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訪談結果以及研究者的分析推論,對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實施提 出以下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學輔導教師、夥伴教師及從事相 關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壹、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政府相關單位可以加強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宣導,全面推行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使學校 對教師專業成長能更加積極的推動,也可以整合相關教單位共同合作與交流,以便擴大教師 專業成長的層次與深度。

一、健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相關內容

對於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相關內容,政府相關單位應傾聽更多實際參與教學輔導教師方案行 政人員與教師心聲,在教學輔導教師方面,建議放寬教學輔導教師比例,使得有意願且有能 力的教師可以培訓,一方面增加專業,一方面也可以協助他人。但除了增加教學輔導教師的 名額之外,鑒於教學輔導教師有名額的限制,建立教學輔導教師退場機制也是可參考的輔助 措施,雖然教學輔導教師有換證的規定,但期限長達十年,應讓無意願服務的教學輔導教師 退場,勿占據名額造成資源的浪費。在文件格式方面,建議政府教育單位應明訂格式讓學校 依循。

二、固定市府業務承辦人

業務承辦人無固定,不熟悉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易形成教學輔導教師方案推行的阻礙,,

像從計畫擬定的格式,由周改成月的寬鬆格式;學校成果的格式沿用認證資料的格式等,皆 會造成學校遵循的困難,有學校行政認為比較起周計畫,大範圍的月計畫嚴謹度不足,造成 書寫上的不便。而成果格式詢問承辦人未果,可能原因是承辦人對於此業務不熟悉,另外時 逢校長遴選,攸關承辦人的生涯規劃,而成果內容並未有統一的格式,連帶影響部分學校後 續作業。因此建議市府業務承辦人固定,可增加對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瞭解,也可掌握推行 制度的節奏,才有能力且有時間即時處理學校方面相關的疑難問題。

三、整合教學輔導相關資源

輔導三級制由上而下為中央輔導團、國教輔導團以及學校內的教學輔導教師。然而中央 輔導教師著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居多,國教輔導團縮編為地方,而教學輔導教師則感受不到 上層輔導資源的協助。編制與實際實施情況有所落差,應建立起緊密的連結,讓教學輔導教 師除了學校本身的同儕可以切磋,還能向其他縣市或中央單位的專家學者請益。

貳、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承辦主任應熟悉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內容以利推動制度

研究結果中不少比例的困難產生都是源於承辦主任不熟悉制度內容,承辦主任和教學輔 導教師站在同樣的角度上,才能明確瞭解實施過程中的困難與應注意的事項,在推行教學輔 導教師制度的過程中才能設身處地,提早安排,排除困難,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二、行政應給予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全力協助

行政全力支持的層面越廣,例如:即時宣導、提早作業、配對、排課、定期會議、校外 參訪、文件表格格式與校對等,越能減輕教學輔導教師負擔。行政需要的認知是協助教學輔 導教師,而非推行一項業務,只等著收成果,雙方若沒有同理與互助,其教學輔導教師方案 易流於形式,或者行政變成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三、妥善運用教學輔導教師人力

教學輔導教師受訓、認證完成後,投身實際輔導工作,在其間若遇到問題需要有人協助 時,建立一個討論與交流的平台,較不會產生孤軍奮戰之感。加上部分學校教學輔導教師人

數增加,夥伴教師人數有限,產生教學輔導教師人力閒置,是甚為可惜之處。因此建議成立 教學輔導教師社群,運用同儕的力量共同學習成長並擴大服務範圍,為學校各單位提供專業 的諮詢與解決方案。

參、對教學輔導教師之建議

一、人際關係的掌握

建立信任關係深受教學輔導教師與夥伴教師雙方的重視,對於如何開啟與夥伴教師的橋 樑是教學輔導教師的一門大功課,首先教學輔導教師應釋出善意,由日常生活的話題著手,

在認知上應採取協助的立場,對於夥伴教師不同的想法應抱持著開放與尊重的態度,視為夥 伴關係,共同成長學習的目標會拉近教學輔導教師和夥伴教師的距離。

二、持續進修維持專業與熱忱

教學輔導教師的輔導並非持續不斷,本身的輔導技巧可能因為中斷而曠廢生疏,可藉此 機會熟悉觀察技術等技能;或者在輔導期間遭遇的難題能在回訓的過程中討論與獲得專家學 者的建議;除此之外,教學輔導教師相關課程與時俱進,利用回訓獲得最新資訊為本身增能。

教學輔導教師雖為目前教師中的最高等級,但未來仍有可能產生教師領導,教學輔導教師應 以專業成長為終極目標,持續參與進修。

肆、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以下針對後續研究提出二方面建議: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及物力因素,僅以原臺中市三所個案學校的參與者為研究樣本,

無法代表全國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情形,日後在研究範圍上可擴及其他縣市或其他教育層 級,例如:國中、高中等,藉以瞭解原臺中市實施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情況與其他縣市或其 他教育階段的差異情形。

二、研究方法

在臺灣的教育政策中,教師專業成長的議題常是政府重視的一環,由週三進修、精進教

學、國教輔導團等計畫與組織都可見政府對教育的用心;然而,當政府關注教師專業成長並 逐漸達成共識時,臺灣各階段的教師無法再置身事外。本研究採用訪談調查來瞭解原臺中市 國小實施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情形與困難,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延長訪談期程,將訪談的時間 間隔拉長,分析是否情形有所不同;亦或是可採用多元的研究方法進行交叉驗證,例如:參 與觀察法、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來探討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議題,來提供相 關單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事宜之參考。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丁一顧 (2003)。美、英、紐、日初任教師導入方案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課程與教學,6(3),

87-104。

丁一顧 (2009)。區分化教師評鑑及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 。中等教育,60(2),8-19。

丁一顧 (2011)。臺北市校本教學輔導教師制度運作模式建構之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教育類,42(1),1-20。

丁一顧、張德銳 (2007)。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實施成效與問題的三年縱貫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2),1-32。

丁一顧、張德銳 (2010)。臺北市教學導師教師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 評鑑學刊,10,55-83。

丁一顧、林瑜一、張德銳 (2007)。國民小學教學有困難教師教學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行政 與評鑑學刊,3,19-44。

丁一顧、張德銳、高紅瑛 (2007)。臺北市中等學校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實施成效與困難之研究。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15-144。

尤春美 (2011)。高雄地區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紫妃 (2008)。國民小學專家與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2011)。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http://140.111.34.34/moe/index.php

王旻昱 (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人才培育方案之研究-以高中職教學輔導教師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何佳郡、劉春榮 (2008)。教學輔導教師培訓人選遴選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

5,1-28。

李光榮 (2008)。一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

115-146。

李奉儒 (2006)。國中小學教師評鑑機制規劃之芻議:英國的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 刊,2(3),193-216。

李俊毅 (2009)。同儕教練對國中科學教師PCK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 學,桃園縣。

利一奇 (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北市。

利一奇 (2004)。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在同儕教練實施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

60,70-78。

吳紹歆、張德銳 (2005)。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與教師文化的互動--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2),33-62。

林伯安(2010)。教學輔導教師培訓之成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志成、 張淑玲(2009)。 師資培育的回顧省思與前瞻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師資培育的危機與轉機(頁1-24)。臺北市: 五南。

林伯勳(2010)。國小教師職業倦怠形成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林俊彥、翁博威 (2009)。教學輔導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學校行政,63,25-35。

林梅琴 (2006)。需求導向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及其運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37(2),21-49。

林榮彩 (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俞涵鈺 (2009)。我國與英國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洪榮志 (2011)。影響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發展評鑑意願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高紅瑛、張德銳、丁一顧 (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導師制度實施成效與困難之研究。教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1),175-208。

高淑清 (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 (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秦夢群 (2000)。教學導師概念與設置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6,1-6。

秦秀蘭 (2000)。臺北市試辦設置「教學導師」之評析,北縣教育,35,76-80。

張民杰 (2010)。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方案的功能--代理教師觀點。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

27(1),33-60。

張世忠 (2000)。教學演練與同儕教練,教育實習輔導,5(4),1-6。

張芬芬 (2000)。英美教學導師制度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36,7-11。

張芬芬 (2001)。英國進階教師制度及其啟示。初等教育學刊,9,55-74。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素偵、張德銳 (2008)。提升國小初任教師班級常規經營之教學輔導歷程分析,初等教育學 刊,30,35-62

張素偵、張德銳 (2010)。校本教學輔導教師方案評鑑規準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37,19-65。

張清濱 (2002)。專論同儕視導。菁莪,14(2),2-10。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德銳 (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 (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2),134-143。

張德銳 (2003)。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53,1-19。

張德銳 (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4。

張德銳 (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4。