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Copied!
2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Study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Marine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素華 博士

研 究 生:湯敏如 撰

(2)

謝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也是我在研究所的日子 裡深切的感受,提筆寫下謝誌時亦代表著研究生身份的結束,這時才恍然發現, 原來時光就在「趕上課」與「趕上班」中匆匆流逝了!回想三年來當學生的日子, 心中除了快樂與滿足外,就是滿滿的感謝! 感謝所有老師辛勤的教導、感謝學長、姊們的提醒與叮嚀、感謝所有同學們 的相互提攜與照顧、感謝同事們的包容與幫助、感謝家人、至親的支持與體 貼...,有好多人、好多事要感謝,無法一一詳列,這才發現,原來能有這麼 多的感謝就是一件最值得感謝的事。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林素華老師,在百忙之中仍撥出時 間給予指導與建議,並給予我無限包容與鼓勵,在我陷入困難時指引方向、獲益 良多,謹向老師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感謝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羅綸新老師、莊慶達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周秋隆老師 及中央研究院邵廣昭老師耐心地幫我審查問卷、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建議;感 謝曾經協助發放研究問卷的所有教官、同學們,因為有您們的協助、研究才得以 進行;感謝思岑老師於口試期間,發冗、細心地審閱,並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 得以補正本論文不完備之處;此外,特別感謝邵廣昭老師,遠道而來、親臨口試, 除了釐清部分觀點外,並於疏漏處予以指正及建議,使本論文更臻完善。 最後,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對於所有關心我、愛護我、照顧我、幫助我的 的親朋好友們,致上我最衷心的感激與祝福!讀研究所是為了圓一個學生時期的 夢,這個答案不知是否解開了許多同學的疑惑?如今的我不但夢圓了,更將帶著 滿滿的愛與感激回到工作崗位,願將這份喜悅與溫暖與大家共享! 湯敏如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二十六日

(3)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大學生的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並探 討個人背景變項與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關係,以及海洋環境知識、態度 及行為三者間之相關性。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大學生海洋環境知 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計發出768 份,回收有效問卷為745 份,回收率為 97%,以 SPSS 18.0 for Windows 軟體進行 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月費法事後比較、皮爾森積 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結果重點歸納如下: 一、 大學生對海洋環境知識具中上程度;海洋環境態度多為積極、正向的;海洋 環境行為多為消極、負向的。 二、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會因「學制」、「是否曾修習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對 海洋感興趣的程度」及「每年去海邊或海上旅遊的次數」等變項之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大學生海洋環境態度會因「性別」、「近三年是否曾參加環保相關 活動」、「關心海洋環境的程度」及「對海洋感興趣的程度」等變項之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大學生海洋環境行為會因「性別」、「主修種類」、「近三年是否 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是否曾修習環境(教育)相關課程」、「關心海洋環境 的程度」及「對海洋感興趣的程度」及「每年去海邊或海上旅遊的次數」等 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與態度呈中度正相關;海洋環境態度與行為呈低度正相 關;海洋環境知識與行為呈輕微負相關,但未達顯著標準。 四、 「四技」大學生對海洋環境知識最具負面影響力;「女性」對海洋環境態度 最具正面影響力;「關心海洋環境」者對海洋環境行為最具正面影響力。 關鍵字: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海洋環境態度、海洋環境行為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not only aims to find out the status of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bu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 In addition, it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compiled questionnaires about marin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university student, adopts questionnaire technique and from there are 745 effective samples takes stratified radom sampl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The data was calculated by the software SPSS18.0 for Windows. The accumulated information are brought to carry ou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single factor ANOVA, the Scheffe method, Pe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s and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First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has on the degree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ttitude many are positive and forwar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ehavior many are approaches negative and negative.

Secondly, 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hether once to study the related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marine and every year goes to the seashore or the marine traveling number of times will affect the scores of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achiev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 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sex, whether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once did participat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ed activity, the care marine environment degree and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marine will affect the scores of

(5)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 attitude and achiev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 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sex, majors in the type, whether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once did participat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ed activity, whether once to study the related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care marine environment degree,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marine and every year goes to the seashore or the marine traveling number of times will affect the scores of the relevant marine environment behavior and achiev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

Third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the attitude assume moderate are being relate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ttitude and the behavior assume low are being relate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the behavior assume the slight inverse correlation, but has not reached the remarkable standard.

Fourthly, four techniqu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ost ha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The female most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ttitude. Cared tha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ost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ehavior.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6)

目錄

謝誌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海洋環境 ... 11 第二節 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定義與內涵 ... 21 第三節 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大學生的背景變項 ... 75 第二節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之分析 ... 81 第三節 大學生海洋環境態度之分析 ... 97 第四節 大學生海洋環境行為之分析 ... 111 第五節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 .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5 第一節 結論 ... 145 第二節 建議 ... 151

(7)

參考文獻 ... 155 附錄 ... 170 附錄一-問卷編製參考對照表 ... 170 附錄二-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問卷-初稿 .... 177 附錄三-專家效度審核名單 ... 185 附錄四-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 186 附錄五-預式問卷 ... 205 附錄六-正式問卷 ... 213

(8)

表目錄

表2-1 台灣沿海地區依地形分類表 ... 12 表2-2 台海灣海洋環境利用區分表 ... 13 表2-3 海洋教育現況分析表 ... 16 表2-4 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 ... 18 表2-5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 ... 21 表2-6 態度的組成成分 ... 22 表2-7 環境態度內涵表 ... 23 表2-8 環境行動分類表 ... 25 表2-9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區分表 ... 26 表2-10 環境行為重要變項表 ... 30 表2-11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國外研究 ... 33 表2-12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國內研究 ... 34 表2-13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國外研究 ... 37 表2-14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國內研究 ... 39 表2-15 環境行為相關研究-國外研究 ... 43 表2-16 環境行為相關研究-國內研究 ... 44 表2-17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相關性研究 ... 47 表2-18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 49 表2-19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 51 表3-1 本研究樣本分配情況 ... 59 表3-2 本研究預試樣本分配情況 ... 67 表3-3「海洋環境知識」預試題目難度鑑別度分析表 ... 68 表3-4「海洋環境態度」預試題目項目分析表 ... 70 表3-5「海洋環境行為」預試題目項目分析表 ... 71 表4-1 研究樣本背景資料分析(單選) ... 75 表4-2 研究樣本背景資料分析(複選) ... 79 表4-3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知識得分分布 ... 82 表4-4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知識問項結果表 ... 85 表4-5 性別對海洋環境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86

(9)

表4-6 近三年內是否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海洋環境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87 表4-7 是否曾修習過有關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對海洋環境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88 表4-8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知識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90 表4-9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知識各面向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92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知識之差異比較表 ... 96 表4-11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態度得分分布 ... 98 表4-12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態度問項結果表 ... 100 表4-13 性別對海洋環境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102 表4-14 近三年內是否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對海洋環境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103 表4-15 是否曾修習過有關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對海洋環境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104 表4-16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態度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105 表4-17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態度各面向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108 表4-18 不同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態度之差異比較表 ... 110 表4-19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行為得分分布 ... 112 表4-20 研究樣本海洋環境行為問項結果表 ... 115 表4-21 性別對海洋環境行為得分之 T 檢定 ... 117 表4-22 近三年是否曾參加環保相關活動對海洋環境行為得分之 T 檢定 ... 118 表4-23 是否曾修習過有關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對海洋環境行為得分之 T 檢定 ... 119 表4-24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行為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120 表4-25 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行為各面向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暨 ANOVA 分析 ... 123 表4-26 不同背景變項對海洋環境行為之差異比較表 ... 127 表4-27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表 ... 128 表4-28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表 ... 129 表4-29 海洋環境態度、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表 ... 131 表4-30 海洋環境態度、行為之典型相關分析表 ... 131 表4-31 海洋環境知識、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表 ... 133 表4-32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表 ... 133 表4-33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表 ... 134 表4-34 海洋環境知識與背景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137 表4-35 海洋環境態度與背景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139 表4-36 海洋環境行為與背景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141

(10)

表4-37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對海洋環境態度迴歸分析摘要表 ... 142 表4-38 大學生海洋環境態度對海洋環境行為迴歸分析摘要表 ... 143 表4-39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對海洋環境行為迴歸分析摘要表 ... 144

(11)

圖目錄

圖2-1 海洋環境教育養成模式 ... 15 圖2-2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線性模式 ... 27 圖2-3 環境素養模式 ... 28 圖2-4 環境行為模式 ... 29 圖2-5 環境公民行為模式 ... 31 圖3-1 研究架構 ... 55 圖3-2 研究流程 ... 57 圖4-1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典型相關圖一 ... 130 圖4-2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典型相關圖二 ... 130 圖4-3 海洋環境態度、行為典型相關圖 ... 132 圖4-4 海洋環境知識、行為典型相關圖一 ... 135 圖4-5 海洋環境知識、行為典型相關圖二 ... 135

(12)

第一章 緒論

地球又被稱為「藍色的星球」或「水的行星」,海洋是最主要的關鍵,地球 上的四大洋、四十餘個海,其實是一個彼此互相關連的整體(李國添,2004); 海洋總面積大約為3 億 6000 千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 2.42 倍,約佔地球表 面的71%,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亦潛存著許多人類未知的奧秘。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大約在35 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就在海洋中開始 了,海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質,亦具有豐富的礦物、能量等非生物資源,是人 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亦是人類未來生存發展的寶庫。人類在開發陸地資 源外,也正極盡所能的從海洋獲取資源維生。 海洋影響氣候調節、食物供應、生物繁衍、文明演進、社經文化發展、航運 交通、休閒遊憩等,足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海洋,然而,人類依賴海洋生活,卻 也因毫無限制的利用索取,同時破壞海洋、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過漁、棲地破 壞、污染、外來種、全球變遷等問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造成食物鏈崩潰、生物 族群數量遽減甚至滅絕、以致海洋生態系失去平衡,當受傷的海洋一旦反撲,最 終的受害者恐怕仍是人類;我們致力於關心陸地環境時,亦應正視海洋環境的重 要。 由於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其利用的日趨多元化;聯合國自 1973 年 12 月開始,在 250 多個代表團的參與下,歷經 9 年、前後 94 個星期的會 議,於1982 年 4 月通過有「海洋憲章」之稱的《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同年 12 月完成簽署,並自 1994 年 11 月 16 日生效。此公約對當前全球各處的領海主權爭端、海上天然資源管理、 污染處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公約中亦要求沿岸國家承諾對轄區內的 海洋環境進行綜合管理以求永續發展。自此,海洋開發利用有了基本的國際規 範,全球海洋的發展也開啟了一個新紀元(教育部,2007)。同時期 1992 年聯合

(13)

國「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等國際議題,亦均提出保護海洋環境的具體 作法,顯示世界對海洋的日益重視。

近年來,全球暖化是當前全球人類刻不容緩急需積極面對、尋求因應之道的 重要議題,世界各國的民間、政府、個人已逐漸體認到全球環境變遷與海洋的永 續發展管理的重要性,並紛紛採取行動。前美國副總統Gore 主演的《不願面對 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特別關注全球暖化現象,Gore 探討了格陵蘭或 南極洲冰床溶解的風險,可能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 公尺,沿海地區將會被淹沒, 也將會有約1 億人成為氣候難民;格陵蘭冰雪融化後的水鹽分含量較低,可能會 中斷灣流而造成北歐地區氣溫驟降等問題(維基百科,2009)。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2007 年 11 月,聯合國旗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在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預測,2100 年以前,海水的高度將會因全球暖化而上升 18 至59 公分,並且可能淹沒印度洋上馬爾地夫 1200 個珊瑚礁島,屆時 30 萬島民 將淪為氣候難民(BBC NEWS,2009)。 聯合國:「地球暖化是一場無聲的海嘯」,海洋是攸關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的關 鍵;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目前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如蝴蝶效應一般、彼此互相 影響、環環相扣,世界各國不能再像昔日一樣自掃門前雪,因此,不論是海洋的 維護、利用或者是永續發展都是目前世界各國極為重視的一環,我國自當不能例 外。

(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台灣四面環海,海域遼闊,本島及周遭離島海岸線長達1,700 餘公里,所轄 領海面積約17 萬平方公里,為領土面積 36,000 平方公里的 4.72 倍,無論是氣候、 環境、生物及人民生存與文化的形成等方面都與海洋密不可分,台灣毫無疑問是 個海洋國家。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僅近萬分之三,但周遭海洋生物的種 類之多,約可佔全球物種的百分之十,比起其他沿海國家而言,台灣的海洋生物 其平均值高出它們4 百倍以上,複雜的地形、水深、洋流與水溫等複雜的環境因 子造就了彌足珍貴的台灣海洋環境(戴昌鳳,2005),然而長期以來,「重陸輕海」 的政策下,大多數國人對海洋是陌生、無知的,無知導致自大,自大則會看輕一 切,就容易乎視、消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從「政治因素」及「地緣意識」角度分析海洋被台灣遺忘的成因可知,從滿 清時代,政治上就採取「海禁政策」、日據時代又形成另一種海禁、光復之後, 海洋與海岸屬於國防重地並受到嚴格管制,一般人民不能輕易接近海洋,海禁政 策使台灣人民失去與海洋親近的機會(教育部,2007)。因此不論是政府或一般 民眾,將海洋視為一個籓籬、邊界或屏障,乃是非之地及危險場所或是污廢棄置 場所,而非視天然的珍貴資源,因此使我們在心理上與海有相當的隔閡,甚至懼 怕、疏離,讓海與我們漸行漸遠(邱文彥,1995);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 上似乎再沒比台灣島上的人忘了自己應是海洋民族更荒謬的事。」(引自葉玿伶, 2000),身為台灣島上的人是不是該好好審視我們與海洋的關係呢? 如今,沒有海禁了,海洋卻仍然像是禁忌(葉玿伶,2000)。此外,受到中 原大陸思維文化的影響,教育也以「由陸看海」的觀點來實施,在各級學校的一 般教育中,對於培育國民海洋素養的課程僅佔很少的份量,這也使得海洋一直被 阻隔在人民的記憶和視野之外。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可能並不知道台灣附近就是世

(15)

界最深的海洋;不知道世界最豐富的珊瑚礁就在台灣西南方的東沙島礁;不知道 海流帶來的氣候影響;飽嚐海鮮的同時,卻忘記台灣曾經擁有良好的漁場和養殖 技術(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 台灣天然礦物資源貧脊,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我們唯一的天然資產,然而近幾 十年來,因工業化以及科技進步帶動人類社經活動的急遽發展,人們的生活型態 亦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而朝向大量製造、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營生方式,同時 對環境造成了無法復原的傷害;海洋國家應是最親近、珍視海洋的,然而臺灣上 從國家政策、下至人民觀念,卻極少將海洋納入思考,有的只是利用索取,並未 真心關懷、珍惜。現在的我們正一步步破壞我們與我們下一代賴以維生的資產及 環境。 有鑒於全球環境污染嚴重,國際逐漸重視環境問題,我國政府也隨國際潮流 逐漸關心環境保護並提倡環境永續發展,台灣在經濟快速成長50 年之後,走向 海洋、發展海洋將是永續發展的重要契機。海洋是海島型國家賴以生存的環境, 在發展國家經濟的同時,海洋的永續經營是海島型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2001 年 政府首次公布「海洋白皮書」,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以「海洋立國」;為落 實「海洋之保護與保全」,2006 年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及「國家海洋政策 白皮書」揭櫫「國家的生存發展依賴海洋」的政策主張,擘劃海洋發展所需優質 海洋人才培育政策,做為我國整體國家海洋政策指導方針,以引導我國邁向生 態、安全、繁榮的海洋國家境界;為貫徹綱領精神及目標策略,更透過各項政策 之規劃,全面推動海洋發展(教育部,2007),代表我國對海洋的日漸關注。 一個環海或臨海國家,如果缺乏對海洋的正確認知,輕忽或漠視海洋的存在 價值而為所欲為,則這個國家僅為地理上的海島(岸)國家而已(林俊全,2000; 胡念祖,1997;胡興華,2002)。海洋的管理與保護,制度和觀念都很重要,制 度有賴政府建立,愛海、親海的觀念更需要全民落實在生活中(邱文彥,2000)。 海洋問題涉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行為,不能只靠學者專家解決,若人人對海洋有

(16)

正確認知,才能有效解決海洋問題。 人類有能力可以保護海洋,卻又是破壞海洋的罪魁禍首。沒有人類,海洋能 涵養更多物種;少了海洋,人類卻無法單獨存活。為了改變國人對海洋的態度, 希望達到大家能親海、愛海並重視海洋生態保育的目的,近年來政府規劃執行了 很多方案,無論藉由正規的學校教育或興建海洋博物館、鼓勵民間投資海洋公園 或藉由書籍、媒體等非正規環境教育,不斷提倡海洋國家、海洋立國及鼓吹海洋 文化,亦配合當地文化舉辦各式與海洋相關活動,藉此拉近國人與海洋的距離, 無非就是要藉由各種教育方式提升國人正確的海洋環境態度;因為惟有提昇國人 對海洋環境的正確態度,才能期望國人以行動來表現對海洋環境的愛護及保育。 威脅海洋健康最可怕、最危險的事,又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無 知」(Earle,1995;引自賈福相,1998)。而教育是一切社經文化發展的根本,是 推展全民對海洋關切和瞭解的不二法門;文化則是將其深植人心的最終成果,只 有改變人的心,才能改變人的行為(方力行,2000a;賈福相,1998;鍾國南、 李展榮、方力行,2003)。 教育可以教化人心,改變觀念行為,是人類面對未來挑戰而作改革的過程中 是最有效的工具,也在形塑未來的世界;教育也是讓人重新認識海洋、保護海洋 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海洋意識須靠教育推廣,藉著海洋教育,能讓學生學習「關 於海洋的知識」、產生「關懷海洋的情感」、參與「保護海洋的行動」。希冀透過 海洋教育帶領台灣的下一代認識海洋、走向海洋、愛護海洋、珍惜海洋,達成「台 灣以海洋立國」的理想。 自1970 年代起,教育部即有計畫地發展海洋專業教育,於 1980 年代達到 高峰,教育部於2007 年正式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系立足於強化各級學 校學生之海洋素質基礎上,以培育產業界所需優質人才為主,在現有海洋教育基 礎上,確立我國海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及策略(教育部,2007)。 一般而言,要導正人類對於環境破壞的偏差行為,教育具有潛移默化及教導

(17)

啟迪的功效,要發展適切的環境教育課程,最基本的就是須先了解學生的環境態 度(Greg,1995)。因此,培養正向且積極的「態度」更是從人類行為的基本面 上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鄒東明(2002)之研究提出,學生環境態度對環境 行為的影響力比環境知識更為顯著,因此在環境教育方面,應首重環境態度的培 養。所以,環境態度之養成對於建立正當的環境行為相當重要。而Boyer, Shannon and Hibberd(2005)研究指出,充分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做正確決定,學生時期是 知識、態度與行為培養的重要階段。 教育部最新公佈的九七課程綱要正式將海洋教育列入國民教育,未來七大領 域均要融入海洋教育議題(國民教育司,2008)。其政策意旨是由小做起讓孩子 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對海洋產生情感,是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教 育最重要的工作。目前有關海洋環境教育及其相關研究皆置重點於國中、小學階 段,然而研究者認為,雖然教育應由小做起,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長久工程, 但環境問題是當前全球人類急需共同面對之重要課題,需要當下所有人共同努力 維護,不應僅僅著重於中、小學的教育,期以10 年後的改變,此為動機一。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08)播報一份由金車教育基金會所做的「青少年海洋 觀」之調查報告,結果有九成以上的青少年很少去海邊,六成八的青少年一整年 只有暑假才去海邊,到海邊有七成一的青少年以戲水為主,五成四是吃海鮮、買 海產,多是「消費海洋」的行為,顯示青少年的海洋保育觀念、及海洋教育都有 待加強。 大學階段是青少年的延續,也是成人時期向前延伸,開始扮演成人的角色, 學習承擔環境、社會、國家的問題、責任,並思考解決之道的時期;教育部雖於 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然而大學因學術自由,除海洋專業學校外,相關教育僅 能於通識課程中推動,而通識課程之開課與否又受教師專業、學生興趣及學校課 程安排等相關因素影響各校狀況不一,間接影響了政府冀透過海洋教育帶領台灣 的下一代認識海洋、走向海洋、愛護海洋、珍惜海洋的目的,此為研究動機二。

(18)

教育部歷年學生年齡統計,大學生年齡主要分部於19-25 歲(教育部,2007), 亦是國內為提昇國人識水、親水而提倡海洋活動的主要參與對象。此為研究動機 三。 國內近年來不乏就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然針對海洋環境知識、 態度、行為研究者為數不多,且對象多為國小學童,或少部份以國中、高中學生 為研究對象,以大學學生為對象之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研究則為缺乏;大 學錄取率攀升之後,學生的素質和過去有很大的差異,研究者希望藉由問卷調查 了解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大學生不同的背景變項是 否影響其在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表現、影響為何,及大學生海洋環境知 識、態度、行為三者間有無相關、其關聯為何。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找出有利於 提昇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表現之因素,提供政府、教育機關或環保 團體機構作為參考,以期於推行海洋環境、生態教學、宣導及保育工作有所助益, 此為研究動機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瞭解大學生於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 二、 探討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與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關係。 三、 探討大學生於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三者之關係。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問題如下: 一、 大學生的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如何? 二、 大學生的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三者間的關係為何?是否環境知識 高者,其環境態度、行為就高?三者間的關係為正相關亦或負相關? 三、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問卷評量是 否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及研究變項, 加以界定如下: 一、海洋環境(Marine Environment)

所有的大洋、海及接鄰的海岸地區所構成一之整合性的整體。1992 年聯 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訂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海洋環境(Marine environment)」 被定義為:所有海、洋和海岸地區所構成的整體;此議程特別指出:海洋環 境不但是地球維生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人類永續發展機會所 在的珍貴資產」(Sitarz,1993;邱文彥,1999)。 二、海洋環境知識 知識是指對特定現象、人或事的瞭解程度。海洋環境知識是指對海洋環 境(如生物、非生物資源、地形、氣候等)、海洋生態(如生物、非生物因 子、族群、生態系等)及海洋環境變遷、海洋環境規劃、管理(如海洋開發、 利用、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法令、政策、行政組織、環境教育 等)等相關課題的瞭解與認識。 三、海洋環境態度 態度是指對特定現象、人或事的一種贊成或反對的傾向。環境態度是指 個人對於人類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包含對整體環境的價值觀 及信念,且持續的關心環境議題,最終行動在環境保護上( Widegren, 1998; 李明和, 2002;林義晃,2003)。海洋環境為整體環境之一環,本研究系指 重視海洋意識,培養其愛護海洋、保護海洋的態度,進而產生關懷海洋環境 的行動,使我們能夠永續保有海洋環境原貌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之傾向 (李恒澔,2007)。

(20)

四、海洋環境行為 行為是指對某事件的感覺及瞭解,在現在或未來的可能情境中將會表現 的行為。而環境行為是指個人或團體採用預防或解決環境問題或議題的途 徑,它通常會運用到一些策略。Hungerford (1985)將這些策略區分為生態管 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共 5 項(許世璋,1997;吳 鵬兆,2001;鄒東明,2002;江東祐,2002;張乃千,2003)。本研究系指個人或 團體採用預防或解決海洋環境問題或議題的途徑,本研究以生態管理、消費 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為海洋環境行為之構面。 五、背景變項 本研究中之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學制(四技、二技、普通大學)、 家裡的居住環境、主修種類、近三年內是否曾參與環保相關活動、是否曾修 習有關環境(教育)相關之課程、主要從哪裡獲得有關海洋環境相關訊息、關 心海洋環境的程度、對海洋感興趣的程度、每年會到海邊或海上旅遊的次 數、到海邊或海洋時主要從事的活動。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現就讀於技職體系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之四技、二技在學 生及普通大學之大學部在校生。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上述大學生之背景變項與其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關係作 為探究內容;另本研究所測得之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與其他相關變 項之資料,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21)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1.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依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設計封閉式問卷來實施, 將問卷數據做統計分析,以文字陳述做說明。 2.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受試者可能受個人的榮譽、認知差異 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測量上的誤差,因此實際的知識、態度與行為間 是否一致,便非本研究可控制。 3.海洋環境涵蓋的範圍很廣,而影響海洋環境的因素也很多。基於時間、人、 財、物力的限制,本研究範圍僅限於研究架構中之變項。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介紹與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相關的理論及研究,區分為三個 部分,首先為海洋環境,其次為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定義與內涵,最後為環 境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海洋環境

一、海洋環境的定義及重要性 1992 年間,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CED)擬定之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其中的第17 章特別強調了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將海洋列為專章討 論,定義了「海洋環境( marine environment)包括:所有的大洋、海及接鄰的 海岸地區所構成一整合性的整體(The oceans, the sea, and adjacent coastal areas – forms an integrated whole )。海岸地區(coastal area)包括濱海地區及近岸海域,亦 即由離岸不遠的陸地和大陸棚所構成的區帶」。所謂海洋環境應包含空氣、水體、 底土、和陸地間則有海表面(sea surface)、海床(seabed)、海岸(coast)。海洋 環境因為生產力高、資源豐富以及功能無數,被視為地球維生系統不可分割的一 部份,同時也是人類永續發展中最重要的資產。 海洋不是只有提供生命系統所需的水及資源而已,最重要的是,海洋是地球 的氣候調節器,使地球適合生物居住。地球因為有海洋,所以不會有如鄰近的火 星、水星,白天氣溫高達四、五百度,晚上零下50 度,如此極端的日夜溫差。 故海洋和人類生存及永續發展有著無可言喻相當密切之關係(賈福相,1998)。 海洋對於自然環境及人類的生存尚包括下列功能(吳全安,1988): (一) 生態功能方面,有維持人、生物與環境間平衡關係,增進人類生活品質 之貢獻,如生產作用、承載作用、制衡作用以及淨化作用。 (二) 經濟功能方面,海岸地帶之海域蘊藏有豐富且經濟價值高之海洋生物資

(23)

源,以及具開發利用潛力之海洋礦物資源及海洋能量資源。 (三) 休憩功能方面,海岸地區天然資源成為從事海釣、玻璃底船旅遊、游泳、 潛水、滑水、散步觀景、賞鳥等之最佳場所,可使工商社會之人們充分 抒解身心。 (四) 學術研究及教育功能方面,海岸地區具多樣且豐富之景觀及生物資源, 可供為環境教育與學術研究之野外實習教室。 二、台灣的海洋環境 台灣本島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1,700 餘公里,所轄領海面積約達 17 萬平方 公里,蘊藏豐富生物與景觀資源,這與我們的地理位置及周圍海岸地形有很大的 關係,台灣周圍沿岸環境有黑潮暖流與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在此交會,造就良好 的漁場,而沿岸地形變化多端如表 2-1,加上海域內營養鹽豐富、有充足的陽光, 配合棲地環境及型態的多樣性,有許多不同的海洋生物得以在此棲生,造就了生 物多樣性,並具有高生產力。 表2-1 台灣沿海地區依地形分類表 地 形 種 類 海水域與海底 沙質海底、珊瑚聚落及珊瑚裙礁 海積地形 海灘、沙洲、沙嘴、潟湖、潮汐灘地、沙丘 海蝕地形 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台、海階、海蝕台柱或顯礁 沿海陸地 陸地邊緣帶、沿海集水區、天然河道、沿海濕地 資料來源:范雪凌, 2000 三、台灣海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 台灣累積的物種多並非表示台灣的資源還很豐富,詹榮桂(1999)曾提到, 在臺灣的海洋環境問題中,特別是西部海岸地區陸續進行的開發(如表 2-2),已造 成一些負面的環境問題,使其中有將近一半到 2/3 的物種變成稀有,甚至絕跡。

(24)

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的心態 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中給逐漸葬送掉了。 表2-2 台海灣海洋環境利用區分表 利 用 種 類 項 目 與生產活動有關 臨海工業區及能源探採和設施、製鹽、沿岸漁業及資源保育 與交通活動有關 商港、軍港、能源港和漁港 與生活活動有關 港區之生活排污及其他社區廢污之排放及處置 與休閒活動有關 海水浴場、遊憩性釣魚及潛水活動 與環境保育有關 沿海自然環境保護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們對自然的不尊重,已對我們的自然環境 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大自然已然開始反撲,如今我們要更擔心的是大海!邵 廣昭(2003)於「海洋生態保育」一文中提及目前台灣海洋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 如下: (一) 棲地破壞:由於水流量減少,水庫興建,河川水泥化;海岸開發,築堤建 港或在近沿海從事底拖、採礦、不當潛水等破壞行為,使沈積物大量堆積、 毒污水排放、海拋等等,會嚴重破壞魚類仰以為生的各類不同的棲息地形 及底質。 (二) 外來種物入侵:在自然情況下,物種會受到物理環境的隔離及種擴散的能 力而維持區域性共同演化的平衡狀態。物種在其原有棲地裏演化出自己適 合存活於當地的謀生本領。一般而言由自然因素播遷者通常不稱外來種, 如有人為因素包含在內則稱之。又這些外來種中有些因具生存競爭優勢, 故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外種群,進而與原生物種競爭,往往造成原有族群

(25)

滅絕,生態系生物多樣性降低,甚至導致環境棲地的改變而破壞原本的生 態平衡,對整體生態大環境或人為設施造成巨大的災害。 (三) 海洋環境污染:人類所製造的成污染物質呈溶解狀態或附著在懸浮顆粒 上,再經由下水道或雨水、河水流入海中,如重金屬、殘氯、化學藥劑、 石油等毒物,以及有機、無機營養鹽造成水質優氧化,再經食物鏈傳遞的 生物累積效用,影響到其他魚種甚或海鳥及海哺類動物,乃至人類本身。 (四) 過漁問題:人類的捕魚常不分大小、性別,甚至種類一網打盡,把正要去 產卵洄游的魚類中途攔截,或是競相捕撈那些好不容易才長到可以產卵繁 殖的大型魚等。在這種過漁行為下,魚類資源自然迅速衰退。許多魚種雖 未完全絕種,但已由過去的重要經濟魚種,變成現在已無商業價值的「商 業性滅絕」。過漁的問題不單是資源量銳減,使再生性資源一蹶不振,它 同時會使魚演化成生殖期提前,產卵季縮短,體型小型化等效應。當族群 量一旦萎縮到遺傳多樣性過低的瓶頸效應時,物種隨即滅絕。 (五) 全球環境變遷:自工業革命後所製造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合物、 氧化氮等溫室氣體,已使地球平均溫度在本世紀增加了3℃,使海平面上 升0.3-0.7m,改變了海岸溼地、紅樹林及沼澤生態系,這些原本都是魚類 重要孵育場所。聖嬰現象造成珊瑚白化,若加上人為破壞的推波助瀾,將 會使珊瑚萬劫不復,仰賴珊瑚為生的珊瑚礁魚類勢必隨之大量消失。 四、海洋環境教育 海洋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環,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資產也是無數生物棲息 的場所,同時人們一直仰賴著在海洋所提供多種類形的食物,海洋同時是眾多礦 物和物質蘊藏的寶庫,自古以來海洋在這些資源的提供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台灣四面環海因此海洋環境教育的實施更有其重要及必需性。

(26)

(一)海洋環境教育的定義 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的分類方式,海洋教育可分成: 1. 以培訓海洋科學專家為主要目的的「海洋科學教育」。 2. 以制式與非制式教育體系為主,針對各級學校學生與一般民眾所進行的 「普通海洋環境科學教育」。 依黃嘉郁(1999)提出海洋教育的主要實施目的,乃是希望藉由教育的方式, 增進大眾的海洋知識,改變大眾對海洋環境的態度與行為,進而能改善海洋環境 品質。其模式如圖2-1 所示 海洋知識 影響 對海洋的態度 改善 環境行為 改善 海洋環境品質 圖2-1 海洋環境教育養成模式(黃嘉郁,1999) 海洋教育的實施,不宜只以追尋高深海洋科學知識為唯一的目的,而是應該 藉由海洋環境教育,培養民眾的海洋意識,使其愛護海洋、保護海洋,進而產生 負責任的海洋環境行動,使我們能夠保有永續的海洋環境(黃嘉郁,1999)。 (二)海洋環境教育之目標與內涵 從環境教育的層面來看,此以海洋為主題的教育其具體實施的目標在於藉由 海洋教育的實施,協助民眾或社會團體,對海洋環境能夠深入的了解。以下就提 出幾項具體之目標: 1.體悟認知(awareness)海洋環境的重要性。 2.海洋環境的相關知識(knowledge)之獲得。 3.培養民眾愛護海洋環境的態度(attitude)。 4.具有解決生活中有關海洋環境問題的技能(skill)。 5. 人類活動對於海洋環境的影響之評鑑(evaluation ability)能力。

(27)

(三)台灣的海洋環境教育 台灣的海洋環境深具特色,雖然沿岸海域因地理環境的不同使生態系有所差 異,但複雜豐富的生物相卻是此周圍海域的一個共同特徵。同時台灣週遭海洋環 境正面臨了污染、不當開發、利用、資源使用過渡等問題,而海洋環境的良窳與 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因此推動、落實海洋環境教育,培養正確的生態觀念是當 務之急。 2001 年政府公布「海洋白皮書」後,教育部即積極配合推動海事人才培育, 2004 年擬訂「四年教育施政主軸」時,特將海洋教育納入行動方案;2006 年起 更依據「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及「海洋政策白皮書」之政策主張擘劃相關政策, 於2007 年正式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冀望顧現有海洋教育基礎上,確立 我國海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及具體之策略。推動海洋教育之現況分析如 表2-3: 表2-3 海洋教育現況分析表 區分 實施狀況 國民中小學 1.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提供 7 大學習領 域,內容涵蓋「自然界的組與特性」、「自然界的作用」、 「生活與環境」及「永續發展」等4 項主要課題。 2.提升教學師資。 3.提升學生游泳能力。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 普通高中 在現行課程暫行綱要內將海洋議題納入相關必修科目中, 約佔22 節。 非海事類職業學校 於課程暫行綱要中未列有海洋相關科目,但學校得視學校 本位特色發展需要開設相關科目。 綜合高中 於暫行綱要之第一學年加入相關課程約14 節,第二學年後 依學校實際需要開設。

(28)

表2-3 海洋教育現況分析表(續) 區分 實施狀況 大學 1.大學課程自主,各大學得視需要自行開設與海洋教育有 關的專業科目或通識科目。 2.鼓勵非海事大專校院,基於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透過 海洋通識教育的學習,深化各學門專長領域的未來運用 與發展。 資料來源: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 當海洋對我們而言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而是正在眼前的事物與事務時,學 生便有開始關懷海洋的起點。依表2-3 分析,現階段之大學海洋環境教育仍視各 校需要而異,而現在的大學生其過去的求學過程中雖未趕上教育部推動海洋教育 之潮流,亦無論其現今就讀之學校有無開設相關課程,就其過去所學亦已含有少 數海洋相關內容,如范雪凌(2000)之研究指出,2000 年時國小教科書中海洋環 境教育概念僅佔2.67%,且以自然科所佔之百分比最多;國中教科書中海洋環境 概念亦只佔3.15%,以地理科中認識台灣所佔的百分比最多;高中教科書中海洋 環境概念也只佔4.67﹪,以生物科所佔之百分比最多,隨年級增加。當時的教科 書中之海洋環境概念所佔之比例雖然有增加趨勢,但整體而言比例仍然極少,此 種教材的安排和當今嚴重的海洋環境問題相互對照之下,顯然極為不足。 范雪凌(2000)蒐集國內外海洋環境教育相關文獻,確定海洋環境教育主要 課題,參酌汪靜明教授建構的河川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和Brody 的分類方式,訪 談國內數十位專家學者,完成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參見表2-4),作為教學單位 編撰教材和設計海洋環境活動的依據。亦為本研究中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量表之 構面。

(29)

表2-4 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 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主領域 次領域 海洋科學 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態、海洋地質 海 洋 環 境 及 資 源 海洋 環境 地形分區 海岸、大陸棚、大陸坡、大陸隆起、海底平原、海底山丘 海底火山、海脊、海溝、群島 生態分區 河口、紅樹林、沿海溼地、潮間帶、海岸、礁島、海島、峽灣、 海峽、邊緣海、大洋 氣候 水循環、風、氣團 海洋生 物資源 植物資源 水生植物(海藻、海草)、海濱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 物)、浮游植物、海洋微生物 動物資源 水生動物(海洋脊椎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底棲生物) 親水動物(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海洋天然物、浮游動物、海洋微生物 海洋非 生物資 源 能源資源 再生性資源(溫差發電、波浪、洋流、潮汐) 非再生資源(地熱、石油、煤、鈾、天然氣) 礦產資源 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 文化資源 旅遊休憩、景觀欣賞、勵志教育、紓解心靈、宗教寄託、軍事海 權、航海交通 水資源 海水淡化、海水 海 洋 生 態 環境 因子 非生物因 子 物理因子(溫度、鹽度、波浪、光照、基底、水文、人工結構物)、 化學因子(酸鹼度、混濁度、營養物質、溶氧量、毒性物質) 生物因子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族群 族群結構 族群分布、族群密度、年齡結構、族群消長、族群變異 族群生態 同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競爭、掠食、寄生、共生、抑制) 族群演化、群居行為、領域行為、遷徙行為、溝通行為、求偶行 為 群聚 群聚結構 食物鏈、食物網、生態金字塔、營養階層、物種多樣性、結構穩 定性 群聚生態 異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群種歧異度、競爭掠食、群落演替 生態系 棲地環境 物理棲地、化學棲地、生物棲地 系統組成 無機物質、機化合物、氣候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系統生態 能量流、物質流、穩定度、礎生產量、次級生產量、環境承載量、 環境歧異性、生物多樣性與複雜度、系統演化

(30)

表2-4 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續) 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海 洋 生 態 環境 因子 非生物因 子 物理因子(溫度、鹽度、波浪、光照、基底、水文、人工結構物)、 化學因子(酸鹼度、混濁度、營養物質、溶氧量、毒性物質) 生物因子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族群 族群結構 族群分布、族群密度、年齡結構、族群消長、族群變異 族群生態 同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競爭、掠食、寄生、共生、抑制) 族群演化、群居行為、領域行為、遷徙行為、溝通行為、求偶行 為 群聚 群聚結構 食物鏈、食物網、生態金字塔、營養階層、物種多樣性、結構穩 定性 群聚生態 異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群種歧異度、競爭掠食、群落演替 生態系 棲地環境 物理棲地、化學棲地、生物棲地 系統組成 無機物質、機化合物、氣候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系統生態 能量流、物質流、穩定度、礎生產量、次級生產量、環境承載量、 環境歧異性、生物多樣性與複雜度、系統演化 海 洋 環 境 變 遷 自然 變遷 大氣 氣旋、聖嬰、反聖嬰、溫室效應 水體 溫室效應、海水溫度、鹽度變化、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冰期、 間冰期 海岸線 波浪、颱風、暴潮、河口淤積、漂砂、海灘侵蝕、海崖侵蝕、飛 砂、岬灣、海水面升降 生物及生 態系統 突變種、海洋生物群聚改變、族群遷移、族群基因漂流、族群雜 交、近親繁殖、族群增生、棲地改變 人為 變遷 大氣 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 水體 物理性污染(海拋、溫排水、賞鯨船隻噪音) 化學性污染(有機污染、無機污染) 大氣污染、生物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海岸線 河川輸砂量減少、海灘及河口採砂礫、海岸景觀改變、廢棄物傾 倒、過度開發(如:填海造陸)、海岸及港灣結構工程的影響、 超抽地下水、人為活動對沙丘的破壞 生物及生 態系統 毒藻、過漁、生物豐富度改變、生物歧異度改變、食物網結構改 變、群聚結構改變、棲地破壞、生育地改變、生物瀕臨絕種、資 源枯竭、環境荷爾蒙、生態失衡

(31)

表2-4 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續) 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海 洋 資 源 及 環 境 管 理 海洋環 境規劃 基礎調查 研究 海洋環境模擬系統建立、海洋基礎科學調查、海洋生物資源調 查、海洋物化環境調查 環境影響 評估 環境與生態敏感區劃設、海洋環境與生態影響評析、海洋環境保 育措施 開發利用 規劃 海岸水土利用及遊憩設施之規劃管理、海洋政策落實、海洋地理 資訊系統建立 海洋資源 培育與利 用 栽培漁業、海洋牧場、淺海養殖、海洋生物的合理利用、海洋非 生物開採利用、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海洋旅遊觀光、海洋能 的開發利用 海洋環 境保護 及資源 保育 海洋環境 保全 減低溫室效應、海岸保全、海域巡防、落實海岸環保工作、海洋 環境監測、毒物管理(持久性有機物、環境荷爾蒙) 海洋污染 防治 海洋污染源控制(陸上污水、大氣污染、海洋棄置)、污廢水處 理、海洋污染整治工程(溢油清除、港灣污染整治、放流水標準 實施、興建污水下水道) 生物棲地 維護 海洋保護區劃定、海洋巡邏保護、海岸溼地與重要海岸地區保 育、海洋棲地生態工程 生物多樣 性保育 遺傳多樣性保育、物種多樣性保育、生態系多樣性保育、文化多 樣性保育、瀕臨絕種生物復育、生物現地復育、多樣性機制調查、 生態監測、保育等級 海洋環 境管理 自然保育 政策 全球環境保育策略、自然保育的生態哲學、環境保育的生態原 理、永續生態原理、世界自然保育策略、21 世紀議程 環境法令 中華民國領海及臨接區法、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 法、國家安全法國有財產法、國家公園法國家環境保護計畫、現 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土地法、商港法、海洋法、水污染防治 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草案)、漁業法、觀光 發展條例、文化資產保存法、水利法、海域石油礦探採條例、引 水法、海岸法(草案)、海埔地開發案、海洋污染防治法、台灣 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 行政組織 環境保護署、漁業署、海岸巡防署、各縣市政府建設局、環保局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政策與計劃、環境教育資料庫建立、環境教育資料分 析、環境教育活動推行、環境教育教學研究、環境教育輔助教材 編纂、環境保育的生態倫理、全球環境教育思潮、加強訓練環保 人員 資料來源:范雪凌,2000

(32)

第二節

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定義與內涵

一、環境知識的定義與內涵 知識(Knowledge)一詞泛指個人對事物的瞭解與認識(邱媚珍,1998)。環境 知識(Environmental Knowledge)則指個人對環境事物的瞭解與認識(宋建奇, 2000)。環境知識所含括的範圍非常廣泛,且不同學者專家對環境知識各有其看 法與見解,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於環境知的內涵整理如表2-4: 表2-5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 研究者 環境知識內涵 Marcinkowski & Rehring(1995) 生態學的知識、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的知 識、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 巫偉鈴(1990) 人口問題、自然資源、廢棄物處理、噪音、空氣污染、 水污染、衛生與安全。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 文、王鑫、於幼華、黃 榮村、楊冠政、黃政傑 、晏涵文,(1991) 地球、資源、人口、生態平衡、公害及環境倫理 (我國 民國79年頒布「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之環境教育 六大綱領) 。

Hausbeck, Milbrath & Enright(1992) 是一種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onary)的學科,是由自然、 社會科學和人類學所引出之相關知識,有時候也涉及有 關價值和權力之道德判斷。 張子超(2000) 生態學、環境問題、人類行為、環保法律規定、環境與 健康、環保機會與行動、環境正義、國際伙伴關係、永 續發展、自然資源。 謝珮靜(2000) 生態平衡、自然資源、公害污染、環境倫理。 李明和(2002) 一般環境知識及 二十一世紀議程環境議題之知識

(33)

表2-5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續) 研究者 環境知識內涵 李明嘉(2006) 海洋環境的認識及海洋環境保護知識。 鄧瑞祥(2006) 空氣污染及防治、水資源保育與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 防治及水土保持、垃圾與事業廢棄物污染及防治、噪音 污染及防治、能源永續、核能發電及輻射安全、環境衛 生與食品衛生、自然保育、環境議題。 吳安倉(2007) 一般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的知識、九年一貫環境知識、 自然環境科學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 莊英慧(2007) 水的分布與特性、水與大自然的作用、水的污染與防治。 林央紹(2008) 海洋環境基本常識、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 許鈺羚(2008) 海洋生態的組成、影響海洋生態的原因、海洋生物多樣 性保育、人類與海洋生態之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環境態度的定義與內涵 「態度」被視為影響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Newhouse,1990),所謂的「態 度」是一種行為傾向,而非指行為的本身,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且必有其對象。 其組成成分為如表2-6: 表2-6 態度的組成成分 成分 內涵 認知性成分 包括個人對人、事、物的了解,屬於思想或理智的部份。 情感性成分 包括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帶有情緒的傾向。 行為性成分 包括個人對人、事、物的實際反應或行動。 資料來源:張瑞誠,2009 Weigel (1983)認為態度代表對某行為對象所學習到的持久之感情及信仰,這

(34)

些感情及信仰使得具有這個態度的人會以特定方式對該對象做出特定的行為。換 言之,態度是個人對某些事物正面或負面的評估,包含對事物的一般態度、對問 題特殊的態度和採取行動的態度(Ajzen & Fishbein ,1980),也就是認知、情 感、行動三種成分,具有持久及一貫的特性(張春興,1989)。 綜上所述,態度是個人的行為傾向,此一傾向主要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 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結果,造成個體對於週遭人、事、物等所持有的強烈內隱評價 與喜惡反應,並經情感的作用、認同及內化等歷程後,所形成的態度,且趨於持 久與一致的特性,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之影響(游光照,2004)。 「環境態度」為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事、 物的信仰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估:贊成或反對、喜好或厭惡(李永展, 1991;侯錦雄,1997;蕭一強,2004)。因此,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環境的 價值觀以及對人類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李明和,2002)。其中包括 環境敏感度、環境覺知、對自然和環境的態度、價值觀、環境倫理,如表2-7: 表2-7 環境態度內涵表 面向 內涵 環境敏感度 對環境問題圖重程度與個人切身相關程度的看法,其養成需 長期深刻的自然體驗或生活中角色模範引導。(Tanner, 1980) 環境信念 個人對人與自然環境間相互關係所抱持的想法。分為主流社 會典範及新環境典範兩種。 環境價值觀 個人對環境及相關問題所感覺到的價值。 環境倫理 人類環境倫理信念是從一個人一直向外擴展,擴及家族、地 區、國家、全人類、生物、無生物、終致宇宙的擴大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本研究以環境敏感度、環境信念、環境價值觀及環境倫理等四項目為構面設 計海洋環境態度量表。

(35)

三、環境行為的意義與內涵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有對環境 負責的公民-對環境及其問題具有覺知和敏感性;具有環境及其問題的基本知 識;對環境及其問題有關切的情感並能主動參與環境的改進與保護;具有辨認和 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能主動參與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楊冠政,1993)。 簡單來說,環境行為即是個人、個體或團體,對於某一環境問題之解決所表現出 來的行為(吳安倉,2007)。 公民具有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 Hungerford 及 Peyton (1976)稱這種行動為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action)。 Hudspeth(1983)稱這種行動為公民參與(citizenparticipation)。Hines(1985) 稱這種公民參與的環境問題解決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雖然「環境行動」、「公民參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在字面上有 所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體認,即均強調民眾主動參與、付諸行動來解決或防 範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楊冠政,1998)。 (一)環境行動的類型 有關環境行動的分類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其中較多人採用 的分類方式以 Hungerford 及 Peyton 的為主,楊冠政(1998)將之歸納後,環 境行動主要有下列五項即: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法律行 動,如表2-8:

(36)

表2-8 環境行動分類表 種類 內涵 方法 生態管理 (Ecomanagement) 為 了 維 護 或 促 進 現 有 環 境 品 質 更 優 良 所採取的行動。 垃圾處理、水土保持、栽種花木、資 源回收、撲殺害蟲、清掃校園、修剪 樹木等等均可稱為生態管理的行動。 說服 (Persuasion) 為 環 境 問 題 所 做 的 人際溝通行動,以言 辭 促 使 人 們 做 出 負 責的環境行動,可以 改 變 人 們 的 信 念 或 價值觀。 1.理性訴求:陳述基於事實的理由使 別人信服,稱為理性訴求。 2.情緒性訴求:使用情緒性言詞請求 改變某種行為。 3.強迫性訴求:利用法律言詞使人產 生正確的環境行為。 消費者主義 (Consumerism) 個 人 或 團 體 對 某 種 商 業 或 工 業 行 為 改 變 所 做 的 經 濟 威 脅 或行動。 1.直接杯葛:就是為了某種理由不買 某種商品。 2.間接杯葛:藉由壓力使廠商經濟受 損而導致某種行為的改變。 3.消費者保育:如消費者節約能源, 避免浪費,有助於環境的保育。 政治行動 (Political Action) 藉由遊說選民、投票 或 協 助 重 視 保 育 的 官 員 競 選 等 政 治 行 動,促使政府行政部 門採取行動,進而解 決環境問題。 1.遊說就是說服政府官員或議員對 某種環境問題做決定。 2.投票被認為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政 治行動。 3.透過競選活動,協助某人當選或阻 止某人當選。 法律行動 (Legal Action) 針 對 加 強 或 修 正 環 境法律,或禁止某些 行 為 而 採 取 的 法 律 行動,以解決環境問 題。 控訴、法院強制命令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一學者Smith-Sebasto(1992) 則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區分為公民行動、教育 行動、經濟行動、法律行動、親身力行行動及說服行動等六類,詳如表2-9:

(37)

表2-9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區分表 種類 內涵 方法 市民行動 (civic action) 任 何 透 過 政 治 途 徑 來 保 護 環 境 的 個 人 或團體行動。 簽署請願書、投票給重視環保的候選 人、靜坐抗議不遵守環境法規的廠 商、參與公聽會、陳情、杯葛等。 教育行動 (educational action) 獲 得 相 關 環 保 知 識,或資訊所採取的 行動。 參加研討會、收看環保節目、訂閱環 境保護訊息的報章雜誌、從事相關的 學術研究等。 經濟行動 (financial action) 透 過 贊 助 或 抵 制 的 方 式 來 表 達 環 保 訴 求的行動。 購買綠色產品、拒買易造成環境汙染 的物品、捐錢給環保團體、投資對環 境負責任的公司等。 法律行動 (legal action) 個 人 或 團 體 為 環 境 法 案 所 採 取 的 司 法 行動,或是對於破壞 環 境 的 行 為 採 取 法 律的制裁行動。 如監督政府制訂環境政策法案、環境 訴訟或對不利於環境的行為申請強 制命令等。 親身力行行動 (physical action) 為 保 護 環 境 所 採 取 較簡易的日常行為。 資源回收、隨手撿拾地上的垃圾、隨 手關燈、加入社區清潔計畫等。 說服行動 (persuasive action) 為 使 他 人 重 視 環 境、擁有正確的環境 行為,而採取的非金 錢性行動。 寫信給議員請其重視環保的法案,或 藉由投稿到報社或演講、人際說服, 讓他人對環境更為友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8)

(二)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行為模式 教育界傳統的想法,認為灌輸學生更多有關環境的知識,就可以對環境議 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培養負責的態度,進而產生行動以改變環境品質 (Hungerford & Volk,1990),這種線性模式,如圖 2-2 所示: 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 圖2-2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線性模式(引自:楊冠政,1993) 然而卻有許多的學者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環境知識皆能產生負責的環境 行為,如一般的生態學知識並不一定能產生積極的環境態度及行動(林秀瞳, 1996)。因此,許多環境教育學者將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依其相互間的關係, 以及對環境行為表現的影響,建立行為模式(behavior model),來解釋環境行 為的形成與改變,茲以幾種環境行為模式說明如下: 1.環境素養模式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為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提出環境素 養模式,這個模式共有8個變項,屬於認知領域的有環境問題的知識、生態 學概念,以及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屬於情意領域的有態度、價值觀、信念、 控制觀與環境敏感度。屬於技能領域的有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這8個 變項之間具有互動的作用。如圖2-3 所示:

(39)

圖2-3 環境素養模式(引自楊冠政,1998) 所謂環境素養是指有能力且願意依「兼顧人類生活與環境品質」來做決 定,並據以行動。蘇俄伯利西會議指出,具有環境素養的人應有下列特徵(傅 琬晴,2004): (1)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2)對環境問題瞭解並具有經驗。 (3)具有價值觀與關切環境的情感。 (4)具有辨認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 2.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認為Hungerford and Tomera 在1985 年提出的環境素養模式沒有 包含某些重要的環境行動變項,因此於1986分析美國自1971年來關於環境行 為相關研究報告或未出版的學位論文,並發展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如 圖2-4 :

(40)

圖2-4 環境行為模式(Hines,1986;引自楊冠政,1998) 由此模式可知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的行動意向,這意向又由其他 變項所操控,當個人具有意向之前必先認清一組特別問題的存在。因此,有 關問題的知識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陳思利、葉國樑,2002)。另一個重要 變項是情境因素, 但因情境因素常常在改變,更增加環境行為的不確定性。 黃乾全、王懋雯(1998)歸納環境行為相關變項的研究,整理出影響人類 環境行為的重要變項大約可分為五類,如表2-10所示: 行 動 策 略 的 知 識 Knowledge of action s t r t e g i e s 問 題 的 知 識 Knowledge of issues 行 動 技 能 A c t i o n s k i l l s 情 境 因 素 Situational factors 態度  Attitudes 控制觀  Locus of control 個人的責任感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個性因素 Personality factors 行動意圖 Intention to act 負責的環境 行為  Responsible environment al behavior

(41)

表2-10 環境行為重要變項表 類別 內涵 人口學變項 年齡、社經地位、性別、居住地區及過去生活經驗 個人特質變項 個人控握觀、責任感及心理性別角色 情意變項 對環境的敏感度、環境信念、環境價值觀及政治理念 認知性變項 一般環境知識、自然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知識及環境行動 策略知識 行動知覺變項 個人對自已運用行動策略技能的知覺及環境行動效能的 知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公民環境行為模式 1980 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環境行為研究出現,Hungerford 與Volk經 過分析歸納這些文獻於1990年提出一個較嚴謹與整合性的環境公民行為模 式(如圖2-5),他們認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發展過程,受到三個變項的影響, 依照其發展過程,先後次序為: 1. 基礎變項(Entry-level Variables),包括環境敏感度、生態學知識、雙性 性格及對於汙染、科技與經濟的態度;其主要變項為環境敏感度,係指一 個人對環境的一種同理心感受。影響環境敏感度則與本身是否參與戶外活 動經驗、教師於授課過程中自身是否為一位環境敏感度的模範有關。。 2. 所有權變項(Ownership Variables),包括個人對環境議題的深層認知- 係指在產生負責任環境行為之前,自己對所處之生態環境與人類行為之間 應有整體性更深入的認知,及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對採取環境行為所產生 後果的知識及對解決環境問題的承諾。 3. 強化變項(Empowerment Variables),包括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

(42)

能、控制觀與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意圖。

圖2-5 環境公民行為模式(Hungerford & Volk,1990)

本研究以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及法律行動等五項 目為構面設計海洋環境行為量表。 Entry-level Variables Ownership Variables Empowerment Variables 公民行為 Citizenship Behavior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環境敏感度  有關議題的知識  個人對議題與環境  的投入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  內控觀  行動意圖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生態學知識  雙性性格  對行為結果的知識  解決議題的個人承諾  有關議題的知識  對污染、科技與經濟  的態度 

(43)

第三節

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

為促進民眾的海洋環境保育行為,了解當每個地區的民眾對於環境保育的態 度和行為是重要的 (Ndiaye, 1995 ; Smith, 1995 ; Dimopoulos & Pantis,2003) 。目 前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針對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進行研究, 但針對海洋環境 知識、態度與行為所進行的研究則較少。而事實上,海洋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的 一環, 因此,個人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將會影響其對於海洋環境的知識、 態度與行為。故本節中援引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綜合歸納整理後, 將其類推延伸至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以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以下分 別就「環境知識之相關研究」、「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及「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探討之。 一、環境知識之相關研究 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增加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雖然許多學者懷 疑增加環境知識是否能使個人的環境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然而經由環境知識的 測量,至少能得知環境教育在認知領域中所發揮的效能。分析國內外有關環境知 識之研究整理如表2-11 及表 2-12:

(44)

表2-11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國外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Bogner(1998) 德國中學生 在德國國家公園實施五天戶外生態教育研 究,發現學生之環境知識顯著增加。 Mansaray (1998) 奈及利亞中學藝 術、科學及社會科 教師 科學及社會科教師之環境知識高於藝術科 目的教師;參與較多戶外活動課程者擁有較 多的環境知識。 Manjengwa(1998) 辛巴威中學生 女生的環境知識高於男生。 Bradley,Waliczek & Zajicek(1999) 美國德州中學生 在1988~1993 及 1993~1994 年對美國德州中 學生實施 10 天環境科學教育,結果發現學 生之知識有所增加。

Gambro & Switzky

(1999) 美國中學生

在有關能源與污染環境議題之知識,修習較

多之科學課程的學生具有較高之環境知識。

Kuhlemeier, Bergh &

Lagerweij(1999) 荷蘭中學生

環境知識成績不佳,不熟悉能源使用、空

氣、水、土壤汙染等問題,也不清楚西歐有

關環境運動成功之例子;參與較多戶外活動

課程者擁有較多的環境知識。 Gambro & Switzky

(1999) 美國中學生 有關能源與環境汙染議題之知識,男生之環 境知識普遍高於女生。 Tikka,Kuitunen & Tynys(2000) 芬蘭大學生 生物學系和森林學系因參與較多戶外活動 課程構擁有較多的環境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數據

表 2-4 海洋環境教育架構表(續)  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海  洋  生  態  環境 因子  非生物因子  物理因子(溫度、鹽度、波浪、光照、基底、水文、人工結構物)、化學因子(酸鹼度、混濁度、營養物質、溶氧量、毒性物質) 生物因子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族群 族群結構  族群分布、族群密度、年齡結構、族群消長、族群變異 族群生態 同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競爭、掠食、寄生、共生、抑制) 族群演化、群居行為、領域行為、遷徙行為、溝通行為、求偶行為 群聚 群聚
圖 2-3  環境素養模式(引自楊冠政,1998)  所謂環境素養是指有能力且願意依「兼顧人類生活與環境品質」來做決 定,並據以行動。蘇俄伯利西會議指出,具有環境素養的人應有下列特徵(傅 琬晴,2004):  (1)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2)對環境問題瞭解並具有經驗。  (3)具有價值觀與關切環境的情感。  (4)具有辨認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 2
圖 2-4 環境行為模式(Hines,1986;引自楊冠政,1998)  由此模式可知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的行動意向,這意向又由其他 變項所操控,當個人具有意向之前必先認清一組特別問題的存在。因此,有 關問題的知識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陳思利、葉國樑,2002)。另一個重要 變項是情境因素,  但因情境因素常常在改變,更增加環境行為的不確定性。  黃乾全、王懋雯(1998)歸納環境行為相關變項的研究,整理出影響人類 環境行為的重要變項大約可分為五類,如表2-10所示: 行 動 策 略 的 知 識Knowl
圖 2-5 環境公民行為模式(Hungerford & Volk,199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O.K., let’s study chiral phase transition. Quark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