可見,青少年的兩性交往已無法單單靠禁令就可禁 止,且此現象正逐漸衝擊兩性交往的情況。 陳怡雯(2005)針對台北市及新竹縣的 2,212 位八年級學生,國中生接 觸色情媒體與異性交往經驗之關係調查,研究發現曾經有交過異性朋友的比 率為 22.15%。羅樊妮(2004)針對 651 位台北市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結 果顯示 40.50%有兩性交往經驗,且有 30.30%比例的兩性交往經驗已是第二次 交往經驗。顯示青少年由國中階段到高中階段,兩性交往的比率有隨年級上 升的趨勢。 11.

(19) 青少年兩性交往經驗逐年增加,且青少女兩性交往經驗上升比率有超越 青少男的趨勢。依據魏慧美於 1994 年針對高雄市高中二年學生性態度之現況 調查,發現有 33.8%青少男和 22.6%青少女有兩性交往的經驗。羅樊妮在 2004 年針對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 47.5%青少男和 52.5% 青少女有兩性交往的經驗。顯示,傳統「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的 觀念,已在青少年兩性交往之態度逐漸消逝。. 青少年在兩性交往的階段出現探索性需求,兩性交往嚴然成為青少年的 問題焦點。根據調查 57.7%的青少年表示對於兩性交往中所遭遇的問題只能 掌握部份(劉玲君、黃瓊瑢,1995) ;感情問題是最感困惑問題排行榜的前三 名(行政院衛生署青少年白皮書,1998) ;且有高達 90.1%的青少年表示學校 有實施兩性教育的需要,尤其兩性教育以「兩性交往」的需求度是最高,分 析 31.5%無約會經驗困難原因,結果發現 22.5%是對自己是沒有自信、害怕被 拒絕,20.1%是因缺乏有效溝通技能擔心兩性交往時會出現觀念難以溝通。 (杏 陵醫學基金會,2006;高松景、黃淑馨、晏涵文、劉潔心,2001;瞿馥苓等, 2006) 。顯示,目前侷限在性生理、避孕、性病等方面學校課程設計已不符合 學生的需求,重視青少年兩性交往的學習需求,提供充足的資訊與正面的態 度,才是落實健康兩性交往最好方法。. 綜觀以來看,Z 世代青少年對兩性交往的現況正反應出預防的前兆,因 為青少並非等到成年階段才開始尋求與投入兩性交往,在還尚未學會該如何 健康兩性交往時便已開始和所欣賞的人開始交往、戀愛,而這樣的現象如未 獲得學校之正視,反而習慣性將之單純化,認為只是青少年時期的過渡化現 象,不僅對於青少年兩性交往需求問題毫無幫助,反而容易標籤化。因此, 應該強調的是尋找可以協助青少年度過兩性交往困境的處方,做為具體推動 健康兩性交往的指引。 12.

(20) 二、 影響兩性交往相關因素探討. 兩性交往的過程在兩性關係中,共分為自我認識、人際交往、認識異性、 團體活動、團體約會 、單獨約會(有社交約會、與某對象較頻繁的邀約、將 要固定對象三種程度差異)、固定對象、訂婚等八階段關係的發展(晏涵文, 「社 2002)。研究者根據一般學者研究結果將影響兩性交往相關因素歸納成: 會人口變項」 、 「個人主觀因素」 、 「人際層面因素」及「社會層面因素」 ,分別 深入探討。. (一) 社會人口變項. 1.性別 在兩性交往需求上呈現性別之差異。根據鄭喜月(2004)針對 1,074 位高中 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調查,研究發現 在異性交往基本需求「安全感需求」 、 「尊重需求」女生得分高於男生;在異 性交往中「個人成長」 、 「同儕關係」以及「課業與學習」等正面的影響男生 得分高於女生;對於在異性關係品質差異上,在「目前異性關係能保有自己 的興趣及也能接受其異性朋友的獨立」女生得分高於男生;在「目前異性關 係的滿意程度」男生得分高於女生;在人際親密差異上, 「面對與其異性同 儕有衝突發生時的處理方式」男生得分高於女生。. 吳鴻發(1994)針對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發現男生對兩性 交往的需求明顯高於女生。劉玲君與黃瓊瑢(1995)針對青少年對親密關係 之看法與態度研究,研究結果亦有相同發現男生會較女生贊成在求學階段異 性交往。且相關研究亦顯示男生對異性交往的看法較女生浪漫、現代與主動 (陳貞夙,1997)。 在固化的父權體制社會中,兩性交往過程中,大多數女生仍是希望由男生主 13.

(21) 導(鄭淑子,1992),且在研究上亦發現兩性交往中男追女占58%,女追男 只有28.8%(洪賢明,彭仁雄,1992) 。而民主時空會變遷的背景下,反傳 統、反權威、肯定自我、表現自我的價值觀逐漸形成,相關研究發現認同女 追男,男生占41.1%、女生占67.1%(吳鴻發,1994) 。吳思霈(2004)針對 532位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結果亦表示高中男、女學生異性交往沒有顯 著差異。顯示,近年性別平等教育積極推動下,兩性交往需求上仍呈現有性 別之差異,兩性交往的觀點則逐漸跳脫傳統性別框架,有趨於更中性化、彈 性化之勢。. 2.交往經驗 兩性交往關係是隱性的,具有個人選擇性的獲益性關係(楊宜音,2001)。 郭明雪、晏涵文與李蘭(1989)針對台北市 508 位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 研究發現有一半學生約會目的是為了增加與異性的交往經驗。杏陵醫學基金 會(2006)針對 1,062 位大專院校的學生約會行為調查,亦有相同發現約會 的目的 27.6%是為了增加對異性的了解,25.1%是希望體會愛與被愛的感覺。 交往經驗會影響兩性交往關係的維護。根據 Hill, Rubin, & Peplau (1976)針對 5,000 名未婚大學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進行有無戀愛經驗或目前有無交往 對象的兩年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有交往經驗會影響兩性交往關係的維護。當 戀愛經驗越多者對兩性關係的訊息較為敏感、對潛在破壞因子較能預防,在 理性關係的認知及作法顯著與戀愛差異少的有差異(楊茜如,2000)。鄭喜 月於 2004 年針對 1,074 位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 性別角色之關係調查,也同樣證實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親密」 、 「獨立」 、 「滿 意度」等異性關係品質的得分,顯著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因此,應鼓勵 青少年多從事兩性交往的「團體活動」,以延長團體互動期,提升兩性互動 學習的機會,拓展健康兩性交往的正確視野。 14.

(22) 此外,劉寶惠(2003)採用質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性交易中輟少女的兩性 交往狀況及探討影響其兩性交往的因素,研究發現「遊戲心態談感情」 、 「有 正向的異性交往經驗但會自卑」及「交往的異性朋友多是透過網路認識、有 偏差行為的少年或成人」等負向交往經驗,會影響了兩性交往狀況。. 3.家庭結構 家庭會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兩性交往。羅樊妮(2004)針對 651 位台北市 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樣本,進行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調查父母管教 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不 同兩性交往的戀愛次數與交往態度,和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與「父 母干涉情況」有顯著差異,當父母對異性交往干涉越多,則青少年對婚前性 行為的看法越保守;且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其父母干涉情況也有顯著差異。. 父母婚姻關係亦會影響子女的兩性交往。根據陳貞夙(1997)針對青少年對 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受試者,在兩性互動 方面的經驗與態度有差異,父母婚姻關係是共居的青少年,較重視和異性相 處的態度,在選擇對象時則較考慮對方的價值觀與個性;父母婚姻關係是父 母分居或離婚的青少年,在與異性過程中會出現有較多的心事,及易面臨認 同上的危機(林明良,2004)。. (二) 個人主觀因素. 此部份的個人主觀因素是指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態度、自我 效能及行為意向與兩性交往行為的關係。. 15.

(23) 1.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 「兩性交往的自我覺察度」係指學生覺察到有關兩性交往相關議題的重要 性,此領域多屬於個人私領域,學校課程若未安排,會出現學習力不足的情 況。相關研究發現「了解異性及如何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最需要獲得性的 知識內容(高松景,2001;杏陵醫學基金會,2006)。吳玉釵(1991)針對 南區 456 位大專生性教育現況調查,研究發現首要困擾為缺乏兩性交往生活 技能「不懂的如何與異性交往」,依次為「擔心受到傷害」、 「沒有機會認識 異性及曾遭受感情傷害」。劉玲君與黃瓊瑢(1995)針對青少年對親密關係 之看法與態度調查,研究發現 57.7%表示對於兩性交往中所遭遇的問題只能 掌握部份。可見,透過非正式方式的自我摸索,即可能在成長的某一階段構 成生理、心理相當程度的困擾。. 實務性的兩性交往知識才有助於青少年覺察兩性交往相關議題,傳統單單只 增加醫學知識類的性教育課程,已無法滿足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性教育內容。 林美瑜與晏涵文(2004)針對74位高職二年級學生,進行連續五週「真愛密 碼」性教育課程之介入,課程設計著重健康兩性交往、婚前性行為、安全性 行為等行為演練,結果證實對兩性交往性現況覺察度有顯著提昇。高松景 (2006)針對210位的高一學生,進行連續七週以「生活技能」為主之性教 育課程介入,也同樣證實對性覺察度有顯著立即及延宕的效果。. 2.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態度 態度是個人的傾向、偏好和主觀評價。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對異性交往態度較 傾向正向(林純燕等,1994;陳美秀,2002) 。羅樊妮(2004)針對 651 位 台北市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 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趨向兩性 平等。83.6%認同異性交往是件自然的事無須壓抑,88%認同異性交往可學. 16.

(24) 習尊重、信任、珍惜、體諒,以利成長,77.1%認為異性交往是件幸福的事 (吳思霈,2004)。表示,兩性交往態度趨於多元、平等、尊重。. 相關研究亦證實性教學介入有助於建立正向兩性交往態度(Kirby & Korpi, 1997;邱襟靜、晏涵文,2004;劉潔心、廖梨伶、晏涵文,2003) 。Kirbyand Korpi 研究是針對 10,600 位七、八年級加州的中學生,進行延緩性行為發生 課程之介入,結果證實對延緩性行為的態度具有正向之影響力。劉潔心等針 對 340 位的高中學生,進行互動式性教育網頁遊戲教育之介入,其結果亦證 實性態度有立即的影響效果。顯示,兩性交往的態度經教學之介入後,能有 效提升學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正向態度。. 3.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能否完成某特殊工作能力的判斷,對採取某行為前對此事 件能把握的程度之想法或信念,此達成的可能具有激發行為及產生動機的作 用,可用預測行為做為評價性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評價教育效果的參 考。. 相關研究亦證實性教育教學之介入,能有效提升學生採取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把握的信念或行為意向(Evans , Edmundsin, & Harris, 2000;Kirby & Korpi, 1997;Thomas, Cahill, & Santilli, 1997;高松景,2006;劉潔心等,2003)。Kirby and Korpi以準實驗隨機分配設計方法,針對10,600位七、八年級加州中學 生,進行17週延緩性行為發生課程介入(Postponing Sexual Involvement, PSI),研究亦發現實驗組做決定、拒絕婚前性的行為意向及自我效能較對照 組學生顯著。. Evans等針對152名學生進行以電腦輔助進行愛滋病的預防行為教學介入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研究設計將受試者學生以隨機分派至 17.

(25) 電腦輔助教學組、與傳統講述法教學組及對照組三組,在電腦輔助教學組 及傳統講述教學組的學生,分別接受一小時的教學課程,而對照組則不接 受任何教學介入,研究結果顯示電腦輔助教學組在愛滋病的自我效能及預 防的行為意向上均顯著高於傳統講述法教學組及對照組。. 國內劉潔心等(2003)針對340位的高中學生,進行互動式性教育網頁遊戲 教育之介入,其結果亦證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上有顯著提升。高松景 (2006)針對生活技能為主210位高中生之性教育介入研究,採立意取樣不 對等實驗設計介入,結果亦相同發現從事婚前性行為意向與性行為使用保險 套實驗組的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皆具有顯著差異,且有助於提升兩性交往相 關生活技巧自我效能感呈現立即及延宕效果。顯示,自我效能與行為意是成 預測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重要指標及有力的預測因子。. (三)人際層面. Dunphy(1963)解釋青少年同儕組織的發展是由小黨組至聚眾性團體,進 而異性交往至最後的團體解散階段;而混合男女兩性的聚眾性團體正是提供 青少年異性戀愛開始與發展的環境,所以,異性發展即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自然接觸發展而來的。此也正說明,青少年同儕會是兩性交往知識最主要來 源之一(王瑞琪,1992;江過,2002;林季玲,2003;魏慧美,1998;羅樊 妮,2004)。魏慧美針對 1,779 位高雄市公私立高中高職學生進行調查,結 果發現「同儕間性議題」的討論,對婚前性行為態度和行為會產生關鍵的影 響作用。吳敏欣(2000)針對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發現 「同儕」影響少年強姦犯的兩性交往經驗最大。可見,青少年兩性交往行為 的發生與同儕間進行同儕常態的行為有很大關聯,當團體中有人已經有兩性 交往之行為,青少年可能會因受同儕因素的影響,而影響其兩性交往的狀況。. 18.

(26) (三) 社會層面. 媒體文化無所不在,已成為學生獲得性相關訊息的主要管道之一。當青 少年性知識來自非正式管道如第四台、色情網路,會導致性態度會較趨向開 放(晏涵文等,1998;張增治,1998) 。林惠生與林淑慧(1996)針對臺灣地 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性知識、態度與行為/ 男女間之比較,研究發現看色情書刊及錄影帶的比率男生為 90%,女生為 60%。林惠生於 2000 年進一步追蹤調查,結果發現變化不大,但接觸接觸色 情書刊及色情錄影帶或影片的比例有減少,代之而起的是色情網頁。吳敏欣 (2000)針對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亦發現媒體是影響少 年強姦犯的兩性交往經驗相關因素之一。顯示,當媒體文化充斥著色情資訊 的散佈,無形中會影響青少年對兩性交往的觀感。. 綜合以上影響兩性交往相關因素的文獻探討發現,未來發展設計兩性交 往性教育課程與教材時,除了需考量如何增強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能之自我 覺察度、性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提升教育介入的效果之外;於課程 設計時,亦需一併考慮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兩性交往經驗、家庭結構)、 人際層面(同儕)及社會層面(媒體)對兩性交往的相關影響。. 19.

(27) 第二節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能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兩性交往所需的各種挑戰的能 力(WHO, 2003);是「有效的學校性教育計畫」的特徵之一,亦是達成「性健 康促進」學校教育目標所需。本節兩性交往生活技能即以兩性交往重要性及 兩性交往相關研究,說明之。 一、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之重要性 以培養帶著走的基本技能取代背不動的知識已是時代的趨勢。世界衛生 組織(WHO, 2003)出版的「以技能為基礎的衛生教育」,共列舉14種生活 技能,不同的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針對關鍵的技能予 以定義和歸類,因此於分類上大致可分為交流與人際交往能力、決策和批判 性思維能力與處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三類(參見表 2-2-1) 。. Kirby and Barth (1991)對美國從1975年至1990年間發展各類型性教育課 程,進一步分析其設計的內容與活動,結果發現(一)青少年已有基本的性 知識,只是知識的適度增加很容易隨時間而淡忘。 (二)未將這些知識轉化為 自己能力的一部份,所以無法影響行為。 (三)沒有相關的親身經驗,對未來 尚無法期待及計劃,以至於很快就將所學遺忘,欠缺在重要時刻做明智決定 和可轉換為日常可用的生活技巧。 (四)影響青少年的因素還包括了其他各層 面例如:同儕團體、媒體傳播的訊息……等許多的因素,發現性教育課程介 入單單經由少量性知識的增加很難可以改變行為。. 20.

(28) 表2-2-1. 以技能為基礎的衛生教育. 交流與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流能力 1.語言/非語言交流。 2.主動傾聽。 3.表達感受;是供回饋(並 非責備)以及接收 建議。 ●商確/拒絕能力 1.討論和衝突處理。 2.堅定自信的技能。 3.拒絕技能。. 決策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制定決策/解決問題能 力 1.收集資訊能力 2.評估現時行為將要為自 身及他人所帶來的後 果。 3.確定解決問題的其他 方法。 4.分析價值與態度對自身 及他人動機的影響。. ●批判性思維能力 1.分析同儕和媒體所施加 ●建立同理心 的影響。 傾聽理解他人的需求和 處境的能力以及同理心。 2.分析影響他們的態度 、價值。 3.社會規範、信任以及其 ●合作與團隊作業 1.表達對他人貢獻和不同 他因素。 行為方式的尊重。 4.確認相關資訊及資訊來 2.評估個人能力並為團隊 源。 作出貢獻。 ●倡導能力 1.影響和說服技能。 2.多部門合作和動員技 能。. 處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個人信心的技能以 及實行控制、承擔責任、 施加影響或促進轉變的 能力 1.建立自尊/自信。 2.創造自我覺察能力,包 括權利、影響、價值、 態度、優點和缺點的認 知。 3.設立目標。 4.自我評估/自我評定/自 律能力。 ●控制情緒能力 1.控制憤怒情緒。 2.處理悲傷和焦慮情緒。 3.應付失落、辱罵和精神 創傷。 ●控制壓力能力 1.時間管理。 2.積極思考。 3.放鬆技巧。. 資料來源:引自高松景,2006. 正如 Kirby and Barth(1991)研究所證實單經由性知識的增加,是無法因應 日益惡化的青少年性問題,生活技能的推展逐漸獲得,美國性訊息與教育協 會(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 [SIECUS], 1992) 重視,建構一套幼稚園至高中階段「完整性教育指引」(Guidelines for. 21.

(29)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課程的設計是由 6 個主要概念及 36 個次 概念建構出來,其中概念三特別強調個人技能,內涵強調個人及人際關係促 進「健康的性」(Healthy Sexuality)所必需的一些「技能」,主題包括價值、 溝通、做決定、自我肯定、磋商、尋求協助等。. 國內同時期晏涵文、李蘭、白瑞聰、林燕卿(1992)針對國內幼稚園至 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需求研究,依據不同年齡層 的需求,訂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性教育概念架構,在高中階段婚姻與家庭的性. 教育概念中,特別提出婚前交往內涵應包括兩性交友(認識約會的社會規範, 知道並列出可以和異性一起從事的活動)、約會(知道約會時的行為標準及 應避免的人、時、地、事、物)、戀愛(經歷一個做決定的歷程,承諾自己 在日後異性交往時,可以避免婚前性行為的發生)、擇偶(學習有關選擇配 偶的標準)。. 顯示,運用生活技能設計在青少年性行為的改變課程是必要且重要。本 研究實施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性教育教學課程,主題設計則應涵蓋溝通、 做決定、自我肯定、磋商、尋求協助等生活技能的內容;且於高中階段實施 的兩性交往性教育內涵則包括團體活動、團體約會、單獨約會至固定男女朋 友等各個階段。. 二、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相關研究. 性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學校性教育應重視生活技能的教導,才能達到 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改變。根據相關性教育介入課程研究亦證實,學會生活 技能的訓練,可使青少年做出有益健康的正向選擇,減少導致高危險性之行 為,且適用特別適用於預防未婚懷孕、愛滋病及其他性病之感染及性行為自 殺等課程上(Kirby, 1997; Postrado & Nicholson , 1992)。. 22.

(30) Kirby and Barth(1991)運用社會學習理論針對13個加州學校758為的十年 級學生,隨機分派進行三週十五節課的「降低危險」(Reducing the Risk, RTR) 的性教育課程,該課程以延後生性行為與避孕來避免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 為,並強調青少年需擁有如何延後發生性行為及採取性行為保護措施知識、 結果期待與自我效能,結果發現對於禁慾及避孕的知識有顯著增加 ,避孕知覺和意圖及先前已有性經驗或已使用生育控制的學生則無顯著影 響。顯示,發現只有知識介入成效有限。 Kirby and Koprpi(1997)以準實驗隨機分配設計方法,針對10,600位七 、八年級加州中學生,進行17週延緩性發生(PSI)課程介入,結果發現課程在 做決定、拒絕性的感覺、行為意向及自我效能態度上有顯著正向影響, 但對於態度的改變並不能轉換成對行為結果的影響,其認為是PSI缺乏課程之 練習技巧機會和環境支持所導致。顯示,課程設計應考量提供生活技巧練習 的機會與環境,態度的改變才能確切轉換對行為的影響。 高松景(2006)針對210位高一學生進行連續七週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之教 學介入研究,課程是每週兩小時,並配合全校性宣導活動與親職教育課後學 習活動環境,內容設計以分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導有效溝通的能力 、自我肯定拒絕能力、做決定能力、創造性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 協商能力、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七項生活技能的練習,研究結果在性覺察度、 性知識、性行為態度、拒絕/協商性行為的自我效能、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能 及性健康行為意向等變項上,皆具顯著的立即及延宕之效果。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有效兩性交往的課程設計,只有知識並不足以改變 行為,要能引發行為改變的動機,並教導相關技能,提供練習的機會,才能 確實改變其行為;並結合生活技能情境的課程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兩性交往 不同情況的生活技能,強化對青少年兩性交往行為的改變力。. 23.

(31) 第三節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相關研究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突破傳統老師主導之教學模式,多元化傳達和人際溝 通的資訊管道,有助於落實個別化的生活技巧學習。本節分別以「互動式多 媒體教學之運用特性」、「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行為科學理論」及「互動式多 媒體教學之實證研究」做為本研究運用互動式多媒體之基礎。 一、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運用特性 多媒體是一種技術,係指用來整合兩種以上媒體組合的結合體,主要功 能是將包括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視訊、音樂、聲音及特殊效果等媒體; 當結合與使用者互動模式教學,則為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王立行,1992;施 能木,1992)。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就是運用即是提供模擬真實社會情境的學 習場所,讓學生練習將所學知識應用在模擬的假想情境,引發與學習者溝通 之反應,其所提供的溝通反應原則有(一)能進行雙向互動的溝通。 (二)能 有臨場感,即時的溝通(三)容易了解的內容。 (四)容易找尋的內容。 (五) 有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六)能不斷激發人的溝通情緒(李賢輝,1999) 。. 傳統教材「臨場感」不足溝通設計逐漸沖擊學習者的學習,互動式多媒 體教學正是一種模擬式的社會學習,運用普及化有聲有色、多元策略及互動 性的教材內容,操弄情境中的某些變因,引發的學習動機,並藉由觀察問題 的本質及解決的方法,從嘗試錯誤中不斷修正行為,從而學習解決問題的生 活技巧(陳明溥,1999) 。本研究設計「互動式多媒體」做為兩性交往生活技 巧教學介入,相互溝通或傳遞訊息的媒介,以提供標準化的教材、多元的訊 息呈現、讓學習者更真實感受教學情境等運用特性,參見如表2-3-1。. 24.

(32) 表 3-2-1 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特性 特 性. 特 性 說 明. 隨時隨地學習. 能營造出一個多資源、多管道和多學習方式的多元學習環 境(計惠卿,1995),透過方便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 隨時隨地的來學習,而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 多元的訊息呈現. 資訊透過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種方式來呈現資訊,使 學習者對訊息更容易理解、易被資訊所吸引,增加其記憶 的效果(楊家興,1993)。. 個別化學習. 可真正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採用的是[學習 者控制;Learner Control)的方式,可提供每一個學習者根 據自己的喜好、興趣與學習速度等,來個別化學習(楊家 興,1993);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較難針對不同的學習者 施予不同的教學。. 補救教學. 提供無限次補救教學的機會,可不斷地重複課程的內容, 直到學習者學會為止(李宗薇,1993);傳統的教學過程 中,教師較無法針對相同教材內容,加深加廣的不斷重複 說明。. 標準化的教材. 多媒體固定的輸出,學習者學到預先設計好的教學內容, 能夠維持教學品質的一致與標準化;傳統教學則會受限於 素質、客觀環境等內在和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影響到教學 品質 (王立行,1992)。. 提供適當的回饋. 提供與學習者有互動的功能,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 經由適當的回饋、適時的指導學習方向、學習內容,提升 學習的效果,並於課後可評值課程之設計,達到教學的目 標(黃清雲,1994)。. 特別適用於特殊 能節省許多訓練的成本,以模擬近似真實的狀況,達到訓 情境的教學 練學習之目的(王燕超,1991)。例如:兩性交往情境、 高度複雜、耗費資源甚多者特殊情境。 操作示範與解說. 藉由多媒體教學所呈現真實的畫面及聲音,提供的視訊並 配合適當的旁白與文字的解說,學習者可以清楚的看到操 作示範、流程,記憶並理解其過程,並可以重複操弄直到 完全明白為止(李建嶠、蔡錫濤,199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33) 二、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行為科學理論 Rhodes, Fishbein & Reis(1997)認為健康促進計畫中,若以互動式教材作為 介入策略時,可以結合各種相關的行為科學理論。如結合社會學習理論、溝 通說服理論等不同層面的理論基礎,來進行教學課程設計。因此本節將分別 對上述之理論探討如下:. (一) 社會學習理論 Bandura於1977年所提出社會學習理論中所主張三元交互決定論強調從 環境、人及其行為的互動關係來考察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三者之間的 交互影響力及其交互作用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對不同的個體或在不同的活 動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參見如圖2-2-1所示。 認知因素的強調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特徵。行為是在行為主體的認知 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行為前的環境刺激因素對行為的決定作用,取決於行 為主體對環境因素形成的認知表徵,而反應結果對反應的決定作用,會取決 於行為主體對未來反應結果加以認知的表徵,從而成為目前行為的動機。事 實上,以認知為基礎的動機主要產生方法,會透過符號性表徵將未來的行為 結果的預期存留在思考中,推動行為改變的增強作用大部分亦都靠對未來結 果的預期,才得以影響行為(Brandura, 1977)。 符號性表徵的示範行為過程引起觀察學習(Observation learning),即是生 活技巧傳遞的過程。模仿者透過觀察他人得表現方式及行為後果是獎勵或懲 罰,而間接學習到類似行為(張春興,1989),觀察學習是一種模仿又稱替 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可謂「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而人的模仿 能力使各種行為技能可在個體之間進行相互傳遞,因而不必通過盲目而繁瑣 的試誤學習就可以獲得各種行為技能(Evans, 1989)。 26.

(34) P. B. E. 圖 2-2-1 三元交互決定模型 註:B 代表個人,P 代表人的主體因素,E 代表環境,箭頭代表因果關係的作用方 向(引自 Bandura, 1994)。. 相關研究亦證實以強調社會學習理論的應用,有效提升性教育課程對青 少年性行為的改變成效(Howard & McCabe ,1990; Kirby & Barth ,1991;陳曉佩、晏涵文,2003)。根據Howard and McCabe利用社會學習理 論對487名Atlanta市低收入黑人家庭的八年級學生推動的「延緩性行為發生」 (PSI),採用角色扮演、技能訓練、建立規範來增強技能,研究結果發現知 識得分增加、降低發生性行為的比率有明顥的改變(PSI:50%;對照組33%)。 Kirby and Barth運用社會學習理論針對13個加州學校758為的十年級學生,進 行三週十五節課的「降低危險」(RTR)的性教育課程;隨機分派設計將性教 育知識個人化、生殖與避孕、做決定的訓練及自我肯定技巧的訓練,操作在 實際的情境中;並設計評估表現避孕方法之行為力與從事此避孕方法產生的 結果期望,藉此發展老師及同儕的模範角色,觀察學習與替代經驗的教學技 巧,讓學習行為實際以角色扮演或經驗方享的方式操作學習,並強調高危險 情境的社會技巧訓練,讓學生不只增強了技能,也發展強化了反對非保護性 的性行為之規範。 陳曉佩與晏涵文(2003)針對92位二專一年級學生採準實驗設計,進行 「紅層有愛,真愛相待」性教育介入課程,運用示範行為引起觀察學習,在 透過角色扮演、公開宣誓練習技能自我效能,結果發現自我效能都有立即顯 著的效果(實驗組:62.18%;對照組:56.63%)。 27.

(35) (二) 溝通說服理論. 溝通說服理論主要說明如何藉由大眾媒體的傳播,達到說服改變的目 的,此模式著重在改變的過程,並提供了一套評價不同溝通型態對行為改變 過程影響的矩陣(McGuire, 1985)。矩陣縱軸的十二項重要因素:暴露、注意 訊息、對新訊息感到興趣、理解、獲得新技能、記住技能、回憶技能、態度 改變、決定改變、行動、增強、再肯定改變等,乃依其在行為改變過程中發 生的先後次序排列,而橫軸則代表溝通的特性,包括來源、訊息、管道、接 收者、目的等五要素。其中影響媒體溝通的因素包括: (一)來源因素(source): 對訊息來源的態度。(二)訊息因素(message):訊息的內容、結構與型態。(三) 管道因素(channel):媒體的型式、運用方式、使用頻率、傳播時間。(四) 接收者(receiver):接受者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人格特質、行為現況、媒體使 用習慣及預備接受改變的心理因素等。(五)輸出目的(destination):目標行為 或訊息具有簡易性、明確性、快速性(Rice & Atkin, 1989)。. 劉潔心等(2003)採準實驗設計針對九個班級,結合了社會認知理論、 及溝通說服模式等理論,發展出一套互動式的性教育網頁遊戲,實驗組高中 學生經教學介入後,性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均達顯著提升。周 沛如(2006)亦運用說服溝通理論,設計親子互動式手冊介入,結果發現顯 著改善家長親子溝通覺察度、對子女兩性交往的態度、對溝通內容與溝通技 巧的自我效能及負向溝通技巧。可見,成功的媒體設計理論依據,可以採用 說服傳播理論為基礎,達到目標群體說服行為改變的目的。. 顯示,本研究設計應以社會學習理論與溝通說服理論為基礎,將抽象化 知識以模擬式的互動式多媒體轉化成具體經驗的學習方式,提升性教育課程 的學習成效。. 28.

(36) 三、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實證研究. 性教育的教學策略以視聽媒體的使用頻率最高,且深獲性教育不同教育 階段教師工作者的肯定(Haignere 等,1996) 。有效運用媒體輔助就會成為一部 很好的教材,國內外相關研究皆證實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都有不錯成效(Evans 等, 2000; Pacifici, Stoolmiller, Nelson, 2001;Thomas 等,1997;邱襟靜、 晏涵文,2004;黃齡儀、劉潔心,2002;劉潔心等,2003) Thomas 等(1997)與紐約州政府合作設計愛滋病預防的互動式遊戲軟體 (life challenge)將它安置 13 個具高危險青少年的社區的電話亭遊戲中;遊戲是 以角色扮演方式,讓青少年進行時光旅行的冒險遊戲,訓練面對愛滋病特殊 情境時,該如何進行安全性行等生活技巧,研究分析 211 個遊戲音頻紀錄反 應,結果發現愛滋病預防的知識及自我效能有顯著提升,且在低自我效能的 青少年中,自我效能的提升呈現更明顯提升之效果。. Evans 等(2000)針對152名以電腦輔助學生進行愛滋病的預防教學(CAI) 之介入研究,研究設計將受試者學生以隨機分派至電腦輔助教學組、與傳統 演講教學組及對照組三組,在電腦輔助教學組及傳統講述法教學組的學生, 分別接受一小時的教學課程,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教學介入,研究結果顯 示運用電腦輔助教學方式是優於傳統講述的教學方式。. Pacifici等(2001)進行一項預防青少年約會強暴的教學計畫,參與研究的 458名高中生,教學課程設計是使用3次80分鐘錄影帶及虛擬約會的互動式光 碟,結果顯示在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學生的成績顯著高於對照組。整理國內, 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性教育介入之研究,參見表2-4-1。. 29.

(37)

(38) 表 2-4-1 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性教育介入研究 研 究 者. 研 究 目 標. 研究對象 及 節 數. 介入策略及方法. 研 究 結 果. 邱襟靜 晏涵文. 1.探討電腦多媒 體教學介入,對 國小五年級學 (2004) 生性知識、性態 度、自我效能、 行為意向的影 響效果 。 2.瞭解學生對此 教學課程的評 價。 3.發展適合國小 高年級學生性 教育教學媒體 。. 國小五年 1.性教育電腦多媒 級六個班 體輔助教學介 介。 ,學生 184 2.教學方法:以多 人; 介入三週 媒體輔助教學、小 ,每週 40 組討論、價值澄 分鐘。 清、示範、技能訓 練、行為演練、遊 戲法。 3.介入課程配合九 年一貫能力指標 分成六單元。. 1.性知識、性態度、自 我效能達統計顯著差 異。 2. 九成以上表示自己 於喜歡並認真參與的 ,且肯定上課方式。 3. 評價部分,七成喜歡 此教學光碟,九成以上 認為能幫助瞭解到與 性相關的生理知識 、建立更積極正向的兩 性態度、其更有把握做 到與異性和睦相處 、自我照顧及自我保護 的行為,85.7%會依照 光碟內教導的正向行 為去做。. 1.探討「為愛闖天 關」互動式多媒 體教材對學生 預防愛滋病知 識、態度 (2001) 、行為意向及自 我效能的效果 2.未來推動愛滋 病教育之參考。. 一所高中 及一所高 職,共八 個班級 315 位學 生;教學 一週,每 次 50 分 鐘。. 1.在電腦課中接受 互動式多媒體教 材介入。 2.內容涵蓋三個部 份:超級任務(互 動式遊戲)、Dr.9 愛滋(玩家系列的 愛滋小常)、愛滋 心情故事(愛滋病 患感染途徑述 說) 。. 1.可有效提升實驗組預 防愛滋病的認知。 2.在態度、行為意向及 自我效能方面並未達 顯著正向變化。 3.九成以上學生認為此 光碟可培養自己較正 向的態度來面對愛滋 病、更有決心做到預防 愛滋病。 4.已達學生自我吸收、 重複學習的認知效果 ,可做為學校教學有力 的教學輔導媒體。. 晏涵文 劉潔心 丁介陶 劉捷文. 31.

(39) 表 2-4-1 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之性教育介入研究(續) 研究對象 研 究 者 研 究 目 標 及 介入策略及方法 研 究 結 果 節 數 黃齡儀 1.發展一套有效 國中二年 1.以愛滋病預防教 1.愛滋病預防知識、態 度、自我效能、行為意 育網頁為教材 劉潔心 的網路愛滋病 級學生, 共 198 人 ,設計互動式網頁 向達顯著差異。 預防教育課 互動遊戲,並配合 2.九成的人表示喜歡此 (2002) 程,探討『網 ;每週一 網頁,近八成網頁能幫 學習單。 際網路愛滋預 堂 45 分 助他更瞭解愛滋病預 防教育』對國 鐘,為期 2. 多媒體網站內 容包括:十一單元 防的知識、建立預防態 中生知識、態 二週。 度、有信心採行預防行 的愛滋病預防的 度、自我效能 知識、態度、自我 為,且有高達八成以上 及行為意向影 效能及行為意向。 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實 響。 踐。 2.教育網頁評 價。 1.發展一套有效 愛滋病的互動 式性教育網 頁。 (2003) 2.探討介入對高 中生在性知 識、性態度、 自我效能及行 為意向之效果 3.對網頁的評 價。 劉潔心 廖梨伶 晏涵文. 高中九個 班,340 人;介入 兩週。. 1.互動式性教育網 1.實驗組在性知識、性 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 頁遊戲教學及說 意向上均有顯著提升。 明。 2.正向增強,獎勵 2.教學介入後,控制前 測得分,實驗組在性知 完成線上學習單 識、性態度、自我效能 3.網頁包括:可愛 逗趣代言人、即時 均高於對照組, 但在行為意向未達顯 回覆的自我檢 、心理測驗及互動 著。 式遊戲。.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發現,教材結合社會學習理論與溝通說服理論等不同 層面的理論基礎,以青少年為主體出發的互動式多媒體做設計,能傳達更明 確的教學意念,達到個別化或精熟生活技能的學習,已為學校有力教學輔導 教材。顯示,本研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教學介入應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教學, 運用簡單而人性化的互動式選單做為操作介面,可真正擴展教學品質,提升 學習興趣與學習經驗的多元通道。. 32.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為五節,包括「研究設計與研究對象」 、 「研究步驟」 、 「研究變項」、 「研究工具」、「資料處理方式」,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的設計是依據實驗設計之「不等控制組設計」(The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的架構,方便取樣選取研究對象,實驗 組接受「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對照組則未接受教學。. 在教學介入前一週,兩組分別接受前測,作為評量此研究的基準。實驗 介入時間為四週,每週一節課(50 分鐘) ,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進行後測, 以了解教學立即效果。(參見如表 3-1-1). 表 3-1-1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實驗設計 前 測. 介入. 實驗組. Y1. X. 對照組. Y3. 後 測 Y2 Y4. 註: X:「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實驗介入 Y1:實驗組前測;Y2:實驗組後測 Y3:對照組前測;Y4:對照組後測. 33.

(41)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選取,臺北市公立某兩所高中一年級學校的學生 各三個班級;為避免彼此干擾,此兩所學校中,一所為實驗組,另一所為對 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學校的條件說明如下: 1. 學校教師與行政單位有配合意願。 2. 學校高一是男女合班且男女比率接近。 3. 兩校學生的入學基測分數較接近及地理位置相近。. 34.

(42)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步驟分成準備階段、教學實驗階段、資料分析階段,詳細說明如下:. 準備階段 一、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內容之設計。(95年6月-11月) (一)本計畫經參閱相關文獻收集及相關人員焦點訪談(教師與學生)之需 求評估後,經指導教授的指導,完成多媒體教材影片初稿。 (二)初稿完成後,由專業編劇負責編著,並於完成後進行相關領域的專家 審查,針對初稿圖文之資料提供意見,並審查內容是否符合教育目標。 (四)根據專家意見修正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內容,而定稿進行影片拍攝。 (五)影片拍攝完成後,再次進行相關領域的專家審查,針對影片拍攝後對 白、畫面及影片後製等提供意見。 二、研究問卷設計(95 年 10 月-12 月)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分成前測、後測成效問卷及教學過程評量問卷。. 三、教學課程設計(95年11月-12月) 以高松景(2006)設計之性教育課程『愛情重補修』為教學設計藍本。 根據研究目的、互動式多媒體教材設計及生活技巧教育意涵進行課程編 製,撰寫完成後邀請性教育領域及衛生教育之專家針對課程內容進行審 查。. 四、行政單位聯繫(95年11月-12月) 選定實驗學校及對照學校進行行政單位聯繫,以徵求施測學校的同意。 五、教學課程試教與修正(95年11月) 教學媒體及課程設計完成後,於95年11月17至11月24日期間,進行兩個 35.

(43) 班級的試教,試教期間由研究員當觀察員,並於課後就教學媒體內容及 課程活動方式與研究者進行討論,修正後完成正式教學課程。. 教學實驗階段. 一、研究工具預試 本研究於96年1月24日進行兩個班級的問卷預試,以了解問卷信度、學生 對文字內容的理解程度及施測所需時間。 二、實施前測 經行政聯繫後,實驗組於96年3月5日正式施測(對照組96年3月7日) 。 三、教學課程介入 本研究於96年3月12日至4月2日進行教學介入,實驗組接受四週(每週一 次,每節50分鐘)教學介入及各組組長課前一週的課程訓練。 四、實施後測 在實驗組教學完成後一週,實驗組於95年4月9日(對照組於96年4月18 ,利用課堂下課前10分鐘進行問卷的後測,問卷回收後進行篩選及配 日) 對,扣除無效問卷後,進行資料編碼與建檔。. 資料分析階段. 一、資料整理分析 前、後測成效問卷及過程評量問卷完成後,進行料整理,編碼、譯碼、 代碼轉換及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三、研究報告撰寫. 36.

(44) 第三節 研究變項 依據本研究設計,逐項說明操作型定義。. 一、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的有無,研 究設計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共兩組。實驗組接受四週(每週一次,每節50分 鐘)教學介入,對照組不接受任何教學介入。而教學介入互動式多媒體所指 乃是研究者參與國民健康局為推動青少年性健康促進,研發拍攝的「愛情先 修班-青春四人行」影片,本影片有七單元的生活技能與自編四堂的教學活 動,每節50分鐘。. 二、依變項 本研究的包括「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兩部分。結果評價指在教學 成效評價問卷上,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行為 意向四個分量表之得分。過程評價指在教學介入活動過程中,對各單元教學 課程設計及互動式多媒體整體性的評價。. 三、控制變項 本研究為了降低其他因素干擾教學實驗介入的成效,採取以下控制: 1.前測 限於事實情況與行政執行上的限制,必須保持班級的整體性,故無法以個 體隨機抽樣和分派的方式取樣,故以前測為共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以排除對後測的影響,故前測為研究之控制變項。. 2.學生 37.

(45) 為避免因不同性別、家庭背景、心理成熟及學習經驗等不相同而影響實驗 效果,故用共變量分析的方式來控制其影響。. 3.教學者 為避免教師因素成為教學效果干擾因子,實驗組三班的教學均由健康與護 理的授課(郭老師)負責擔任,郭老師本身具有15年教學經驗,授課經驗 豐富,曾獲臺北市95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殊榮,可確保教學內涵與教學活 動的品質。而在兩性教育相關生活技巧課程之設計、實施、評量與檢討等 過程部份,則由研究者主要設計,郭老師參與協同指導,以結合研究者與 協同老師之力量,達到教學研究的目的。. 38.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依據研究目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並參考相關文獻後,編擬 初稿、專家內容效度處理、預試及信度分析等過程,發展本研究所需的評量 工具,以下分別說明研究工具編擬的步驟與內容。. 一、問卷初稿擬定 本問卷初稿是根據研究目的、互動式多媒體教材設計及生活技巧教育意 涵進行編製,其內容分成教學成效評價問卷及教學過程評價問卷,教學介入 的結果評價內容分為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態度、自我效能、行為 意向與社會人口學資料等五個部份。. 二、內容效度處理 前測、後測成效問卷,於問卷初稿擬完成後,於95年11月至12月邀請衛 生教育、性教育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問卷效度的處理,針對問卷各 題幹的題目之適切性、用詞進行審查(參見附錄三)。. 三、預試 為了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的反應、問卷適用性、填答過程中可能發生的 問題及評估施測所需時間,於96年1月24日在台北市公立高中進行兩個班級問 卷的預試,做為評價問卷初稿修正之參考。. 四、 項目分析 本研究預試資料的項目信度分析指標是採Cronbach α 值,研究資料量表 為Likert Scale五分量表,利用預試資料所得Cronbach α 值分析其結果(參見 表3-4-1),本研究工具兩性交往生活技能態度信度為「0.66」 ,內部一致性較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a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effect of shape-stabilized PCM plates as inner linings on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