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做為提升海洋環境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對海洋環境教育實施之建議

(一)落實並加強海洋教育

1.開設海洋環境(教育)相關課程:

由研究結果發現,曾否修習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會影響海洋環境知 識得分,可藉由於各級學校及終身學習機制中開設海洋環境相關課程,增 加學習管道及機會以提升海洋環境知識,進以提升海洋環境態度及行為。

2.列為通識教育

研究結果顯示,就讀普通大學之大學生其海洋環境知識得分明顯高於 就讀四技之大學生,兩學制學生之來源分別為高級中學(普通高中)及高 級職業學校,參照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發現,前者必修科目中需納 入海洋議題約22 節,而後者如為非海事職業學校則無任何強制要求。

另研究結果亦顯示,主修種類於海洋環境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大學 中主修種類不同,其修課情形亦有所差異,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中亦鼓勵非海事大專校院開設海洋通識教育,且研究中亦發現「課本、

書籍」、「演講、研討會」及「參觀、訪問」亦分別對海洋環璄知識、態 度及行為有正向影響,而「不曾修習有關環境教育相關課程」者對海洋 環境行為具負面影響,可見海洋環境教育之重要性,如將海洋教育強制 納入各級、各類型學校必修之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改善不同學制學生於 海洋環境知識之差異,長期則可提昇海洋環境知識,進而增進海洋環境 態度、行為之表現。

3.加強社會教育

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會因時間、空間的改變及生活壓力的增

加,除非工作所需,否則極容易將學生時代學習的諸多知識遺忘,而本研 究顯示,海洋環境知識越好,其海洋環境態度亦越好,進而影響其海洋環 境行為亦會越好;身為海島國家之子民,無論於何時、何地、何種身份,

均應培養良好的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而海洋環境知識的提升不應 侷限於學校內之莘莘學子,亦應廣泛至社國大眾,是以應於社會教育中增 加海洋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以使海洋環境知識能普及於社會大眾,深殖 人心,進而提升海洋環境態度與行為。

(二)善用大眾傳播媒體、網路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獲得有關海洋環境訊息的管道中,最多者依序為 電視、廣播(20.6%)、網路、BBS(17%)及報紙、雜誌(16.2%),佔全部 之53.8%,足見現今大眾傳播及網路於傳遞訊息之重要性,另研究中亦發現 上述三項獲得海洋環境訊息之管道,對於海洋環境知識及態度有正向影響。

海洋教育的推廣並非僅限於學校內之師生,更應擴及社會各階層,無論 是課程訊息、相關活動的舉辦、重要時事的說明、正確知識的傳達等,均可 因善用大眾傳播媒體、網路而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傳遞、教授正確環境知識

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的環境知識得分情形雖為中等,然從題型加以 分析,除因部份題目較為簡單、利於作答外,餘答對比例較高者多為學校課 本內容所傳授的知識或日常生活中所常見,對於比較偏向課外或非日常生活 中之相關的知識則平均得分就較低。

研究中發現,大學生認同、支持永續發展,亦知道目前海洋環境面臨的 嚴重問題,但於相信科技可以解決大部份問題之觀點上,呈現矛盾之現象,

這代表過去的教育中,讓學生們知道科技萬能,科技可以克服許多限制,與 近年來大自然力量造成的傷害、環境變遷的影響及不可逆性等產生衝突,造 成矛盾現象,是以加強傳遞、教授正確環境知識已是當務之急。

雖然本研究中發現,學生們海洋環境知識的增加,並不能保證學生們會 採取更好的海洋環境行為,然從研究結果發現,海洋環境知識的增加,有助 於提昇學生們的海洋環境態度,而海洋環境態度的增加對學生們的海洋環境 行為愈有正向幫助。

(四)推廣環保相關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海洋環境態度是預測海洋環境行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 面大學生在海洋環境態度是積極且正向的,而三年內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於 海洋環境態度及行為上均有正向顯著差異,且「對海洋感興趣的程度」為毫 無、不太有、普通者,「關心海洋的程度」為不曾、不太關心者,「每年到海 邊或海上旅遊0 次」及「三年內不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者對海洋環境知識、

態度及行為均有負面影響,足見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關心海洋是很重要的。

藉由推廣環保相關活動、寓教於樂,可增加接觸、認識海洋的機會,亦 可於活動中對環境有更深的體驗,進而提昇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表 現。

(五)推動積極海洋環境行為

從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海洋環境行為偏向於較不積極、負向的,其中 以「說服」、「政治行動」及「法律行動」是較低的,而分析中亦發現海洋環 境態度雖然與海洋環境行為有正相關,但對上述三個面向均無影響;另海洋 環境知識與海洋環境行為則無顯著相關性,若以極輕微之影響則呈現負相 關。因此上述三面向並不易受知識、態度所影響,研究者認為應與社會風氣 等因素有關,對於未來海洋環境行為的提昇上,有較大的考驗,但仍應積極 加強、構思提昇海洋環境行為的方法,例如獎勵民眾檢舉有害海洋環境之行 為、多加舉辦海洋環境保護、保育之徵文、海報或影片之競賽、多舉辦研習 會、研討會及公聽會、鼓勵或邀請民眾參與法令、規章之訂定與研修等。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受測者於填寫問卷時可能因自我防衛與社會化 期望的因素而有不實填答的情況,使調查結果有所偏差,在後續的研究中如 能加入質性的調查,可以增加研究的完整性,研究結果將更具意義。

(二)研究工具

1.本研究採用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 行為之研究問卷」,在問卷的編製過程中,雖參考相關文獻,並與多位專 家教授請益,以進行問卷之修改,然研究結果中背景變項對於海洋環旣 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解釋力偏低,顯示仍有其他因素未納入本研究,未 來研究人員可再以不同的眼光、針對不同的背景變項加以研析。

2.本研究除了海洋環境態度與海洋環境行為量表具有正反面題的設計之 外,環境知識量表並無防偽題之設計,且亦發現題目偏簡單,可能猜對 的比例較高,未來的研究在編製知識問卷時可適時地加入防偽題,作為 檢查的參考。

3.本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海洋環境態度、行為二者之間 雖呈現相關,但其相關係數不高,而海洋環境知識、行為則無顯著相關,

是否為問卷量表設計不佳導致研究結果相關係數偏低,此點有待後續研 究加以釐清。如日後的相關研究能在既有的基礎之上,重新進行問卷信 度及效度之建構,以使其更加完善、周延。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全國就讀四技、二技或普通大學之在校大學生,若 要更確實了解不同學習階段之學生,甚至於畢業後投入社會職場後,對於海 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上的發展及相關情形,建議日後之研究,於研究對 象上,可採縱向的研究設計,取樣可擴大至其它大專生、國中生、高中生或 研究所學生,甚至可將社會人士納入,使研究之應用層面更為廣泛。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Lindak.Glover , Sylvia A Earle , Graeme Kelleher(2008)。挑戰海洋盡頭。王惟芬譯。

台北市:五南書局。

Mark Orams(2001)。海洋觀光-發展、影響與管理。台北市:桂魯

Yann Arthus-Bertrand(2009)。搶救家園計畫。李毓真譯。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 室。

方力行(2000a)。海洋性格的文化  海洋內涵的教育。研考雙月刊,24(6),37-39。

方力行(2004)。海洋與生命。科學發展,379,52-59。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財隱(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颱風、

地震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群欽(2003)。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曲立斌(2005)。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國際規範與國內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 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玉璽(2008)。海洋教育的反思。生態台灣,18,62-63。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巫淑梅(2004)。國小水資源保育教學活動之實施及其成效評鑑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偉鈴(1990)。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1) 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台中 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容(2001)。運用網際網路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之介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台中教育

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台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